周小玲 孫蘭月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與規(guī)律,是教師的主要任務。但是就小學生來說,由于其思維比較呆板、單一,一般難以進行獨立的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性、獨立性、靈活性和多向性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發(fā)現知識,探索規(guī)律,從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完善學習方法。
一、基本數學思維的認知理解
數學思維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定的思維方式,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時候,能夠將理論知識形象化和具體化,從而最終完成學習任務。數學思維能力指的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思考的能力,通過空間想象能力推理、總結、歸納數學問題和知識,屬于一種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時候,還需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觀察能力。當然,我們在小學教學中,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直覺思維,如數字大小的比較、快速寫出答案、簡便計算等等,都是需要學生在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通過觀察迅速做出評估。這種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起點,是學生發(fā)現解決問題路徑的一種有效思維。
二、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
1.重視形象感知,獲得理性思考能力。我們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心理,可以多用一些教具教學,讓學生自己在動手實踐中獲得對數學現象和問題的認識。如在“二十以內的加減”學習時候,我們就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學具擺一擺感知湊十法和破十法。這樣,我們學生就能有一定的形象思維,再通過練習建立抽象思維,掌握計算方法。再如,在介紹長方體、圓柱體等幾何圖形的時候,由于學生還不具備空間想象能力,在理解和掌握方面就會具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積木等玩具,讓學生在體驗的情況下,認識這些幾何圖形,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實際化。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還能培養(yǎng)空間想象能力、動手能力等,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多向性。
2.加強數形結合,深化思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種理論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通過思維手段加強聯(lián)系。數形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具體實際有效結合,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通過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相互轉化,研究和分析出理論知識的本質,最終完成解決問題的任務,這也能深化思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借助圖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如遇到需要用數學解決問題時,學生不知從何入手,可以先嘗試畫線段圖找出數量關系,再列式解決問題。
3.聯(lián)系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升學生思維意識。小學生喜歡表現自我,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設置情境,讓學生在知識沖突中動腦筋思考,主動地探究其原因。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活動中,先通過對生活中面積形象的認識到“面積”的意義,然后,讓學生說說面積的含義。讓學生做桌子、凳子、文具盒等面積大小的比較,引導學生思考怎么比較兩個長方體或正方體面積的大小,這樣學生們就有尋求如何比較的方法的欲望,這時再讓他們用紙條、尺子來比較兩個面積很接近的圖形,讓他們在實踐中帶著問題思考和解決問題,完成“想想做做”的相關內容。這樣,不斷創(chuàng)設生動的問題學習情境,寓教于樂地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和提升。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將事理、文理、算理有機結合,讓學生對數學問題從形象到抽象,不斷發(fā)現隱蔽復雜的數量關系,獲得知識能力的提升,在不斷思考感悟中獲得解題思路和思維能力。如此,學生數學思維潛力得到深層開發(fā),數學學習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從而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