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繇槒姟∈惴?/p>
摘 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是大家公認的教學原則;可是,看看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尤其中小學教育,真正落實這條原則,其實非常困難;也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洞察這句話,尤其前半句話的真正含義。那么,“以學生為主體”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一.學生是目標主體。
《義務教育法》明文規(guī)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第三條)。顯然,“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肯定不是我們現職的廣大教師,而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對象和作為終極教育目標的體現者——學生。這充分說明,學生是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的目標主體,是最重要的教育要素,其它教育要素,無論校舍、教室、圖書、電教等硬件設施和設備,還是校長、教師、觀念等軟件建設,抑或教材、作業(yè)、考試等教學活動,都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服務器。學校的教育教學,都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尤其是校長的辦學理念,教師的課堂教學,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教育教學設施的使用,都不得脫離這一主體。
二.學生是教育教學實踐的主體。
教育教學實踐應該圍繞目標展開,而學生既然是目標主體,那么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當然應該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指歸。學生理應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的主體,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客體(被管理者、甚至被管教者)。這種主體性,表現在四個方面:
1.課程設置、教材內容,應該以學生普遍的可接受能力為標準。
課程是為學生設置的,大部分孩子付出一般甚至稍多學習時間與精力,都難以學會的內容,是超出學生普遍即平均接受能力的,應該認定為超綱內容,應予清除。適合大部分學生普遍接受能力的內容,應該成為教材的主體部分即主要內容、基本內容。稍微超出學生平均接受能力的內容,如果有必要,可以作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學的內容。明顯不合理、明顯超綱部分,應予堅決取締,不再編入教材。
2.三級課程設置,都不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
我國實行三級課程設置,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但是令人費解的是這些課程,幾乎都是從社會層面為了孩子的“一般發(fā)展”而設置的,沒有為了孩子的“特殊發(fā)展”,也沒有從孩子成長的需要為了孩子的“一般發(fā)展”而設置。
3.教育教學方法必須以學生主動學習即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
傳統(tǒng)教育教學方法基本是“死讀書”,強調死記硬背的方法,造成了學生知識單一、能力缺乏、交際空白的現狀。前賢早已指出“教是為了不教”,所以“教法”應該為“學法”服務,“教法”必須服從于“學法”。所以,新課改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定位是及時的。
4.學生還應該是校園活動的主人。
三.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評價主體。
教育教學質量如何評價,正在引起大家的日益關注,也正在成為大家和社會關心的熱點。“教”與“學”是兩個主體,一方的缺失,導致評價的不準確,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學生整體應該成為教育教學評價的一方主體。
1.學生是教師工作的評價者。
學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直接參加者,對教師的教學感受最深。因此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最有發(fā)言權,應該成為教師評價的質疑參與者。”「1」哪位教師優(yōu)秀,不能由領導說了算(行政干預),不能由教師說了算(利害干預),不能由所謂“專家”說了算(教學非學術),只能由學生說了算,至少也要充分聽取、采納學生的意見。
2.學生是學校工作的評價者。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園地,是學生受教育的場所,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是否合理合法,學生是第一見證人,第一當事人,應該最有發(fā)言權,所以學生理應是學校工作的評價主體。所以,一所學校辦得好與壞,不應該完全由學校及其上級主管部門說了算,更重要的是應該學生及其監(jiān)護人說了算。
3.學生是教師工作和學校工作的監(jiān)督主體。
陶行知說過,教師造化學生,學生造就老師。在科學的教育體制中,學生作為一種特殊消費者,應該有權監(jiān)督教育教學工作,應該享有“對他人包括教師的不正確言行提出建議或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權利等”「2」,以促使教師、學校不斷完善其教育教學能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這就是“學生造就老師”。同樣,學生對學校工作也有監(jiān)督權,對學校名目繁多的亂收費、亂加班等違法教育教學行為,學生及其家長有權提出批評或予以舉報,以維護自己合法的受教育權的實施,以促進學校依法治校工作。
四.學生是教育教學中的權利主體。
我國現行法律明文規(guī)定了學生諸多權利,現僅就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權利羅列于下:
1.受教育權,具體包括:教育事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受益權、平等受教育、受義務教育權、受義務教育全面和諧發(fā)展權、學習使用規(guī)范語言文字權、就近入學權、受公正評價權、受學業(yè)證書權、特別保護權、特殊發(fā)展保障權、參加社會活動受保障權、勞動就業(yè)權。
2.人身權,具體包括:人格尊嚴權、不受歧視權、安全健康成長權、隱私權、榮譽、名譽權、通信自由、不受非法干涉權。
3.財產權,具體包括:被幫助權、受教育物質保障權、受獎勵權、智力成果權、財產繼承權。
4.司法保護(豁免)權,具體包括:刑事責任限制豁免權、申訴權、訴訟權、檢舉權、控告權、特別司法保護權。
總之,學生既然是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的主體,那么作為目標主體、教育教學主體、評價主體、監(jiān)督主體、權利主體,其權利與權益就理應得到不折不扣的保障,以逐步建立起真正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教育。
參考文獻:
[1] 胡甲剛、梁金有《發(fā)展性教師評價探論》,見《中小學管理》2002年底2期底17頁。
[2] 張玉堂《“三主體”的權利當重視》,見《中小學管理》2002年底5期底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