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燕
(江蘇省張家港市三興學校,江蘇張家港 215600)
初中的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變聲期的嗓音保護工作,結合正確的發(fā)聲訓練,幫助中學生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有效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音樂教師要巧妙結合輕聲高位的歌唱訓練、小聲哼鳴的歌唱練習、正確位置的通暢體驗、器官配合的明亮感知來獲得正確的歌唱方法,用科學的歌唱打造優(yōu)美的音色,運用輕松的歌唱方法達到保護嗓音的目的,做好變聲期歌唱教學的科學訓練。
輕聲高位的歌唱方法,是初中階段音樂教師運用的歌唱方法,這種方法能幫助中學生克服高音的喊唱,掌握輕松歌唱的訣竅。訓練這種方法時,音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多元的協(xié)調,要讓學生知道科學歌唱不是聲帶獨立的運動,它是多元合作的過程,除了把握好歌唱當中的高位置以外,還要注重氣息的支撐以及多個發(fā)聲器官的協(xié)調運用,做好各個方面的相互配合。
例如,在學習歌曲《彩色的中國》時,我在學習過程中就開展了輕聲高位的歌唱訓練,幫助中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位置,運用輕聲高位的歌唱方法,解決高音的音準問題,避免歌唱中的喊唱現(xiàn)象,有效保護自己的嗓音,做好變聲期的聲帶保護措施,達到良好的歌唱教學效果。教師在歌唱訓練中要多做示范性的演唱,要引導學生在聆聽教師的聲音示范中,找到正確的歌唱位置。為了運用輕聲高位來歌唱高音,我將歌曲的高潮樂句單獨拿出來,帶領學生進行練習,我先用字母“u”帶領學生跟隨鋼琴進行發(fā)聲,隨后在運用字母“a”進行練習,讓學生分別感知閉口音和開口音輕聲歌唱的感覺。除了字母練習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個別字的練習,如“鳥”“喵”“美”等等,用不同的字去感知輕聲高位的歌唱,因為對于不同的學生,可能某一個字就能幫他體驗到正確的位置,所以教師有必要不斷地變換所唱的內容,幫助他們有效感知正確的高位歌唱。
在訓練的同時,我還會強調歌唱中多元的協(xié)調,讓學生體會歌唱中腰部的氣息支撐、喉頭位置的打開狀態(tài)以及聲帶放松的合作,讓學生做到身體各個器官有機結合,科學地進行輕聲高位的歌唱。
哼鳴的練習在初中階段的音樂課堂是不能缺少的,它對于中學生解決高音的歌唱難題很有幫助,能幫助學生們克服歌唱當中聲嘶力竭的錯誤喊唱現(xiàn)象,有效地保護聲帶,做好變聲期的嗓音保護工作。哼鳴練習是開發(fā)頭腔的一個有效手段,科學運用鼻腔的哼鳴來找到頭腔的正確位置,結合氣息的支撐,感知歌唱當中輕松自如的歌唱狀態(tài)[1]。
例如,在學習歌曲《桑塔·露琪亞》時,我在歌曲的學習中結合了哼鳴的訓練,用哼鳴的感覺來幫助中學生體驗頭腔、鼻腔的聯(lián)合運用,用鼻腔的哼鳴,找到輕松的高位置歌唱方法,解決歌唱中聲帶的擠壓現(xiàn)象,體會高位置的輕松發(fā)聲,提升中學生歌唱水平。我?guī)ьI學生跟隨鋼琴進行哼鳴的訓練,要求學生嘴唇輕輕觸碰在一起,上下牙保持自然的打開狀態(tài),舌頭平放,舌尖輕輕抵住下牙齦,鼻孔微微張開,聲音要從鼻子往上哼,感覺聲音從眉心處發(fā)出,鼻子和眉心處有微微振動的感覺。哼鳴時聲音不要追求大音量,要體會歌唱中腰部氣息的支撐,運用平穩(wěn)的氣息來幫助學生實現(xiàn)輕聲的哼鳴,達成高音歌唱中鼻腔與頭腔的巧妙運用。
哼鳴的歌唱是尋找高位置歌唱的有效辦法,教師可以結合氣息的支撐,幫助學生科學練習哼鳴,根據(jù)哼鳴中頭腔的運用,幫助學生體會歌唱高位置的輕松。哼鳴的歌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高聲區(qū)的通暢,以便有效保護中學生的嗓音。
歌唱要講求位置,不能盲目、沒有位置地亂唱,科學的歌唱講求的是歌唱的高位置,為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把位置掛起來,這樣才能打造通暢的歌唱聲音,有利于學生對自己嗓音的保護。歌唱中教師要強調聲音位置的保持,避免句與句之間歌唱位置的前后不一,要引導學生體驗歌唱中統(tǒng)一的位置,打造歌唱聲音的通暢。
例如,在學習歌曲《青年友誼圓舞曲》時,我強調了歌唱位置的保持,幫助學生在科學的訓練中做到聲音的通暢。為了讓學生能夠做到歌唱中前后聲音的位置統(tǒng)一,我先帶領學生進行單個字母的歌唱訓練,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做到保持聲音的位置不變。我讓學生用字母“u”演唱歌曲《青年友誼圓舞曲》,讓他們體驗聲音通過鼻腔匯聚在眉心處的位置感,歌唱中教師要勤做示范性歌唱,讓學生聆聽對比位置統(tǒng)一與位置變化時聲音的不同,引導學生聆聽分辨,找到歌唱中的高位置。通過字母的訓練學生們感知了聲音統(tǒng)一位置下,音色的通暢舒適,為接下來歌曲的演唱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引導學生進行分樂句的練習,結合前邊字母位置的訓練,添加歌詞展開歌唱,為了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教師可以單獨找學生進行演唱,讓學生們在教師單獨的糾正過程中,更具體地感知高位置,有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幫助學生有效保護自己的嗓音,進行科學的演唱。
歌唱位置的統(tǒng)一在歌唱中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響歌唱聲音是否通暢。教師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結合字母訓練進行位置的體驗,運用單獨輔導來幫助中學生更準確地把握聲音的高位置,達到科學演唱的良好效果。
科學的歌唱要講求三腔的共鳴,要將頭腔、口腔、胸腔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各個器官默契地進行配合,打造清晰明亮的歌唱音色。音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何為“三腔”,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三腔共鳴的歌唱原理,結合有效的發(fā)聲訓練,掌握輕松的歌唱方法,以打造出動聽優(yōu)美的音色。
例如,我在進行歌曲《少年強》的教學時,就在歌曲的學習過程中開展了三腔共鳴的歌唱訓練,幫助中學生體驗各個發(fā)聲器官緊密配合下的歌唱方法,打造歌唱中清晰明亮的聲音。首先我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三腔”,從而正確運用“三腔共鳴”的歌唱技能,三腔即:頭腔、胸腔、口腔,三腔共鳴就是三個腔體共同配合,進行機體的有效互動,打造一種混合聲音的效果,這種混合的聲音比單純地用嗓子唱,更具穿透力。聲音在三個腔體的聯(lián)合運作中更加清晰明亮,打造出歌唱中理想的音色效果。為了讓學生能夠科學地運用三腔共鳴進行歌唱,我引導中學生進行上行旋律的發(fā)聲訓練,讓學生深刻體會各個腔體在音高不斷變化中運用比例的變化,讓他們體驗高音區(qū)時頭腔的運用會逐漸增多,低音區(qū)時胸腔的運用會逐漸增多,而不管在哪一個音域,三個腔體都是聯(lián)合運作的,絕不能單一地行動。歌唱是歌唱器官的配合運作,不是聲帶一方面的事,音樂教師要詳細講解三腔共鳴歌唱方法的運用,引導中學生學會三腔聯(lián)合歌唱的方法,幫助他們輕松歌唱,實現(xiàn)變聲期聲帶的保護。
中學階段正是青少年的變聲期階段,音樂教師要特別注意變聲期學生的嗓音保護措施,要結合一系列科學的歌唱教學,幫助中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技能,做到科學地發(fā)聲、藝術地歌唱,用輕松自如的歌唱方法完美演繹藝術作品,有效保護他們的嗓子,實現(xiàn)中學生變聲期嗓音的科學保護。
[1]祝潔瓊.變聲期聲樂教學淺談[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07):14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