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湖塘橋第二實驗小學 陳慶花
小學教學是學生整個教育階段中最基礎又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數學的學習是教學階段中的必修課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小學數學中的學生思維能力提高了要求。小學中,學生在進行抽象思維過程中,數學語言是學生可以最快反應的感性應激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培養(yǎng)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因為實際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語言是貫穿整個教學中的,教師需要有意識地采取有效方法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在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中,課堂上一般都是教師為唯一主角,采取以老師為主的教學方式,再加上很多學生存在有不敢積極發(fā)言的問題,這些都是學生習慣了傳統(tǒng)的“一言堂”式的教學,自身沒有過多地對教學進行思考,一味“被迫”接受式學習。教師需要先做積極的變化,從過去“一言堂”式的“灌輸”方式,轉變成整個課堂中的“總導演”和活動環(huán)節(jié)實施的“策劃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積極創(chuàng)造寬松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著重增加,積極鼓勵學生做課堂的“真正主人”,能夠勇敢地“說”,去運用數學語言表達。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中,教師需要在課前備課過程中設計好導入環(huán)節(jié),通過提問“學生們小區(qū)的居住戶數有多少,什么類型”等問題,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表達,然后將小區(qū)住戶數和課堂中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知識點結合起來,比如:“太陽樓如果有21棟單元樓,一棟單元樓平均有110戶人家,太陽樓總人數有多少?”讓學生通過熟悉的生活場景,能夠積極主動地來“說”,這樣就能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我們都知道語言和思維是緊密聯(lián)系的,語言是可以表達思維的,也是思維的結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對小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著重訓練,具體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更多的讓小學生能夠動手參與的實踐活動,只有讓學生能夠參與融入課堂教學中,然后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去感悟和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只有學生自身的切實感受,才能更好地鍛煉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教授學生學會“5加幾”時,展示出5+7=?通過提問,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學具,最后還要讓學生進行口述表達。具體思路是:學生通過擺小棒展示“湊10”的操作過程,讓學生明白“湊10”這個思維過程:已有5個小棒,加上多少個會得到10個小棒?把7分成補上的小棒數和剩下的小棒數,最后把兩組小棒數相加,即10+2,就得到最后結果12了,這是典型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活動體現(xiàn)。
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加大問題案例這種代表數學“形象代言”的教學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功效。教師在教授數學基本知識過程中,對學生分析數學問題方面,需要慢慢滲透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為把學生的“內心思維”這種抽象活動積極轉變成數學的語言表達內容,讓學生能夠有積極“說”來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的機會,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多提供這樣的機會和實踐課程。學生能夠積極地“說”數學,能夠口述出解題思路,解釋出解題過程,最后能寫出數學數量關系式等這些數學語言的訓練。教師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加長分析過程,著重培養(yǎng)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夠口頭闡述,進而強化數學語言,鍛煉學生自身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持之以恒和精心的引導和鍛煉。教師應該根據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積去擴展教學方式,讓小學生進行豐富的“說”數學、評學習的語言表達實踐活動,通過積極的評價性教學模式來讓小學生進行總結式和互動式學習。教師運用總結評價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對一些案例或者問題進行集體思考和討論分析,在教師與學生的積極互動和學生與學生的廣泛討論交流中,對解題方法進行完整歸納,最終提升班級學生的整體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對這種集體性的討論和評價活動需要能夠持之以恒、有計劃和靈活性運用,應該在教學活動中相機而動,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積極將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體現(xiàn)在整個數學教學中,促使學生養(yǎng)成積極運用數學語言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