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慎花
〔摘要〕父母的語言表達直接影響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以及和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父母的語言影響青少年的個性發(fā)展、焦慮水平、歸因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這些都將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因素。要想使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發(fā)展起積極的引領作用,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時要注意這幾點:一是要以一種平等、尊重、溫暖而又充滿期待與信任的態(tài)度與孩子交流;二是盡量多用關心、支持、鼓勵或賞識性語言與孩子溝通;三是盡量少用批評或指責性語言。四是有意識地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態(tài)度,處理好情緒后平靜地和孩子交流;五是要注意語言表達的藝術性,要設身處地從孩子的立場和視角出發(fā),說一些孩子能聽得進去、想聽的話語。
〔關鍵詞〕父母影響;語言表達;孩子個性發(fā)展;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32-0070-04
一、由媽媽們的抱怨引發(fā)的思考
在接女兒放學回家的路上,一連幾天都遇到女兒班上一個同學的媽媽。每次一遇到那位媽媽,她都會滿面愁容地數(shù)落她女兒的種種不是:如每天早晨都睡到快遲到了才匆匆起床,連早飯都來不及吃;作業(yè)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寫,能躲則躲,實在躲不過去才硬著頭皮去寫;花錢上那么多輔導班,學習成績卻一塌糊涂等。反正,每次一遇到我,她對女兒的抱怨模式就自動開啟,感覺她的女兒身上有數(shù)不完的缺點和不足,沒有一丁點兒的長處和優(yōu)點。之前我對她的女兒一無所知,但在這位媽媽持續(xù)的語言描述下,我頭腦中逐漸建構出了一個懶散、頑劣而又不愛上進的女孩形象。在聽完她接二連三的抱怨后,我突然對那個媽媽的女兒,而不是對那位媽媽產生了深深的同情。每天生活在這位媽媽消極的語言炮轟下,女孩內心又受到了哪些傷害?她又會以什么樣的方式應對媽媽這種沒完沒了、慢慢浸入式的隱性傷害呢?
后來我很好奇地問女兒,那個媽媽口中的女孩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女兒說那個女孩學習比較懶散,上課從不專心聽講,經(jīng)常因不及時完成作業(yè)而被老師批評,學習成績一塌糊涂,且嘴巴特別能損人,什么話難聽說什么,同學都不太樂意和她一起玩。
由眼前這個女孩的經(jīng)歷,突然想起一位好友的經(jīng)歷。在我眼里,友人畢業(yè)于一所知名大學,容貌氣質典雅,才氣逼人,這樣的條件應該有足夠的理由自信吧??烧鎸嵉那闆r是,我朋友一直生活在極度自卑里,做什么事情都不夠自信,為此失去了一個又一個發(fā)展和深造的機會,事業(yè)發(fā)展的高度與她的才華遠遠不匹配。
為何會如此?這要從好友兒時的成長經(jīng)歷談起。其實友人生活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家四口,兄妹兩人,父母婚姻美滿,對自己的孩子也很溫暖、體貼。但問題卻出在媽媽身上,媽媽很愛自己的孩子,總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盡自己最大可能呵護和寵愛兩個孩子。但是唯一的缺憾是媽媽的脾氣特別率真,口無遮攔。友人的哥哥繼承了父母的優(yōu)勢,長得非常高大帥氣,但是友人小時顯得有點先天不足,體型瘦弱,偏偏額頭又很高大凸出,頭發(fā)又黃又少。因此,媽媽經(jīng)常會玩笑地說:“閨女啊,你看你哥多帥,再看看你,真不知你隨誰啦,你看你那高額頭,真丑??!”每當友人做事情失敗時,媽媽也會開玩笑地說:“閨女啊,你可真夠笨的,連你哥聰明程度一半都不如,我怎么生了你這么個笨女兒”等等。諸如此類事情發(fā)生多了,友人說自己逐漸對自己的容貌和能力產生了深深的懷疑,越來越不自信。所以,成年后,即使友人出落得美麗異常,才氣逼人,經(jīng)常被周圍賞識的目光包圍,但童年的經(jīng)歷讓她始終對自己缺乏足夠的自信和認可。
記得一位心理專家說過:“你的世界就在你的頭腦中。”每個人內心世界的建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人的語言,尤其是與之朝夕相處的父母和家人。父母通過語言傳達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信息,同時也傳遞一定的社會價值觀和社會規(guī)范,并在無意識中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因為人是語言化的動物,語言對人尤其是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影響是巨大的,有時無需改變外面的世界,語言可以成功地將人的觀念、期待以及無意識的態(tài)度和看法帶入到被評價者內心世界中,從而影響被評價者的個性、世界觀或人生觀的形成。此外,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的語言不僅影響青少年的個性發(fā)展,還會影響到青少年焦慮水平、歸因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1]。
二、心理學家關于語言對人的影射的實驗
關于語言對人的影射作用,心理學家曾做過許多相關的實驗研究。如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Bargh曾進行過一項研究,他用“年老”的相關詞(包括皺紋、年老等)影射實驗對象。這種影射導致的結果是,實驗參與者走路更慢、更佝僂了。然后Bargh將實驗更進了一步,決定使用積極的影射,比如“成就”“毅力”和“成功”等詞,結果發(fā)現(xiàn),實驗對象被這些詞影射后,智力及記憶力測試的成績,比沒有影射的對照組好。再如荷蘭研究人員Dijksterhuis和Knippensberg進行的影射實驗。他們找了一批人,請他們?yōu)橄乱淮螌嶒炦M行描述。他們被告知,這是為下次實驗做準備,需要對“足球流氓”“秘書”及“教授”這三種原型進行描述。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通過對原型進行描述,自己已經(jīng)被影射了。參與實驗的被試分別被“足球流氓”“秘書”或“教授”影射后,他們接受了智力測試及記憶力測試。描述“足球流氓”的人,無論是記憶力還是智力的測試,表現(xiàn)得最糟;其次是描述“秘書”的人;表現(xiàn)最好的,是描述“教授”的人。而且在實驗之前被試都沒有更努力學習,什么也沒有改變,除了發(fā)生的影射。
三、父母可以說什么以及怎么說
語言交際是人際交往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Jackson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與兒童之間的溝通與其社會適應程度存在一定相關,父母通過語言傳遞的一切信息都在教導兒童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人,會使兒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并掌握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1]。父母的語言或訴說其實就是在向孩子傳遞或建構一種信息:“你是個什么樣的人,你的未來可能會是什么樣子?!彼?,父母作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導師和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經(jīng)常向孩子說什么,并且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說,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父母通過語言表達直接影響到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以及和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而這些都將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因素。
(一)父母要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說
曾看過這樣的一則故事:一位日本媽媽,拉著剛上幼兒園的女兒,找到國內影響力較大的教育專家鈴木鎮(zhèn)一,說:“鈴木先生,你是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你看我的孩子能夠成才嗎?”鈴木頭也不抬地說:“不能?!蹦俏荒赣H很疑惑地說:“你頭都沒抬,怎么能看得準?”鈴木說:“你在懷疑孩子不能成才,所以她成不了才?!庇纱?,我想到古希臘一個著名的神話故事,據(jù)說希臘有一位擅長雕刻的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一次他愛上自己親手雕刻出來的一尊少女畫像。于是,他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羅狄忒被他的真誠所感動,就使這座雕像活了起來,他的夢想成真,與之結成夫妻。再如,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心理專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以隨機挑選的小學生為實驗研究對象,做一個普通的智力測驗,然后告知實驗學校的老師和校長:“這個智力測驗可以顯現(xiàn)出兒童今后表現(xiàn)出的學習能力。名單上的這些孩子都是很有潛力的學生?!卑肽旰?,實驗者重新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結果發(fā)現(xiàn)名單上被告知“有潛力”的學生測驗結果比沒有告知“有潛力”的學生高,其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都明顯提高。事實上所謂“有潛力”的學生只不過是從班級學生名單中隨機抽取出來的,與其他學生沒有什么不同。研究結果表明,在這個實驗中對學生學業(yè)成績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不是智力,而是教師對“有潛力學生”的期待和關注,其中必然包括教師激勵的語言和期待的目光,而學生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而更加努力,希望自己能達到老師心目中的期望標準。心理學界把這種期待著一種可能實現(xiàn)的強烈信心,對方便會答應他的期望的現(xiàn)象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家庭作為兒童成長的初始環(huán)境,社會化的基點,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語言的雕琢或塑造作用更持久也更具有影響力。如何與孩子有效地溝通與交流,是我們做父母的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的技能和技巧。在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時,如果想使溝通達到積極的效果,父母首先要以一種平等、尊重、溫暖而又充滿期待與信任的態(tài)度與孩子交往。也就是說父母想把孩子塑造成什么樣的人,就要有相應的充滿鼓勵和期待的語言去暗示和塑造孩子。深諳兒童心理的幾米曾在《我不是完美小孩》的漫畫中以孩子的口吻抱怨道:“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意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收音機里有位專家悠悠地說:多少人希望他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往往卻讓他的孩子累死在終點;為什么風可以那么溫柔地對樹說話,而你卻總是學不會對我溫柔地說話呢……”。無論孩子頑劣于否、聰明于否,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能始終以一種溫暖、充滿關愛和期待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能始終用一種正面積極而有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與孩子交流,孩子定會成長為一個快樂而又積極健康的人。
(二)父母不可以說什么
社會學家布迪厄明確地指出,語言是一種“溫和的暴力”或者是“軟性的暴力”。有學者將父母語言類型分為積極語言類型和消極語言類型。積極語言類型包括尊重型、鼓勵型、贊美型、寬容型、關心型及教導型;消極語言類型包括話語霸權型、指責型、侮辱謾罵型、冷漠孤立型、妄言斷定型、威脅恐嚇型及比較型。孩子最喜歡的語言類型是鼓勵型,而孩子最討厭的語言類型包括侮辱謾罵型、妄言斷定型、冷漠孤立型及比較型。父母的積極語言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消極語言對孩子產生消極影響,且消極語言的頻率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力最大[2]。
在就“成長過程中你覺得父母說過的最傷害自己的話是什么?”的話題調查中,發(fā)現(xiàn)初中生覺得父母說過的最傷害自己的語言是比較型的,也就是通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例如,有的父母說“你看你班那個某某,人家多聰明,數(shù)學每次都是滿分,你學習那么認真也只考那么幾分,難道你真的是腦子笨嗎”;“你看看某某是怎么學的,進步那么大,成績那么好,你和別人差距這么大,以后怎么與別人一起玩啊”。二是以成績論英雄。例如,有的父母說“你看看你在學校都干了啥,除了玩就是玩,每次都考這么差,長大以后能干什么”;“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機、看電視,連筆都不動一下,整天在學校都干啥了,初中畢業(yè)后趕緊下來打工掙錢”。三是全面否定型語言。一個孩子在調查中寫道自己媽媽最常掛在嘴邊的三句話是:“你看看你怎么長得那么丑呢,真不知隨了誰……你做什么事都那么粗心,長大后怎么自己生活……你看你什么都不會,如果沒有我準得餓死”;還有家長罵孩子罵得更過分:“你看你這個熊孩子真是爛泥扶不上墻……你看你那個成績還有什么臉活在世界上,趕緊跳河死了算了”。從家長角度而言,以上消極指責的話語都是家長“恨鐵不成鋼”的表現(xiàn),是在孩子出現(xiàn)種種令人不太滿意情況時無奈之語,其實家長內心深處迫切希望孩子能成長得更好、更完美,本身并不想傷害孩子。但是,家長的無心之語卻會在無形中傷害孩子的自尊,孩子聽得多了,上進的愿望和積極性就會慢慢消失。
家長在和孩子交流時頻頻使用負面的否定性語言,會給孩子傳遞一種什么樣的信息,孩子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又會如何解讀這種信息呢?很顯然,父母的否定性話語首先會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信息:你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你不應該這樣做等等;負面的語言聽得多了,孩子便會覺得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索性會放棄努力,為所欲為,變得更加任性、不聽話。另外,父母的指責和批評性語言只是暫時阻止了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記住了不要做什么;而沒有從正面告訴孩子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朝什么樣的方向努力。因此,孩子內心仍然很混亂,不知自己該如何去做。
基于此,父母在教育或批評孩子時,要把握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只看孩子行為本身,就事論事,不要無限把孩子的問題放大,更不要批評或指責孩子先天不足。當孩子出錯時,父母可以適時委婉地指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并就此與孩子展開討論,或給孩子提出建設性意見或建議,促使孩子做出改變。反之,如果孩子出錯時,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味指責或批評,其結果必然是孩子傷心難過甚至憤怒,心理上的逆反會使孩子的行為變本加厲。因為錯誤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無聲的懲罰,在迫切需要理解、支持和幫助時,父母的批評或指責更會加重孩子的難過和不安,讓其跌入自卑的深淵。如有一個孩子在問卷中寫道:“一次數(shù)學考試我好不容易考了八十多分,當我高興地告訴父母這個成績時,他們卻冷冷地來了句‘那二十分到哪去了,我像當頭被潑了一盆冷水,內心絕望無比。他們只關注我有沒有考到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分數(shù),全然不關心我為了那八十分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從孩子的自述中,我們能感受到孩子內心那無以言表的傷心和失望。這個孩子是多么期望父母能以積極賞識的態(tài)度去看待這個分數(shù),能肯定他為學習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但是父母冷冷的否定話語頓時讓孩子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愿望。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傷人六月寒。”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父母的語言是塑造孩子個性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說:“父母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的談話。世上最好的教育都是在和父母說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父母漫不經(jīng)心的一句話,可能會成為植入孩子心中的一枚種子,從而深深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三)父母可以說什么
社會學家?guī)炖摹扮R中自我”理論認為“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對方”,個體的自我感覺決定于對想象的他人的意識的態(tài)度。作為兒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作為兒童學習和生活中最親密的伴隨者和引導者,父母對孩子關注的視角對兒童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父母對孩子某種行為的關注,會在無形中給孩子提供一種暗示,讓孩子不由自主地朝向父母關注的方向發(fā)展。父母積極的、充滿期待的關注會給孩子以前行的力量和勇氣,會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發(fā)展的潛能。相反,父母對孩子消極的、負面的評價,會培養(yǎng)出一個灰頭灰腦、萎靡不振的孩子。
孩子喜歡或希望聽到什么樣的話語呢?在就“記憶中父母說過的最讓你感動或溫暖的話語”調查中,有許多孩子說父母說過的最讓自己感動或溫暖的話語有:“加油,寶貝!也許你有缺點和不足,但在父母眼里你是最棒的,我們相信你,也會永遠愛你”;“也許有時我們會朝你發(fā)脾氣,但是不管怎樣,我們是發(fā)自內心為你好;你要相信我們,世界上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希望你能原諒父母無心的過錯”;“寶貝,要記得每天按時吃三餐,晚上要早點休息,學習很重要,但爸爸媽媽不希望你因學習而熬壞身體”;“這次考試成績雖然不理想,但你已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你的努力和辛苦我們都看在眼里,辛苦啦,寶貝!考不好沒什么大不了的,下次爭取好好考”等等。從以上話語可以看出,其實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并不高,失敗時父母一句寬容激勵的語話會給孩子注入重新堅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氣;忙碌學習生活中,父母體貼而充滿關心的問候會給孩子枯燥乏味的學習生活注入一些溫暖和力量;當學習上取得進步時,父母不遺余力的肯定和贊賞會是他們不斷追求的動力和支撐。
總之,作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是為孩子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對孩子心靈上的引領和人格上的塑造。孩子在家庭中生活,不僅僅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更是無時無刻不在父母語言的影響和塑造中。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在與孩子交流時不能無所顧忌、口不擇言。雖然父母不一定能讀懂孩子的內心需求,但是只要家長能夠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本著“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原則,自己不想聽、不愿意聽的話語決不出現(xiàn)在自己與孩子交流過程中,在此基礎上的溝通必然是積極而友好的,孩子自然不會為父母的語言所傷害或激怒。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溫暖而又善解人意的父母。無論何時,當我們想要和孩子交流時,一定要有意識地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態(tài)度,無論多么憤怒、焦慮和難過,都要處理好情緒后冷靜地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有種被尊重、被理解的好感覺。這樣的談話才有可能觸及孩子的靈魂深處,才能真正發(fā)揮父母的教育引領作用。此外,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時,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藝術性,“一句話可以把人說笑,一句話也可以把人說跳”,父母不要想當然地以“真理的化身”或“命令傳遞者角色”與孩子溝通,不對等的交流很難獲得期待的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把自己的心門早早關閉。
參考文獻
[1]詹芳香.家長語言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2]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江蘇教育學院運河分院,徐州,221300)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肖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