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闡述了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定位、教學服務型大學的通識教育教學體系內涵、構建原則與構建內容。分析了地方綜合大學通識課程教學體系構建現(xiàn)狀,提出了構建通識課程教學體系的保障措施:要確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地位;提高通識教育意識,推動通識教育向縱深發(fā)展;加強通識教育課程師資隊伍建設;設立專門的通識教育課程管理機構。
【關鍵詞】 教學服務型大學;通識課程;教學體系構建;保障措施
在大學階段的本科教育當中,通識教育具有傳播共同價值觀、培育公民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近現(xiàn)代史綱要、馬克思列寧主義等學科。近年來,通識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高等院校的重視,并逐漸成為了強化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然而,我國高校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過于強調知識化、缺乏整體體系規(guī)劃等,這些問題會對通識課程的有效實施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找出當前通識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補救我國高等院校在通識基礎教育中的不足,加強教學服務型大學通識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就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定位
近幾年,我國國內興起了教學服務型大學的討論,眾多學者也紛紛投入到教學服務大學概念的研究當中,使教學服務型大學概念的認可度越來越高,這是我國高校實現(xiàn)發(fā)展路線自主設計的重要標志。對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定位,專家學者眾說紛紜,隨著應用型大學轉型的討論,教學服務型定位越來越清晰。有學者明確提出,教學服務型大學,就是一種以服務為宗旨的應用型大學。加強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建設,需要各高校順應服務經濟時代需求,牢固樹立為社會服務發(fā)展的重要思想,將科研、教學、社會服務三項職能進行整合,以此完成大學育人的核心使命。
二、教學服務型大學的通識教育教學體系內涵
通識教育是教育理念的一種,其目標是在多元化的社會當中,為學生提供通行于人群中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思考、溝通、批判和終身學習等能力,通識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目前,通識教育已經成為各大學普遍接受的國際化議題,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xiàn)渠道之一。在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建設當中,辦學者可通過通識教育課程的方式,呈現(xiàn)出服務型大學的精神與面貌,并將科學真理、正義自由、民主寬容等精神融入在內,力圖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和正義、善于溝通、愿為社會服務的應用型人才。
三、教學服務型大學通識課程教學體系構建原則
社會在高速發(fā)展之下,對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外語類的院校為例,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不僅僅要掌握聽說讀寫能力,還應當掌握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技巧,甚至是國際化交往能力,要求學生具有全球化的視野,能夠承擔起融通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責任。作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渠道,大學的通識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懂得思考和溝通,還應使其具有對自身了解,并對人生價值與意義有完整概念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文化的理解與關懷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因此,大學通識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原則有以下幾點:第一,要面向人的發(fā)展需求,打造模塊系列課程。第二,“人文為基,通專結合”。第三,優(yōu)化教學內容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反思能力與文化意識。第四,注重師資的融合互補。
四、教學服務型大學通識課程教學體系構建內容
1、設置課程體系依據(jù)
設置課程體系依據(jù),是促使通識教育發(fā)揮內在價值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體系建設的核心應當將“培養(yǎng)出有教養(yǎng)的人”作為目標,關注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的培養(yǎng),為學生提供能夠幫助其形成精神感悟、人文修養(yǎng)、思想視野的課程,以幫助其對社會發(fā)展的適應性。[1]另外,對于地方性綜合大學而言,應當將行業(yè)發(fā)展需求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選擇能夠與社會接軌的通識教育課程與內容,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與學習能力。
2、整合課程資源
基于通識教育的最初理念,通識核心課程應當打破各個專業(yè)學科壁壘,建立起跨學科的渠道與交流平臺,并針對各個學院專業(yè)性,增添與其專業(yè)存在跨度的選修課,構建真正意義上的跨學科整合課程。
3、確立課程體系模式
課程體系模式的確立,首先需要具備雄厚的資金支持,這樣才能夠充分利用學?,F(xiàn)在的特色,發(fā)展對學生有利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高校的各院校在參與通識教育板塊體系設計時,可以將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進一步劃分,以此增設應有的模塊。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應當至少涵蓋6個領域,讓專業(yè)性質完全不同的學生,有機會享受思想上的碰撞。[2]以人文科學與文化為例,該領域課程的設置目的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擴展學生文化視野。因此,課程的模塊體系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中外文化繼承與傳播,二是文史經典閱讀與批判等。
五、地方性綜合大學通識課程教學體系構建現(xiàn)狀——以貴州省銅仁學院為例
1、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選修課程比重較小
目前,貴州省內的各地方性綜合大學,基本已經開始了實施通識教育。但是,大部分學校將通識教育分為了兩部分,一是公共選修課,二是公共必修課。后者通過統(tǒng)一開設考核的方式存在,主要分為計算機課程、外語課程、軍事體育類課程、思想政治類課程等。另外,學校將公共選修課定位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強化技能訓練,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選修課程的內容涵蓋范圍較廣,如科技人文、政治歷史等,具體科目由學生自主確定。經調查發(fā)現(xiàn),銅仁學院在2016級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通識教育平臺設置54個學分,其中必修學分42,選修學分12。
2、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通識教育課程的初衷,是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是許多專業(yè)課程所無法代替的。但是,由于地方性高校對通識教育課程重要性的宣傳力度不夠,使教師與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的認識度不夠,甚至,有些學院與教師擅自占用通識選修課,用來加強學生專業(yè)性技能的訓練。通多對銅仁學院的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知程度普遍較低,完全了解的只占有不到3%,而且,80%以上的學生認為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沒有幫助、不感興趣,并持有無所謂的態(tài)度,認為有必要開設此課程的學生只占有18%左右,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通識教育課程。這些現(xiàn)象充分說明了師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的意義認識不足。
3、公共選修學科分布及內容設定不合理
隨著地方性綜合大學的持續(xù)擴招,參與選修課的人數(shù)也逐年遞增。但是,單獨從學校對公共選修課的開設情況看,大多數(shù)學校存在著公共選修科學分布不合理、內容設定不合理的現(xiàn)象,比如,公共選修課的數(shù)量較少,學生的選擇性不高,導致其選擇了與自身興趣相悖的課程。另外,由于選修課的頻次較少,在授課內容上普遍出現(xiàn)雜亂無章的現(xiàn)象,使學生的選課與上課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在學科分布方面,以銅仁學院為例,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為61門,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為37門,自然科學課程為13門,藝術學科課程有11門,而體育學科課程為0??梢?,在學科分布上,學校存在著設置上的偏差。
4、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的目標不清晰
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對高校實施通識教育而言,是一項重要載體,甚至決定著通識教育實施的成敗。但是,就目前實施情況而言,各個地方性大學在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的建設并不完善,且仍然處于探索階段。[3]缺乏核心課程的設置,會使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失去重心,課程也難以形成成套體系。另外,許多高校在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領域,一般以教學申報為主,缺乏對核心課程體系作用的深度把控。
六、構建教學服務型大學通識課程教學體系的保障措施
1、確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地位
確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地位,是教學服務型大學通識課程教學體系構建的保障措施之一。從課程的專業(yè)角度看,通識教育課程既是一個概念,也是學校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又是通識課程的總要部分。在大學整個通識教育過程中,通識核心課程占有重要地位。構建出明確、合理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不僅能夠通過提升高校師生意識推動通識教育的發(fā)展,還能夠幫助各大高校更好的完善通識教育核心體系。[4]因此,核心課程體系的建設,是教學服務型大學建設中通識教育長遠發(fā)展的基本保證。
2、提高通識教育意識,推動通識教育向縱深發(fā)展
在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過程當中,通識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應當對通識教育具有正確的認識,在樹立起正確觀念后,應當加強對通識教育價值宣傳力度,使當?shù)馗鞔蟾咝R鸶叨戎匾暎哟髮νㄗR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投入。[5]另外,為了有效推動通識課程的縱深發(fā)展,高校應當在選修課程及核心課程的實施中進行全面的把控,充分發(fā)掘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全校師生面前,積極主動的做好通識教育課程宣傳工作,這是通識課程體系得以實施,并且獲得良性發(fā)展的先決條件,也是該體系課程有效開展的保障。
3、加強通識教育課程師資隊伍建設
一般而言,高校為了學生就業(yè),會為各學院配備高水準的專業(yè)學科教師,這是學生熟練掌握技能的前提。而事實上,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對授課教師的要求更為嚴格,通識課程教師教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學科理論知識,更重要的傳授無形的價值觀念,使學生學會更好的運用所學的專業(yè)技能,學會辯證的看待事物。因此,通識課程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背景,還應當具備寬闊的知識面,同時具備引領學生用不同領域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6]可見,加強通識教育授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課程教育質量的關鍵,高校應當運用我國良好政策,對優(yōu)秀教師多加培養(yǎng)和鼓勵,及時的對教師資源進行整合。
4、設立專門的通識教育課程管理機構
設立專門的通識教育課程管理機構,并賦予其一定的權責,是推動通識教育實施的有效措施。[7]管理機構可以對各高校的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進行審批,給予學校合理化意見,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幫助學校在通識課程體系建設上進行調整,以確保課程的質量與水準,提升學生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我國地方性綜合大學在通識課程教學體系構建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通識課程比重較小、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公共選修學科分布不合理、核心課程建設目標不清晰等。在今后,還需進一步加強對教學服務型大學通識課程教學體系構建的研究,以此彌補當代大學基礎教育的缺陷。
【參考文獻】
[1] 周徐娜,鄭青.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爾夫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探索——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yè)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5.15(06)94-95.
[2] 楊德廣.教學服務型大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力作——徐緒卿專著《教學服務型大學:理論研究與制度框架》再版序[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6.16(06)1-3.
[3] 李紅霞,劉方林.教學服務型大學專業(yè)課程體系重構的理性思考——基于行動體系的課程構建范式[J].中國成人教育,2017.35(04)93-96.
[4] 丁昶瑋.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 提升高校社會服務能力——基于天津財經大學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6)254-255.
[5] 羅世乾,楊曉華.學習型社會視域下成人高等教育學籍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延安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16.26(11)178-180.
[6] 常昊,吳一楠,田亞平.基于MOOC的大學環(huán)境教育通識課程學習績效評價體系構建——以衡陽師范學院《環(huán)境教育概論》MOOC為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36(06)118-122.
[7] 龔克,鄧春風,馮兵.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探索——以桂林理工大學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06)19-22.
【作者簡介】
馬俊鋒(1982—)男,河南洛陽人,碩士,銅仁學院教務處科長,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