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摘要:識字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低年級語文課堂的核心所在。在“字本位”理念下,讓學生有效地、趣味地識記漢字需要教學策略的指引: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fā),結(jié)合圖的展現(xiàn)力、構(gòu)字故事的吸引力、學生對漢字本身的探究力為切入點,順應學生識字的規(guī)律,挖掘漢字本身原始的音、形、義,追尋字原本的形態(tài)、理解每個字演變背后的文化,可以有效提高低年級的識字效率。
關鍵詞:字本位;識字教學;趣味識字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9B-0051-03
字是記錄漢語的工具,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詞是一種舶來品,在漢語中沒有根,而形、音、義三位一體的字是漢語的載體,也是漢文化的根,因而需要以“字”這個“綱”為基礎探索漢語的規(guī)律。[1]如何凸顯漢語特點,自然地尋得漢字背后文化的根?筆者以為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不僅要從音、形、義上著手,還需要結(jié)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接受能力、思維水平,挖掘漢字中的“興趣點”,巧妙展開教學,讓“字本位”理念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真正落地生根,提高識字效率。
一、看圖追源,趣識字形
中國古代造字本源可大致分為象形、形聲、會意與指事。無論哪種造字法,字的形成都與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分不開,它飽含著先人們在反復實踐中積聚的智慧。就目前對字本身的探究來看,“字的本質(zhì)為字形”這一觀點有力地凸現(xiàn)出了字形在詮釋整個字中的重要作用。從造字這一層面上來講,識字的開始就要先看字形,通過字形推知它的含義,這也正是中國造字最為精妙之處。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形文字,字形就與字本身所代表事物的原始圖片或花紋極為相似。所以更確切地說,最為原始的象形文字來源于圖。利用圖,將識字教學與圖片展示、視頻動畫等相結(jié)合,不僅使教學更為直觀,也讓原本枯燥的識字環(huán)節(jié)變得生趣盎然。
如“亭”,甲骨文為“”,古陶文寫作“”,到了小篆,演變成“”,像是屋頂與閣子分離,下面的“丁”寫成“個”,指事一個人在亭子里休息。從“亭”的演變上來看,其字形一直像是建在高高土臺上的屋子。其實,“亭”造字的本義也是根據(jù)古代有頂無墻的簡易建筑而來的。在課堂上,完全可以將古文字“亭”與亭子的圖片放在一起,利用“亭”的演變與“圖”做比較,強化學生的識字記憶。
再如“眾”,它的甲骨文字形為“”,造字本意為藍天紅日之下的廣大人群。講授時,可以以“太陽底下,是大片大片的人”的圖片展示出來,讓學生從“圖”中感受人之多,以“圖”的沖擊力率先定格在學生腦海。再結(jié)合古文中“三個重復的符號就表示‘多”的解釋,向?qū)W生說明重復的三個人就表示眾多的意思,由此學生就進入了理解性記憶階段。實踐也反復證明,理解性的記憶往往比死記硬背更有效,記憶時長也更久。再比如“步”,在甲骨文中為“”,兩個腳趾代表一前一后,金文中的腳趾更為形象“”,后來演變?yōu)樽摹啊?。不難發(fā)現(xiàn),“步”造字的本義就是兩腳在路上交替邁進,以動畫形式將“步”的發(fā)展變化慢慢展現(xiàn)出來,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對識字的興趣。
綜上所述,看圖追源,利用圖特有的展現(xiàn)力不僅能提升學生識字的接受力,也使其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另一方面,語文課堂不僅止于有趣,承擔更多的還應是識字教學任務。教師以直觀的方式,深挖字背后的意義,會讓學生達到會識、會認、會寫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掘字的文化根源,才能使得“字本位”的教學理念自然地引入課堂。
二、說文解字,趣知其義
識字的興趣動機直接影響識字教學的效率。在低年級階段,學生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時間短,教師應多設置有趣的環(huán)節(jié),以活動化、游戲化的教學方式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低年級學生除了易被圖的“展現(xiàn)力”所吸引之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興趣點,那就是很喜歡聽故事。結(jié)合造字本源,挖掘字背后的故事,讓單個的字,以成段的文解釋出來,不僅使識字課堂更加語文化,也讓字背后的文化得以發(fā)揚光大。古人造字時,不但很恰當?shù)乩谩靶巍保瑫r也有機地結(jié)合了“義”。在邱邵瑜編著的《有故事的漢字》,就把漢字和故事完整的結(jié)合在了一起,他的書中是這樣解釋“怒”的:“‘怒字的由來很有趣,它的上面是‘奴,‘奴字是由‘女和‘又組合而成,表示不停操勞做事的女婢,下面的‘心字,是指女婢的心情,一個整日操作又經(jīng)常被責罵的女婢,當然很生氣,很惱怒了”。[2]如果以這樣故事的講述方式帶入課堂,記憶字的趣味性便會更濃了。再如“艮”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的解釋為“很也”?!棒蕖焙汀耙姟倍际悄肯乱粋€人,“見”向前看,“艮”向后看,雙人旁與艮組成“很”,“彳”是行走的道路上,走一段路“艮”向后看,一望無垠,“垠”字用了“艮”,表示土地廣袤很大,因此“艮”有“很”的意思。這樣的講解不僅利于學生記憶,并且對含“艮”偏旁的字也做了拓展。
說文解字的方式也可以靈活地運用到課堂當中來。例如,“兇”字可以說文解字為:“惡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凡兇之屬皆從兇。(兇)擾恐也。從人在兇下?!备鶕?jù)此解釋,可以在課堂上這樣講述:“‘兇字的‘凵就像地上有個深坑,走路的人沒看見而掉到了坑里,坑里的‘×就像是放置在陷阱里交叉的箭,人掉在這兩只鋒利的箭尖上,兇險就可想而知了?!碑攲W生饒有興致地聽著故事,在唏噓的同時,記住“兇”字也就沒那么困難了。
以上可見,把字背后的故事一點點帶入課堂,以說文解字的方式為字作一個詳細的注腳,讓單一枯燥的識字課堂,充滿著獨特的語文味,漢字背后的文化色彩也更為濃烈了。
三、猜謎探究,趣學活用
學習最好的開始是興趣。用圖片、視頻、講故事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去識字,但若僅停止在這個階段,只能說語文課堂只為了識字而識字。有效地讓學生掌握識字方法,并能將方法運用到學生自學階段,引領他們對字有進一步的探究,識字教學也便有了質(zhì)的升華。所以,在低語識字課堂,一定要引導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學會思考、善于思考,并運用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去探究“字”本身。比如,在學習新字時,以猜字游戲的方式就很不錯。字謎是一種十分有趣的文字游戲,它根據(jù)方塊字筆畫、結(jié)構(gòu)組合的多變以及運用會意、指事等造字特點設置謎面。字謎的知識性、趣味性、哲理性,很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探知欲。在一年級語文教材中就有猜字謎的課程,如:“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水來攻”,這個字謎就巧妙地結(jié)合了字的偏旁部首和字義,讓學生通過思考,從中猜到“秋”。再比如“有馬能行千里,有水能養(yǎng)魚蝦。有人不是你我,有土能種莊稼”,其中都包含“也”這個部首,它與不同的偏旁“氵”“馬”“亻”“土”組成不同的字,其字含義也緊跟偏旁而改變。由此可見偏旁的重要性以及輻射性。學生在猜的過程中,也會逐漸對字形和字義有所體會。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再鼓勵學生利用猜謎的技巧和經(jīng)驗,去創(chuàng)造新的字謎,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就更有挑戰(zhàn)性和吸引力。戴汝潛先生說:“漢字是一個自組織的,科學的表意系統(tǒng)。不僅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特定的字理,而且同類事物的字形具有相同的標志號符號特征?!盵3]所以,在學習中,學生只有對漢字其構(gòu)形規(guī)律有了認識,對其含義的理解也就更為深入。事實上,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只有對漢字構(gòu)形及造字方法有所了解,才能真正地認識字本身,進而探知漢字的奧妙。
的確,漢字是一門藝術,是眾多文明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星。學好漢字,務必要追尋字原本的形態(tài)、理解每個字演變背后的文化,才能使得“字”不和漢文化脫離。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將“字本位”理念作為指引,以學生的“興趣點”強化識字教學的重難點,扎實識字學習的同時,也讓語文課堂變得更為語文化??梢哉f,“字本位”識字教學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踐行。
參考文獻:
[1]徐通鏗.字本位和語言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5(6):2.
[2]邱邵瑜.有故事的漢字[M].青島:青島出版社, 2015:110.
[3]戴汝潛.寫字與寫字教學的規(guī)律[J].福建教育, 2007(9):27.
責任編輯:李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