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科學以探究學習為核心,課堂中教師備課不僅僅要創(chuàng)設合適的目標情境,更應該創(chuàng)設解決問題的情景,那么好的設計課堂是關鍵,其中精心準備課堂探究需要的材料是首要解決的步驟。
關鍵詞 科學課 材料的準備 順利進行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案例描述:
1導入環(huán)節(jié)
設計沉浮子,教師演示:手捏飲料瓶瓶身,瓶中的小玻璃瓶就沉,松手,小玻璃瓶就浮。學生觀察小玻璃瓶的沉與浮。教師提出問題:你能設計出簡單、快速記錄小玻璃瓶沉與浮的符號嗎?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用的沉浮子,看似簡單材料,但是做起來很費時間。
沉浮子的結構是:大飲料瓶灌滿水,將一個空的小玻璃瓶口朝下豎直按入水中,然后擰緊飲料瓶蓋。
沉浮子的工作原理是當小玻璃瓶中只有空氣,小玻璃瓶的重量就比與小玻璃瓶體積相同的水輕,因此小玻璃瓶浮在水面;手用力捏飲料瓶的瓶身,瓶內的水就會被擠入空的小玻璃瓶,小玻璃瓶里的水增多,重量增大,小玻璃瓶的重量重于同體積的水重量,就會下沉;松手后,小瓶內的水就會流出,變輕,就會上浮。
沉浮子的工作原理:利用改變物體的重量可以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情況,也是軍事上用的潛水艇的工作原理。
制作過程:(1)準備一個大飲料瓶非。(2)給大飲料瓶灌滿水。(3)將小玻璃瓶口朝下豎直,按入水中。
出現(xiàn)的問題:小玻璃瓶并不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口朝下保持豎直。如果小玻璃瓶不能保持豎直向下,那么這個裝置在實驗的過程中就不能成功。如何保持玻璃瓶的口豎直向下是一個難題。起初。我將一些粗的鐵絲纏在了玻璃瓶口,用加大瓶口的重量,來解決小玻璃瓶口朝下豎直向下。但是實驗時發(fā)現(xiàn):小玻璃瓶太重,按入飲料瓶,就自己沉入了水底了。我又重新找了一些細一點的鐵絲纏在了玻璃瓶口,仍是用加大玻璃瓶的重量來解決瓶口朝下豎直起來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突破口是,加的重量必須能讓小玻璃瓶保持豎直,但還不能太重,太重就直接沉入水底。因此,我在增加小玻璃瓶重量的這個環(huán)節(jié)費了很大功夫,重復多次才做好。
學生課堂上見的沉浮子看著簡單,其實真正要做一個能夠達到目的的沉浮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茖W教師在課堂上演示用的實驗材料必須在課前,經(jīng)過細致的制作,才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2探究環(huán)節(jié)
全班分六個組,每個組八個人。每組需要準備的材料有:記錄單,蘋果,蠟燭,螺絲,泡沫板,筷子,針,灌滿水的小玻璃瓶,橡皮泥。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讓學生先預測。把這些材料放入水中會出現(xiàn)沉?還是?。坎⒆龊糜涗?。交流預測情況時,學生會有分歧的材料,當遇到有爭議時,我們該如何解決?引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我們的猜測。
八種材料,每人按規(guī)定順序選材料操作驗證,每人記錄一次實驗現(xiàn)象,并培養(yǎng)合作和有序操作的習慣。如果準備更多的材料學生可以通過做多個實驗知道哪些物體沉,哪些物體浮。但是我設計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在小組探究活動中養(yǎng)成相互合作、條理有序的習慣,以此來學會高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次實驗我選的材料只有八種:蘋果,蠟燭,螺絲,泡沫板,筷子,針,灌滿水的小玻璃瓶,橡皮泥。其中蘋果,蠟燭是學生很容易猜錯的,具有典型性。為凸顯學生認識、理解教材的關鍵點,促進教學過程矛盾運動的解決作了鋪墊。實驗準備了裝滿水的玻璃瓶,不僅與導入環(huán)節(jié)部分——沉浮子有聯(lián)系,讓學生想像小瓶浮起來可以倒掉水,還為后續(xù)拓展環(huán)節(jié)做了鋪墊。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請你用身邊的材料自制一個救生圈。有了導入的沉浮子,有了探究中的裝滿水的小玻璃瓶,這2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經(jīng)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將飲料瓶擺放成一圈,粘貼在一起就是一個安全系數(shù)很高的救生圈。
科學課中小組材料的選取一定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服務的,宜簡單明了,千萬不能任意選取。
總之,一堂好的科學課,不僅在教師備課,更在教師精心的選取材料!
作者簡介:程坤,女,1978年11月生,本科,就職于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實驗小學校,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
參考文獻
[1] 王永會,趙敏.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5.
[2] 張二慶,喬建生.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2-54.
[3] 顧志躍.小學“科學”學與教的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11:13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