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遠, 郭秦文, 孫澤亮, 李 正
(湘潭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像素探測器是以硅為探測材料的粒子徑跡探測器,是半導體探測器的一種.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種像素探測器就得到了廣泛的使用[1].像素探測器的特點是擁有優(yōu)異的空間分辨率和迅速的時間響應能力.目前,像素探測器廣泛應用于高能物理實驗,如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ATLAS內部探測器和能量分辨率較好的X射線光譜學.在這種對撞機中,質子束在電場和磁場的作用下加速,這些被加速的質子速度接近光速,高能質子束進行碰撞,產生出14萬億電子伏特的高能粒子,最靠近束流的子探測器就是像素探測器.像素探測器的重要參數是像素電容,像素電容決定了像素探測器的噪聲性能.本文著重研究的是如何使電容降低.傳統(tǒng)探測器的電容值較高,信號電極覆蓋了整個探測器區(qū)域,低電容是設計新型探測器的關鍵要求.在這項工作中,提出了一種新型結構,減少了探測器的有效面積,同時保持敏感體積不變,還保持了電極的對稱性,這樣就能在電場和電位中得到更均勻地分布.與傳統(tǒng)的探測器相比,新的探測器的結構具有較低的電容.本文主要介紹一種新設計的電極形狀:內空圈掃把結構.
新型低電容像素探測器實際上是加了反偏電壓的PIN結[2],使用Silvaco TCAD仿真工具,可以模擬內空圈掃把結構.圖1是整體形狀,圖2是具體尺寸,一個大的區(qū)域探測器可以由這些獨立單元的陣列組成.在模擬中,中間為本征層,本征層為N型高電阻硅,其摻雜濃度為8×1011P/cm-3.探測器厚度為500 μm.有1 μm厚的P型重摻雜區(qū)(摻雜濃度為1×1019B/cm-3)刻蝕在前表面和一個1 μm厚N型重摻雜區(qū)(摻雜濃度為1×1019P/cm-3)刻蝕在后表面.正面P型摻雜區(qū)是由1 μm鋁覆蓋形成內空圈掃把形狀陰極,背面摻雜區(qū)是由1 μm鋁形成陽極.二氧化硅將陰極隔開,對輻射產生的損傷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3],所以選擇二氧化硅作為本實驗的介電質.我們選擇兩個相鄰的內空圈掃把形狀的最大距離為233 μm,此時像素探測器可以在250 V電壓下全部耗盡.
電勢均勻程度是衡量探測器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圖3和圖4是內空圈掃把型結構在反偏電壓為250 V時,探測器表面的剖視圖(縱剖面1和縱剖面2)的電勢,從圖中我們可看到電勢都是均勻分布的,符合設計要求.
圖5和圖6顯示了在250 V的反偏電壓下,內空圈掃把型結構的探測器表面的縱向截面1和縱向截面2的電場特性,從圖中可知電場也是均勻分布的,且是高電場,同樣符合技術要求.
傳統(tǒng)探測器全耗盡電壓約為160 V.我們設計的新結構中,減小了電極的有效面積,故其耗盡電壓有所提升.在250 V反偏電壓下對這個新型的像素探測器進行了3D仿真,圖7和圖8顯示了縱剖面1和縱剖面2的二維平面剖面圖的電子濃度,可以發(fā)現大部分區(qū)域在250 V時完全耗盡.
電容是硅像素探測器中的一個重要的敏感參數,它直接影響噪聲和串擾,電容越小,性能越好[4].通過小信號分析,我們得出了電容-電壓特性(交流分析,頻率為1×106Hz)[5].新設計的探測器(內空圈掃把型)的電容如圖9所示.與傳統(tǒng)的像素探測器相比,電容減少了大約1/12.
提出了一種有效電極面積減少的新型探測器結構,通過三維仿真和計算,得出了電場、電勢、電容、全耗盡電壓等電學特性.我們發(fā)現新結構的電容是139 fF,比傳統(tǒng)的像素探測器小,得出以下結論:(1) 隨著有效面積的減少,電容降低,小的電容引發(fā)的噪聲小,像素探測器的性能就更加優(yōu)異.(2) 由于電極有效面積的減小,新探測器結構中全耗盡電壓有所增加[6].(3) 電場、電勢分布越均勻,探測器的性能越優(yōu)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