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荀子,同學們應該都不陌生。這位先秦的思想家以入選高中語文必修一課本的必背課文《勸學》,成功地讓廣大學子感受到“背誦全文”的痛苦。
而除了對記憶力的考驗,相信不少同學還曾被父母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边@樣的話念叨過。仔細一想,兩千多年前齊國“國立高等學府”的學生們就被作為“校長”的荀子用同樣的話教導過呢!
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也有高等學府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它們授課的形式、內(nèi)容和今天不太一樣。
這所世界上最早的由官方舉辦的高等學府,就是“稷下學宮”。
● 戰(zhàn)國高校Top1
稷下學宮是由戰(zhàn)國時齊國的第三位國君——齊桓公田午創(chuàng)建的,因其坐落于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附近,故被稱為“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在創(chuàng)辦之初就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分杏涊d,齊國在稷下“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崇之”,可見,為了廣招天下賢才,齊國修建起寬闊的道路、高大的樓宇,花了不少心思。而同時期的其他學校,則多為零散的私學,規(guī)模較小。
隨著齊國國力的不斷強盛和“選賢任能”政策的推行,到了威王、宣王之時,天下名士紛紛云集在齊國,孟子、淳于髡、荀子等賢者均于稷下學宮講學,追隨者成百上千,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如韓非、魯仲連、衛(wèi)鞅等優(yōu)秀人才?!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分芯陀羞@樣的記載:“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huán)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下學士復盛,且數(shù)百千人?!逼涫r可見一斑。
稷下學宮創(chuàng)立的初衷是為了聚集人才,但它其實兼具君王詢議國事、人才培養(yǎng)以及學術(shù)論爭三大職能,其中最主要、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后兩種職能,即教育和學術(shù)研究。
可以說,稷下學宮在當時學者們心目中的地位毫不遜色于我們今天的清華北大,說它是戰(zhàn)國高校Top1絕對不為過。假如可以穿越,戰(zhàn)國時代的學者們見到今天高考學子們對于清北的渴望,想必也會感同身受、會心一笑吧!
● 自由而嚴格:在稷下當?shù)茏?/p>
稷下學宮設(shè)有“祭酒”一職,總管學宮內(nèi)的大小事宜,相當于今天的校長。學宮奉行兼容并包、來去自由的方針,授課方式秉持雙向選擇原則,不僅老師們可以選擇開設(shè)的課程和招收的學生,學生們也可以自由地選擇課程,到各個學派的先生那里聽講。是不是覺得這種授課模式有些熟悉呢?這不正是我們現(xiàn)代大學的教學方式嘛!而且,在稷下學宮,學生如果聽了別家學派的思想后比較認可,也可以放棄以前的所從之師,轉(zhuǎn)投其他學派。
學宮在給予學生充分的學術(shù)自由的同時,又通過嚴格的規(guī)定來加以管理?!豆茏印さ茏勇殹肪捅缓笫勒J為是稷下學宮的“學生守則”,學宮的每個弟子都要遵守。
在生活起居方面,《管子·弟子職》要求學生們每日早晨服侍老師洗漱,行為要恭敬謹慎。上課前要打掃屋子,擺放好老師的講席。吃飯時,學生要把衣袖挽起,把飯菜呈給老師。老師吃完飯后,學生要收拾餐具,打掃干凈,同時給老師拿來漱口水。在得到老師的允許后,學生才能按照長幼順序開始進餐。
在學習方面,《管子·弟子職》要求學生進出課堂要畢恭畢敬,就像會見賓客那樣。聽講時,學生們要端正地面向老師而坐,保持嚴肅。如果上課時學生有疑問,要向老師拱手進行提問。老師講完課,學生要起立恭送。下課后,學生們還要相互交流,溫故而知新,互相促進。
可見,稷下學宮的生活是自由而又嚴格的,處處都彰顯著學宮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和嚴謹?shù)闹螌W精神。
● “不治而議論”:辯論是學宮的日常
稷下的學者們雖然有“大夫”“上大夫”等頭銜,但并不負責具體的事務,只對國家大政發(fā)表意見,也不必對所發(fā)表的言論承擔責任,即所謂的“不治而議論”。因此,稷下學宮有著自由開放的學術(shù)氛圍和思想環(huán)境,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熱衷于針對當時的熱點問題闡述己見。由于他們所屬的學派不同、看待問題時常常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往往形成彼此矛盾的觀點,唇槍舌劍,爭論不休。
據(jù)記載,曾活躍于稷下學宮的學派眾多,不僅包括了對后世影響巨大的道家、儒家和法家,還有在戰(zhàn)國名噪一時的墨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兵家等多個派別。司馬光在《稷下賦》中曾評價稷下學宮“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可謂當時學術(shù)之中心、思想之圣地。
《勸學》的作者荀子,曾在稷下學宮三任“祭酒”,被當時的人冠以“最為老師”的稱號;而“亞圣”孟軻在受聘于稷下學宮時,也曾一人“單挑”法家眾學者,舌戰(zhàn)群英,孟夫子的“好辯”之名也因此傳遍了列國。流傳至今的故事中,有以下這樣兩則。
①
齊宣王: 商湯流放了夏桀,武王把紂王干掉了,這是真的嗎?
孟子: 書上是這么寫的。
齊宣王: 臣子殺掉君主難道也是可以的嗎?
孟子: 殺的是破壞仁義的老賊紂,誰說殺的是君主啦?
②
孟子: 今天我游說你家大王,你家大王還不高興,我想,大概是他不知道“好”為什么是“好”吧!
淳于髡: 不對啊,大師,應該是你沒有說出什么是“好”來吧!過去,大音樂家彈琴,就算是深藏在水里的魚都會浮出水面來聽,天子的馬吃著精美的食料都會抬頭欣賞。魚和馬尚且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何況是我們大王呢?
孟子: 當雷電交加,連樹木都劈開的時候,全國的老百姓都感到震驚,可是耳聾的人卻仿佛什么也沒有發(fā)生;太陽、月亮是那么的光明,讓天下萬物都受到光輝的照耀,可是瞎眼的人卻什么也看不到?,F(xiàn)在你家大王就像是聾子和瞎子?。?/p>
事實上,在稷下學宮學術(shù)辯論是很常見的事情。不同學派的學者們以學宮為中心擴散開來的爭論,也成為戰(zhàn)國“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源頭之一。郭沫若對此曾高度贊揚道:“周秦諸子的盛況是在這兒形成了一個最高峰的?!?/p>
兩千多年過去了,昔日的稷下學宮已經(jīng)成為回憶,但先賢們的思想?yún)s代代流傳。透過他們留下的文章,我們依稀還能感受到那個縱橫捭闔的年代和那些不朽的智慧光芒。
稷下學宮優(yōu)秀“畢業(yè)生”圖鑒
鄒衍
約公元前324年—前250年,著有《鄒子》。齊宣王時就學于稷下學宮,提出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小九州說”,認為除中國外天下尚有其他九州,是為大九州,而中國又可分為九州,是為小九州。
魯仲連
約公元前306年—前245年,戰(zhàn)國時期齊國說客,以超群口才聞名于稷下學宮,屢次以辯立功。齊將田單攻聊城時,魯仲連以箭射手書入城,憑一人之言退燕軍百萬。
韓非
公元前280年—前233年,著有《韓非子》等。跟隨稷下學宮祭酒荀子學習,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申不害
公元前385年—前337年,著有《申子》,曾游學于稷下學宮,戰(zhàn)國法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助韓昭王變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發(fā)生在稷下學宮的四次主要辯論
(1) 王霸之辯: 關(guān)于由亂到治是實行王道還是霸道的問題。
孟子觀點:重王道,輕霸道。
荀子觀點:王霸兼容,以王道為本。
管仲學派觀點:王霸并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 義利之辯: 關(guān)于道德行為與物質(zhì)利益的關(guān)系。
孟子觀點:義大于利,“舍生而取義”,“二者不可得兼”。
荀子觀點:先義后利,“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
管仲學派觀點:義利并重,“厚愛利足以親之,明智禮足以教之”。
(3) 天人之辯: 關(guān)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關(guān)系的論爭。
孟子觀點:天道最大,天人合一。
荀子觀點:天行有常,人是天下最珍貴的。
管仲學派觀點:天人相交相用,互相影響。
(4) 人性善惡之辯: 關(guān)于人性的善惡之辯。
孟子觀點:性善論,人的本性是善的。
告子觀點:性無善無不善論,人性的善端,不是生來就有的,是靠后天的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而形成的。
荀子觀點:性惡論,人性是惡的,這種惡的人性,經(jīng)過后天的學習教育,注重對“人性”的改造,就可以做出善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