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維莎
摘要:在中國歷史悠久的5000年文化中,燦爛的文化瑰寶數(shù)不勝數(shù),在這其中古詩就是重要一部分。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古詩學習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特別是在目前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也就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教學內(nèi)容。單單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中,就選取了數(shù)十篇的古詩內(nèi)容,在低年級和高年級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特點,選取了不同的詩歌內(nèi)容進行學習??梢娫诋斍暗恼Z文教學中,對于詩歌教學的重視。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值得借鑒的一些方法和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教學創(chuàng)新
一、吟誦古詩,陶冶情操
在語文的學習中,閱讀和朗誦一直都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之一。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詩時也是同樣,學生通過朗誦古詩可以了解到故事中所描繪的具體景物和意境,對古詩中描繪的人物形成直觀的認識,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中心思想,對于古詩的情感態(tài)度與表達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由此可見,在學習古詩時,閱讀朗誦是重要的一種學習方法。通過學習朗誦,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古詩中的基本表現(xiàn)手法的基礎上,在腦海中描繪出相應的情境。因此在學習古詩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反復的閱讀,直到學生能夠達到進行背誦的程度。對于閱讀古詩,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其中包括瀏覽式的閱讀,精細的閱讀以及認真的對古詩進行品讀三個部分。
瀏覽式的閱讀,指的就是學生在接觸到古詩,首先通過閱讀找出古詩當中的生字。理解其中難理解的詞句,通過文章的注釋翻譯,能夠將文章完整的閱讀下來,掌握文章的大意,能夠做到抑揚頓挫。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精細的閱讀,通過進一步深入的閱讀,使學生能夠掌握古詩的感情基調(diào),對于古詩中描寫的情境有進一步的認識。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的去進行閱讀。最后是認真品讀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就要充分的起到自身的引導作用,帶領的學生對古詩進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古詩中的文化魅力,陶冶學生的情操。
二、分析主旨,領略風采
在閱讀完了古詩后,接下來就是對文章進行具體的分析,只有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掌握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才能夠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對文章的主旨進行分析。首先,教師可以針對所要講述的內(nèi)容尋找一些背景資料,使學生能夠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在這樣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寫作目的。對于唐宋的古詩,有大量的詩歌是描寫生活當中的內(nèi)容,十分貼近當時的社會生活,尤其是白居易的文章作品,它的《琵琶行》更是貼近廣大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以人民大眾作為描寫的對象。而李白的詩歌,則多是表達了他對于人生的感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教師在講解這些詩歌的時候,就需要介紹詩人的寫作背景,介紹詩人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使學生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他們所處的時代,體會他們的情感和情緒。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文章的分析,就能夠更容易理解和體會了。其次,教師在講解時,可以圍繞重點的字詞進行講解,從重點的字詞出發(fā)來分析文章的主旨。大部分文章在寫作時都會有著點睛之筆,因此,在學習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總結歸納寫作的奧秒。例如,在學習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句詩中的點睛之筆,其中“悠然”兩個字直接表明了作者的心態(tài)是悠閑自得的,而“見”這個字說明了作者并非特意的去到南山,而是無意間發(fā)現(xiàn)南山的,這樣將作者的情感充分的表達了出來,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就應當組織學生重點的學習字詞,作為切入點,通過精心的進行字詞分析,發(fā)現(xiàn)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大意,領略古文古風的風采。
三、內(nèi)容拓展,提升能力
在我國,詩歌的保護中有許多詩歌是具有詩情畫意的描寫,尤其是李唐以來的一些詩人對于景致的描寫甚是喜愛。對于牡丹,洋流等景物的描寫,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教師在講解這些古詩時,就應當充分的使學生能夠體會到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意境。例如在學習,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古詩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幫助他們把詩歌轉變成一副副的畫面,使學生能夠加深學習的印象,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畫面能夠更加直觀的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寫作時的情感。從而能夠有效地提高背誦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去郊游,體會大自然的美,接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
拓展古詩教學,對于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既要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故事之外的知識,同時也要使得學生的能力得到拓展,充分地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時只有對文章進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才能夠充分的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進度,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輔助設施來,為學生創(chuàng)建相應的情境,來表現(xiàn)作者的情感。在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多是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選取的優(yōu)秀素材,但是由于古詩的寫作時代距今已經(jīng)十分遙遠,因此,學生在理解時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古代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與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大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情景再現(xiàn)時就需要有針對性,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以及背后的人物軼事,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把握古詩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使學生在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的同時,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總結
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能夠充分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使得小學生能夠學習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當通過閱讀教學以及主旨分析,還有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古詩時,有所收獲,有所提高,受到了古典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藝術水平。
參考文獻:
[1]吳永軍. 亂花漸欲迷人眼——從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看語文的本質[J]. 小學教學(語文版), 2007(8).
[2]陳彥游. “無為”教學潛心修有效課堂自在求——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點滴思考[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11(7).
[3]趙春松, 張波. 亂花漸欲迷人眼有效才是最根本——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點滴思考[J]. 中小學教學研究,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