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進
【摘 要】:目的:探討在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應用盆底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給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選取90例壓力性失禁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對照組的45例給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研究組的45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盆底康復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經(jīng)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CI-Q-SF評分均呈現(xiàn)降低的趨勢,且研究組的降低趨勢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應用盆底康復治療,有利于患者尿失禁癥狀的改善,提高臨床療效,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盆底康復治療;壓力性尿失禁;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0-03--01
壓力性尿失禁是常見的一類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在具有分娩史女性的一類常見疾病,隨著妊娠時間的延長,胎兒在子宮中逐漸長大,子宮對盆底筋膜的牽拉力增加,肌肉也有一定的牽拉作用使盆底肌肉或是筋膜在較長時間內均處于拉伸的狀態(tài),極大程度降低肌肉的彈性[1]。該類疾病的典型臨床癥狀是尿液不自主從尿道中流出,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影響。本次研究探討盆底康復治療在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應用效果,現(xiàn)具體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90例壓力性失禁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均有分娩史,入院后經(jīng)尿流動力學和婦科檢查,確定為尿失禁,經(jīng)臨床判斷為中度和輕度尿失禁[2];排除伴有泌尿系統(tǒng)疾病或是膀胱麻痹等疾病患者;排除伴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患者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均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的45例患者年齡在25歲至52歲之間,平均年齡(38.95±3.21)歲;病程最長為12年,最短為1年,平均病程(4.52±0.51)年。研究組的45例患者年齡在22歲至54歲之間,平均年齡(39.15±3.32)歲;病程最長為12年,最短為1年,平均病程(4.68±0.52)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相仿,具有比較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治療前,醫(yī)生給患者講解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的原料,以及在治療過程中需注意的相關事項,指導患者治療前大小便,選取平臥位,應用酒精對外陰處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處理,將儀器放置在陰道處,將程序設定在STIM電刺激/BIO生物反饋與STIM電刺激兩類程序,并兩種程序交替進行,離陰道較遠處的肌肉應用低頻電源來提高其收縮性。經(jīng)動態(tài)波形畫面反映生物反饋治療的相關信息,幫助患者節(jié)律配合進行肌肉的收縮和放松訓練,治療時間控制在20min/次,2~3次/周,5周為一個療程。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盆底康復肌肉訓練治療,患者選取仰臥位躺在病床上,下肢適當玩去,指導患者進行肛門放松和收縮。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逐漸增加肌肉收縮的強度,第一次治療時間>3s,而后按照每次延長5s的趨勢延長治療時間,放松肌肉訓練的時間為20min,2次/d.
1.3 指標觀察[3]
在治療結束后3個月來門診進行復查,尿失禁的臨床癥狀消失,任何時候均不會出現(xiàn)尿液漏出,經(jīng)尿墊試驗,結果成陰性,判斷為治愈;尿失禁的臨床癥狀改善,尿墊試驗檢查,漏尿量與治療前比較,降低幅度>50%,判斷為有效;經(jīng)治療后尿失禁的癥狀未改善,尿墊試驗檢查,漏尿量與治療前比較,降低幅度≦50%,判斷為無效。
根據(jù)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尿失禁調查問卷(ICI-Q-SF)在治療前后對患者的尿失禁狀況進行平均,分數(shù)越低,表明患者尿失禁越輕。
1.4 統(tǒng)計分析
對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利用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來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n/%表示,用χ2檢驗, P值小于0.05,表明兩組數(shù)據(jù)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ICI-Q-SF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CI-Q-SF評分接近(P>0.05),經(jīng)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CI-Q-SF評分均呈現(xiàn)降低的趨勢,且研究組的降低趨勢明顯大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壓力性尿失禁是機體盆底功能出現(xiàn)障礙的常見一類疾病,在成年女性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該類疾病的發(fā)生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而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該類疾病的發(fā)展與分娩過程中產(chǎn)程延長、產(chǎn)鉗助產(chǎn)、急產(chǎn)等因素有關,分娩過程損失韌帶、肛提肌等盆底組織,導致盆底組織松弛,膀胱頸朝近尿道方向下移,尿道變短,在咳嗽或是其他腹腔內壓力增加時,出現(xiàn)漏尿[4]。
臨床治療重點是恢復盆底肌肉功能,提高逼尿肌的穩(wěn)定性。生物反饋治療經(jīng)陰道內側測定陰道收縮力,將盆底肌肉的正?;蚴钱惓顩r通過視覺信號反饋,識別受損肌群。指導患者主動進行肛門和陰道的收縮動作,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縮功能。通過盆底康復治療,有助于對肛周的肌肉進行放松、收縮,提高該部位或是離肛周較遠肌肉的彈性,有效提高尿道的閉合壓力,改善壓力性尿失禁[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經(jīng)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CI-Q-SF評分均呈現(xiàn)降低的趨勢,且研究組的降低趨勢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應用盆底康復治療,有利于患者尿失禁癥狀的改善,提高臨床療效,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敖金娥,楊婉,洪莉.盆底康復治療子宮全切術后女性壓力下尿失禁的療效觀察[J].中國性科學,2016,25(10):57-60.
勞美瓊,劉秀玲.盆底康復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4):108-109.
田立新.應用盆底康復療法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3):246-247.
袁曉紅,呂軍.盆底康復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臨床效果分析[J].醫(yī)療裝備,2016,15(2):161-162.
陳科,謝樂瑜,彭凌,等.盆底康復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療效初步觀察與評估[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