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雯軒
摘要:《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作家的代表作之一,余華在文中刻畫了一群在苦難中不斷掙扎卻不自知的人,許三觀在與苦難進行一次次的抗爭中表現(xiàn)出了堅韌與頑強的精神。本文通過分析許三觀賣血的前因后果,闡述許三觀如何與現(xiàn)實的虛假平等進行抗爭,希望幫助高中生理解這篇小說的主題,看清社會與人性。
關(guān)鍵詞:許三觀;賣血;苦難;堅韌頑強
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一篇揭露社會現(xiàn)實和人性本質(zhì)的小說,苦難是小說的主題,是余華為了透視人性和社會所營造出的特定環(huán)境。小說的敘述時間囊括了許三觀四十多年的人生經(jīng)歷,許三觀以賣血解決生活困境的行為讓我們窺探到生活的苦難與艱辛,也表現(xiàn)出普通人在面對生活困苦時的堅韌與頑強。
一、生存信仰
余華在《許三觀賣血記》這篇小說中講述了許三觀從青年到老年共四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縱觀全文,每次許三觀遇到生活困境時,都會去賣一次血,以此換來足以對抗苦難的金錢,他靠賣血度過了生活的一個個苦難,從另一方面來講,許三觀的這種行為就是以命換錢。許三觀全文一共賣了12次血,第一次賣血只是因為好奇,是為了證明自己身體結(jié)實,但在嘗到賣血的甜頭之后,他逐漸將賣血作為一種驕傲,正如小說中許三觀在向別人傳授賣血之道時自己所說的“賣了血身體弱了嗎,沒有,為什么?這是老天爺賞我的,我就是天天賣血也死不了。我身上的血就是一棵搖錢樹,這棵搖錢樹就是老天爺給我的?!盵1]從許三觀的話里可以看出,他已經(jīng)將賣血當成了一種生存信仰,正因為有著這種賣血求生的信仰支撐他,才讓他堅持賣血四十年不動搖,將自己籠罩在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幸福中。
二、血緣與家庭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血緣與家庭為許三觀構(gòu)筑了堅實而強大的生存基礎(chǔ)。從小說中可以看出,許三觀的家庭是靠著他賣血才得以構(gòu)筑,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著家庭和血緣的牽絆,許三觀才能完成自我拯救,展現(xiàn)出堅韌與頑強的抗爭精神。文中描述大兒子一樂并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但是許三觀卻肯多次賣血救他性命,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許三觀為了不讓方鐵匠拉走家里的東西,不得已去賣血,這是他第二次賣血;當許三觀得知在鄉(xiāng)下當知青的一樂病了,許三觀進行了第五次賣血;后來一樂病重,許三觀在借錢無果后,只能先讓妻子許玉蘭帶著一樂去上海,而他自己則設(shè)計好前往上海的路線,“一路賣著血去上?!?,這一路上頻繁的賣血行為幾乎要了許三觀的命,但是他仍就沒有放棄利用賣血換錢的想法。
盡管最后許三觀得知一樂并不是他的親生兒子,但許三觀卻不曾后悔拯救一樂,無血緣的殘酷現(xiàn)實被家庭溫情溶化,為了家庭許三觀可以用自己的命去救一樂的命,《許三觀賣血記》這篇小說突破了陳舊的血統(tǒng)親緣理論,將許三觀對一樂的關(guān)懷描述成一個生命對另一生命的關(guān)懷,拉近了生命之間的距離。長期以來,我國人民一直認為血緣是維系家族、家庭的紐帶,許三觀靠著賣血拯救了他的家人,延續(xù)著自己生命,證明了血緣和家庭早已經(jīng)成為支撐許三觀繼續(xù)賣血的關(guān)鍵。
三、追求“平等”
余華在1998年韓文版的《許三觀賣血記》的序言中曾說“這是一本關(guān)于平等的書?!倍S三觀也一直將“平等”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他之所以能夠頑強面對生活的苦難,正是因為許三觀對于“平等”的追求。當許三觀得知妻子許玉蘭在結(jié)婚之前就犯了生活作風問題之后,他認為自己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被妻子的行為顛覆,但是許三觀不知道該怎么重新建立以往的平等關(guān)系,于是他先將妻子痛揍了一頓,然后什么事情都不做,他對妻子說“我不能去買米,我現(xiàn)在什么事都不做了,我一回家就享受?!痹S三觀這么做的原因就是想要懲罰妻子的不貞,但僅僅是這樣卻仍舊不足以平復(fù)許三觀內(nèi)心深處的不平感,直到他在家里與自己的舊情人林芬芳偷情之后,才覺得雙方地位變得平等。許三觀的這種平等感建立在破壞另一個家庭、傷害另一個男人的基礎(chǔ)上,是一種狹隘的、畸形的平等,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平等觀念,才使得他一直在苦難中頑強的生活著。
四、悲哀的結(jié)局
余華在《許三觀賣血記》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許三觀面對苦難的堅韌與頑強是對現(xiàn)實社會黑暗面的刻畫,描繪了如同許三觀一般生活在苦難中而不自知的人們的生活情況,讀者既能從字里行間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面對苦難不屈不折的抗爭精神,也能體會到當時社會生活的無奈與辛酸。在小說結(jié)尾處,當許三觀一家已經(jīng)不用再靠許三觀賣血維持生計時,他感覺無盡的悲哀縈繞在心頭,尤其是當他得知自己的血再也賣不出去時,許三觀感覺到了生活的絕望,由此可見賣血早已成為許三觀自我拯救的唯一方式,賣血生涯的結(jié)束令他不知自己該如何面對未來的風險和災(zāi)禍,所以他的人生信念隨之徹底崩潰。
最悲哀的是當許三觀因為自己不能再賣血而痛哭時,三個兒子勸他回去所說的話“爹,你別在這里哭了,你想吃炒豬肝,你想喝黃酒,我給你錢,你就是別在這里哭了,你在這里哭,別人還以為我們欺負你了”、“爹,你鬧了半天,就是為了吃什么炒豬肝,你把我們的臉都丟盡了”、“爹,你別哭啦,你要哭,就到家里去哭,你別在這里丟人現(xiàn)眼”[2]直至小說結(jié)束,許三觀的一生都被荒唐但又無法避免的賣血事件糾纏著,看似滑稽,實則心酸,看到許三觀最后的結(jié)局,不免讓人唏噓感嘆。
五、結(jié)束語
《許三觀賣血記》體現(xiàn)出了許三觀在面對苦難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堅韌與頑強,讓讀者感受到文中的抗爭精神,但它也是一部讓人欲哭無淚的悲劇。許三觀在得知自己不能再賣血后,他的人生信念隨之崩塌,而后三個兒子的話語打破了他內(nèi)心最后憧憬和希望,余華在文中將對生命的思考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參考文獻:
[1]余小霞.論許三觀的倫理身份與倫理選擇[J].文學(xué)教育(上),2017 (07):42-44.
[2]顧鑫.囿于苦難的精神淵藪——讀余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J].名作欣賞,2017 (3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