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摘? ? 要: 當前幼兒教育質(zhì)量的提升亟需建立一支人格健全的高質(zhì)量的幼兒教師隊伍,幼師生的人格需要不斷提升。幼師作文教學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作文是一個人心靈的展覽和人格的體現(xiàn)。在習作練習中,學生圍繞“真、善、美”不斷自塑,確立正確的人生航向,這樣才能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才能擁有健康美好的人生。本文就作文教學中幼師生從真、善、美三個方面自塑自我人格問題談談認識和思考。
關(guān)鍵詞: 作文教學? ? 幼師生? ? 自塑能力
人是自己的哲學家,在自身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審視自己、反思自己,從而更好地調(diào)整自己、設計并發(fā)展自己,以適應當前的生活學習。在這樣一個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以特有的速度和方式進行自我塑造,塑造良好的人格素質(zhì)特征。特別是處在青年時期的風華正茂的幼師生們,其良好人格的塑造尤為重要。
在幼師語文教學過程中,作文教學是語文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及道德情操的陶冶,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文教學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的作文內(nèi)容直接體現(xiàn)出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及對語言的表達和運用情況,也體現(xiàn)幼師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態(tài)度。一般來說,幼師生的作文中常常蘊含著學生的內(nèi)心想法和情感,通過其作文,可以了解幼師生的生活體驗及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便教師了解和掌握幼師生的思想狀況,并適時教育與引導。在作文寫作過程中,寫作者張揚的是生命意識,其作品的總體藝術(shù)水準是和寫作者的人格精神密切相連的,寫作者只有具備真摯的性情和高遠的胸襟,其作品才能擁有充實的底蘊和鮮活飽滿的生命力。古人云“文如其人”“詩品出于人品”,寫作者的人格精神對文章創(chuàng)作有著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人格就會有什么樣的文章。魯迅認為:“寫作是一種‘人格的自動控制,是思想和人格的表現(xiàn),寫得好的關(guān)鍵在于‘進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闭Z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從“真”“善”“美”三個方面,對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人生目標進行自我砥礪,努力從自我做起、從生活做起,關(guān)愛他人和自己、學會尊重和生命、回歸生命的本源,從而不斷建構(gòu)高尚人格,這是作文教學不斷追求的價值。
一、抒情感之真
真者,非假也。真者,為道中之道也。在寫作教學中,“真”就是要求學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達真情實感,以便陶冶道德情操,這是學生寫作的基石。陶行知先生曾說:“從原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證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tài)度?!痹谧魑慕虒W中教師應明確告訴幼師生,寫作文要說真話、訴真情,一切空話套話、虛情假意的表達都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同時也將丟棄個性。但是部分幼師生在寫作時,往往言不由衷,不敢表露真實想法和情感,文章常常是空話假話套話連篇,這對他們?nèi)烁竦酿B(yǎng)成不利,若不及時糾正,將對未來的工作產(chǎn)生影響。究其原因,有些幼師生特別是受挫的或有性格弱點的學生,心有顧忌,不愿意、不敢或不好意思說出心里話,怕說出來不正確或不完善,會遭別人笑話。其實寫作是寫作者受內(nèi)心情感的驅(qū)動而產(chǎn)生的一種行為,是寫作者自我生命發(fā)展的一種內(nèi)在需要,學生應該卸下包袱,在作文中還原一個真實的自我。只有達到這樣一種有感而發(fā)的寫作,才是率性而作,才有可能感動自己、感染他人。如果被動地、矯揉造作地寫作,那么將失去主體個性。
作文是一個人心靈的展覽和人格的體現(xiàn)。透過作文可以了解幼師生的內(nèi)心世界,甚至有時是她們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教師應真誠地理解他們在作文中所傾訴的各種情感甚至是情緒,并通過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與疏通,健全他們的心理。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從生活中體察、感受,培養(yǎng)正確辨別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說真話、敘真事、抒真情的習慣。許多優(yōu)秀的作家都善于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感悟現(xiàn)實人生的真切,品味世間萬物的真情。正如史鐵生先生,他從自己的生活入手,作品真實地書寫了真實情感,他能夠直面剖析自己,特別是在《我與地壇》中,真實地抒寫了自己懷念母親、愧對母親的真實情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提倡學生真實寫作,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在文章中自然而然地流淌著真情和真愛,敢于凸顯個性,做堂堂正正的人。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學作文,其實就是學做人。這正是培養(yǎng)幼師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徑。
二、揚人性之善
善者,非惡也。善者,原人之初也。即“善”是人性之本也,這是人類終極理想的追求。在人格因素中,善以尊重人為基礎,包括關(guān)愛與悲憫、寬容與撫慰,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人只要活著,他的任何一件有意識的行為都伴隨著一定的責任問題,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具有最起碼的責任心,才能意識到自己人格的獨立性。當今社會要求做合格的社會公民,對于將來為人師的幼師生來說,做對社會有責任感、富有愛心和良知的公民。幼兒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基礎,教師要引導幼師生在作文中不斷審視自己,做到知行合一,有愛心和責任心,為生而為人擔起一定的責任。如今社會,一些學生理論與實際相脫節(jié),說一套,行一套,“學其事”“窮其理”。當代作家宗璞的作品《紫藤蘿瀑布》一文深受讀者的喜愛,其最大的閃光點就是它洋溢著人性上的善。
在習作教學中,要提倡“學思結(jié)合”。學思相長也,要學習,就要先思考做人的問題。人做好了,后面的學就迎刃而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世人百讀不厭,這是因為巴老先生的“人”做得“真”。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如若不學、不思、不做,那么人性上的善就等于“零”。其實,文品就是人品,人品就是文品。所以,幼師生的人格教育和人性教育是不容忽視的。
“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擁有善良,他就取得民族人格觀念的勝利。其這一人格魅力,若在文章中充分展現(xiàn),則必將體現(xiàn)他作為人的高貴,必將折服更多的讀者。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善良”這一高尚的人格品質(zhì),不斷喚醒悲天憫人的大愛情懷及社會責任感。
三、塑品格之美
真美者,就是見真行善也。馬斯洛認為:“人的審美需要是促使人性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美感高峰體驗則是對美高度敏感的體驗,對培養(yǎng)自我實現(xiàn)的人具有極重要的價值?!弊魑慕虒W其實是一種審美活動。因為好的文章都是美的,它可以培育心智、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具有永恒的吸引力,這是一種品格上的美。因此,在習作訓練中,教師要對幼師生強調(diào),文章只有是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要寫出美的文章,就要按照教師的寫作要求,平日多觀察生活,關(guān)注現(xiàn)實,關(guān)注人生,關(guān)注民情和疾苦,珍視親情,感恩父母,關(guān)愛他人,呵護一切的生靈和生命,然后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進行選材構(gòu)思,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傾瀉出來,這樣流淌出來的才能是人性的善的光輝和光芒,這樣才能感動讀者。
幼師生可以通過寫作尋找現(xiàn)代人失落的精神家園,給心靈一個寓所,讓我們詩意地棲息。從古至今,許多偉大的思想家、詩人、學者等,他們用自己的文章傾吐心聲。如莊子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孟子的“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蘊藏著他們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認識和過人智慧,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他們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格魅力。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文章中用樸實之言塑造美,用真誠之心感受美,進而陶冶美之情操,自塑美之品格,逐步走向一種超功利的審美人生。
總之,寫作是人“精神”的個性創(chuàng)造,是人心智的反映,是人格內(nèi)涵的體現(xiàn)?!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滿含悲憫與關(guān)愛的眼睛,尋找感悟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幸福。這樣生命體悟不同,習作就必將不同。因此,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學生應關(guān)注自身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充分利用作文這一媒介,不斷反思自己,對話靈魂,進行自我塑造,思想感情的純粹是對真善美的最好詮釋?!爸灰巳硕极I出一片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只有求真、求善、求美,才能規(guī)范思想行為,才能鑄造健全完美的人格,才能走向健康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王洪蘭.作文如何展露真我[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13).
[3]郝文娟.作文中應該留下“我”的印跡[J].課程教育研究,2019(22).
本文為江蘇省學前教育學會課題《語文教學中幼師生健康人格培養(yǎng)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為[1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