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興,石 榮
肛瘺是指肛管、直腸與肛門周圍皮膚相通的一種病理性管道,其臨床特點是肛旁膿腫、流膿、瘙癢反復發(fā)作,經久不愈。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肛瘺在我國占肛門直腸病發(fā)病人數的1.67%~3.60%;發(fā)病高峰年齡在20~40歲,嬰幼兒發(fā)病亦不少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為5∶1[1]?,F代醫(yī)學以手術治療肛瘺為原則,傳統(tǒng)手術一般采取掛線術、瘺管切開術等,但是或多或少都會切斷部分肌肉組織,破壞肛門括約肌的完整性,引發(fā)肛門失禁、肛門狹窄、術后切口過大等嚴重的并發(fā)癥。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微創(chuàng)手術應運而生。近年來研發(fā)的許多新技術、新材料正不斷應用,現將治療肛瘺的微創(chuàng)手術綜述如下。
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Arroyo等[2]在2016年治療肛瘺的首次描述。PDT是基于光敏劑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誘導的生物材料的光氧化的治療模式。給予足劑量的藥物后,在一定波長的照射下,這些細胞被破壞。手術步驟大致是:自外口注入過氧化氫找到內口位置,然后使用可吸收縫線縫合內口,將2% 的5-ALA 2 mL自外口注入瘺管,使用可吸收縫線縫合外口,讓病人靜臥2 h后拆除外口縫線,自外口將14F的塑料導管插入瘺管至內口位置,使用導絲自外口將激光纖維引入導管至內口位置,拔除導絲、導管,將激光纖維與1 W/cm紅色激光器連接,然后使用630 nm光的連續(xù)波持續(xù)照射瘺管壁3 min。Arroyo等選取10例復雜性肛瘺的患者進行PDT療法,平均隨訪14.9個月,結果顯示:8名(80%)愈合,2名(20%)術后仍有化膿,未有并發(fā)癥。該研究表明,PDT手術成功率高,同時采用激光微創(chuàng),保護了肛門括約肌,術后并發(fā)癥少。但該技術還有一定的局限性,PDT療法需要昂貴的設備以及手術時間,包括2 h的照射溫育。在臨床上還屬于試驗階段,需要大量樣本進行研究,才能進一步普遍用于臨床。
瘺管激光閉合術( fi stula-tract laser closure,Filac)是Wilhelm[3]在2011年報道的一種新型括約肌保留術式,操作方法主要是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局麻成功后取截石位,從外口注入亞甲藍或雙氧水確定內口位置,并用導絲或刮匙清除瘺管內壞死組織;將徑向發(fā)射的400 μm光纖從外口探入直至內口位置,光纖在360°空間范圍內均勻地釋放激光能量閉合內口,同時以1 mm/s速度自內口向外拖拉光釬閉合瘺道。Giamundo等[4]對35名患者進行Filac手術,中位隨訪時間20個月,結果顯示,中位手術時間20 min,25名(71.4%)愈合,術后3~6個月內有8名(23%)失敗,術中無并發(fā)癥,術后無失禁發(fā)生。根據近期的蕓萃分析[5],Filac的并發(fā)癥少,小部分出現術后短暫性疼痛和出血,初期治愈率在64%~82%,手術時間在6~35 min。Wilhelm等[6]近期對5年內117例復雜性肛瘺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初期治愈率為64.1%,再次手術治愈率達88%,并推薦為治療復雜性肛瘺的一線術式。
Filac采用脈沖技術,在瞬間蓄積能量,并用環(huán)狀(360°)光纖頭發(fā)射激光,使能量均勻作用于靶組織,破壞瘺道上皮組織并使組織變性、收縮閉合,同時也減輕了正常括約肌組織的熱損傷。一方面該術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另一方面,激光設備成本昂貴,且樣本量較少,其安全性和療效尚需進一步驗證。
松弛掛線術(loose-seton technique,LST)又稱括約肌保留掛線術,其方法主要是在掛線之后,不離斷患者的括約肌,使掛線起到引流作用,待瘺腔被肉芽組織填滿后再抽出掛線。松弛掛線術通過引流和異物刺激,促進瘺管的閉合。掛線而不緊線,避免了因緊線而離斷肛管直腸環(huán),從而保護了肛門括約肌。鄭志杰等[7]采用松弛掛線術治療復雜性肛瘺,與對照組“勒割掛線”術相比,認為松弛掛線術療效好,對肛門節(jié)制功能損傷小,具有痛苦小,療程短,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Sungurtekin等[8]對50名復雜性肛瘺患者行松弛掛線術,研究表明患者愈合率高,復發(fā)率低,是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有效術式。
松弛掛線術保護了肛門括約肌,術后并發(fā)癥、失禁率低,即使再次手術也能最大程度保護肛門的功能,但也有文獻報道稱隨著隨訪時間延長,復發(fā)率也逐漸增加,且有并發(fā)肛周膿腫的風險[9]。
2017年由Garg[10]提出。經肛括約肌間切開術(transanal opening of intersphincteric space,TROPIS)首先明確內口位置,然后使用紋式鉗經內口進入瘺管的括約肌間部分,打開紋式鉗,電刀沿紋式鉗切開直腸黏膜、黏膜下組織、部分內括約肌,直至將括約肌間瘺管部分完全切開,搔刮該處瘺管壁炎性組織,清除感染灶,使創(chuàng)面完全敞開,保持引流通暢,直至創(chuàng)面愈合。Garg通過前瞻性研究納入61例復雜性肛瘺患者,男59例,女2例,其中22例為馬蹄型肛瘺,隨訪6~21月,術后總復發(fā)率85.2%,馬蹄型肛瘺復發(fā)率36.1%,瘺管完全愈合率84.6%,未愈合率15.4%。研究結果顯示,TROPIS術治療高位復雜性馬蹄型肛瘺不損傷肛門外括約肌,可保護肛門功能,具有一定優(yōu)勢,但術后復發(fā)率高是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瘺管搔刮術(proximity superficial cauterization,emptying regularly of fistula tracts and curettage of tracts,PERFACT)指燒灼瘺道鄰近表面組織,有序挖空瘺道并搔刮瘺道周邊。主要原理是燒灼內口表面及周圍黏膜,有序完整地切除瘺道組織,達到治愈的目的。Garg 等[11]在2015年納入了51例復雜性肛瘺患者,平均隨訪時間9個月,結果顯示,完全愈合率79.5%,術后復發(fā)率20.5%。術后疼痛小,所有患者在手術72 h內恢復正常活動。對于手術失敗的原因,Garg 等進行了分析,有可能是因為術后清潔不到位,阻止傷口和內口的愈合。一方面,該手術操作簡單,低復發(fā)率和高治愈率,切口很小,幾乎沒有疤痕,患者能夠在1~2 d內恢復活動。成本效益顯著,不需要昂貴的設備。手術時間15~30 min,住院時間僅為12~24 h。另一方面,該手術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較高位的肛瘺的病例無效,術后2周內要求嚴格的護理。由于方式新穎,且病例數據小,臨床并未大量實踐,仍需進一步研究。
直腸黏膜瓣推移術(endorectal advancement fl ap,ERAF)是一種保留括約肌型手術,治療原則大致是精確探查瘺管走形及內口;充分引流使瘺管簡單化;確保血液供應充足,保持張力;對瘺管處理到位防止膿腫。Lee等[12]回顧性選取61例高位肛瘺患者,行直腸黏膜瓣推移術,中位隨訪時間6.5個月,結果手術成功率86.9%,失敗率13.1%。肛門控制功能是行直腸黏膜瓣推移術的關注點之一,本次研究中,2例肛門失禁,嚴重失去肛門控制功能。
G?ttgens等[13]在2015年將直腸黏膜瓣推移術與自體血清干細胞(platelet rich plasma, PRP)結合注入瘺管管道內。流程是患者先接受非切割固定器治療瘺管進行引流,并在放置固定器后至少3個月內,用直腸黏膜推移聯合注射PRP進行治療。PRP是用患者自己的55 mL血液制成,重力血小板分離III系統(tǒng)用于制備PRP。與基線全血相比,PRP的血小板濃度高6~8倍。凝血酶涂層的注射器在注入瘺管期間激活PRP。G?ttgens等選取了10例與克羅恩病相關的高位肛瘺患者,采用黏膜瓣推移術結合PRP術,平均隨訪時間23.3個月,結果顯示,7例手術愈合(70%),余下3例,復發(fā)1例(10%),兩例瘺管未愈合(20%)。中位愈合時間為52.5 d。該項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臨床病例小,缺乏一定的數據支撐,是以小型試點為前瞻性研究。另一方面,與纖維蛋白膠相比,PRP除了凝血外還釋放了許多生長因子,可以促進創(chuàng)面修復。
2016年版美國《肛周膿腫、肛瘺和直腸陰道瘺治療指南》[14]證實ERAF是一種成熟的保護括約肌術式。該術式的治愈率高,仍有術后復發(fā)及肛門失禁的風險,操作相對比較復雜,對醫(yī)生的技術和臨床經驗要求較高。
2007年泰國學者Rojanasakula[15]提出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 stula tract,LIFT),其操作方法是將位于括約肌中的瘺管結扎后剪斷,刮除瘺管壁的感染組織和纖維結締組織。Xu等[16]回顧性分析了55例行LIFT術的肛瘺患者,中位隨訪16月,其中33例(60%)痊愈,22例(40%)復發(fā),6例出現并發(fā)癥。該回顧性研究認為此術式安全有效,復發(fā)率較低。Sileri等[17]選取26例復雜性肛瘺患者接受LIFT手術,隨訪16個月以上,治愈率73%,術后復發(fā)率27%,3例再行LIFT手術,隨訪20周內無復發(fā)。劉寧等[18]將106例復雜性肛瘺患者隨機分為A、B組各53例,A組采用改良LIFT術,B組采用切開掛線術,結果顯示,A組痊愈率和復發(fā)率與B組相比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A組術后第3 d與第7 d的VAS評分均低于B組,A組住院時間、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均短于B組。一方面,與其他術式相比,LIFT術在減輕術后疼痛、縮短住院時間與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及改善術后肛門功能上均有較大優(yōu)勢。2016年版美國《肛周膿腫、肛瘺和直腸陰道瘺治療指南》[14]也認為LIFT術式適合逐步推廣,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另一方面,對于瘺管較短的括約肌間瘺,分離結扎難度大,相比于治愈率高、并發(fā)癥少的肛瘺切除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王振軍[19]針對LIFT手術的不足,將微創(chuàng)的生物材料和徹底清除感染肛腺的方法結合,取名為LIFT-Plug術。袁浩等[20]采LIFT-Plug術,將48例肛瘺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應用肛瘺切除術治療,觀察組應用LIFT-Plug術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切口愈合時間和瘢痕面積均少(小)于對照組,且兩組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LIFT-Plug術在臨床上治療肛瘺具有療效確切、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點。
NealEllis[21]針對LIFT手術的不足,將生物假體材料移植置入括約肌間隙(Bio-LIFT),且生物假體材料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無排斥性,能夠完美地置入括約肌間隙。Tan和Lee[22]回顧接受Bio-LIFT手術的13例肛瘺的患者,隨訪12~56周,結果顯示愈合率68.8%。Bio-LIFT的總愈合率較高,保護肛門括約肌,無肛門失禁。但是生物假體材料成本過高,瘺管開放愈合時間長,并且生物假體材料移植肛瘺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還需要進一步評估。
王振軍[19]認為,LIFT-Plug術繼承了LIFT和Bio-LIFT微創(chuàng)和切除感染源的優(yōu)點,但避免了LIFT和Bio-LIFT將瘺管開放愈合時間長的缺點,且LIFT-Plug術愈合率高、愈合快。
視頻輔助治療肛瘺(video-assisted anal fi stula treatment,VAAFT)是在 2011年由 Meinero等[23]提出,原理是通過內鏡確定內口,處理瘺管,無需瘺管切開或切除,保護了肛門括約肌。Venkatapuram[24]通過前瞻性研究,在2015年將50例患者平均分成A、B兩組,分別行瘺管切除術和VAAFT,隨訪12個月,結果顯示,術后疼痛積分A組為3.64±1.4,B組為0.96±0.2; 并發(fā)癥A組3例,B組0例;A組復發(fā)5例,B組0例。通過此次研究表明,與傳統(tǒng)的瘺管切除術相比,VAAFT術的復發(fā)率、并發(fā)癥、疼痛程度明顯較低,患者滿意度高。Seowen等[25]采用VAAFT治療41例肛瘺患者,平均隨訪34個月,治愈率為70.7%,術后復發(fā)率為29.3%。
有學者評估VAAFT對兒童肛瘺患者的治愈率。Pini Prato等[26]對9例肛瘺兒童行VAAFT術,中位隨訪時間10個月,結果顯示,復發(fā)率44.44%,總治愈率100%;中位手術時間為41 min;平均住院時間24 h;沒有出現疼痛、肛門失禁等并發(fā)癥。Pini Prato等認為,VAAFT治療兒童肛瘺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應用于不同病因的瘺管;同時表示,VAAFT更適合于大齡兒童和青少年肛瘺患者??傮w來說,VAAFT作為新型微創(chuàng)手術,以保護肛門括約肌為前提,能準確判斷內口,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小、疼痛出血少,初期療效令人滿意,但在國內外臨床試驗數據尚不全面,缺乏長期隨訪數據,還要進一步臨床研究,才能更好的驗證VAAFT的療效和安全性。
肛瘺栓(anal- fi stula plug,surgisis,AFP)由美國開發(fā)用來治療肛瘺的方法,取材于豬小腸黏膜組織可吸收的生物材料,AFP植入患者體內3~6個月內吸收或崩解,促進新生血管和成纖維細胞繁殖[27]。AFP術大致流程是,先搔刮清創(chuàng)瘺管,接著瘺管沖洗消毒,肛瘺栓填塞,最后內口縫合。Johnson等[27]首次描述了AFP治療肛瘺的效果,選25例經括約肌肛瘺,其中15例進行AFP植入,10例進行生物蛋白膠填充術,隨訪時間13.8周,60%的生物蛋白膠填充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isher等[28]比較AFP與ERAF的臨床價值,結果顯示AFP組較之ERAF組,治愈率無明顯差異,復發(fā)率、術后感染率及治療成本較低。
但并非所有文獻資料都高度評價AFP的臨床價值。Xu等[29]對行AFP治療的294名肛瘺患者進行蕓萃分析,結果顯示治愈率44%,復發(fā)率34.8%,失禁率16%,其中術后疼痛和肛門出血是最常見的并發(fā)癥。由于術后發(fā)生AFP移位,部分患者早期排出肛瘺栓,是導致成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纖維蛋白膠封堵術( fi brin glue sealant,FGS)是通過對內口和瘺管搔刮后,在瘺管內注入纖維蛋白膠,與創(chuàng)面接觸形成凝塊,從而填堵瘺管的治療方式。但研究表明纖維蛋白膠封堵術治愈率波動較大,治愈率從14%~90%不等[14],其主要原因是無法徹底清除瘺管內炎性肉芽組織,導致感染灶的殘留及引流不暢。2016年版美國《肛周膿腫、肛瘺和直腸陰道瘺治療指南》[14]認為,AFP和FGS的療效尚不確切,但可保護肛門括約肌,術后并發(fā)癥少,有一定的治愈率,仍可作為治療肛瘺的選擇。
綜上所述,這些術式都體現了新的理念和模式,從之前創(chuàng)傷大的手術轉變?yōu)槲?chuàng)手術,從切開性手術轉變?yōu)樾迯托允中g。但是,對于治療復雜性肛瘺的兩大難題(術后復發(fā)和肛門失禁)上,卻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筆者認為,取得好的療效的前提是,診斷內口應明確詳細;以保護肛門括約肌和肛門功能為前提,術后采取積極護理,并結合中藥特色治療,尤其是術后的護理等方面。以這些前提為基礎,在實踐中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治愈率高、復發(fā)率低、預后性好、手術創(chuàng)口小、經濟效益高的新型手術,提升微創(chuàng)手術的遠期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