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霉素B的抗真菌活性取決于其穿透真菌細胞壁到達細胞膜的能力。兩性霉素B脫氧膽酸鹽的毒性促進了兩性霉素B脂質體的開發(fā),即藥物與脂質體結合形成兩性霉素B脂質體。然而,體積較大的脂質體如何能穿過細胞壁將兩性霉素B傳遞至靶標,或兩性霉素B是否需要首先在細胞壁表面與脂質體分離、發(fā)揮抗真菌作用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酵母細胞壁為多孔結構,分子能否穿過細胞壁取決于其孔隙度大小。流體力學半徑達5.8 nm的分子相當于半徑為400 000 Da的分子可穿過細胞壁。因此,分子質量為923.49的兩性霉素B可以穿過細胞壁。兩性霉素B脂質體的直徑為60~80 nm,超過細胞壁孔隙度的大小。
使用冷凍替代電子顯微鏡證實,完整的兩性霉素B脂質體可到達白念珠菌和新型隱球菌的細胞膜表面。脂質體微粒在轉運過程中可以取代細胞壁的多糖鏈,形成孔隙以供轉運。脂質體微粒可使細胞壁孔隙增加5倍,提示細胞壁是動態(tài)多孔結構,其黏彈性性能受外部事物的影響。同時發(fā)現(xiàn)不含兩性霉素B的脂質體無法到達細胞膜。而兩性霉素B脂質體無法到達細胞膜麥角固醇缺失的酵母細胞內壁層,提示麥角固醇可能在細胞外分泌蛋白囊泡轉運過程中在細胞壁沉積,有利于兩性霉素B脂質體的轉運。
兩性霉素B與膽固醇結合后可進入脂質體的脂質雙分子層,并保留在其中。直到它與真菌細胞膜上的麥角固醇相互作用。事實證明,兩性霉素B與麥角固醇的親和力為其與膽固醇親和力的10倍,這增強了兩性霉素B在細胞膜的抗真菌活性,也避免其在細胞膜表面卸下,導致對宿主產生毒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