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湖北省隨縣厲山三中(以下簡稱“厲山三中”)擔任校長多年。2009年秋,《中國教育報》以“農村中學的高品位與高質量”為題,整版報道厲山三中的辦學業(yè)績。
6年間,厲山三中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農村學校變成省內外知名的中學,根本原因就在于德育。
厲山三中的德育,起于理念,始于活動,成于班主任隊伍建設。
厲山三中的德育強調養(yǎng)成教育,其在內容上強調講衛(wèi)生、守紀律、懂禮貌、會學習,方法上強調低起點、小步子,當時、當場和當面。同時,講究師生關系的親密性、教育方式的無痕性、學習過程的隨機性、學習活動的多樣性,在倡導與禁止、民主與尊重、競爭與合作、理解與對話、關愛與嚴格的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校持續(xù)開展的系列德育活動在塑造學生人格、培養(yǎng)學生習慣、增強班級凝聚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厲山三中的班主任隊伍建設,是在學習了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實驗”后,從閱讀開始的。從2004年春季開始,厲山三中大量征訂教育書刊和報紙,每年開展送書讀書活動,每周開展“相約星期一班主任論壇”活動,幾乎每天早操或晚查寢時召開“班主任碰頭會”。在持續(xù)的閱讀和經常性的“碰頭會”等一系列活動中,班主任的理論水平提升了,帶班經驗豐富了,學校的教育質量直線上升。
2011年秋,我擔任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校長,依然把德育和班主任隊伍建設作為首要任務。
我認為,教育始于家庭、歸于學校、成于自己,成長無法代替,父母和老師只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幫助。2014年秋,我提出了“幫教育”的概念,認為教育是一種因愛而生、為成長而來的幫助。教育的目的是讓人獲得幫的能力、擁有幫的精神,成為一個被需要的人,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是一種“幫教育”,在哲學層面強調“生命本幫”和“幫能再生”,在實踐層面強調“教育是幫的藝術”。
在“幫教育”看來,德育是自省與互助,課堂是一種幫學的狀態(tài),教師成長是一個自救的過程,課程是為了“弘幫”,為此我們還提出了“幫學課堂”“自救教師”“弘幫課程”,并提出“互助德育”的概念,強調德育是一個自省加互助的過程,是師生相互間的感染與撼動,強調關愛與平等,理解與尊重,溝通與對話。同時,我們依然強調低起點、小步子,從講衛(wèi)生、守紀律、懂禮貌、會學習到人格自尊、行為自律、學習自主、生活自理,強調德育的起點和朝向,并將“互助德育”分為養(yǎng)成教育、情感教育、集體教育和理想教育四個層次,強調德育的時機性和無痕性。
對于班主任隊伍建設,我們依然從閱讀開始,從論壇出發(fā),所以,我們建立了“物外書吧”,成立了“101讀書會”,并且每周一次“相約星期一班主任論壇”,每學期一次“幫教育”論壇,每年一次“幫教育”年會。除了“新生軍訓”“畢業(yè)典禮”“走向華師一”,我們還有“路隊放學”“文明餐桌”和“健身不是第一位”的陽光大課間等。
倘若問我德育是什么,我覺得:德育是閱讀、是活動、是班集體的形成、是班主任的成長。
我甚至覺得,德育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