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縣教育和體育局教研室 于紅光
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在價值觀方面與社會主體核心價值觀對個體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那么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筆者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淺述之。
教師是課堂和學生學習的指引者,《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能夠正確定位該門課程,準確把握每一章節(jié)的內容,對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實現(xiàn)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心中有數(shù)。
例如,講授《深深淺淺話友誼》一課。教師提問學生:“你認為真正的友誼應該具備哪些品質?”“誠實?!薄靶湃??!薄白鹬??!薄瓕W生紛紛給出自己的答案?!澳菫槭裁匆邆溥@些品質呢?”教師繼續(xù)引導?!耙驗橹挥姓\實才能被信任?!薄爸挥凶鹬貙Ψ讲拍塬@得對方的尊重!”……學生解釋了自己的回答。接下來,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與朋友相處過程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比如在某些事情上對朋友撒了謊或是沒有兌現(xiàn)諾言。然后,提問:“基于你們剛才所說的維護友誼的原則,你們可以給出一個正確的處理方法嗎?”
通過步步引導,教師讓學生明白了誠信在人與人交往中的重要性。進而,教師通過事例進一步拓展:誠信不僅僅事關友誼,對建立經濟、社會契約也有重要意義。如此,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就有了深刻理解。
教學設計是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路徑,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常見的設計。
例如,上《法律保障生活》一課。教師先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展示了某公民利用法律知識維護了自己的消費權益的案例,然后問學生:“在生活中你們遇到過自身權益被侵害的事情嗎?你們都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你們覺得法律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呢?”學生在教師引導和交流、討論中回到以往的生活情境中,開始積極思考如何把所學法律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對“法治”的理解隨之加深了。
本課教學中,教師以視頻給學生創(chuàng)設出生活情境的環(huán)節(jié)很重要,拉近了學生與法律知識之間的距離,價值觀中那些抽象的概念有了血肉、生氣。
積極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悟、探究,是內化知識、概念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追求民主的價值》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以“我身邊的民主生活”為主題的社會調研活動。首先,讓學生們以自由結組的方式組成調研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網絡搜索、街頭采訪、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自己身邊的民主管理形式有哪些,個人是如何參與其中的。而后,讓學生總結自己的調查,填寫情況調查表。
這種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了民主的真實存在和其之于國家、社會、個體的重要意義,并初步了解了行使民主權利的途徑。
總之,教師要努力尋找課程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結合點,巧妙切入,強化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