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成
(沛縣正陽小學南校區(qū),江蘇徐州 221600)
提及當今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詞,無疑是“核心素養(yǎng)”,它是指學生為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所應具備的必備素質和關鍵能力。在全民閱讀的背景下,每一位語文教師如何圍繞核心素養(yǎng)三大內涵——自主發(fā)展、文化基礎、社會參與,開展課外閱讀是必須研究的課題。筆者結合自己教學實踐,從以下三個方面論述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課外閱讀指導策略,即:利用微信平臺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化基礎;構建評價體系,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強化學生社會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有效地激發(fā)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的熱情。在互聯(lián)網大環(huán)境下,如何充分發(fā)揮微信平臺的作用,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要重點思考的方向。王耀家在《實用化與中小學生課外閱讀》一書中提出:要建立課外閱讀學習共同體,開展集體閱讀活動,搭建課外閱讀交流平臺,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學習。相互交流閱讀經驗,鼓勵學生建立一個課外閱讀小組。
通過創(chuàng)建班級微信閱讀平臺,積極向學生家長宣傳兒童閱讀的重要性,鼓勵家長積極參與班級閱讀活動,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huán)境,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筆者的家庭作業(yè)是“打開微信閱讀群,聽老師講故事”。這個作業(yè)學生很喜歡,每每回到家都迫不及待地聽起故事來。然而,筆者的故事往往到了關鍵的地方戛然而止。預知故事的結局,請翻開某某書,接著去閱讀,比一比哪個同學最先找到答案。當然,在選擇一個故事時,教師應該考慮興趣原則和學生閱讀的特點。例如,低段學生選擇圖畫書和充滿奇特想象的童話故事。中段學生選擇童話、民間故事、寓言等。高段學生選擇名著和文學作品。
為了更好地維持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熱情,教師還可以借助微信平臺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討論,以便給予學生更好的鼓勵與支持。
愛讀書與會讀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師不僅要激發(fā)學生愛讀書的熱情,同時也要教會他們閱讀的方法。如何讓學生在記憶的黃金時段大量閱讀,并做到雁過留聲,讀書有痕呢?思維導圖是首選。
思維導圖是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托尼·巴贊發(fā)明的。它類似于人腦心智圖,是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高效圖形工具,其中包含圖文、線條、色彩標識、架構布局。簡單地說,就是用大腦來畫圖,這樣大腦就可以被看到并應用到認知功能的所有領域,尤其是記憶、創(chuàng)造力、學習和各種形式的思維。在課外閱讀筆記記錄中引入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結構,理清文章的語境,形成知識導圖,提高學生的整體性、多樣性和深刻性。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合作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鞏固學生的文化基礎。
思維導圖具有發(fā)散和聚合的特點,能夠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脈絡,并把知識、經驗和思維有機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做讀書筆記的時候,尋找到注意的焦點,確定思維導圖的主題,是完成思維導圖的基礎。
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有不同的關注點。有的關注書籍的內容,有的關注表現(xiàn)手法,有的關注所蘊含的道理。因此,學生讀一本書,可以根據(jù)自身的理解,結合書本的特點確定主題,并畫好與中心主題相關的圖像。一般來說,確定主題的方法可以直接用書(篇)名;你可以使用文章的主題,文章的“眼睛”或“線索”。你還可以瀏覽這本書,全面了解這本書,然后再精雕細琢。
托尼·巴贊在《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一書中指出,思維導圖有四大特點:(1)關注的焦點集中在中心圖形上;(2)主體的主干作為分支從中央圖形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個關鍵的圖形或者寫在產生聯(lián)想的線條上面的關鍵詞構成,相對不重要的話題也可以分支形式表現(xiàn)出來,附在較高層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個連接的節(jié)點結構。
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明確思維導圖的層次是保證思維導圖的有序性和邏輯性的關鍵。一般來講,思維導圖的分支都是在兩個以上,層次數(shù)不少于三個,中心詞之間連線的線條上要標示關鍵詞。另外,線條多用曲線,第一條線要從右上角開始畫起,順時針畫分支。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分清主次,并且每一個分支要用不同的顏色標注,同一分支線條顏色相對保持統(tǒng)一。這樣文章的結構和圖形之間的內在關系一目了然,繼而便于學生理清文章的整體結構,有利于學生的記憶。
課外閱讀的目的是獲得所需的知識,豐富心靈,提高閱讀能力。不過,很多學生在讀完整本書后,如果讓他概述整本書的主要內容時,他往往會說得缺乏條理,甚至頭腦中只“留下”很少的知識,無話可說。思維導圖能夠使學生從整本書中提煉出主題,并梳理出各要素之間的從屬關系,在文章的段落之間建立關聯(lián),形成關系鏈,最終形成完整的思維導圖,進而很好地把握該書的知識要點,而且便于記憶。可以說思維導圖就是用簡短的提示語喚醒記憶,用圖形的方式梳理思路,用整體架構的積累進行高質量輸出的思維工具。
教師帶領學生共讀《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用書名做中心詞,根據(jù)書的章節(jié)確定第一分支,然后邊閱讀邊提出關鍵詞,把它寫在第二層及后面的分支上,學生的思維軌跡清晰地呈現(xiàn)在了思維導圖上。學生用一張圖就把一部經典記錄下來了,很好地記住并理解了書中的內容。
教師在課外閱讀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更重要的是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使學生能夠始終對課外閱讀“保鮮”,積極參與閱讀活動,形成閱讀習慣,促進課外閱讀持續(xù)、穩(wěn)步發(fā)展。
首先,年級段不同,評價的方式不同。一、二年級可以采用家長評價和班主任評價相結合的形式;三至六年級評價以自然班級組織進行,以學生個體評價為主、家長協(xié)助為輔,教師最后把關,讀書領導小組審核的方法進行。
其次,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的評價策略和評價語言也應有所不同。對于課外閱讀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應該嚴格要求,幫助他們在原有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而對于課外閱讀效果不理想的學生,教師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讀”;對于閱讀效果一般的學生,教師應贊揚其優(yōu)點,殷切地指出努力方向。另外,要注重即時評價、書面評價、活動評價和綜合評價相結合。
最后,活動方式不同,關注的側重點不同。比如:日常閱讀,關注記錄;活動閱讀,關注表現(xiàn);課堂閱讀:關注方法;總結性測試,注重結果。
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在教師監(jiān)督的過程中,也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測試閱讀效果,使課外閱讀落地生根。
課外閱讀指導應站在兒童的立場,尊重小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要注重閱讀方向的指導和過程監(jiān)督等輔助性幫助,要強化工具書的作用,弱化閱讀技巧的指導,切不可越俎代庖,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讀悟。另外,提高課外閱讀指導的有效性與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緊密相關。它需要教師的信息化能力的重塑和提升,課外閱讀指導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評價機制的多元和融合,繼而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課外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借助“悅讀”的風帆,在核心素養(yǎng)的大海中鼓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