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雷
(保定市徐水區(qū)教育和體育局教育教學研究室,河北 保定 07255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重要思想為新時代教育“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指明了方向。
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把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教學中去,必須實現“知識型”課堂向“素養(yǎng)型”課堂轉變。傳統(tǒng)教育是以知識為本的教育,這種教育缺少對于人的塑造,缺少對智慧的培養(yǎng),而智慧表現于過程,過程即經歷、體驗、探索。未來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重視“結果+過程”的教育。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去朋友家吃飯,有一道菜特別好吃,就想著要學會它。于是問朋友這道菜是怎么做的,朋友很耐心地告訴我燒制的配料和程序。當時覺得記住了,回家燒菜時配料全忘了。再次去朋友家做客,還是想學習燒這道菜,于是朋友做菜時,我就站在旁邊看,這次感覺學會了,可回家自己做時還是不順手。正好又有機會去朋友家,這次索性親自下廚,讓朋友在旁邊指導,經過一番折騰,燒這道菜的本領算是真的學會了。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有一條格言:“我聽見就忘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苯處熃虒W也是如此。我們的教師習慣了在課堂上多講、細講,甚至拖堂講,我們以為學生聽懂了,其實他們未必真的學會了,這與做菜有異曲同工之處,教學應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只有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才能獲得真知。
學習不是被動吸收,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把思考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指導學生學習,教師最需要修煉的技術是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或者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其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據此采取有效策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運用適切手段將學生的潛能釋放出來,以幫助他們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潛質猶如大樹的種子,其生長固然需要陽光、水分和營養(yǎng),教師可以為此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但不能代替學生依靠自身的力量發(fā)展和成長?!半u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學習的本領要從內心生長才是成長,才能變?yōu)樗仞B(yǎng)。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里才表現的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huán)境里,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氛圍中,是很難產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所以,只有創(chuàng)造和諧、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才能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
愛生是教師的責任,對待每一個孩子,就像在打磨一件藝術品,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有個性,有很大的可塑性。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雕塑出各具特色的完美藝術珍品。
讀懂學生,尊重學生,善待每一位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孩子找到自信,不求每個孩子都優(yōu)秀,但求每個孩子都在進步。有了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你的想法有創(chuàng)意,看來你有在認真思考?!薄八v的方法很簡單,而我更欣賞她站在講臺上落落大方的樣子?!薄斑@么好的想法,為什么不大聲地、自信地表達出來呢?”“你看,你的朗讀、你的認識讓我們感受到這么多的快樂!”
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就不同。教師應正視這種差異,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相信并最大限度發(fā)掘學生的潛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吃得了、吃得好、吃得飽”,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最大程度的發(fā)展。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理解與落實,最終表現為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提升。命題,是教、學、評理念一致性的過程。隨著“雙基”“四基”“核心素養(yǎng)”等教學理念的更新,評價理念相應地也應從以知識為本、關注知識容量發(fā)展到以過程為本、關注能力,再發(fā)展到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關注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常規(guī)的“一個1角硬幣約重1克,一億個1角硬幣約重多少噸?”試題中,涉及單位換算、大數計數、進率等知識和能力,若調整為“根據你的經驗,一億個1角硬幣約重多少噸?”就進入了“1角硬幣約1克”質量觀念的素養(yǎng)考查??此菩⌒〉恼{整與改變,折射出的是評價理念的轉向。
再如,一道“下面哪些問題可以用30×8這個算式解答”的選擇題,選項中既有“每個足球30元,買8個足球一共多少元”的同數求和模型,又有“蘋果30箱,香蕉的箱數是蘋果的8倍,香蕉多少箱”的倍數模型,還有“長方形菜地長30米、寬8米,面積是多少”的面積模型,甚至可以考慮“李師傅每天加工8臺機器,9月份一共加工多少臺機器”的年、月、日知識的融合。精妙的設計背后,源于教師對乘法模型的理解和相關知識的有機整合。
評價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修煉的過程,是教師專業(yè)成長不可或缺的內容。
教育是“慢”的藝術,要如養(yǎng)花一般,一邊養(yǎng),一邊看,靜待花開。
我堅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改之路,必現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