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翻譯過程中的意識形態(tài)滑移——On Irritability英譯漢批評性分析

      2019-01-13 08:02:32尤澤順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原譯伴侶譯者

      尤澤順

      ?

      翻譯過程中的意識形態(tài)滑移——On Irritability英譯漢批評性分析

      尤澤順

      (福建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運用批評話語分析的語境觀對On Irritability原文與譯文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后者相對于前者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出現(xiàn)了滑移,即學術(shù)性向非學術(shù)性的滑移、性別指向的滑移、權(quán)勢意識的滑移、隱喻思維的滑移、論述焦點的滑移,再次證明意識形態(tài)在翻譯活動中具有不穩(wěn)定性和動態(tài)性。將微觀語言分析與宏觀語境分析相結(jié)合能夠有效地揭示滑移現(xiàn)象。

      翻譯的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的翻譯;滑移;批評話語分析;語境

      一、引言

      意識形態(tài)問題是近年來翻譯研究的熱點,學者們不僅從翻譯史角度探討意識形態(tài)如何操縱與影響翻譯(Fawcett,1998;徐英,2015a),而且考察了意識形態(tài)如何影響譯者對原文本的選擇和翻譯策略的運用以及讀者對譯本的接受(Even-Zohar,1990;Gentzler & Tymoczko,2002;Lefevere,1992;Toury,1995;王東風,2003)、翻譯詩學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guān)系(Bassnett & Lefevere,1998;Hermans,1999;Munday,2008;盧志宏,2015)、譯者主體性與社會機制在翻譯過程中的互動(Tyulenev,2014;Wolf,2012;陳浪,2014)、語言選擇與翻(編)譯的意識形態(tài)轉(zhuǎn)換(徐英,2014,2015b,2015c,2016,2017,2018)等,揭示了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之間的關(guān)系。但現(xiàn)有研究大多將意識形態(tài)視為一種靜態(tài)系統(tǒng),如源語和譯語文本內(nèi)在的屬性、社會語境中先在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譯者所秉持的觀念體系等,對其在翻譯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穩(wěn)定性和動態(tài)性關(guān)注不夠。事實上,意識形態(tài)在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滑移(shift)現(xiàn)象,即“微妙隱晦、不易覺察的變動或轉(zhuǎn)移”(Sinclair,2002)。滑移可能出現(xiàn)在譯文與原文之間,也可能出現(xiàn)在譯文與譯文之間或譯文內(nèi)部的不同部分之間等。本研究借鑒批評話語分析的語境觀對On Irritability英語原文和漢語譯文進行對比研究,揭示意識形態(tài)在兩者間出現(xiàn)的滑移。

      二、意識形態(tài)與話語

      對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互動關(guān)系的探討與人類最早的翻譯活動幾乎同時出現(xiàn)并一直延續(xù)下來,但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之后,由于學者們對意識形態(tài)、翻譯活動及兩者之間關(guān)系的認識發(fā)生了重大改變,意識形態(tài)問題才逐漸被納入翻譯研究的考察重點(Bielsa,2011:200)。

      由于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歷了“從中性降格為貶義,又逐步回歸中性”的歷史性反復和變換,它具有“不切實際的、夢幻式的、烏托邦式的、與事實不相吻合”的消極意義,又具有表示“概念體系、系統(tǒng)思維或理念”的中性意義。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將其視為一個中性概念(Pérez,2014;van Dijk,Aertselaer & Pütz,2004)。范戴克(van Dijk)承認意識形態(tài)與權(quán)力爭斗具有密切聯(lián)系,指出意識形態(tài)并不是天生就是虛假的或錯誤的(van Dijk,Aertselaer & Pütz,2004:xiii),它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是由于心理學所說的歸因錯誤(attribution error)造成的?!耙庾R形態(tài)從任何一個意義角度來說都沒有虛假和真實之分,特別是當虛假僅被用于描述意識形態(tài)他者(ideological others)的思想時,情況更是如此?!保╥bid.:xv-xvi)意識形態(tài)存在于任一社會團體或階級中,不管是統(tǒng)治階級還是被統(tǒng)治階級,他們都通過不同的方式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包括三個方面:(1)認知因素,即個人用于創(chuàng)造新思想的信念和思維方式;(2)社會因素,即群體利益、社會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和支配;(3)話語因素,即運用語言在社會中(掩蓋或操控地)表達意識形態(tài)(van Dijk,1998)。意識形態(tài)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政治概念,而是一個包括知識信念、價值體系、個人生活的社會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和規(guī)范、話語的表征方式等因素在內(nèi)的綜合概念。

      在社會實踐中,意識形態(tài)的內(nèi)容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與社會的互動中產(chǎn)生動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一方面,作為社會世界的表征,意識形態(tài)出現(xiàn)在各種日常交流(語類)方式中,通過確保社會同質(zhì)性的方式不斷進行灌輸,建立和維持其中的權(quán)力、支配和剝削關(guān)系(Fairclough,2003:218);另一方面,意識形態(tài)本身也被塑造,因為話語實踐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征事物和構(gòu)筑人們的社會位置,“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了不同社會階級、男 / 女性、民族 / 文化多數(shù)群體與少數(shù)群體等之間不平等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Fairclough & Wodak,1997:258)。對于其不穩(wěn)定性和可能出現(xiàn)的滑移必須對文本進行分析才能揭示。

      三、翻譯與意識形態(tài)

      將意識形態(tài)和翻譯聯(lián)系起來時學者們大多使用的是貶義。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被進一步區(qū)分為翻譯的意識形態(tài)(the ideology of translation)和意識形態(tài)的翻譯(the translation of ideology)(Hatim & Mason,1997;Pérez,2014)。前者是指“譯者的行為必然發(fā)生在一定的社會語境中,他自己也是語境的一部分”,其翻譯行為必然受到社會語境的約束,“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Hatim & Mason,1997:111);后者是指“譯者對文本進行加工時,必然借助于個人的世界觀 / 意識形態(tài)對源文本呈現(xiàn)的世界進行過濾,由此創(chuàng)造出與源文本有所不同的譯文本世界”(ibid.:112)。換言之,前者強調(diào)的是譯者行為受到了社會文化等整體意識形態(tài)的約束,后者強調(diào)的是譯者行為對文本所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的干預。事實上,翻譯的相關(guān)理論范式轉(zhuǎn)變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時期對兩者影響翻譯過程的不同認識。

      意識形態(tài)問題是隨著操縱學派的出現(xiàn)才在翻譯研究中被明確提出來的。意識形態(tài)仍然主要被看作貶義概念,與操縱(Hermans,1985)、扭曲或改寫(Lefevere,1992)等聯(lián)系在一起。該學派認為,制約文學翻譯過程的有文本內(nèi)外兩大因素,前者指批評家、述評家、教師和譯者等專業(yè)人士,后者被稱為贊助人,指能夠促進或限制文學作品的閱讀、書寫和改寫的權(quán)力因素(包括人和機構(gòu))。前者根據(jù)后者的要求從文本內(nèi)部對文學系統(tǒng)進行控制,壓制那些與主流文學概念(詩學)與社會思想體系(意識形態(tài))不夠合拍的作品(ibid.:14)。譯者主要以語言為工具,對文學系統(tǒng)進行改寫,導致文學系統(tǒng)之間相互滲透?!八粌H可能將一個文學系統(tǒng)中的某位作家或某個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意象成功(也可能不成功)投射到另一個文學系統(tǒng),而且可能將新的創(chuàng)作手法引入到另一個詩學系統(tǒng),促使后者各個功能組成部分發(fā)生變化?!保╥bid.:30)當譯者的語言手段“與意識形態(tài)和 / 或詩學性質(zhì)等因素發(fā)生沖突時,勝出的往往是后者”(ibid.:39)。操縱學派超越了以往研究,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文本因素,強調(diào)對權(quán)力、操控、意識形態(tài)等文本外問題進行考察,不僅把之前對意識形態(tài)問題含而不露的描述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和辨析,而且指出文本內(nèi)外因素之間的聯(lián)結(jié)關(guān)系。但是它過分強調(diào)翻譯的意識形態(tài),把意識形態(tài)的翻譯(即譯者翻譯行為對意識形態(tài)可能產(chǎn)生的干預作用或反操縱能力)放在次要地位(魏家海,2004:32),同時主要以靜態(tài)的眼光看待文本內(nèi)外因素的關(guān)系(尤其是強調(diào)文本外因素對文本內(nèi)因素的單向制約),沒有考慮到意識形態(tài)、譯者、文本之間在翻譯過程中一直處于動態(tài)平衡的發(fā)展狀態(tài)。

      對此翻譯社會學從一出現(xiàn)就給予了關(guān)注。受布爾迪厄社會實踐理論中的建構(gòu)主義結(jié)構(gòu)觀、場域理論、慣習、符號權(quán)力的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等相關(guān)討論的影響,翻譯社會學主張翻譯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必然與社會語境糾纏在一起:一方面,不管在什么階段,翻譯行為無疑都是由屬于某個社會體系的個體來完成;另一方面,翻譯現(xiàn)象必然牽涉到社會機構(gòu),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翻譯的選擇、生產(chǎn)和流通,進而決定了翻譯策略的選擇本身”(Wolf,2012:132)。作為“參與整個翻譯過程的行動者(agent)”,譯者不管處于何種境況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信心和自我批評態(tài)度,愿意為自己的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負責,積極參與思考和解決各種與人類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密切相關(guān)的問題(ibid.:136-137)。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依據(jù)自己的價值觀和立場,通過服從、選擇或規(guī)避社會機構(gòu)和意識形態(tài)等對翻譯的規(guī)約,對社會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和機制進行干預和構(gòu)建,其作用應該受到重點關(guān)注。因此,翻譯研究應該兼顧考察社會結(jié)構(gòu)和個人在翻譯活動中的作用,既要考察各種社會機制對翻譯生產(chǎn)、傳播和消費的限制作用,又要考察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要對比分析原文和譯文,揭示“譯者以何種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對譯文進行秘而不宣、隱晦微妙的意識形態(tài)介入與干涉”(Munday,2007:197)。意識形態(tài)既包括了操控和規(guī)約等翻譯的政治因素,也包括翻譯活動涉及的譯員培訓機構(gòu)、翻譯職業(yè)機構(gòu)、工作條件、翻譯倫理及其他因素,已由原來的完全貶義逐漸擴展到貶義偏向中性。翻譯社會學對譯者的能動性進行了重新闡述,強調(diào)了譯者行為對社會和意識形態(tài)的參與和構(gòu)建作用,體現(xiàn)了結(jié)構(gòu)與行動者(譯者)之間的動態(tài)發(fā)展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不穩(wěn)定性。但是這也導致它對翻譯外部因素的過分強調(diào),對翻譯內(nèi)部(語言)因素的觀照不足,越來越偏離翻譯研究的本體討論(語言轉(zhuǎn)換),也越來越遠離翻譯母體(原文)的語言分析(武光軍,2008:80),對意識形態(tài)的不穩(wěn)定性也沒有給予應有的關(guān)注。

      綜上所述,翻譯研究應進一步關(guān)注和考察意識形態(tài)的動態(tài)性和滑移現(xiàn)象,通過對比分析譯文與原文、不同譯文以及譯文內(nèi)部不同部分的語言使用來揭示。畢竟翻譯活動與其他話語實踐活動一樣,語言使用至始至終是唯一不能缺少的因素,是整個活動的中介,缺少語言使用因素,所謂的協(xié)商過程就無從談起。不管是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包括價值觀和立場等)還是社會結(jié)構(gòu)(包括主流意識形態(tài)等)或者其他因素,都是通過語言使用來構(gòu)建和表征,對翻譯的影響也是通過語言使用才能實現(xiàn)。語言選擇與翻(編)譯的意識形態(tài)轉(zhuǎn)換(徐英,2014,2015b,2015c,2016,2017,2018)以及譯者翻譯語言抉擇的關(guān)鍵之處(王斌華,2015)等相關(guān)研究的結(jié)論就是很好的例證。

      四、話語、語境與翻譯

      把語言分析與譯者主動性、社會結(jié)構(gòu)等翻譯文本的內(nèi)外因素相結(jié)合進行考察能夠更全面揭示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的互動關(guān)系。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將批評話語分析視角 / 方法引入翻譯涉及的文本進行對比(Munday,2007,2012;胡開寶、孟令子,2017;姜秋霞,2009;孟令子、胡開寶,2015;王斌華,2015),基本前提是接受批評話語分析話語與社會互動的觀點,將翻譯涉及的文本視為一種話語,把翻譯活動視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和再情景化,是譯者、文本和社會三者之間的互為建構(gòu)過程(田海龍,2016,2017)。

      翻譯文本(話語)不再僅僅被視為由語言和非語言符號構(gòu)成的文本,而是包括篇章(text)、話語實踐(discourse practice)(篇章生產(chǎn)、流通和消費)與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三者在內(nèi)的復合統(tǒng)一體,與之相關(guān)的語境也分為四個層次:(1)語言內(nèi)或篇章內(nèi)上下文語境;(2)言語、篇章、體裁和話語之間的互文關(guān)系和互為話語關(guān)系;(3)語言之外的(社會)語境,即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4)更為廣闊的社會政治和歷史語境(Wodak & Meyer,2009:32)。在篇章層面,話語指的是語言 / 非語言因素在交際中的使用,即“語言(書面的、口頭的及它們與其他符號的結(jié)合,如唱歌時與音樂的結(jié)合)、非語言交際(面部表情、身體動作、手勢等)和視覺圖像(如超文本、圖片和視頻等)”(葉起昌,2006:7),對應的語境因素主要是上下文語境;在話語實踐層面,話語指的是語言和非語言因素與有限語境(當下語境、說話者的意圖、背景知識或者會話規(guī)則)(Pennycook,1994:40)的互動,主要涉及互文語境和情景語境;在社會實踐層面,話語指的是語言和非語言因素與更廣范圍內(nèi)的社會、政治和歷史語境之間的關(guān)系。對某一具體翻譯文本的分析就是“對三個維度中的每一個維度進行分析”(Fairclough,1995:74)。篇章層面上的語言與非語言因素是話語的物質(zhì)化形式,也是話語研究中用于直接分析的部分。而它們與處于其他層面的有限語境以及更廣范圍的社會語境之間的關(guān)系則是話語的概念化形式,這種關(guān)系不能直接進行分析,必須在篇章分析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這并不是說各個維度或不同層次語境的分析可以相互脫離,相反話語分析必須“在不同層次之間來回轉(zhuǎn)換,從不同角度對研究發(fā)現(xiàn)進行評估,使片面分析出現(xiàn)的可能性降至最低”(Wodak & Meyer,2009:32)。

      翻譯活動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轉(zhuǎn)換為另一種語言的過程,而是社會結(jié)構(gòu)對譯者行為實施控制與譯者介入、反抗、塑造社會結(jié)構(gòu)相結(jié)合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由于譯者、文本和社會等多因素的作用,產(chǎn)出的譯文不可能傳遞或被解讀出與原文完全一樣的意義,而是一種經(jīng)過再語境化(recontextualized)的話語(陳勇,2017:9),是譯者在外在壓力與內(nèi)在主體性雙重作用下運用目的語對源語進行重新建構(gòu),最終獲得看似盡量符合源語和目的語語境的新文本。意識形態(tài)作為社會結(jié)構(gòu)的重要組成部分既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屬性,同時又可能因為譯者的積極介入(如選擇特定的語言表達)與其他因素(如對原文的不同或錯誤解讀)出現(xiàn)滑移。

      滑移往往以隱晦、不易覺察的方式出現(xiàn),譯文可能被批評為不忠實于原文或譯得不好。導致出現(xiàn)滑移的具體因素往往難以確定,畢竟翻譯活動涉及的因素太多。因此,從批評話語分析視角考察意識形態(tài)建構(gòu)及其滑移現(xiàn)象必然要涉及話語的原文(語境)與譯文(語境)的對比分析,也就是說要將具體話語的原文與譯文分別置于各自的語境當中,從不同維度與相關(guān)語境分別進行分析,推理和確認所構(gòu)建的具體意義和觀念,通過相互對比找出兩者之間的細微差別。

      五、意識形態(tài)在On Irritability英譯漢過程中的滑移

      本文選擇第二十八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競賽的英語原文On Irritability(出自)與主辦方提供的譯文(朱一凡、劉華文,2016b)作為對比分析語料,具有較高的權(quán)威性和可比性。主辦方還就評獎標準與翻譯難點等在《中國翻譯》上發(fā)表文章專門進行說明,并對典型的文本片段翻譯進行詳細解析,為了解譯者思想提供線索。首先要對翻譯涉及的歷史文化語境進行社會實踐考察,為篇章分析和話語實踐分析作準備。對具體的文本片段進行篇章與話語實踐分析,辨別其中的細微變化,必要時將之放在社會實踐語境中進行驗證。文中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采用的是范戴克等人提倡的中性含義。

      1 歷史文化語境

      On Irritability英譯漢涉及的歷史文化語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原文產(chǎn)出語境和翻譯競賽要求,前者是較為遙遠的歷史文化語境,后者是現(xiàn)實的社會文化語境。是部分學者2014年以來開展的一項實驗,目的是證明高質(zhì)量的新聞報道可以促進社會的良性發(fā)展,所有發(fā)表的文章都是實驗的成果。學者們以哲學家的眼光對目前占據(jù)各類報紙的新聞故事(如名人軼事、災難和丑聞等)進行評論和分析,指出討論名人并不僅僅是一種八卦,只要用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進行思考和表達,它可以引導人們對隱含于生活中的智慧和美好側(cè)面進行探索。比如,哲學家關(guān)注貝克漢姆給社會帶來什么啟示,批評富豪女繼承人塔瑪拉(Tamara Ecclestone)奢侈的生活,從法國火車脫軌事件認識到生命的脆弱,要學會原諒別人,正確處理真正重要的事情,學會欣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他們指出,人性普遍的弱點是容易被美麗的外表所迷惑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痛苦,想要真正促進人性發(fā)展,就必須設法克服這個弱點,保持與泰勒(Taylor Swift)一樣有吸引力的道德素養(yǎng)。哲學家希望告訴人們新聞不是過去發(fā)生了什么,而是現(xiàn)在應該知道什么。

      文章的作者皆為哲學家,具有扎實的哲學理論基礎知識,對生活具有別樣的理解。文章的讀者既包括專家、學者,也包括普通讀者,他們希望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文章“樸實平白,以樸素的生活哲學為主,試圖幫助讀者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困頓”(朱一凡、劉華文,2016a:121)。所有文章雅俗共賞,既有嚴肅認真的思想表達,又有俏皮活潑的內(nèi)容解說;既有適量學術(shù)語言使用的長句、專業(yè)詞匯和復雜詞語,又盡量用生活化的隱喻和表達法;既有道德說教,又竭力以敘述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On Irritability作為其中之一也具有上述特點。

      從競賽要求來看,主辦方規(guī)定參賽譯文須獨立完成,杜絕抄襲現(xiàn)象,強調(diào)每個譯者必須是獨立的行為者。翻譯競賽結(jié)束后的總結(jié)給出了英譯漢的具體要求,即希望“譯文要盡量忠實于原文(包括意識形態(tài)),又要考慮譯文語境(意識形態(tài)),譯者要‘舞姿優(yōu)雅’”,表明此次翻譯必須盡量保持意識形態(tài)的穩(wěn)定性,同時也為譯者發(fā)揮主體性以及原文與譯文間的意識形態(tài)滑移留下了空間。

      2 原文與譯文間的意識形態(tài)滑移

      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綜合概念,想要全面徹底地總結(jié)出On Irritability原文與譯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滑移現(xiàn)象是不可能的。本研究主要通過幾個典型側(cè)面及其例證來進行說明。

      2.1 學術(shù)性向非學術(shù)性的滑移

      On Irritability原文具有一定的學術(shù)性,使用了不少長句、專業(yè)概念、專業(yè)詞匯和復雜詞語,同時又盡量使用平白的表達法或簡單的隱喻。與原文相比,譯文在不少地方出現(xiàn)了學術(shù)性向非學術(shù)性的滑移。

      (1)Irritability is the tendency to get upset for reasons that seem—to other people—to be pretty minor.

      原譯:易怒是動輒為一些在旁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惱怒的現(xiàn)象。

      改譯:所謂易怒,乃是人的一種性情變化傾向:陡然間煩躁暴怒,起因在旁人眼里卻是小之又小。

      irritability是最重要的學術(shù)概念,漢語釋義是煩躁、易怒。單從詞義來看,漢語的“煩躁”往往是心中有氣,“易怒”表示容易生氣,不一定心中有氣,用“易怒”來表達irritability已經(jīng)窄化了含義。從全文語境來看,哲學家討論的irritability是一個從煩躁到暴怒的過程,人們由于日常生活中隱而不露的原因,某個時刻心情不是特別好,恰巧有人(如伴侶)做了一些在他看來不太合適的事情,引發(fā)了情緒失控(upset,惱火的)。tendency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傾向釋義外,還有專指的(性格或性質(zhì)上)傾向含義,句中它是一個表達性格(變化)傾向含義的中性學術(shù)詞匯。原譯用了普通詞匯“動輒”,雖然看起來簡潔明了,卻抹掉了tendency原有的學術(shù)性,帶有略為貶義的動不動就的意思。

      (2)It was the most minor of criticisms and technically quite correct. And now they’ve exploded.

      原譯:你壓根兒就沒怎么批評他,且完全在理,可對方卻大發(fā)雷霆。

      改譯:類似的提醒的確可以說是一種批評,但絕對是最微不足道的那一種,從技術(shù)層面講,這并無任何不當之處?,F(xiàn)在對方卻為此暴跳如雷。

      technically是學術(shù)性詞匯,指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則或事實。原譯的“完全”表達的是technically quite,看起來很簡潔,但失去了學術(shù)特征,而且把表達的意思絕對化,因為technically quite correct表達的從技術(shù)層面上說還很在理并不等同于完全在理。the most minor作為修辭成分強調(diào)了批評的程度,And now they’ve exploded.簡短且獨立成句帶有強調(diào)含義,exploded表明了爆發(fā)的突然性和強度。通過上下文中類似的語言與句式選擇,原文從學術(shù)上精確地突出輕微和爆發(fā)之間的強烈反差,提醒人們注意問題的奇怪之處。從社會語境來看,原譯基本上把學術(shù)特征和強調(diào)重點完全淡化了,論述的精確性大為減弱。

      (3)…one might even come face-to-face with that perennially surprising truth about relationships: that the other person is not an extension of oneself that has, mysteriously, gone off message.

      原譯:……對雙方關(guān)系你甚至會面對那個令你驚詫不已的真相:對方并不是你自己的延伸、又莫名其妙地與你違拗失和。

      改譯:……雙方在彼此關(guān)系上甚至得直接面對那個千古不變、令人奇怪的事實:對方并不僅僅是自己的“延伸”——對方并不僅僅是不知為何再也不聽自己使喚的“延伸”。

      truth意為真理、事實,可能perennially surprising(永遠令人感到奇怪,而不僅僅是驚訝),因為下文描述的兩個特征都是人們一直無法理解的奇特現(xiàn)象。extension和gone off message是人的生理特征,需要借助屬于社會語境的神經(jīng)生物學基本原理進行理解,即人的全身都是受神經(jīng)信號的控制,即使是extension部分也不例外。an extension of oneself that has, mysteriously, gone off message字面上是不知為何沒有接收信號的延伸部分,the other person is not an extension of oneself表達并不是自己的延伸部分,而伴侶在平常往往誤認為對方就是自己,和自己想法一樣,或者至少是自己的延伸。原譯用“不已”和“違拗失和”分別表達perennially和gone off the message,模糊了原有的學術(shù)含義。

      2.2 性別指向的滑移

      女性主義翻譯認為,幾千年來男權(quán)思想一直影響社會各方面,包括人們的語言使用。不管是英語還是漢語,過去在使用第三人稱單數(shù)泛指所有人時,男性第三人稱單數(shù)一直是首選。盡管近幾十年來中性代詞的使用逐漸廣泛,但翻譯中的性別歧視和性別政治問題仍然存在。On Irritability的漢譯也沒有完全避免歷史話語的影響,性別指向出現(xiàn)了滑移。

      (4)Your partner asks you how work went and the way they ask makes you feel intensely agitated. Your partner is putting knives and forks on the table before dinner and you mention (not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fork should go on the left hand side, not the right. They then immediately let out a huge sigh and sweep the cutlery onto the floor and tell you that you can xxxx-ing do it yourself if you know better.

      原譯:比如伴侶問起你工作的情況,詢問的方式令你大為不快。又比如當他正為晚餐擺放刀叉,你提醒說(不是第一次了)叉子應該放在左側(cè),而非右側(cè)。對方旋即一聲粗嘆,將刀叉一下掃落在地,沖你大吼,你擺得好,你就XXX自己來啊。

      改譯:生活之伴侶不過隨口問問一天的工作是否順心,你卻為其詢問之方式深感不快。晚餐前,另一半將刀叉等擺放于桌上,你(可能不止一次)提醒說,叉子應該放在左手邊,不是右手邊。話音剛落,對方馬上一聲長嘆,隨即把滿桌子刀叉一股腦兒全掃到地上,嘴里還憤恨地咒罵著:你XXX的要是覺得自己做的更好就自己做好了。

      your partner,you,they體現(xiàn)了家庭伴侶從簡單問候發(fā)展為狂躁暴怒的過程,始終沒有表現(xiàn)出明確的性別指向。哲學家想告訴大家男女都有可能會易怒。原譯把your partner譯為“他”,使譯文出現(xiàn)了明顯的性別指向,似乎發(fā)脾氣的一方是男性。從歷史文化語境來看,此現(xiàn)象與男權(quán)社會里的其他行為一致,進一步固化了男性往往占主導地位,女性常淪為受害者的刻板印象,推翻了原文在性別與易怒之間關(guān)系上所持的中立立場。

      (5)…terrified of spoiling what remains of their years on the planet in the company of someone who it appears cannot in any way understand a pivotal point about conversation, or cutlery, or the right time to order a taxi.

      原譯:……害怕自己在這世上的下半輩子被伴侶毀掉,因為他抓不住說話的要領(lǐng),連刀叉也擺不好,甚至連叫輛出租車都會搞錯時間。

      改譯:……害怕會白白浪費自己的有生之年去陪伴另一個人——一個看起來似乎連雙方談話要點是什么、刀叉等餐具應如何擺放或者什么時間叫的士最合適等簡單問題都無法正確理解的“廢人”。

      their和someone同樣是中性詞,表明男女都可能會經(jīng)歷同樣的事情。原譯把someone譯為具有明確性別指向的“他”,表達似乎是男方不會做事情造成女方恐懼和易怒。

      2.3 權(quán)勢意識的滑移

      福柯(2001:3)認為,權(quán)力關(guān)系和不平等滲透在社會的每一個毛細血管里,權(quán)力、知識與話語之間實際上是一種同構(gòu)關(guān)系,權(quán)力、知識由話語來實現(xiàn),話語既是權(quán)力、知識的產(chǎn)物,又構(gòu)成權(quán)力和知識。權(quán)勢關(guān)系在話語中往往以隱晦的、易為人們所接受的方式構(gòu)建出來,需要敏銳的觀察和分析才能揭示出來。

      (6)Tempers can stay even because individual students do not have very much power over teachers’ lives.

      原譯:個別學生并不能對教師的生活有多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才能夠保持冷靜。

      改譯:由于學生個體并沒有太多權(quán)力去干涉老師的做法,老師這種淡定心態(tài)完全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哲學家指出,老師能否做到不過于在乎自己的教學效果,不過多運用自己的權(quán)力去干涉學生的行為是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guān)鍵,但前提是individual students do not have very much power over teachers’ lives。在教育過程中老師相對學生來說具有較大的權(quán)力,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學生雖然有時對老師不是特別在乎的方式不是很滿意,且持此看法的學生可能不止一個,但他們作為個體沒有太多的權(quán)力去迫使老師作出改變。前后文清楚表達了師生之間的權(quán)力對比關(guān)系,原譯直接將此淡化為“影響”,遮蔽了其中的不對等。

      2.4 隱喻思維的滑移

      隱喻思維是遍布于人類日常生活、思想、行為之中的一種生活方式,即人們經(jīng)常自動地、無意識地以一種事物(本體)看待、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喻體),尤其是“把一種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理解的概念投射到另一領(lǐng)域,用于理解那些存在理解困難的概念”(Chilton,1996)。由于irritability是一個學術(shù)性較強的問題,相關(guān)討論可能會給普通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困難,哲學家在不少地方使用了隱喻將語言表達生活化,一方面可以增強文章的邏輯性,提高閱讀的趣味,另一方面可以減少閱讀障礙。

      (7)The journey begins by recognising the role of fear in irritability in couples.

      原譯:首先要認識憂懼在伴侶間的易怒情緒中所起的作用。

      改譯:實際上,討論此問題的學術(shù)旅程得從正確認識恐懼感對于引發(fā)伴侶間易怒行為的作用開始。

      the journey與前文的so we deserve to get a lot more curious about it和隨后提出的問題形成上下文連貫。哲學家結(jié)合社會文化語境把易怒現(xiàn)象的探究過程比喻為一段旅程,把recognising the role of fear比喻為旅程的開始。原譯省去了the journey begins 包含的隱喻,不僅使原有的生活化敘述轉(zhuǎn)變?yōu)檩^為生硬的邏輯分析,而且使問題的分點討論顯得非常突然。

      (8)They feel ineluctably led to deliver their “l(fā)essons” in a cataclysmic, frenzied manner (the door slams very loudly indeed) not because they are insane or vile (though one could easily draw these conclusion) so much as they are terrified.

      原譯:他們之所以會情不自禁地用突然翻臉、暴跳如雷的方式來“教訓”(伴隨著“砰”的一聲摔門聲)對方,這并不是因為他們失去理智或心存惡念(盡管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而是因為他們害怕。

      改譯:此時,雙方都無可避免地產(chǎn)生一種沖動:用某種毀滅性的、近乎瘋狂的方式(“嘣”的一聲巨響把門重重關(guān)上)給對方“上一課”。這并非因為他們真的失去理智或行為卑劣(盡管人們很可能會輕易地得出這一結(jié)論),而是因為倆人都嚇壞了。

      哲學家把生活中的伴侶給對方提建議隱喻為課堂上教師給學生上課(deliver a lesson,后文的love classroom也是隱喻),指出課堂教學和給伴侶提建議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都是不要特別在乎效果,而生活伴侶間卻缺乏這一條件,由此導致一方狂躁暴怒。原譯的表達使原有的隱喻思維被轉(zhuǎn)化為直接表達,閱讀趣味性大大減弱,并使原來上課的中性含義變得略帶貶義,導致此處論述與譯文的上下文和整體思想不一致。因為文章強調(diào)一方的善意提醒就像給學生上課一樣是中性的,只是方式不對,被另一方誤認為是故意找茬。從社會語境來看,如果真的是一方主觀上想教訓另一方,那就勿怪另一方發(fā)火了。

      2.5 論述要點的滑移

      論述要點存在于句子、篇章、段落乃至整篇文章,表明了論述的重點所在。論述要點經(jīng)過精心組織和合理安排可以使文章邏輯連貫,主題突出。On Irritability一文出自哲學家之手,條理清晰,論述要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照應。在翻譯過程中論述要點經(jīng)常會在不經(jīng)意間出現(xiàn)滑移。

      (9)All this wisdom we reliably forget in love’s classroom, sadly because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threat seldom hastens development.

      原譯:然而在愛的課堂上,我們準會把這些明智之舉拋諸腦后,這很悲哀,因為越是咄咄逼人,越不利于對方的成長。

      改譯:不幸的是,在愛情的“教室”里,以上所有“至理名言”肯定會被徹底忘光。這實在讓人痛心,因為雙方的相互威脅如果有增無減,問題就基本難以更快得到解決。

      all this wisdom是對前文的概括,將之前置于句首一方面是為了與前一段落形成更好的銜接與連貫,另一方面是為了強調(diào)其常常被遺忘這一反?,F(xiàn)象。從詞匯在社會語境中使用的一般趨勢來看,development主要用作褒義詞,在此指良性發(fā)展。哲學家認為,increasing the level of threat是不可能獲得(良性)結(jié)果的。下一句對此作了更為具體的闡述,即伴侶之間如果覺得受到傷害或威脅,就不可能grow more reasonable。論述要點不是原譯提到的個人成長,而是伴侶雙方能否采取更為合理的行為使事態(tài)朝良性方向發(fā)展。

      (10)The decoding may take time, perhaps half an hour or more of concentrated exploration for something that had until then seemed as if it would more rightfully deserve an instant.

      原譯:解讀這一切可能要花些時間,本來似乎須臾就能想明白的事情,這時候卻需要花半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專心探究。

      改譯:完全理解這一切可能需要花費雙方很長一段時間,也許是半小時專心探究,也許還不止半小時。半小時之后,他們才發(fā)現(xiàn),先前“難以理喻”的東西看起來其實只需一眨眼功夫就應該弄明白了。

      the decoding指的是前一段提到的伴侶雙方對surprising truth的理解過程,until then是半小時之后雙方已經(jīng)理解的那個時候,had seemed as if it would more rightfully deserve an instant使用虛擬語氣表示看似一眨眼間就應該理解,但事實上卻用了半小時或更久。哲學家強調(diào)的是伴侶雙方對問題的認識出現(xiàn)轉(zhuǎn)機的時間點,即他們必須經(jīng)過理性思考一段時間才能理解,也只有到那個時候雙方才會覺得這些問題其實很容易理解。原譯描述的要點是本來容易理解的事對于憤怒中的夫婦來說變得不容易理解,只有等到雙方冷靜下來之后才發(fā)現(xiàn)問題其實很簡單。

      (11)But it is immensely difficult to transfer the lesson in generosity (and accuracy) that we gain around to children and apply it to someone with a degre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r a pilot’s license, or to whom we have been married for three-and-a-half years.

      原譯:但是我們從養(yǎng)育孩子上學會的寬容(和精準的判斷),要用到有著工商管理文憑或飛機駕照的成人身上,或者用到已經(jīng)結(jié)婚三年半的伴侶身上,就絕非易事了。

      改譯:問題在于希望自己把育嬰中學會的寬容對待(和準確理解)等方式轉(zhuǎn)用于對待兒童是極其困難的;同樣的,希望自己用這種寬容方式對待擁有商業(yè)管理學位、或擁有飛行執(zhí)照、或已經(jīng)與自己結(jié)婚并共同生活了三年半時間的另一半也是極其困難的。

      圍繞著日常群體生活哲學家對與irritability相關(guān)的三種關(guān)系(伴侶之間、師生之間、父母和嬰兒之間)進行論述和對比,發(fā)現(xiàn)父母能準確理解嬰兒的問題,很寬容地對待他們的反常行為,最終保證嬰兒健康成長;教師中有部分不是特別在乎教學效果,忽略或漠視學生的反常行為,寬容對待學生,最終反而使教育獲得成功;伴侶之間往往沒有注意到對方反常行為的背后同樣隱藏著更深層的原因,很難寬容地對待對方,從而誘發(fā)了生活中的易怒問題。此句論述的要點是在處理師生關(guān)系和伴侶關(guān)系時人們無法像父母對待嬰兒那樣寬容。the lesson in generosity (and accuracy) that we gain around就是從育嬰中學會的寬容對待(和準確理解),transfer…to children就是教師在學校將此經(jīng)驗轉(zhuǎn)用于教育兒童,apply it to someone with就是伴侶用此方式對待另一方。原譯只提到用寬容的方式對待伴侶,把處理師生關(guān)系問題完全略去。

      六、結(jié)語

      翻譯是譯者、文本、社會與許多其他要素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從話語角度和多層次語境觀出發(fā)對比分析On Irritability的原文和譯文,發(fā)現(xiàn)后者相對于前者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出現(xiàn)了滑移,包括學術(shù)性向非學術(shù)性的滑移、性別指向的滑移、權(quán)勢意識的滑移、隱喻思維的滑移和論述要點的滑移,說明意識形態(tài)在翻譯活動中具有不穩(wěn)定性和動態(tài)性。將微觀語言分析與宏觀語境分析相結(jié)合能夠有效地揭示其滑移現(xiàn)象。

      [1] Bassnett, S. & A. Lefevere. 1998.[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 Bielsa, E. 2011. Some Remarks on the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A Reflection on the Glob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Sociological Works[J]., (2): 199-215.

      [3] Chilton, P. 1996.[M]. New York: Peter Lang Verlag.

      [4] Even-Zohar, I. 1990. Polysystem Studies[J]., (1): 1-268.

      [5] Fairclough, N. 1995.[M]. Singapore: Longman Singapore Publishers.

      [6] Fairclough, N. 2003.[M]. London: Routledge.

      [7] Fairclough, N. & R. Wodak.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In T. A. van Dijk (ed.)[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8] Fawcett, P. 1998.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A]. In M. Baker (ed.)[C]. London: Routledge.

      [9] Gentzler, E. & M. Tymoczko. 2002.[M].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0] Hatim, B. & I. Mason. 1997.[M]. London: Routledge.

      [11] Hermans, T. 1985.[M]. London: Croom Helm.

      [12] Hermans, T. 1999.[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3]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 Lefevere, A. 1992.[M]. London: Routledge.

      [15] Munday, J. 2007. Translation and Ideology: A Textual Approach[J]., (2): 195-217.

      [16] Munday, J. 2008.[M]. London: Routledge.

      [17] Munday, J. 2012.[M]London: Routledge.

      [18] Pérez, M. 2014.[M]New York: Routledge.

      [19] Pennycook, A. 1994. Incommensurable Discourses? [A] In M. Toolen (ed.)[C]. London: Routledge.

      [20] Sinclair, J. 2002. COBUID英漢雙解詞典[Z].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1] Toury, G. 1995.[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2] Tyulenev, S. 2014.[M]. New York: Routledge.

      [23] van Dijk, T. A. 1998.[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4] van Dijk, T. A., J. Aertselaer & M. Pütz. 2004. Introduction: Language, Discourse and Ideology[A]. In M. Pütz, J. Aertselaer & T. van Dijk (eds.)[C]. Frankfurt: Peter Lang.

      [25] Wodak, R. & M. Meyer. 2009.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istory, Agenda, Theory and Methodology[A]. In R. Wodak & M. Meyer (eds.)[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6] Wolf, W. 2012. The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and Its “Activist Turn”[J]., (2): 129-143.

      [27] 陳浪. 2014. 新世紀以來的意識形態(tài)翻譯研究[J]. 外國語, (6): 6-73.

      [28] 陳勇. 2017. 再情景化與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研究[J].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5): 8-14.

      [29] 福柯. 2001. 話語的秩序[A]. 許寶強, 袁偉. 語言與翻譯的政治[C]. 肖濤譯.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30] 胡開寶, 孟令子. 2017. 批評譯學研究:翻譯研究新進展[J]. 外國語, (6): 57-68.

      [31] 姜秋霞. 2009. 文學翻譯與社會文化的相互作用關(guān)系研究[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2] 盧志宏. 2015. 再次解讀Patronage[J]. 中國翻譯, (4): 19-23.

      [33] 孟令子, 胡開寶. 2015. 基于語料庫的莎劇漢譯本中AABB 式疊詞應用的研究[J]. 外國語, (1): 82-89.

      [34] 田海龍. 2016. 跨文化交際的話語解讀:再情景化模式[J]. 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 50-60.

      [35] 田海龍. 2017. 作為社會實踐的翻譯——基于批評話語分析的理論思考與方法探索[J]. 外語研究, (3): 60-64.

      [36] 王斌華. 2015.對外傳播話語翻譯抉擇的“關(guān)鍵之處”:批評翻譯學的實證路徑探索[J]. 中國外語, (2): 1-7.

      [37] 王東風. 2003. 一只看不見的手:論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實踐的操控[J]. 中國翻譯, (5): 16-25.

      [38] 魏家海. 2004. 操縱學派譯論綜觀[J].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 (3): 29-32.

      [39] 武光軍. 2008. 翻譯社會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問題[J]. 外國語, (1): 75-82.

      [40] 徐英. 2014. 新聞編譯中的意識形態(tài)翻譯轉(zhuǎn)換探索[J]. 中國翻譯, (3): 98-102.

      [41] 徐英. 2015a. 翻譯意識形態(tài)研究的發(fā)展歷程探析[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7): 105-112.

      [42] 徐英. 2015b. 從語態(tài)選擇的編譯改動看意識形態(tài)的翻譯轉(zhuǎn)換[J]. 上海翻譯, (3): 37-41.

      [43] 徐英. 2015c. 新聞編譯中的名詞化改動與意識形態(tài)轉(zhuǎn)換[J]. 中國翻譯, (3): 90-94.

      [44] 徐英. 2016. 新聞編譯中的主位選擇改動與意識形態(tài)轉(zhuǎn)換[J]. 山東外語教學, (1): 102-108.

      [45] 徐英. 2017. 引述選擇的編譯改動與意識形態(tài)的翻譯轉(zhuǎn)換[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 33-42.

      [46] 徐英. 2018. 機構(gòu)新聞翻譯情境下情態(tài)選擇的編譯改動與意識形態(tài)的轉(zhuǎn)換[J]. 外語教學, (3): 93-97.

      [47] 葉起昌. 2006. 走向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闡釋——以超鏈接文本為分析對象[M].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

      [48] 朱一凡, 劉華文. 2016a. 細微之處見真章[J]. 中國翻譯, (6): 121-124.

      [49] 朱一凡, 劉華文. 2016b. 說說易怒[J]. 中國翻譯, (6): 119-120.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Shift of Ideology in the E-C Translation of “On Irritability”

      YOU Ze-shun

      This paper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context to contrast the ideologies embedded in the English text “On Irritability” and its Chinese version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e latter shows certain degree of ideological shift from the former in the academic nature, gender implication, power awareness, metaphorical thinking and arguing point to instantiate the instable and dynamic nature of ideology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The combination of detailed linguistic analysis with macro-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context can effectively reveal the ideological shifts.

      the ideology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ideology; shif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ontext

      H315.9

      A

      1008-665X(2019)2-0066-15

      2019-01-1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近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日、菲、?。┥骖I(lǐng)土爭議雙方的話語模式對比研究”(18BYY068)

      尤澤順,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外交話語、批評話語分析、跨文化交際

      猜你喜歡
      原譯伴侶譯者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先理解自己,再理解伴侶
      海峽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20
      如何“改造”性格相沖的伴侶?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54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選對伴侶,是一生最好的投資
      海峽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18
      最好的伴侶,遇事先道歉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2
      《二十年后》參考譯文評析
      ——以《現(xiàn)代大學英語·精讀1》教師用書為例
      學周刊(2015年18期)2015-03-16 13:55:16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論翻譯癥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從翻譯的不確定性看譯者主體性
      外語學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9
      海安县| 治县。| 巨鹿县| 大新县| 抚远县| 息烽县| 吉林省| 汝城县| 湟源县| 二连浩特市| 岗巴县| 河东区| 吉安县| 丰都县| 博乐市| 寿阳县| 平顶山市| 武山县| 手游| 呼伦贝尔市| 红安县| 阳春市| 杂多县| 冀州市| 胶州市| 光山县| 武宁县| 寿光市| 台州市| 饶河县| 白城市| 容城县| 合水县| 宁化县| 辽中县| 大化| 志丹县| 许昌市| 辽宁省| 聊城市| 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