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青紙小學 蘇洋
故事激起興趣是常用的教學方式,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故事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一體,往往收效甚好。如在《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教學中,先講魯班發(fā)明的小故事,印證猜想與驗證的過程。然后提出“猜想、驗證”不但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由此聯(lián)想到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否也讓學生在猜想與驗證中學習。這時寫出幾個分數,讓學生猜想,你覺得哪些分數的大小可能相等或者你覺得你心里的哪個分數與板上哪個分數大小可能相等,再讓學生驗證交流,在猜想、驗證中感悟分數的基本性質。
數學游戲既富有趣味性,又要運用數學知識,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是一種極好的益智活動。如教五年級的質數和合數的概念時,可以用游戲形式來教。由教師當裁判員,全班同學以開火車的形式從1到100循環(huán)報數。報到質數的同學要起立,如果哪位同學動作錯誤就要“停車檢查”,“檢修”完畢后游戲繼續(xù)進行,這樣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進行教學,不但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數字的認識”這一部分,如果只純粹教學幾個阿拉伯數字那真的是很枯燥、乏味。于是,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最早的記數法甲骨文中的數字。如:介紹“羅馬數字中為什么沒有0”“人體功能中的有趣數字”等有趣知識。這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濃烈,也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課后他們還自己找來了許多相關的閱讀材料。整個學習過程突破了教室空間與短暫課堂的局限,獲取了教材以外的知識,起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功效。
新課程提倡教學內容的“新、活、寬”,并注重基礎性,關注綜合性,強調實用性,重視探索性。為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存量,更要注重知識的流量、變量和增量。實施“課內教一點,課外帶幾點”的同步異學法。例如:學習“元、角、分”后,讓學生動手制作“關于錢你還知道了哪些知識”的讀書卡片。于是,學生就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了多方面的知識。有關于人民幣上那些圖像的名稱、意義及它們的來歷;有關于不同朝代錢幣的介紹;有關于紙幣統(tǒng)一的知識;等等。這種教學過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優(yōu)化整體素質的目的。
現代教學論主張: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開展以閱讀為載體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不斷放射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并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的邏輯美,進而形成一種求真、真新的科學態(tài)度。因此,加強數學學具操作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和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觀察,切實深刻的操作、試驗及獨立思考的機會,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體味數學,從而內化數學思維,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