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信茹
[摘 要]
以“群文閱讀”為策略,從課內的《草船借箭》切入,以“周瑜是個怎樣的人”為核心問題,通過“三看周瑜”來設計教學,讓學生更客觀地感知周瑜這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從問題的確定、群文的選擇、問題的設計到課堂的有效實施,促使學生在多文本閱讀的過程中,達到語言訓練、思維訓練、自我發(fā)現的目標。
[關鍵詞]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三看周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第一、二、三學段課外閱讀量分別不得少于5萬字、40萬字、100萬字”。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提出要培養(yǎng)具有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文化修養(yǎng)等核心素養(yǎng)的現代人。落實這一目標離不開對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群文閱讀教學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一、整體設計
馬上要畢業(yè)的六年級學生大多12歲左右,青春期萌動,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交流。他們的思想開始向成熟發(fā)展,正是引導他們明事理、辨是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能力的好時期。他們處于小學階段閱讀量的頂峰,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對比與思考能力。基于這種學情,筆者選取人教版第10冊第19課《草船借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三國志》的有關周瑜的相關片段,通過比較閱讀的方式,讓學生把握一個立體化的周瑜形象,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意識,增強其人文素養(yǎng)。在此基礎上,筆者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群文閱讀的形式,全面感知周瑜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立體、更飽滿。
(2)以核心問題“周瑜是個怎樣的人”為抓手,讓學生在給定的閱讀材料中提煉、表述,在語言訓練中充分感知人物形象。
(3)通過文學作品與史實作品的不同,在文與史的判斷中對歷史人物進行更全面的認知,以“隔空對話”的形式促使學生正確對待別人的評價,珍惜現在,做更好的自己。
二、教學流程
一看周瑜:課文中的周瑜
周瑜這個歷史人物出現在五年級下冊第19課《草船借箭》中,這個故事出自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筆者發(fā)現絕大多數同學都看過這本小說,于是設問: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你認為周瑜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從各個層面說出在這個故事中周瑜的形象。
【預設1】我認為周瑜是一個妒忌賢能的人。因為文中開頭就說“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他還借機讓諸葛亮在幾天內造十萬支箭,并立下軍令狀。
【預設2】我認為周瑜是一個陰險狡詐的人。在《草船借箭》中他有意刁難諸葛亮,而且還使壞,吩咐軍匠們故意延遲,不給諸葛亮準備齊全造箭用的材料,并以此來定諸葛亮的罪。
【預設3】我認為周瑜是一個心胸狹隘、氣量小的人。在《三國演義》這本書里有“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等經典情節(jié),都說明周瑜的胸懷不夠寬廣,很容易生氣。
【設計意圖】課文《草船借箭》及《三國演義》著作和影視是同學們接觸周瑜這個人物的主要途徑。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是一個風流倜儻、才華出眾但心胸窄、氣量小的人,他總是算計諸葛亮,最容易讓學生想起的是“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等一些令人扼腕嘆息的典故。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主要是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說出心中對周瑜最深刻的印象,為后面周瑜形象的立體化做鋪墊。
二看周瑜:宋詞中的周瑜
師:通過所學的課文和《三國演義》這本書,同學們了解到的周瑜是個非常負面的人物,稱不上什么英雄。有一首大家可能非常熟悉的宋詞中所描寫的周瑜又是怎樣呢?
師出示北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通過學生自讀、指名讀、全班齊讀、男女生合讀、老師動情范讀,讓學生對這首詞達到熟能成誦的程度。這首朗朗上口的宋詞上闕寫的是景,下闕寫的是人。
通過詢問學生“詞的上闕給你呈現一幅怎樣的畫面”,打開學生的話匣子?!皝y石穿空,驚濤拍案,卷起千堆雪”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于不同感覺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這也使得以周瑜為首的東吳能夠在赤壁之戰(zhàn)中獲勝顯得極其不易,使下闕名高累世的周瑜形象呼之欲出。
出示一幅周瑜的畫像,對著下闕的詞句,讓學生暢談“從下闕的詞句和幻燈片上的圖片,說說周瑜是個怎樣的人”。
【預設1】周瑜是一個風流瀟灑的人。你看他長得英俊,頭戴綸巾,風度翩翩。不僅玉樹臨風,還娶了當時有名的美女——小喬。
【預設2】周瑜是個有謀略的人。赤壁那個地方那么兇險,他都能夠指揮他的軍隊打敗曹操,并且是以少勝多。如果沒有謀略,怎么可能會取勝呢!
【預設3】周瑜是個氣定神閑的人。從詞句中,赤壁之戰(zhàn)是那么激烈的一場戰(zhàn)爭,周瑜搖著羽扇,戴著儒生的青絲頭巾,談笑間,舉重若輕,指揮若定,曹操的戰(zhàn)船被燒得灰飛煙滅,當真是有儒將風采??!
……
學生在詞句中認真思考,越來越多反映周瑜正面形象的詞語呈現在課堂上,借此機會,老師告訴學生:蘇軾所在的時代是北宋,明代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還沒寫出來?!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肥侵喚狱S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于是到處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而寫下此詞。這里大家所感悟到的是詩人眼中的周瑜。
【設計意圖】通過指名讀、全班齊讀、男女生合讀、老師動情范讀,讓學生對這首詞達到熟能成誦的程度。通過兩個問題(一個是赤壁險惡壯觀的畫面想象,一個是周瑜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引導學生根據詩詞的內容說出詞中所表現的周瑜形象。這個過程使詩人眼中正面的周瑜形象躍然于課堂之上。
三看周瑜:《三國志》中的周瑜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有這樣一句話: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乃奇人也。”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注釋:膽略:勇氣和智謀;兼:加倍;兼人:超過別人。形容膽量和謀略勝過常人。
師:從上句話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周瑜?
【預設1】我從“公瑾雄烈”中看到了周瑜是一個威武剛毅的人。
【預設2】我從“膽略兼人”中看到了周瑜是一個“有膽識、有謀略”的人。
【預設3】我從“奇人”中看到了周瑜是一個很有才的人。
除此以外,《三國志》上還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注釋:據《周禮·考工記·梓人》載:“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斛三升?!?/p>
師:從這段記載中你又能看出周瑜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這樣大的酒量下,周瑜竟然還耳力驚人,能辨別音樂,回頭一看,此舉近乎“本能”,或者說他對音樂已經是臻于化境。由此可見,周瑜是多么精通音樂)
【設計意圖】《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根據史傳、配合野史經藝術加工而寫成的通俗長篇小說,為了配合情節(jié)的發(fā)展,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不真實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則是詩人躊躇時個人對歷史事件的感慨,頗帶個人情感;而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則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據實記載,具有真實性。通過“三看周瑜”,讓同學們在出示的兩段古文中感受真實的周瑜,使周瑜的人物形象立體化,并激發(fā)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周瑜這個人的興致。
隔空對話:周瑜看后人
(1)“一看周瑜”,大家心中的周瑜是“妒忌賢能”“陰險狡詐”“心胸狹隘”;“二看周瑜”,各種好詞都被大家用上,周瑜可謂大家心中的英雄;“三看周瑜”,通過只言片語,看出了周瑜是一個奇才。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出示他人對周瑜的評價:
歷史上的周瑜,他是一位文武雙全、德才兼?zhèn)涞拇笥⑿?!他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zhàn)略家,他是一位心胸寬廣、忠義可嘉的男子漢,他是一位無論外表風度還是內在人品都十分出眾的人物,他更是一位雄姿英發(fā)、精通雅樂、忠于愛情、懂得生活的優(yōu)秀男人。
(2)這么高的評價,緣何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負面形象的人物?如何才能夠了解真實的周瑜?
(3)現在,如果你的面前放著《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兩本書,你會選擇讀哪本書?有的同學會因情節(jié)有趣、可讀性強而依舊選擇《三國演義》,有的同學在讀了《三國演義》的基礎上,因探究史實而選擇讀《三國志》。
(4)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中學生對周瑜的形象認識這么多,“如果你是周瑜,看到大家這么評價自己,你會怎么想?”鑒于學生對是非曲直的認識,多數學生都會說:如果我是周瑜,還活著,大家所評價的好的方面我繼續(xù),不好的方面我改正。當然,也有比較有見地的發(fā)言,能夠考慮當時周瑜所處的亂世。但無論發(fā)言結果如何,歷史終歸是歷史。教師可以辛棄疾的詞“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后評”來告訴大家,不管是歷史大人物,還是平凡普通人,專注承擔好生前的事,珍惜現在,做更好的自己。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演義”和“志”的區(qū)別,了解文學作品和史實記載的不同,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激發(fā)想要了解真實歷史人物的學生去閱讀史實作品。在思維層面,讓學生在文與史之間形成理性的判斷;在價值觀層面,通過“周瑜看后人”,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發(fā)現自我。
三、教學設計反思
(一)語言訓練——從課內到課外,感受人物形象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欲通過語言訓練,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感知人物形象?!耙豢粗荑ぁ?,從全班都學過的“草船借箭”和多數學生都讀過的《三國演義》切入,讓學生說出周瑜在他們心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度龂萘x》屬于文學作品,其對周瑜形象的塑造是有偏頗的?;诖?,“二看周瑜”“三看周瑜”分別以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西晉陳壽的《三國志》為素材,讓學生從文字中感知周瑜的形象。教學設計中的四環(huán)節(jié)是由一個個問題進行銜接,緊緊圍繞“周瑜是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提煉、表達。在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把話說正確,中年級學生把話說清楚,到了高年級學生就應該把話說好。這個“好”要具有條理性、層次性。在這節(jié)課中,要讓即將小學畢業(yè)的六年級學生能夠有理有據、完整地表達心中的“周瑜”,讓學生心中的“周瑜”形象變得更加飽滿,看待歷史人物更加客觀、更加理性。
(二)思維訓練——從文學到史實,提升思維能力
盡管是即將畢業(yè)的學生,盡管閱讀量已經達到小學階段的頂峰,但是學生對人、事、物的認識并不一定全面。關于歷史人物的認識,絕大多數學生是通過演義、小說或者成語故事等來了解,而這些途徑所展現的人物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是不同的,它們或多或少為了故事情節(jié)或者閱讀的趣味性而使人物形象美化或者丑化。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既需要文學,也需要歷史。通過文學作品《三國演義》、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與《三國志》中關于周瑜的形象認知,讓學生了解文學作品與史實記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不同之處,進而形成合理的文與史的判斷。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學生在評判歷史人物中不只是依賴文學作品,還有更重要的“志”“記”等。這無疑是思維能力的提升,也為即將開啟的中學生活打開一扇門。
(三)自我發(fā)現——從人物到自己,促進自我認知
2016年9月,小學一年級開始啟用部編版教材。從已經使用部編版教材的一、二年級教師反饋以及現有的部編版教材編寫與使用說明,相對于之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部編版教材更側重于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成長。本節(jié)課通過“后人看周瑜”“周瑜看后人”,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對人物形象進行更客觀、更立體化的感知。由“看周瑜”到“看自己”,以“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后評”來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過往,更好地認識自己,珍惜現在,做更好的自己。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林崇德主編.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