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婷 付夢詩 夏天 吳永凡 王家延
摘 要:[目的] 了解十堰市喪歌文化的起源、發(fā)展、具體形式和內容、傳承情況及其意義。[方法] 采用田野調查法,調查對象分別為十堰顧家崗社區(qū)周承文老先生、夏家店桐樹溝村賀文武老先生、鮑峽鎮(zhèn)周天華老先生,以及顧家崗賽武當廣場的喪歌業(yè)余愛好者們。[結果] 了解到經濟、傳承、接受以及資料保存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結論] 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對這些民間藝人的經濟方面予以保護,將喪歌說唱藝術推廣進藝術院校以便儲備人才。對于喪歌文化中約定俗成的步驟給與詳細的記錄,并清晰的傳承下去。推廣宣傳喪歌文化,嘗試現(xiàn)代改編,推陳出新,使其在新技術時代煥發(fā)新的生命。
一、前言
(一)十堰喪歌文化簡介
在十堰,不論縣城鄉(xiāng)下,不論貧富,人去世后,停喪期間都必須唱喪歌;唱喪歌的人被稱作歌師。就筆者所知,在當?shù)兀獑矢栌小按虼?、“打轉轉鼓”、“打火炮”、“鬧夜”、“打夜鑼鼓”等不同的叫法。
房縣古稱房陵,古房陵地域遼闊,包括荊山(在今南漳縣西部)沮水(在今保康、南漳境內),是古楚文化的發(fā)源地。房縣山川險固,民風守成,受外界影響較小,一些古代的文化風俗比較容易傳存下來。所以在今天,房縣及其周邊地區(qū)仍流行著唱喪歌的習俗。
(二)研究意義
喪歌文化是特定社會的生產方式的產物,反映一定時代、一定區(qū)域的人們的宇宙思想、倫理規(guī)范、審美心理,具有重要的文化考古價值??疾炱湮幕瘋鞒鞋F(xiàn)狀及面臨的困難,可以為政府的文化管理、學術研究提供參加資料。同時,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推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傳播和接受。
二、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分別為十堰顧家崗社區(qū)周承文老先生、夏家店桐樹溝村賀文武老先生、鮑峽鎮(zhèn)周天華老先生,以及顧家崗賽武當廣場的喪歌業(yè)余愛好者們。
(二) 調查方法及內容
主要采取田野調查法。通過團隊十堰本地的成員,聯(lián)系到相關喪歌說唱文化的傳承者,入戶采訪。通過團隊成員了解到有喪歌文化業(yè)余愛好者,在傍晚時分會在廣場上和樂而奏,隨即前往廣場隨機采訪演奏人員。走進顧家崗賽武當廣場,深入顧家崗社區(qū)、夏家店桐樹溝村、鮑峽鎮(zhèn)三地,開展喪歌文化傳承情況的調研,并對保留下來的曲譜進行拍攝存檔。
三、結果
(一)十堰喪歌文化的歷史
《詩·大序》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生而為人,死之哀痛是我們最強烈的一種感情,需借助詠歌,方足以發(fā)泄寄托。
古楚國文化瑰麗,民風浪漫,神巫盛行,喪歌源遠流長,形式多樣?!冻o》中的《國殤》就是哀悼為國捐軀的戰(zhàn)士的喪歌;楚人莊子在妻子死后,敲木盆唱喪歌,被后人視作達觀的象征。
在上古時期,喪歌廣為流行,先民每每長歌當哭。西漢之初,田橫不愿臣服高帝而自殺,門人為哀悼他,就曾作《薤露》、《蒿里》之歌,傷心人生無常,象薤葉上的落水一樣容易失落;悲嘆定命難違,賢愚不肖皆歸于荒煙蔓草。
歌詠舞蹈,本是人類的天性,是人性真情的流露??呻S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大一部分人受“文明”的污染,漸漸失去了赤子之心,矜持偽飾日益增多,再也不肯痛痛快快地唱一首歌,跳一段舞了。倒是一些少數(shù)民族,處于“文明”的邊緣地帶,受“文明”的污染較少,較好地保存了祖先們載歌載舞的習性。古時極為盛行的喪歌,今天僅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和偏遠山區(qū)流傳了。
(二)十堰喪歌文化的特征
唱喪歌得先起歌路,起歌路是個技術活,要有經驗的歌師主持其事。傍晚時分,歌路從離靈堂一百步的地方開始,走一步,燒一疊紙錢,敲一陣急促的鑼,歌師唱一句《開路歌》。記得一種開路歌是這么唱的:“一根竹桿軟溜溜,孝家請我起歌路,歌路不是容易起,未從開口淚長流……”。
起完歌路,就開始唱喪歌了。喪歌唱一整夜,得幾個人輪流上陣,有單唱,也有對唱,對唱時歌師一問一答,配合默契。單唱、對唱歌師都要圍繞著棺柩邊唱邊走,唱時還有鼓聲伴奏。
喪歌的形式多樣,以唱為主,也可以加入吟讀。喪歌的內容非常豐富,既有對死者生平事跡的頌揚,又有對孝家悲痛心情的訴說,更有對歷史故事和世俗生活知識的敘唱;偶爾也有插唱喪歌的歌師大致可分兩類。
一類是業(yè)余歌師,唱喪歌是出于興趣愛好。在縣城的每個街道,鄉(xiāng)下的每個村落,都有不少思想活躍、喜歡熱鬧的農民,或與民同樂的干部,農事工作之余,喜歡吼上兩嗓子,打打鑼鼓。鄰里誰家有了喪事,他們就會被邀請,更多的時候是主動上門服務。這類歌師唱喪歌不圖掙錢,只在乎過癮,頗有點“為藝術而藝術”的味道。業(yè)余歌師的水平參差不齊,有的聲音清亮,唱作俱佳;有的五音不全,荒腔走板。
還有一類歌師是較專業(yè)的,唱喪歌的目的是為了掙錢。有經濟頭腦的或是自認為水平較高的歌師,往往組成一個松散的團隊,把唱喪歌當作業(yè)務來做,收取一定的報酬。他們唱喪歌時水平穩(wěn)定,配合較好;但要求也高,除了報酬之外,還要有好酒好肉的招待;否則他們就會耍大牌,給主人好看,所以主人對待歌師必須有一定的禮節(jié)。
記錄喪歌歌詞的文本稱為歌本,歌師們通過歌本來傳授、學習唱喪歌。解放前,房縣各地歌本流傳較廣;解放后經過“破四舊”、“文化大革命”等運動,歌本多散失毀滅,現(xiàn)在僅在深山一些老歌師手中尚有遺留。從現(xiàn)存的歌本來看,年代最早的為明末清初的,最晚的為解放初期。歌本大多為手抄本,紙質低劣,字體稚拙,有不少錯別字。歌詞短的僅幾十行,長的有上千行;歌詞內容非常龐雜,創(chuàng)世神話、歷史故事、神靈鬼怪,天堂地獄、山川河流等無所不包。
上世紀末,神龍架民間文藝工作者胡崇峻在神龍架、房縣及其周邊地區(qū)收集了不少喪歌歌本,將其中有關創(chuàng)世傳說的部分結集為《黑暗傳》出版,被一些學者和文人稱為“漢民族的創(chuàng)世史詩”??拼蛘煟嫘αR,詼諧逗樂。
(三)十堰喪歌文化的意義
喪歌的社會心理學意義。死亡是最嚴重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往往會給親人帶來無盡的悲痛和心理陰影,常有人會因至親至愛的人死亡,深陷悲痛之中而產生心理疾病。所以,中外喪禮場合多有宗教活動儀式,宣揚死者上天堂或升凈土,目的是對死者家屬心靈有所慰藉,防止過度悲傷。
唱喪歌與宗教有類似的功效。十堰的傳統(tǒng)民俗認為,喪歌場面弄的好,證明兒孫孝順,死者有福;而唱喪歌時營造出的熱鬧氣氛,沖淡了死亡帶來的枯寂;這些都于死者家屬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在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平常老百姓缺少社交場合和娛樂活動。喪歌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又一種參于性強、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豐富了老百性的精神文化生活。
喪歌的歷史文化學意義。從古唱到今,其中包含了不少神話傳說、歷史事件、風俗故事,如臥冰求鯉、八仙過海、逼上梁山、關公千里送嫂等膾炙人口的典故,對研究當?shù)貧v史、地理、民風民俗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比如喪歌里有關盤古開辟、女媧造人、伏羲故事等章節(jié),就可以和《山海經》等書來對照著看,從中探尋上古創(chuàng)世傳說的脈絡。
喪歌從群眾中產生,體現(xiàn)著群眾智慧,質樸鮮活。很多喪歌歌詞敘事生動,情感真摯、想象豐富、音韻優(yōu)美,藝術性不輸宋詞元曲,可作文學寫作借鑒。
十堰喪歌是十堰的珍貴文化遺產,利用書刊、影視等現(xiàn)代手段將這筆文化遺產傳承發(fā)揚,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四、討論
(一)十堰喪歌文化的問題
經過對十堰地區(qū)的喪歌文化進行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經濟方面:歌師的報酬極其低廉,演出活動隨機性強,唱喪歌很難成為一個專門的職業(yè)。
(2)傳承方面:現(xiàn)有歌師年事已高,雖有授徒,但寥寥無幾,這種民俗藝術有失傳的可能。
(3)接受方面:受到電影、電視、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娛樂形式的沖擊,這種傳統(tǒng)藝術很難吸引年輕一代。
(4)資料保存:唱詞內容有口耳相傳、手稿抄本,若不及時搜集整理,有失傳的風險。
(二)十堰喪歌文化的對策
基于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初步的對策:
1、政府可以對歌師進行認定,提供一定數(shù)額的年度補貼,使其安心此藝,發(fā)揚光大。
2、保送有志于說唱藝術的本地中學生進入藝術院校,儲備人才。
3、推廣宣傳喪歌文化,嘗試現(xiàn)代改編,推陳出新,使其在新技術時代煥發(fā)新的生命。
4、對于喪歌文化中約定俗成的步驟給與詳細的記錄,并清晰的傳承下去。對于手抄的歌本予以收藏,盡量做成印刷版予以存檔。對于現(xiàn)有的印刷版歌本予以拍照存檔。
結 語
通過此次調查研究活動,收獲良多,主要表現(xiàn)在:
(1)深化了對中國民俗文化的認識
十堰喪歌是十堰的珍貴文化遺產,且百里一鄉(xiāng)俗,不同地方的喪歌文化習俗自然不同。喪歌文化是中國農耕文明社會文化生活的一個縮影。這次調查讓我們走進歷史,體會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歷史厚重;也激發(fā)了大學生對文化遺產傳承發(fā)揚的歷史責任感。
(2)訓練了社會科學的思維能力
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傳統(tǒng)文化,既接觸了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生活,又鍛煉了社會科學的思維方式。透過田野資料的收集和記錄,在一個有一個嚴格定義的空間和時間的范圍內,體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思想境界,通過記錄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滿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會如何構成。這次經歷將極大地促進以后的專業(yè)學習。
(3)鍛煉了社會活動的組織能力
田野調查看似簡單,但需要規(guī)劃、協(xié)調、人際溝通等方面的組織能力。本次活動中,8人團隊分工協(xié)作、步調一致,各個發(fā)揮自己特長,圓滿完成了調查任務。在方案制訂和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揚民主精神、群策群力,增強了相互了解。本次活動采訪了大量的人群,增強了社會交往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