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為”概念是老子《道德經(jīng)》思想的精髓。兩千余年來歷代學者對“無為”的理解莫衷一是。本文將從“為”字作為“無為”的對立面中這個展開,論述老子思想中“無為”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以及“無為”能否有為,以及對“無為”思想的簡要評價。
關(guān)鍵詞:老子 道德經(jīng) 無為 有為
《道德經(jīng)》是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文本。尼采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p>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生卒年不詳,約生活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道德經(jīng)》全文八十一章、五千余文。其中“無為”的觀點在道家學說中貫穿始終,而兩千余年來歷代學者對“無為”的理解莫衷一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1](《老子道德經(jīng)注》三十七章,以下僅標注章數(shù)),“無為”、“有為”,幾個概念看似矛盾,本來將從“無為”出發(fā),闡述其中蘊含著的老子哲學。
一、《道德經(jīng)》著書背景
老子生活在列國紛爭、社會動蕩不安的春秋戰(zhàn)國交替之際。奴隸主貴族世襲制正在崩潰,諸侯間爭霸戰(zhàn)爭此起彼伏,社會生產(chǎn)遭到嚴重破壞。貴族內(nèi)部為權(quán)為色,同室操戈,相煎甚急,臣拭其君,子拭其父,夫婦相害,兄弟相殘,統(tǒng)治者內(nèi)外交困。頻繁的戰(zhàn)爭和內(nèi)訌,帶給百姓的是朝不保夕、家破人亡。
據(jù)史書記載,老子當時擔任的是周朝守藏史( 即現(xiàn)在的圖書館館長),老子利用其職守之便,通覽古書,通曉歷史,對歷代的興衰勝敗及其原因清楚明白,對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有著深刻的研究,而且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歷代王朝的衰敗在于統(tǒng)治者的驕橫,在于統(tǒng)治者的有為。因此,老子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分析總結(jié)當時社會動蕩不安的原因,提出了他的“無為”哲學。
二、《道德經(jīng)》中“無為”的內(nèi)涵
《道德經(jīng)》中“無為”共出現(xiàn)在12處,全部列舉如下: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瓰闊o為,則無不治。(三章)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五十七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且允ト私K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六十四章)
其中這5處提及的“無為”在句中主體明顯是圣人。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
此處的“無為”雖沒有指出“吾”是圣人,但“不言之教,無為之益”與二章中“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幾乎一致,由此“吾”之所指,也是圣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三十七章)
老子這里給“侯王”提建議,理想化的侯王也即是圣人。
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十章)
這一句中,“愛民治國”者,無外乎圣人。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三十八章)
王弼注:“是以上德之人,為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zhí)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是故此處“上德”所指“上德之人”也是和圣人是同一層次的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不為。(四十八章)
為學之人、為道之人也可理解為與圣人同一層次的人。
從上述12處“無為”,可以看到《道德經(jīng)》中所認定的“無為”動作主體是圣人,而不是對普通百姓的要求,也即是說,“無為”是老子給統(tǒng)治者提出的一種理想的社會治理方案,而不是以字面意義理解的鼓勵老百姓不思進取、無所作為、聽天由命等消極意義。陳鼓應(yīng)先生說,“造成這種誤解是由于對他的重要觀點望文生義所致,例如:無為,不爭,謙退,柔弱, 虛無、清靜等觀念都曾被誤解?!盵2]
要確定“無為”的內(nèi)涵,必然要先界定其對立面“為”的內(nèi)涵?!疤煜露嗉芍M,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ㄎ迨哒拢┻@一句中老子提出了他所反對的四種“為”,即“天下多忌諱”、“民多利器”、“ 人多伎巧”和“法令滋彰”。他認為,森嚴的等級制度、繁雜的禮教制度給百姓帶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很多限制,人民只會越來越貧困;“利器”即利己之器,這里指百姓多追求個人利益而不顧國家,則會導致民強國弱;“伎巧”指智慧,王弼注,“民多智慧,則偽巧生;偽巧生,則邪事起”;萬物“有無相生”,有法律制度,必然有與法律相對抗的盜賊。
以上四種“為”是老子堅決反對管理措施,因為既然萬物“有無相生”,那只要一方消失,則與其相矛盾的另一方也將不存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以“無為”治國,使國家社會順其自然發(fā)展,不給百姓劃分三六九等,去除繁雜的禮教等級制度,不推崇物質(zhì)享受和特權(quán)福利,不使欲望產(chǎn)生,不給民眾以教化啟蒙,不制定法律制度,不給社會發(fā)展和民眾生活強大的外力作用,讓一切都回歸純真質(zhì)樸的狀態(tài),這樣“為無為,則無不治”。
由此可見,《道德經(jīng)》的“無為”是以“為”為基礎(chǔ)的?!盀椤笔遣蛔袷刈匀灰?guī)律的妄為,是禍國殃民的胡作非為,故“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遵循“道”的善為,是以“愛國治民”為目的的有所作為。[3]
具體而言,“無為”主要包含下面三層含義。
第一,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ǘ逭拢?/p>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nèi)巫匀弧?/p>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保ㄈ哒拢?/p>
“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fā)展。
“治大國若烹小鮮?!保拢?/p>
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這是個比喻,“烹小鮮”就是煎烹小魚,這是用烹魚比治國。小魚很鮮嫩,用刀亂切或在鍋里頻頻攪動,肉就碎了。國家的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要像煎小魚那樣,不要常常翻弄,不要經(jīng)常用強大的外力煩擾
百姓。
第二,不以私欲為之。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保ㄆ哒拢?/p>
因此,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lǐng)先,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保ǘ拢?/p>
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萬物歸附自己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第三,不過度為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
執(zhí)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道理。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保ǘ耪拢?/p>
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甚”、“奢”、“泰”都是過度的意思。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保ㄋ氖拢?/p>
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三、《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是否有為
《道德經(jīng)》中多次提到治世思想,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二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治大國若烹小鮮”(六十章)等等,不勝枚舉,且其“無為”思想本是給圣人治國的方案,因此《道德經(jīng)》包含的道家哲學并非消極意義上的避世思想,老子雖為隱者,但他確是希望能對國家和百姓有所作為,而且也為現(xiàn)世提出“無為”理想化的社會治理方案,并身體力行。可見,老子哲學并不是軟弱無力,而是柔中含剛,弱中寓強。不顯露鋒芒并不等于沒有鋒芒,這種含而不露的鋒芒在特定環(huán)境中更有效、更尖刻。故“無為”思想的目的是有為,“無為”是手段,是過程,有為是理想,是彼岸。
“無為”之治的目的在于社會的整體和諧性和個人生活的自主性,其特殊價值就在于有效而無形,有秩序而無壓迫,有和諧而不僵固。 “無為”所期待的是社會的自然的穩(wěn)定?!盁o為”之治都是人有意識采用的方法,其目的都是讓客觀因素自然發(fā)展或運作,實現(xiàn)其有利的效果。“無為”的基本精神是保障事物的自然的發(fā)展,這和無意識地隨順了自然的發(fā)展有境界上的不同。[4]
對《道德經(jīng)》的“無為”思想,我們既要肯定其價值,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一方面,“無為”包含的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摒棄私欲、強調(diào)適度而不能過度等內(nèi)涵無論在現(xiàn)世還是后世都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緩沖苛政對百姓的壓迫,減弱禮教對百姓的禁錮,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要以不應(yīng)追求私利,要待民寬厚,與人為善。
另一方面,“無為”思想中的不足也顯而易見。其中所提倡的“絕圣棄智”等思想有愚民之嫌,沒有看到學習、智慧對百姓的積極意義;“小國寡民”思想也落后于時代潮流,不可能實施于大國;過分強調(diào)遵循“道”的原則,遵循自然規(guī)律,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等。
參考文獻:
[1] 王弼注, 王弼, 樓宇烈. 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 中華書局, 2008.
[2] 陳鼓應(yīng). 老子注釋及評介[M]. 中華書局, 1984,26.
[3] 王雪軍. "無為"與"有為"的有機整合——論老子的"無為"觀[J]. 吉林工程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 2003(4):23-26.
[4] 劉笑敢. 老子之自然與無為概念新詮[J]. 中國社會科學, 1996(6):136-149.
作者簡介:張婷(1995-),女,廣東河源人,國防大學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