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笑笑
[摘要]做思共生是科學實驗教學的本質(zhì)。在《導體和絕緣體》的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教學目標,根據(jù)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思考和驗證,使學生在解決疑問、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對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有清晰的認知,并學會安全用電,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
[關(guān)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做思共生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36-0059-02
《導體和絕緣體》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時的內(nèi)容,課程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簡單的電路,能夠應用電路的知識制作電路檢測器,并能夠檢測常用物體的導電性能,認識導體和絕緣體。
這一課教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激趣導入,讓學生在簡單的電路中分別接入塑料尺和鐵釘,然后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思考為什么,在“做”與“思”中明白物體的導電性。第二部分是檢測物體的導電性。這部分教學是課程的一個主要活動,通過讓學生經(jīng)歷猜想和驗證的過程,發(fā)現(xiàn)凡是金屬制品都是導體。第三部分是探究人體、水和大地的導電性,使學生知道人體和水也是導體,并了解一些安全用電的知識,同時明確導體和絕緣體是沒有絕對界限的,絕緣體也會變成導體。第四部分是運用導體和絕緣體的知識辨析常見電器、電工材料與電工工具,在“做”與“思”中全面認識導體和絕緣體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
一、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設計
(一)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經(jīng)歷檢測鐵釘、直尺導電的過程,使學生能依據(jù)科學規(guī)范檢測更多的物體,并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生認識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敢于質(zhì)疑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運用自己設計的檢測裝置規(guī)范、準確地檢測出容易導電和不容易導電的物體,認識導體和絕緣體。
(三)教學難點
使學生認識人體、大地和自然界的水都是導體,并能結(jié)合生活事例進行分析。
二、教學流程的設計
(一)激趣導入,喚醒前概念
1.談話: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電路,這里有一個電路,(利用實物展臺進行操作)看?。ㄐ襞萘亮耍├蠋熛氚堰@個電路改一下,把這個鐵釘接入電路,你有什么辦法?(添上一根導線)把鐵釘接人電路會怎樣,誰來試一試?(學生操作)大家發(fā)現(xiàn)了什么?(小燈泡亮了)這里還有一把塑料尺,把它接入電路又會怎樣?哪位同學再為我們做一下實驗。(學生操作)
2.質(zhì)疑:在簡單電路中,鐵釘與塑料尺有一個不同的本領(lǐng),大家知道是什么嗎?(鐵釘能導電,塑料尺不能導電)什么是導電?(導電就是讓電流從鐵釘?shù)囊欢说竭_另一端)對,就是把電流傳導過去。連接塑料尺,小燈泡不亮,說明什么?(塑料不能讓電流通過)
評析:開門見山的設計,讓學生意識到簡單電路具有檢測物體導電的作用,直觀感受到鐵釘導電的特點?!笆裁词菍щ姟钡膯栴},調(diào)動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也體現(xiàn)了做思融合的教學理念。
(二)做思同生,探究物體導電性
1.交流:簡單電路添上一根導線,還能起到檢測物體導電性的作用。老師這里有一些材料,你們知道哪些能導電,哪些不能導電嗎?請你們小組交流,并記錄下來。
2.學生小組交流后匯報,記錄結(jié)果。
3.談話:這里有一些材料的導電性,大家的意見不同,我們需要怎么做?(用電路檢測)這是一個最科學的方法。在檢測之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學生交流后,教師出示要點)如果在實驗中,對一些材料的檢測結(jié)果有疑問,可以通過添加電源的方式進一步檢測嗎?
4.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學生分組匯報實驗結(jié)果。
6.歸納小結(jié):夾子、鑷子、鋁絲、鉛筆芯容易導電,布、粉筆、橡膠塞、玻璃棒不容易導電。這些容易導電的物體,叫作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作絕緣體。這就是我們今天主要學習的內(nèi)容。(板書課題:導體和絕緣體)
評析:通過讓“問題一假設一實驗一結(jié)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生使用電路檢測裝置準確檢測物體的導電性。做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關(guān)鍵步驟,讓學生動手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做”與“思”共生的體現(xiàn)。
(三)互動交流,拓展檢測范圍
1.交流:人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依據(jù)是什么?(學生猜測)要知道我們猜測的結(jié)果對不對,(出示簡單電路檢測器)用這個檢測可以嗎?能用家里的電源嗎?
2.講述:檢測人體的導電性,我們要用驗電球(出示驗電球)。驗電球的原理和電路是一樣的,它也有兩個觸點,當人體接觸到這兩個檢測點時,小燈泡會亮起來,比簡單電路更方便、更靈敏。
3.提問:誰愿意檢測一下自己的導電性?(學生活動)小燈泡亮了,說明什么?(人體是導體)
評析: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對“人體是導體”這一結(jié)論主要來源于書本或者影視資料,對探究人體是否能導電非常感興趣。
4.追問:水是導體嗎?依據(jù)是什么?(出示純凈水、自來水、鹽水)純凈水、自來水、鹽水能導電嗎?(學生猜測)大地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出示模擬的大地)
5.談話:大家的猜測結(jié)果各不相同,需要驗證,由于驗電球比較靈敏,所以我在驗電球的接觸點上增加了兩根導線,檢測時只要用兩根導線的接觸點檢測就可以了。
6.學生實驗后反饋。
7.教師小結(jié):水是導體,水中雜質(zhì)越多,導電性越好。純凈水雜質(zhì)少,導電會稍微差一點,但也能導電。醫(yī)院用的蒸餾水是沒有任何雜質(zhì)的,所以蒸餾水是絕緣體。水是導體,如果一些絕緣體,如布、木棒泡水后會怎樣?(學生回答:絕緣體就會變成導體,也就是說導體和絕緣體是沒有絕對界限的,絕緣體有時也會變成導體。
評析: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經(jīng)驗,輔以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才能促使認識得以內(nèi)化,提高學習效能。
8.談話:人體是導體,生活中有沒有用到人體是導體這一現(xiàn)象案例?(出示圖片)這是觸摸式延時開關(guān),手觸摸開燈就會亮。使用電筆時,大拇指按住上面的金屬電筆,燈就會亮,這樣電筆就可以檢測電路了。這不僅僅說明人體是導體,也說明大地是導體。
(四)聯(lián)系生活,彰顯科學本質(zhì)
1.談話:因為人體是導體,所以一些常見的電器、工具會用到導體和絕緣體,請辨認它們的各個部位,并說說各起什么作用。
2.學生觀察交流。
3.小結(jié):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導體和絕緣體總是相伴相生的,它們在電路中皆不可缺少。
4.出示違背安全用電原則的圖片,引導學生說說圖中的用電方法是否正確以及判斷依據(jù)。
5.提問:通過學習,我們學了哪些內(nèi)容?有哪些收獲?
6.小結(jié):今天我們只研究了一些物體,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物體等著我們?nèi)パ芯?,希望同學們能用科學探究的態(tài)度繼續(xù)研究,看看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也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學習的科學知識,在生活中時刻注意安全用電。
評析:科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科學研究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通過對常用電器、工具的分析,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導體和絕緣體的關(guān)系。在分析安全用電的過程中,學生對本課知識“知其所以然”,將科學用電的方法落在實處,明白學習科學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
(五)課外延伸,讓科學學習真實發(fā)生
提問:(出示圖片)高壓電纜一般都是赤裸的,沒有絕緣層包著,為什么可以掛在鐵架子上?請同學們課后查閱相關(guān)資料了解一下。
評析:高壓電纜是赤裸的,外面沒有絕緣層包著,又架在鐵塔上,與本課學習的安全用電知識不相符,教師要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通過查閱資料尋找其中的奧秘,將科學學習進行下去。
三、教學評析
科學學習是人的身體、智力和情感協(xié)調(diào)互動、共同作用下對自然事物認知和把握的過程,學習的結(jié)果能使人的心智和行為產(chǎn)生持久的變化?!皩W”的關(guān)鍵和實質(zhì)是通過真實的“做”來領(lǐng)悟與理解科學事實,從而掌握科學概念。本課主要通過做前思、做中思、做后思來促進科學學習的探究。在這個方面,這節(jié)課表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點。
1.突出“做”——“做”是“思”的實踐支撐
“做思共生”的“做”側(cè)重于動手操作、經(jīng)歷與體驗,主要是指具有實踐特質(zhì)的科學活動,如觀察、科學實驗、動手操作、科學游戲、科學制作等實踐活動。本課引入的設計開門見山,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連接鐵釘和塑料尺,啟發(fā)學生對現(xiàn)象的思考,明確物體的導電性。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對導體和絕緣體性質(zhì)的歸納,對水、大地和人體導電性的驗證,無疑離不開“做”,“做”為一系列的“思”做支撐和證明。
2.強調(diào)“思”——“思”引導“做”
科學探究離不開“思”,“思”側(cè)重于思考與反思,如活動前的猜測、結(jié)果的預測、實驗的檢驗、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現(xiàn)象的梳理、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知識的歸整和過程的反思等,都是“思”的指向。
3.達成“融”——做思共生
科學的本質(zhì)其實就是“動手一動腦”的過程,讓“做”與“思”互通,提高科學學習的有效性。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一形成表象一動手實驗一尋找共性一形成概念”的過程,即“做思共生”的過程,深入地探究科學,在動手與動腦的過程中,使課堂更有序、更高效、更豐盈。
[參考文獻]
[1]顧長明.“做思共生”科學教學主張與實踐建構(gòu)[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6(7):36-42.
[2]董洪亮.用經(jīng)驗改造基礎(chǔ)教育[J].江蘇教育,2016(22).
[3]顧長明.做思共生:科學教學的至尊追求[J].教育藝術(shù)研究,2018(10).
(特約編輯 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