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祖鏞
千島春色 楊天民攝/江蘇最美水地標組織方供圖
姜子牙姓姜,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呂,故以封地呂為氏,故姜尚也稱呂尚。又因他被周文王封為“太師”,尊稱為“姜太公”或“太公望”,俗稱“太公”。
姜子牙雖是貴族旁支的后代,胸懷韜略,著有《六韜》,有出土竹簡可證,被譽為兵家權(quán)謀著作之祖。北宋神宗時,《六韜》被列為《武經(jīng)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因此姜子牙是我國古代影響久遠的杰出韜略家、助周滅紂的最高軍事統(tǒng)帥,被尊為中國兵家之鼻祖。但在遇周文王之前,他生活窘困。《戰(zhàn)國策·秦五》說他是“齊之逐夫”,高誘注解云“為老婦之逐”,是說姜子牙曾作為入贅女婿被老妻逐出家門。劉向的《說苑·尊賢》也說“太公田不足以償種,漁不足以償網(wǎng)”,因缺少種田、捕魚等謀生手段,最后被他的妻子逐出家門,所以說“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
為了生活,他曾做過屠夫,賣過食品。《戰(zhàn)國策·秦五》說“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西漢的《韓詩外傳》說:“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西漢劉向的《說苑·尊賢》也說:“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边@是說姜子牙五十歲曾在商紂王的都城朝歌做過屠夫、在古代黃河的渡口棘津(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賣過食品。他還曾在做過官,游說過諸侯。《史記·齊太公世家》云:“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笨梢娊友缹W問廣博,在商紂王朝廷做官后,因紂無道而離開,游說諸侯也不被任用,終于到西部被周西伯侯姬昌重用。
他在被周西伯重用之前,還曾有一段隱居在“東海之濱”的經(jīng)歷。從已有古代文獻來看,較早提到姜太公隱居“東海之濱”的是《孟子·盡心(上)》:“太公辟(辟作‘避’解)紂,居東海之濱?!闭f他為了躲避商紂王的暴政,才隱居到東海之濱。當時的商朝已控制黃河流域,并向南方和東方不斷挺進,紂王發(fā)兵攻打東夷諸部落,獲得大批俘虜,并把商朝勢力擴展到長江流域,控制范圍已到山東及江蘇北部沿海,所以商末的“東海之濱”當指從山東半島向南至長江口以北的濱海地區(qū),范圍較廣。
說得較為具體的是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者,東海上人?!薄皷|海上人”是什么意思?《史記·齊太公世家》的集解引《呂氏春秋》講:“東海上”,乃“東夷之土”,因此“東海上人”是指姜子牙是曾居住過“東夷之土”的人?!皷|夷”指當時東方各少數(shù)民族;“東夷之土”,泛指淮河中下游這些少數(shù)民族居住之地。這與《呂氏春秋·首時》所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一致。由此可推斷,孟子所說的“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應(yīng)是指江蘇長江口以北的里下河地區(qū)至淮安這一段淮河中下游海濱地區(qū),興化正在這一地區(qū)之內(nèi)。那在這一地區(qū)的什么地方?因古代文獻中對姜子牙被周文王重用前的記載簡略,而這一地區(qū)又是荒涼的海濱之地,無具體記述也是必然的,因此我們只有從古代地方文獻中尋覓。
查遍淮河中下游海濱地區(qū)各地地方志,唯一只有明嘉靖三十八年成書的《興化縣志·卷之一·古跡》有姜太公避居地的記載:“姜太公廟。在縣東北二十里,舊名釣魚廟。相傳太公避居于此地?!薄跋鄠鳌敝敢淮陬^流傳,因三千多年前這里還是海濱荒涼之地,無古代文獻可考,只能依據(jù)“相傳”紀錄。所謂“避居”就是避紂而居,與《孟子·盡心(上)》中所說“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完全一致,也與《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者,東海上人”吻合,可見當年姜子牙隱居地在東海之濱的東夷之土,即今興化境內(nèi)釣魚鎮(zhèn)釣魚廟村。
那么,姜子牙是何時隱居“東海之濱”?
他八十歲遇文王時,文王還是“西伯侯”,是紂王諸侯。他隱居東海之濱在到西部遇到周文王之前,因而肯定在商朝末年。而商為周所滅的時間在何時呢?
雖然《史記》從《五帝本紀》起,再寫夏、商、周三代,但三代的起訖年模糊。直到改革開放后,1996 年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有170 多名科學家參加,多學科交叉聯(lián)合攻關(guān),至2000 年公布《夏商周年表》,其中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前1046 年,作為階段性成果,我們就以“約公元前1046 年”為基準。
《尚書·洪范》是一篇講周武王滅紂后,向箕子請教治理國家方法的文章,文中首句為“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是指周文王建國后的第十三年,也是武王滅紂后第二年,即約公元前1045 年,因此周文王建國當在約公元前1058 年,姜子牙正是在這一時段遇到周文王而被重用。因此,姜子牙為躲避紂王,隱居東海之濱的時間當在公元前1058 年之前。如以姜子牙八十遇文王來推算,他五十歲還在朝歌,那離開朝歌、隱居東海之濱應(yīng)在公元前1088 年之后。
那么公元前1088 年之后到公元前1058 年之前這一段時間,也就是約3100 年前,作為海濱之地的今興化釣魚廟村是否具備當年姜子牙生活、居住的條件?
當時興化雖處東海之濱,先民居住歷史卻已很久。從已發(fā)現(xiàn)的興化市釣魚鎮(zhèn)東南的林湖鄉(xiāng)魏莊西村的影山頭遺址來看,在2008 年1 月,經(jīng)省考古研究所10 多位省內(nèi)外考古專家現(xiàn)場勘查,確認這是江淮東部地區(qū)一處面積最大的新石器中晚期古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大量水稻植硅體,證實影山頭先民早在6000 年前就已栽種水稻等植物。后對影山頭遺址的部分樣品采用碳-14 年代測定,確定影山頭遺址先民生活的年代為上限距今6685 年,下限距今2800 年。這說明約3100 年前姜子牙隱居釣魚廟村時,這一帶已種水稻,四周又是水網(wǎng)地帶,有魚蝦可捕,蘆葦成片可蓋屋、作燃料,生活方便,而出門要船,交通閉塞,確實是躲避紂王的隱居理想之地。
距今興化城東北約40 里,有一條從北向南的渭水河,北起大鄒鎮(zhèn)東側(cè)的興鹽界河,貫穿興化全境,南至邊城東坂土侖西側(cè)入興泰界河。在渭水河的西側(cè)今釣魚鎮(zhèn)的一個村莊叫釣魚廟村,該村因有“釣魚廟”而得名,這里是姜子牙避紂王到東海之濱的隱居之所。他不僅在這里居住,并曾垂釣,因而后來砌了“釣魚廟”,并以此為村名;“釣魚廟”后來也稱“姜太公廟”?!杜d化縣志·卷之一·寺觀》還有“姜太公廟。東北四十五里,舊名釣魚廟”,都說明先有釣魚廟,后來才稱姜太公廟。
明隆慶元年(1567),興化道士陸西星曾坐船經(jīng)過釣魚廟,上岸休息時,看到廟內(nèi)香火旺盛,太公塑像栩栩如生,還聽到當?shù)厝酥v述許多姜太公的故事,這些民間傳說和習俗都為后來陸西星于萬歷年間創(chuàng)作《封神演義》、刻畫姜子牙的形象提供了啟示。
至于因是姜子牙釣魚之地而建“釣魚廟”在何時,《興化縣志·卷之一·古跡》部分,在“釣魚廟”之前還有“昭陽山。在縣西四里,楚令尹昭陽墓在山下,即傍立廟,祀之,因以名山?!薄叭倧R。興本楚地,慎靚時為昭陽食邑。屈原世掌屈、景、昭三姓,故云三閭大夫,因立廟于此祀之?!痹凇搬烎~廟”之后有“蒿坡廟”,是南朝宋太祖劉?!拔r,販鹽東海,假宿村中老嫗,嫗厚遇之”“及宋祖登極,遣使征之。蹤跡其故地,惟有青蒿一坡而已,因立廟”。這說明作為明嘉靖時的“古跡·釣魚廟”的建成,當在“昭陽山”“三閭廟”(戰(zhàn)國末到秦漢)之后,在南朝劉宋(420)之前,更在隋唐之前,所以作為“古跡”記述。另見《興化縣志·寺觀》中有“寶嚴(寺)。西門內(nèi),唐大順間僧禳翁建”都未收入“古跡”,因“寶嚴寺”是唐代建寺,時間在“釣魚廟”“蒿坡廟”之后。
而從各地文獻記載的“姜太公廟”來看,河南衛(wèi)輝市、新鄉(xiāng)市、洛陽市、鄭州市及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等地都有,但這些城市都不在東海之濱,更不在東夷之土的蘇北濱海,因而都不可能是姜子牙隱居之地。
除太公廟外還有“太公釣魚臺”,在河南新安城東、陜西咸陽城西、寶雞縣伐魚河谷(今寶雞市陳倉區(qū)磻溪河)共三處,其中以陜西渭水河邊的磻溪釣魚臺最為有名,傳說姜子牙在此垂釣遇到周文王的,但這三處都非東海之濱,不屬隱居之所。河北南皮縣城西五公里處有一村,也名釣魚臺,也傳說為姜子牙垂釣之所,地處河北省東南,東臨渤海,北靠天津,同樣不是東海之濱的隱居之所。
康熙《興化縣志·卷之十二·藝文上》有陜西石泉縣知縣涂之堯所寫《游興化釣魚廟記》,文中提到他曾游過今河北省廊坊市下轄大城縣的釣魚臺,其側(cè)有姜姓居住,該縣地處華北平原中部,不在蘇北濱海,因而也非姜子牙隱居之地。
今興化釣魚鎮(zhèn)之釣魚廟村是唯一符合古代文獻記載的姜子牙在東海之濱、東夷之土的隱居之所,有明嘉靖《興化縣志·卷之一·古跡》中的“舊名釣魚廟。相傳太公避居于此地”為證,也是現(xiàn)存古代地方文獻所記載唯一的在東海之濱的隱居之所。
瓦上將軍
至于姜子牙如何從興化渭水河邊到西部(今陜西)輔佐周西伯姬昌的?《史記·齊太公世家》云:“呂尚處士,隱海邊。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yǎng)老,盍往焉?!苏撸瑸槲鞑竺琅嫖?,獻之余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笔钦f姜子牙是有德才而隱居海邊的平民,周西伯侯姬昌被紂王拘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一帶),姬昌的部下散宜生、閎夭一向了解姜子牙,因而找到東海之濱請他出山,營救姬昌。姜子牙也說:“我聽說姬昌賢明,能尊重老年人的意見,何不到他那兒去呢?”于是他和散宜生、閎夭從興化釣魚廟到西部(今陜西),三個人替西伯物色美女和寶物,獻給紂王,用以贖回西伯,西伯才被釋放回到封地。
《史記·齊太公世家》還說:“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quán)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笔侵附友垒o佐西伯默默地謀劃施行德政去推翻商朝的政權(quán),這些謀劃都是用兵的權(quán)謀和奇妙的計策,所以后世研究用兵之道及周朝使用的權(quán)謀都推崇策劃者姜子牙,這就確立了姜子牙是我國古代兵家權(quán)謀思想始祖的地位。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曾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并要求以張良配享祭祀。每當發(fā)兵出師或?qū)㈩I(lǐng)、武舉人應(yīng)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開元二十七年(739),追謚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圣人。
在興化的民間習俗中,姜子牙是興化百姓的保護神。過去興化每個家庭的大門、堂屋門、房門的門楣上方都貼有紅紙小橫幅“(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意思是有姜太公的保佑,什么鬼怪都不畏懼了。砌房上梁時,也在梁上貼“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紅紙,請姜太公駕臨來防范各路神祇作怪,保證新砌房屋的安寧。這一習俗雖然江淮多地也有,但在每家正屋的朝南屋面上,都立有“瓦上將軍”,這就是姜子牙(見圖,中間為“瓦上將軍”,右肢已殘缺,曾置于張士誠家族祠堂屋面上),以趨吉避兇,保佑全家老小平安,這在其他地方是罕見的。
興化民間有很多姜子牙的傳說與古代文獻中的記載相近,與外地有別。比如說姜子牙封神結(jié)束時,他老婆馬氏來要求封神。姜子牙說,神已封完,就封你“窮神”吧,興化還有歇后語“姜子牙的老婆—窮神”。而姜子牙封他老婆“窮神”的原因是,姜子牙入贅馬家后,馬氏要他做事掙錢,卻件件失敗,引起馬氏不滿,將他趕出馬家,封神時卻找來了。姜子牙認為馬氏沒有旺夫命,入贅后反而使自己更窮,所以封她“窮神”。馬氏問他封自己什么神,姜子牙說,神壇上都已坐滿了,我就到神壇外面的屋上做個“瓦上將軍”吧。因而興化家家屋上都供了陶土燒制的“瓦上將軍”。瓦上將軍姜子牙,頭戴將軍盔,身著鎧甲,腳下為封神臺,威風凜凜。陸西星所著《封神演義》正是用的興化民間傳說,封馬氏為“窮神”。
興化市人文記載歷史始于商末姜子牙。
由上論述,我們可以做出興化人文記載歷史前移的推論。
1.興化在“(周)慎靚(王)時,為昭陽食邑”(嘉靖《興化縣志·古跡·三閭廟》),周慎靚王姬定在位時間為公元前319 ~315 年之間(即楚懷王九至十四年),因此昭陽封地距今在2333 ~2337 年之間,可見興化城的人文記載歷史始于2300 年之前戰(zhàn)國時期的昭陽。
2.姜子牙隱居興化約在公元前1088 年之后,距今約3100 年,這應(yīng)作為興化市人文記載歷史的起點,始于商末姜子牙,比原以昭陽封地為起點要向前推移約8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