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旭
處于一個喧囂的時代,許多人常常熱衷于各種無休止的爭論,振振有詞地發(fā)表各自的觀點,即便是親屬、朋友、同事,因為看法不一致,難免爭得面紅耳赤。
我曾經(jīng)多次旁觀這樣的爭論,其中一種最低級的方式是爭論雙方缺少在公共空間討論的規(guī)則意識,爭論迅速成為抬杠,情緒跟著迅速升級,繼而開始人身攻擊,破口開罵。然后,覺得罵對方本人不過癮,就轉(zhuǎn)而罵其家人,逐漸偏離了爭論的主題。
在這樣的爭論中,雙方只講立場,不論是非,只要你的觀點跟我對立,你說什么我都一概否定。這樣的爭論,往往話語不對等,表面看是雞和蛋講,實際上是雞和鴨講。
爭論,首先爭論的雙方要有一個共同前提——彼此都是思考者,這樣才有可能就共同的話題展開討論;爭論還需要相近的邏輯修養(yǎng),跟一個邏輯混亂的人爭論,等于陷入泥潭;更有一些人早已形成了思維定勢,即便是巨大的社會變革也不能讓他有切膚之痛。
羅素說,許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實上他們確實至死都沒思考過。他們隨波逐流,甘愿平庸,凡事跟著感覺走,基本上是被驅(qū)趕著生活。永遠不和不思考的人做無謂的爭論,應該是一種社交智慧。
一個人完全不必消耗時間去做無謂的爭論,那樣不但對自己的性情有所損害,還會讓人失去自制力。在盡可能的情形下,要學會放棄無謂的爭論。(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