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列寧革命策略思想的方法論啟示

      2019-01-27 05:44:19吳建偉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列寧政黨革命

      吳建偉

      (中國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2249)

      毛澤東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馬克思“在從事理論寫作的同時,畢生都十分注意著無產階級階級斗爭的策略問題”〔1〕443。列寧為馬克思主義策略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革命和建設的許多領域大大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策略思想的內容。無產階級策略,作為一門“科學”要有深厚的理論為基礎,作為一門“藝術”要有一定的“訣竅”。列寧策略思想以革命辯證法和階級斗爭學說作為它鮮明的理論基礎,在長期實踐中,也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方法論原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四個偉大”深入推進的歷史背景下,進一步研究列寧策略思想的方法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歷史上,馬克思恩格斯曾經(jīng)為無產階級制定過許多斗爭策略,這些策略思想和歷史經(jīng)驗是無產階級政黨應該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但是如果教條地對待這些思想和經(jīng)驗,就將犯下愚蠢的錯誤。“馬克思高度重視革命的傳統(tǒng)……而同時要求革命家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采用舊的斗爭手段的條件,而不是簡單地重復某些口號”〔1〕750。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政黨提出具體的政治任務和制定行動的策略,要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根據(jù),因為“一切都是相對的,一切都是流動的,一切都是變化的”〔2〕。在時間、地點和條件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無產階級政黨的策略必須根據(jù)這種變化作相應的轉變,或者是為舊策略注入新內容,或者是采取新策略取代舊策略??傊?,無產階級政黨的策略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而非凝固于某些不變的策略原則。

      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客觀上要求無產階級政黨采取不同的行動方式。所謂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就是在制定策略時,要以具體的時代、國情和無產階級政黨所具備的斗爭條件作為基本的前提,使無產階級政黨行動的策略與此相適應,既不落后于這些前提所產生的歷史機遇,又不超越這些前提所能夠給予的活動空間。列寧在為布爾什維克制定策略的過程中,首先以對整個歷史時代的科學判斷為前提。列寧認為,“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即首先考慮到各個‘時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個別國家的個別歷史事件),我們才能夠正確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某一時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這一基礎上去考慮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的更具體的特點”〔3〕?!按送?,如果談到某一國家,那就要估計到同一歷史時代這個國家不同于其他各國的具體特點”〔1〕375。其次,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要求在充分研究各國、各民族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制定與這些具體情況相適應的策略。列寧指出,馬克思總是“善于針對不同的政治經(jīng)濟條件的具體特點”〔4〕,來為工人階級制定策略。《共產黨宣言》要求針對不同國家民族工人運動所處的不同階段,來決定無產階級的任務,列寧對此作出了高度評價,把它作為根據(jù)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斗爭策略的典范。對于各個國家、民族的共產主義運動,列寧認為,采取什么樣的策略,要根據(jù)自己民族和國家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而非對過去的或別國的經(jīng)驗照抄照搬。他告誡各國共產黨人,“只要各個民族之間、各個國家之間的民族差別和國家差別還存在,各國共產主義工人運動國際策略的統(tǒng)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而是要求運用共產黨人的基本原則時,把這些原則在某些細節(jié)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使之正確地適應于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針對這些差別正確地加以運用”〔5〕200。最后,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根據(jù)自身所具備的條件來確定行動的策略。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無產階級自身規(guī)模、政治覺悟和組織狀況,以及政治、文化、傳統(tǒng)等客觀情況所賦予無產階級的行動條件等等因素,特別是這個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即無產階級政黨的發(fā)展狀況,會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著或決定著共產主義運動的未來。因此,列寧認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策略要同自身所具備的行動條件相適應,如果要求無產階級采取超出這種條件的行動,就只能導致失敗,甚至會葬送無產階級的事業(yè)。

      列寧能夠突破第二國際長期以來所持的“多國同時勝利”的策略理論的束縛,提出在帝國主義條件下“一國首先勝利”的策略理論,是基于他對帝國主義時代的科學研究;列寧能夠不顧第二國際以及國內孟什維克的反對,于革命形勢成熟的時候,毅然在一個歐洲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發(fā)動社會主義革命,也正是基于他對俄國具體國情以及階級力量對比所賦予無產階級的歷史機遇的準確把握。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為無產階級政黨制定策略,是“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5〕213在馬克思主義策略科學上的具體運用。

      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從關鍵環(huán)節(jié)入手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或過程都存在著矛盾,諸如社會這樣的復雜事物,都是一個完整的矛盾體系,各種矛盾彼此處于一定的結構聯(lián)系之中,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居于支配地位,這種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唯物辯證法的這一原理表明,人們在處理和解決問題時,從事物和事物變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入手,是效率最高并且能夠統(tǒng)攝全局的做法。

      在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列寧十分重視對這一方法的運用。列寧指出:“全部政治生活就是由一串無窮無盡的環(huán)節(jié)組成的無窮無盡的鏈條。政治家的全部藝術就在于找到并且牢牢抓住那個最不容易從手中被打掉的環(huán)節(jié),那個當前最重要而且最能保障掌握它的人去掌握整個鏈條的環(huán)節(jié)。”〔1〕441人類的社會活動是極其復雜的事物,它的任何方面或過程都是由許多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構成的,而這些相互關聯(lián)著的事物中的每一個,便成為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從矛盾學說的觀點來看,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構成這些復雜事物或過程的諸多矛盾的具體載體或外在表現(xiàn)。因此,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對于事物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其中有的環(huán)節(jié)對事物的發(fā)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列寧所說的“找到并且牢牢抓住那個當前最重要而且最能保障掌握它的人去掌握整個鏈條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求在制定無產階級政黨行動策略時,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從關鍵環(huán)節(jié)入手。

      要抓住主要矛盾,從關鍵環(huán)節(jié)入手,需要對一定時期的整個形勢作全面的分析。在實踐中,列寧總是在對整個形勢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從中找出當時的主要矛盾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決定無產階級的當前任務和策略路線。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前,經(jīng)過對當時俄國總體形勢的科學分析,列寧得出了1917年整個俄國的關鍵是擺脫戰(zhàn)爭的結論。長期的戰(zhàn)爭使俄國本就脆弱的經(jīng)濟瀕臨崩潰的邊緣,整個社會包括軍隊都陷入?yún)拺?zhàn)的情緒之中(當然這里還有布爾什維克宣傳鼓動所產生的影響),人民期盼國家從帝國主義大戰(zhàn)中擺脫出來,以便解決國內的嚴重危機。但是,二月革命后上臺的臨時政府卻不顧人民的這種呼聲,決定繼續(xù)參與帝國主義戰(zhàn)爭,這便成為激起所有矛盾的導火線。基于這種判斷,布爾什維克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和“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制定了十月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的策略路線,從而決定性地影響到整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正如列寧后來所回顧的那樣,“政治事態(tài)總是非常錯綜復雜的。它好比一條鏈子。你要抓住整條鏈子,就必須抓住主要環(huán)節(jié)”〔6〕。1917年的關鍵是擺脫戰(zhàn)爭,這是全體人民的要求,因此這壓倒了一切,1919年和1920年的關鍵是武裝抵抗,1921年的關鍵則是有秩序地退卻。而列寧正是因為準確地把握住了這些關鍵,才能依此為據(jù)制定正確的策略方針,贏得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在相當大程度上,列寧能夠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展開革命并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準確地判斷俄國乃是帝國主義鏈條中矛盾最為集中、危機最為深重的環(huán)節(jié),而帝國主義世界大戰(zhàn)使得這些原已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危機大大激化了,這就導致了一種列寧所說的情形:在這樣的地方開始革命比較容易,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

      三、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

      無產階級政黨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其政治獨立性,原則問題不動搖、不妥協(xié),決不損害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但是,社會生活如此復雜多變,無產階級的事業(yè)不可能在一條徑直的大道上發(fā)展。這就要求無產階級政黨一方面要有原則的堅定性,要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牢固樹立無產階級的遠大目標,維護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要有策略的靈活性,要根據(jù)客觀形勢的變化和敵我力量的對比狀況,機動靈活地運用和變換各種策略方式,實行一切可能的變通,以便切合實際,有效地維護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推進無產階級事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政黨既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敢于斗爭,毫不妥協(xié),還要“靈活機動,善于根據(jù)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迅速急劇地改變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當前這個時期證明不合適,走不通,就選擇另一條道路來達到我們的目的”〔5〕569。

      列寧分析了無產階級政黨需要機動靈活的策略的深刻原因,他指出,由于無產階級總是被半無產者、小農以及小手工業(yè)者和一般的小業(yè)主等許多形形色色的中間階層所包圍,而且無產階級內部也往往分為多個階層,還存在著地域、職業(yè)以及宗教等等的差別,因此,“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無產階級的覺悟部分,即共產黨,就必須而且絕對必須對無產者的各種集團,對工人和小業(yè)主的各種政黨采取機動、通融、妥協(xié)的辦法。全部問題在于要善于運用這個策略,來提高無產階級的覺悟性、革命性、斗爭能力和制勝能力的總的水平,而不是降低這種水平”〔5〕183。另外,無產階級在革命斗爭中,由于每個時期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由于客觀形勢的極端復雜性,由于力量對比的一定狀況,甚至也不能排除同資產階級采取機動、通融、妥協(xié)的辦法,“擁護無產階級革命的人是可以同資本家妥協(xié)或達成協(xié)議的。一切都要看達成的是什么協(xié)議,是在什么情況下達成的”〔7〕319。

      列寧認為,策略的靈活性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的發(fā)展采用最有效、最合適、最能夠維護和發(fā)展無產階級、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的斗爭手段和行動方式。列寧認為,在斗爭中,“拒絕同各種可能的同盟者(哪怕是暫時的、不穩(wěn)定的、動搖的、有條件的同盟者)通融和妥協(xié)”〔5〕179,完全是一種幼稚和愚蠢的表現(xiàn),這種做法只會使無產階級的事業(yè)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在正確處理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這一問題上,列寧將妥協(xié)作為一種典型策略給予了特別關注,并在實踐中多次創(chuàng)造性成功運用妥協(xié)策略。列寧認為,為了同別的國家、階級、階層、政黨等社會政治力量達成協(xié)議而在某些要求上讓步或放棄自己要求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叫做妥協(xié)。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曲折道路的態(tài)度,同它對妥協(xié)的態(tài)度在實質上是一致的。妥協(xié)是無產階級事業(yè)曲折發(fā)展過程中在無產階級政黨策略方面的表現(xiàn)形式。原則的堅定性同妥協(xié)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如果共產黨人不能掌握這個矛盾,就是根本不懂得馬克思主義。

      實際上,馬克思很早就告誡共產黨人:“在政治上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結成聯(lián)盟,只是必須肯定,是你領著魔鬼而不是魔鬼領著你走?!薄?〕這就是說,在一定的條件下,為了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共產黨人不應排除和任何人達成妥協(xié)的可能,關鍵在于達成的這種妥協(xié)一方面要保證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獨立性,另一方面要以保證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為前提。問題不在于是否拒絕利用形勢實行妥協(xié),問題在于“明確地意識到無產階級的真正的革命目的,善于在各種形勢下通過曲折道路和妥協(xié)來追求這些目的”〔1〕735。

      四、爭取大多數(shù)是制勝的重要條件

      在列寧看來,爭取群眾的真正多數(shù),是馬克思主義策略的實質所在,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合理的策略的基礎。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本身就是群眾的事業(yè),更是需要最廣泛的人民群眾的參與才能夠取得根本的勝利。因此,能不能爭得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的支持是革命和建設事業(yè)成功的基礎。列寧深刻地指出:“單靠先鋒隊是不能勝利的。當整個階級,當廣大群眾還沒有采取直接支持先鋒隊的立場,或者還沒有對先鋒隊采取至少是善意的中立并且完全不會去支持先鋒隊的敵人時,叫先鋒隊獨自去進行決戰(zhàn),那就不僅是愚蠢,而且是犯罪。”〔5〕201

      列寧將爭取大多數(shù)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爭取工人階級的大多數(shù)。由于工人階級內部存在著種種差別,同時也由于在長期的社會主義運動中,工人階級形成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派別,這就使爭取工人階級的大多數(shù)以凝聚整個階級的力量在很早的時候就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關注的問題。恩格斯在1873年6月20日致倍倍爾的信中就很明確地提到:“全德工人聯(lián)合會和社會民主工黨二者聯(lián)合起來,在德國工人階級中也只占一個無足輕重的少數(shù)。根據(jù)我們的已經(jīng)由長期的實踐所證實的看法,宣傳上的正確策略并不在于經(jīng)常從對方把個別人物和成批的成員爭取過來,而在于影響還沒有卷入運動的廣大群眾。”〔9〕列寧更是把爭取工人中的大多數(shù)提高到無產階級政黨的策略基礎的地位,他認為,共產黨人必須始終不渝地、逐步地爭取工人階級的大多數(shù),使之成為革命和建設的力量的真正基礎,只有這樣,不論發(fā)生什么變化,都能夠為革命或建設事業(yè)的勝利提供保證。

      列寧激烈批評一些國家的共產黨人拒絕在反動工會里開展工作的錯誤做法。列寧指出,各種工會是資本主義給社會主義留下的一個遺產,如果試圖不經(jīng)過艱苦的工作就能讓它適應于革命或建設的要求,完全是一種空想。害怕它的“反動性”,企圖避開在這種工會里開展工作以爭取工人,是愚蠢的行為。共產黨人同“工人貴族”作斗爭,同機會主義等錯誤傾向作斗爭,其目的就是“為了把工人階級爭取過來”〔5〕162,忘記了這一點,就是不可寬恕的錯誤。因而,共產黨人必須做到,“哪里有群眾,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10〕。

      第二種情況是爭取中間階層或爭取中間地帶的力量。列寧認為,在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在兩個根本對立的階級之間,在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之間,存在著中間階層和中間力量,由于這些中間階層或中間力量在整個社會結構或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它們常常表現(xiàn)出動搖性,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陣營和帝國主義陣營兩種力量之間搖擺不定,因此,爭取這個中間階層或中間力量也是無產階級政黨爭取大多數(shù)的重要內容。關于爭取這些中間勢力的具體方法,列寧指出,共產黨人的正確策略,是利用這些中間勢力的動搖,正是因為有動搖,才存在爭取的可能。那么,既然要利用這種動搖,就要對他們中傾向于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的分子實行讓步,至于讓步的程度,則要看他們傾向的程度;與此同時,同這些中間勢力中傾向于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的分子作斗爭。列寧在分析俄國的社會階級結構時,認為“俄國是個小資產階級國家。大多數(shù)居民都屬于這個階級。這個階級必然動搖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只有當它同無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的時候,才能保證革命的事業(yè)……獲得勝利”〔11〕。正是出于這種考慮,列寧認為,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必須把黨的策略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即建立牢固的工農聯(lián)盟,唯有這樣才能使無產階級的勝利得到保證。在世界大戰(zhàn)時期,為了共同反對社會沙文主義,列寧主張對中間勢力采取聯(lián)合的策略。列寧認為,那些帶有和平主義色彩的社會黨人,可以成為反對沙文主義者的同路人。十月革命勝利后,由于帝國主義憑借武裝干涉不能消滅蘇維埃政權,在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形成了暫時的、不穩(wěn)定的均勢,而在這兩個陣營中間存在著兩個中間力量:一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資產階級小國,一個是東方被壓迫民族。列寧認為應該將它們作為爭取的對象,以改變社會主義對帝國主義的力量對比:對資本主義小國通過和平共處的方法予以爭取,對東方被壓迫民族則支持他們的民族解放運動,結成反對帝國主義的聯(lián)盟。

      最后,列寧把孤立、分化和瓦解敵人作為爭取大多數(shù)的一個有益的和必要的補充。在1920年的一次講話中,列寧總結道:“我們所以取得了勝利,是因為我們團結一致,能夠做到團結一致,是因為我們能夠從敵人陣營中爭取同盟者。而我們極其強大的敵人之所以遭到失敗,是因為他們之間沒有、也不可能團結一致?!薄?〕180顯而易見,努力使敵人不能夠爭取同盟者或破壞其同盟,是增強自己在敵我力量對比中的優(yōu)勢地位的重要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爭取大多數(shù)的原則在反方向上的運用。列寧認為,要戰(zhàn)勝國際資產階級這個強大的敵人,一方面固然要爭取大多數(shù),獲得大量的同盟者;另一方面,還要巧妙而不失時機地利用敵人之間的一切“裂痕”,對他們實行分化瓦解,以達到孤立和削弱最頑固的敵人的目的。

      五、掌握和運用一切社會活動形式

      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就對無產階級采用各種必要的行動方法給予重視。早在1848年馬克思就指出,為了反對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使用一切方法,甚至使用惡魔的方法”〔12〕。列寧則把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掌握和運用各種必要的社會活動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升到無產階級策略的基本原則的高度。他總結歷史上的經(jīng)驗和教訓,認為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的結論:“第一,革命階級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任務,必須善于毫無例外地掌握社會活動的一切形式或方面;第二,革命階級必須準備最迅速最突然地用一種形式來代替另一種形式?!薄?〕203

      社會生活是復雜多變的,在歷史發(fā)展的每一個特定的時期,社會生活在客觀上總是需要新的活動方式,事實上這種客觀需要也不斷創(chuàng)造著新的活動方式,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榜R克思主義決不局限于只是在當前可能的和已有的斗爭形式,它認為,隨著當前社會局勢的變化,必然會出現(xiàn)新的、為這個時期的活動家所不知道的斗爭形式”〔13〕。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應該承認和掌握一切社會活動的方式,既不能執(zhí)著于舊有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而看不到社會生活的這種變化,也不能醉心于新的活動方式而鄙棄工人運動的舊形式。與此相對應,列寧認為,資產階級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他們在策略上往往有很高的水平,他們會經(jīng)常變換手法、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來對付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無產階級政黨不去掌握敵人已經(jīng)擁有和可能擁有的一切斗爭方法和手段,那是十分愚蠢的甚至是犯罪行為,當形勢發(fā)生變化需要無產階級政黨采取某種新的斗爭形式時,就會因為缺乏準備而遭致挫折和失敗。相反,如果無產階級政黨掌握了各種方法和手段,就能夠有更大的選擇余地和活動空間,就能夠對敵人的一切行動給予迎頭痛擊。

      在實踐中,列寧掌握和十分嫻熟地運用社會活動的一切方式。在革命的準備階段,列寧主張無產階級政黨應該學會和堅持通過各種方式在群眾中進行宣傳、鼓動、教育和組織工作,積蓄力量為未來的革命高潮做好準備。無產階級政黨應該“承認一切斗爭手段,只要這些手段同黨的現(xiàn)有力量相適應,并且在現(xiàn)有條件下能夠使我們取得最大的成績”〔14〕。為此,應該充分利用工會、議會等社會活動方式,采取合法斗爭與不合法斗爭、公開活動與秘密活動、議會內斗爭與議會外斗爭等相結合的策略,來實現(xiàn)無產階級政黨的任務目標。在革命階段,列寧認為,由于形勢發(fā)展的急劇變化,充滿著比所能想象的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斗爭內容和形式。俄國1905年革命創(chuàng)造出了政治總罷工、武裝起義和蘇維埃等三種重要的斗爭形式。在1917年革命中,列寧更進一步發(fā)揮了這些豐富多樣的斗爭形式的作用,使俄國革命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列寧認為,掌握和運用一切社會活動形式,還意味著無產階級政黨在適當?shù)臅r機巧妙地變換策略,由一種形式轉變?yōu)榱硪环N形式??陀^條件和社會形勢是不斷變化的,敵人的手法也是不斷變換的,相應地,無產階級政黨的策略也應該隨之不斷調整,有時是多種形式相結合,有時是由一種形式迅速而突然地轉變?yōu)榱硪环N形式?!榜R克思主義的策略,就在于把各種不同的斗爭方法結合起來,巧妙地從一種方法過渡到另一種方法”〔15〕。

      猜你喜歡
      列寧政黨革命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布達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列寧晚年意識形態(tài)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民主黨派政黨認同的有效構建
      民意調查:列寧和斯大林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列寧的贈言
      紀念列寧
      固始县| 怀集县| 普兰店市| 特克斯县| 朝阳市| SHOW| 莫力| 重庆市| 门头沟区| 云梦县| 黄石市| 伊川县| 新邵县| 宿迁市| 阿克陶县| 蓬溪县| 大洼县| 长汀县| 甘孜| 昌吉市| 土默特左旗| 孙吴县| 昆山市| 若羌县| 香格里拉县| 巢湖市| 虎林市| 清新县| 崇文区| 子长县| 酉阳| 乐至县| 醴陵市| 丽水市| 通城县| 台中县| 宝坻区| 合江县| 沭阳县| 万荣县| 任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