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資本邏輯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普照的光”

      2019-01-27 23:44:52趙家祥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9年6期
      關鍵詞:資本家資本主義勞動者

      趙家祥

      (北京大學 哲學系,北京 海淀 100084)

      馬克思在1857 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說:“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1]48馬克思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每一種社會形態(tài)中,都有一種生產部門占主導地位和起決定作用,從而這個生產部門的生產關系也占主導地位和起決定作用。這個占主導地位和起決定作用的生產部門及其生產關系,制約和決定著其他生產部門及其生產關系的地位和影響。它好像一種“普照的光”,掩蓋了一切其他生產部門及其生產關系的色彩,改變了它們的特點,使它們從屬于這種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部門及其生產關系,并且?guī)в羞@種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部門及其生產關系的特點。

      馬克思舉了很多具體的例子說明這個觀點。他首先以游牧民族為例,說明在游牧民族中偶爾出現了某種形式的耕作,這樣就有了土地所有制關系。無論是對土地的耕作和經營及其生產關系,都從屬于游牧民族的經營方式和生產關系,帶有游牧民族的經營方式和生產關系的特點。從事定居耕作的民族相比游牧民族是一大進步。在古希臘羅馬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耕作處于支配地位,這時連工業(yè)、工業(yè)的組織以及與工業(yè)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帶有土地所有制的性質;古代羅馬人中工業(yè)完全附屬于耕作;中世紀工業(yè)在城市中和在城市的各種關系上都模仿著鄉(xiāng)村的組織。在中世紀,甚至資本(當時還不是純粹的貨幣資本)作為傳統的手工工具等等,也具有這種土地所有制的性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情況則完全相反。工業(yè)是資本主義社會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部門,農業(yè)越來越變成僅僅是一個工業(yè)部門,完全受資本支配。地租也是如此,資本主義的地租與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地租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在以前的土地所有制處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會形式中,自然經濟還占優(yōu)勢。在資本主義處于支配地位的社會形式中,社會、歷史所創(chuàng)造的因素占優(yōu)勢,一切生產都成了商品生產。在資本主義社會,無論是農業(yè)、商業(yè)、生息資本等等,都必須從屬于資本主義大工業(yè),它們的經營方式和生產關系都從屬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帶有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的特點。資本主義大工業(yè)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普照的光”,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生產部門及其生產關系,都必須從屬于資本主義大工業(yè),這就是資本邏輯。所以說,資本邏輯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普照的光”。如果我們撇開生產部門不談,那么,資本邏輯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支配作用。簡要地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支配作用,就是資本邏輯即資本主義社會的“普照的光”。

      一、商業(yè)資本、生息資本、土地所有權從屬于產業(yè)資本

      產業(yè)資本是資本主義社會占主導地位的生產形式,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普照之光”。資本的其他形式,包括商業(yè)資本、生息資本、土地所有權等等,無論在經營形式和生產關系上都從屬于產業(yè)資本,帶有產業(yè)資本的性質和特點。產業(yè)資本家雇用的雇傭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是各種資本所有者收入的唯一源泉,無論是商業(yè)資本家的利潤,生息資本家的利息,還是土地所有者的地租,都是產業(yè)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在量上與剩余價值是相等的。價值規(guī)律是調節(jié)簡單商品生產的規(guī)律,平均利潤率規(guī)律是價值規(guī)律的轉化形式,它是調節(jié)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生產的規(guī)律。我在一些著作中已經論述了平均利潤率規(guī)律的形成及其對資本主義生產的調節(jié)作用,這里不再重復。[2,3]

      關于商業(yè)資本和生息資本從屬于產業(yè)資本的情況,馬克思指出:“商業(yè)形式和利息形式比資本主義生產的形式即產業(yè)資本更古老。產業(yè)資本是在資產階級占統治地位的資本關系的基本形式,其他一切形式都不過是從這個基本形式派生的或次要的,——派生的,如生息資本;次要的,也就是執(zhí)行某種特殊職能(屬于資本主義的流通過程)的資本,如商業(yè)資本。所以,產業(yè)資本在它的產生過程中還必須首先使這些形式從屬于自己,并把它們轉化為它自己的派生的或特殊的職能?!薄耙坏┵Y本主義生產在它的諸多形式上發(fā)展起來,成了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生息資本就受到產業(yè)資本的支配,商業(yè)資本就會僅僅成為產業(yè)資本本身的一種從流通過程派生的形式。但是作為獨立形式存在的生息資本和商業(yè)資本必須先被摧毀并從屬于產業(yè)資本?!保?]319馬克思具體論述了商業(yè)資本和生息資本如何從屬于產業(yè)資本。商業(yè)資本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從屬于產業(yè)資本,或者也可以說,商業(yè)資本成了產業(yè)資本的職能,成了執(zhí)行某種特殊職能的產業(yè)資本。商人不再像中世紀那樣購買商品,而是購買雇傭勞動,用于生產供他進行商業(yè)銷售的商品。但是,這樣一來,商業(yè)資本本身就失去了它和生產相比所具有的固定形式。中世紀的行會因此而受到工場手工業(yè)的抵制,手工業(yè)被限制在比較狹小的范圍內。在中世紀,商人不過是城市行會和農民所生產的商品的包買商。商人向產業(yè)資本家的這種轉化,同時也是商業(yè)資本向單純的產業(yè)資本形式的轉化。另一方面,生產者成了商人。例如,呢絨生產者不再是一小批一小批地逐次從商人那里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材料,然后為商人勞動,而是自己按照自己資本的大小去購買材料等等。各種生產條件,都作為他自己買來的商品進入生產過程。呢絨生產者現在不是為個別商人或某些顧客生產,而是為商業(yè)界生產了。

      馬克思考察了商業(yè)資本在形成產業(yè)資本的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以及它淪為產業(yè)資本的奴仆的過程。起初,因為產業(yè)資本只是在商品流通并且是發(fā)展為商業(yè)的商品流通的前提下形成的,所以商業(yè)是行會的、農村家庭的和封建的農業(yè)生產轉化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它使產品發(fā)展成為商品,這有時是因為它為產品創(chuàng)造了市場,有時是因為它提供了新的商品等價物,有時是因為它為生產提供了新的材料,并由此開創(chuàng)了一些一開始就以商業(yè)為基礎的生產部門,它們既以替市場生產為基礎,也以世界市場造成的生產要素為基礎。在16 世紀,各種發(fā)現和商業(yè)冒險引起了工場手工業(yè)。“一旦工場手工業(yè)相當鞏固了,尤其是大工業(yè)相當鞏固了,它就又為自己創(chuàng)造市場,奪取市場,一部分是采用暴力手段來開辟市場,但市場是它用自己的商品本身來奪取的。以后,商業(yè)就只不過是工業(yè)生產的奴仆,而對工業(yè)生產來說,市場的不斷擴大則是它的生活條件,因為不斷擴大的大量生產不受現有的商業(yè)界限(就它僅僅反映現有需求而言)的限制,而是僅僅受現有的資本量和勞動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它不斷地使現有市場商品充斥,從而不斷地促使市場界限擴大和延展。在這里商業(yè)是產業(yè)資本的奴仆,它執(zhí)行從產業(yè)資本的生產條件中產生的一項職能?!保?]321這項職能就是商品的流通職能。

      生息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前很早就已經產生,并且存在于極不相同的社會形態(tài)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前的生息資本稱為高利貸資本。高利貸資本的發(fā)展和商人資本的發(fā)展(特別是和貨幣經營資本的發(fā)展)是聯結在一起的。商人借貨幣,是為了用這個貨幣謀取利潤。在奴隸制經濟作為致富手段的一切社會形式中,因而,在貨幣通過購買奴隸、土地等等而成為占有別人勞動的手段的一切社會形式中,貨幣正是因為可以這樣使用,所以作為資本可以增殖,生出利息。但上述兩種情況并不是高利貸資本的主要特征。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前的各個時期,高利貸資本的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對那些大肆揮霍的顯貴,主要是對地主放的高利貸;其二是對那些自己擁有勞動條件的小生產者放的高利貸。這種小生產者包括手工業(yè)者,但主要是農民,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tài)中,只要這種狀態(tài)允許單個的小生產者存在,農民必定是這種小生產者的大多數。富裕地主因為高利貸而遭到破產,小生產者被敲骨吸髓,這兩種情況造成了大貨幣資本家的形成和集中,這是在歐洲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息資本與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高利貸資本有著根本性質的不同。首先,如上所述,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高利貸資本主要是把貨幣貸給富裕地主和獨立的個體生產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息資本主要是把貨幣貸給職能資本家(包括產業(yè)資本家和商業(yè)資本家)。其次,前資本主義社會的高利貸者的利息占有直接生產者的全部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息資本的利息只是產業(yè)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利潤)的一部分。再次,在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高利貸資本與勞動者直接對立,盤剝勞動者的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息資本,不與勞動者直接對立,而與提供利潤的職能資本家直接對立,貨幣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形成兩個特殊的階級,是因為利潤分為企業(yè)主的純利潤和利息兩種收入部門。最后,資本主義以前的生產方式下的高利貸資本的利息非常高,所以它能造成富裕地主和個體勞動者的破產。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由于借款的人是職能資本家,他們付給貨幣資本家的利息只是利潤的一部分,而且職能資本家極力壓低利息,以便自己保留更多的利潤。職能資本家在國家的支持下在與高利貸者的斗爭中取得越來越有利的地位。特別是在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起來以后,更加有利于產業(yè)資本家,從而使生息資本家從屬于產業(yè)資本家。正如馬克思所說:“信用制度是作為對高利貸者的反作用而發(fā)展起來的”,“這一點所表示的,恰好就是生息資本從屬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條件和需要?!保?]678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它的諸多形式上發(fā)展起來,成了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生息資本就會受到產業(yè)資本的支配。但是,作為獨立形式存在的生息資本必須先被摧毀并從屬于產業(yè)資本。對生息資本實施國家暴力,強行壓低利息率,使生息資本再也不能把條件強加于產業(yè)資本。但是,這是一種屬于資本主義生產最不發(fā)達階段的形式。馬克思指出:“產業(yè)資本使生息資本從屬于自己而使用的真正方式,是創(chuàng)造一種產業(yè)資本所特有的形式——信用制度。強行降低利息率還是產業(yè)資本本身從以前的生產方式的方法中借用來的形式,一旦產業(yè)資本強大了,奪取了地盤,它就把這個形式當做無用的、不合目的的東西扔掉。信用制度是它自己的創(chuàng)造,信用制度本身是產業(yè)資本的一種形式,它開始于工場手工業(yè),隨著大工業(yè)而進一步發(fā)展起來。”[4]319

      生息資本對產業(yè)資本的從屬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如果我們假定,產業(yè)資本生產的總利潤和其中要作為利息支付給生息資本家的部分之間的比例是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利息會隨著總利潤的變動而提高或降低,而總利潤則由平均利潤率和平均利潤率的變動決定。如果利息等于平均利潤的一個不變的部分,結果必然是:平均利潤率越高,總利潤和利息之間的絕對差額就越大,因而總利潤中歸產業(yè)資本家的部分就越大,歸生息資本家的部分就越?。环催^來,情況也就相反。因此,在利潤率不同時,不同的利息率可以代表總利潤中同一個部分,或總利潤中同一個百分比部分。在利息率有這樣不變的比例時,平均利潤率越高,產業(yè)利潤(總利潤和利息之間的差額)就越大,生息資本家的利息就越??;反過來,情況也就相反。其次,利息是由平均利潤率調節(jié)的。產業(yè)資本和商業(yè)資本參加平均利潤率的形成,生息資本并不參加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如果假定利息和總利潤之間的比例是基本不變的,產業(yè)資本家和商業(yè)資本家能夠并且也愿意與利潤的高低成正比例地支付較高或較低的利息。這樣做對他們有利。因為我們知道,利息率的高低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成反比,即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水平越高,從而資本的有機構成越高,利潤率就越低,所以由此也可以看出,利息是由利潤調節(jié)的,確切地說,是由平均利潤率調節(jié)的,平均利潤率是利息的有最后決定作用的最高界限。再次,利息率的高低受現代工業(yè)即產業(yè)在其中運動的周轉周期的影響,即受工業(yè)的沉寂狀態(tài)、逐漸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崩潰、停滯再到沉寂狀態(tài)的周期的影響。一般說來,低利息率多數與繁榮時期和有額外利潤時期相適應,利息率的提高與繁榮時期轉向急轉直下的階段相適應,而達到高利貸極限程度則與危機相適應。但也不能把這種變化絕對化,有時低利息率可能和停滯結合在一起,適度提高的利息率又可能和逐漸活躍結合在一起。

      不僅商業(yè)資本和生息資本從屬于產業(yè)資本,土地所有權也從屬于產業(yè)資本。首先,從土地的經營形式上說,在封建社會,土地所有者把土地租給直接勞動者,由勞動者直接經營;在資本主義社會,土地所有者以契約形式把土地租給租地農場主即農業(yè)資本家,農業(yè)資本家以租地農場主的身份,運用資本主義農場的形式,雇用農業(yè)工人從事經營,這就像產業(yè)資本家以大工廠的形式雇用產業(yè)工人從事經營一樣。其次,從地租的性質來看,在封建社會,“地租的本質就在于,它是剩余價值和剩余勞動的唯一的占統治地位的和經常的形式?!薄安粌H剩余價值和地租是一致的,而且剩余價值還明顯地具有剩余勞動的形式,同時地租的自然條件或界限也十分清楚地表現出來,因為它們就是剩余勞動一般的自然條件和界限?!保?]897、895在資本主義社會,地租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正常的,是在它的公認和占統治地位的形式上發(fā)生的。馬克思指出:“現在地租就由剩余價值和剩余勞動的正常形式,變?yōu)檫@個特殊生產部門即農業(yè)生產部門所特有的、超過被資本當作應優(yōu)先歸自己所有并且通常也歸自己所有的東西而要求取得的那部分剩余勞動而形成的余額?,F在,剩余價值的正常形式已經不是地租,而是利潤,地租已經不是剩余價值一般在特殊情況下獨立化的形式,而只是剩余價值的一個分枝即超額利潤在特殊情況下獨立化的形式。”[5]904再次,從農產品變?yōu)樯唐返那闆r來看,在封建社會,土地所有者只是把他的生存資料的剩余部分轉化為商品,而對租地農場主來說,絕大部分農產品都是商品,只有一個極小部分直接轉化為它的生存資料。馬克思指出:“對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來說,土地產品作為商品來生產已經成了正?,F象;以前只有超過他的生存資料的余額才轉化為商品,而現在這種商品相對說來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部分直接轉化為他的生存資料?!保?]904最后,從農業(yè)勞動的生產率來看,在封建社會,農業(yè)勞動的生產率直接由農業(yè)勞動自身決定;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農業(yè)勞動的生產率是由工業(yè)資本的勞動生產率決定。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已經不是土地使農業(yè)勞動直接從屬于自身和自身的生產率,而是資本使農業(yè)勞動直接從屬于自身和自身的生產率”[5]904。

      二、資本邏輯與三大社會形態(tài)的劃分及物的依賴性社會的實質

      三大社會形態(tài)劃分理論是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來的。他指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保?]107-108三大社會形態(tài)是以人的發(fā)展狀況為依據劃分的,而人的發(fā)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勞動者與勞動的客觀條件之間的關系決定的,所以也可以說三大社會形態(tài)是以勞動者與勞動的客觀條件之間的關系為依據劃分的。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tài)劃分理論,第一大社會形態(tài)是人的依賴性社會即前資本主義社會,第二大社會形態(tài)是物的依賴性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第三大社會形態(tài)是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即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講三大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劃分,重點是為了講物的依賴性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規(guī)律。勞動者和勞動的客觀條件相分離,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前提,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區(qū)別于其他生產方式的主要特點。在人的依賴性社會,勞動者與勞動的客觀條件是結合在一起的;在物的依賴性社會,勞動者與勞動的客觀條件是相分離的,在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勞動者與勞動的客觀條件又在更高的形式上結合在一起。

      馬克思在《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中的“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一章中,論述了勞動者與勞動的客觀條件相分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前提之一。他指出:“雇傭勞動的前提和資本的歷史條件之一,是自由勞動以及這種自由勞動同貨幣相交換,以便再生產貨幣并增殖其價值,也就是說,以便這種自由勞動不是作為用于享受的使用價值,而是作為用于獲取貨幣的使用價值,被貨幣所消耗;而另一個前提就是自由勞動同實現自由勞動的客觀條件相分離,即同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相分離??梢姡滓氖?,勞動者同他的天然的試驗場即土地相脫離,從而自由的小土地所有制解體,以及以東方公社為基礎的公共土地所有制解體?!保?]465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謂的原始積累”中總結了資本主義形成的前史。他指出:勞動者和他的生產資料的私有權是小生產的基礎,“它的消滅,個人的分散的生產資料轉化為社會的積聚的生產資料,從而多數人的小財產轉化為少數人的大財產,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土地、生活資料、勞動工具,——人民群眾遭受的這種可怕的殘酷的剝奪,形成資本的前史。”[6]873這就是說,馬克思把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具體形式和道路概括為三個方面:其一,生產者同生產資料相分離,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一切生產資料,成為無產者;其二,變個人的分散的生產資料為社會集中的生產資料,變多數人的小財產為少數人的大財產,即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其三,其結果是,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被資本主義私有制所代替。在這一章的最后,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表述方式,總結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到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再到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在更高形式的結合的全過程。馬克思指出:“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6]874這里講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指的就是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即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在更高的形式上的結合。

      在物的依賴性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勞動者與勞動的客觀條件相分離,造成了人與物之間如下的關系,即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支配人,物與物的關系成為在人之外、與人相對立、并且支配人的異己力量。物的依賴性社會的實質在于,以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掩蓋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掩蓋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和剝削程度。馬克思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tài)的生產關系,后者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性質。資本不是物質的和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的總和。資本是已經轉化為資本的生產資料,這種生產資料本身不是資本,就像金或銀本身不是貨幣一樣。社會某一部分人所壟斷的生產資料,同活勞動力相對立而獨立化的這種勞動力的產品和活動條件,通過這種對立在資本上人格化了?!保?]922在物的依賴性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社會的“普照之光”即資本邏輯,就在于它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變成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把已經轉化為資本的生產資料仍然看做物,而不是看做生產關系;把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看做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把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統治看做物對人的統治,就是把商品、貨幣、資本等體現社會關系的范疇看做物,把它們神秘化,對它們加以崇拜,簡言之,就是形成拜物教。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揭露和批判這種資本邏輯,揭示它的神秘性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依次批判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質、貨幣的拜物教性質、資本的拜物教性質和社會總資本的拜物教性質,以及社會關系的異化和物對人的統治。

      第一,關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質。馬克思通過對商品生產中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關系或矛盾,揭露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質,認為商品的拜物教性質“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6]90。在商品經濟中,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成為商品。它們是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私人勞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總勞動。因為商品生產者只有通過交換他們的勞動產品才發(fā)生社會接觸,所以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獨特的社會性質只有在這種交換中才表現出來?;蛘邠Q句話說,私人勞動在事實上成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是由于交換才使勞動產品之間、從而使商品生產者之間發(fā)生關系。因此,在商品生產者面前,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系,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與物之間的關系。這種物的關系和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掩蓋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把這種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顛倒稱之為“商品拜物教”。他指出:“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價值關系,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物的關系完全無關的。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因此,要找一個比喻,我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想中去。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fā)生關系并同人發(fā)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我把這叫作拜物教。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6]89-90

      第二,關于貨幣的拜物教性質。馬克思通過對商品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或矛盾的分析,揭露了貨幣的拜物教性質。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二重屬性,使用價值雖然是社會需要的對象,因而處在社會關系之中,但它并不反映任何社會關系。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各種使用價值可以互相交換的量的關系。勞動的量的存在是勞動時間,交換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計算的。與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不反映社會關系不同,生產交換價值的勞動是勞動的社會規(guī)定性,交換價值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發(fā)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也不斷擴大。于是表現為交換價值的等價物就從個別等價物發(fā)展為特殊等價物,從特殊等價物發(fā)展為一般等價物,最后從一般等價物發(fā)展為貨幣。貨幣的出現,使商品的交換過程解除了一切形式規(guī)定性,使直接的物質形態(tài)彼此發(fā)生關系,這就進一步用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掩蓋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強化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形成了貨幣拜物教。

      貨幣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發(fā)展形態(tài)。金和銀是最適合于作為貨幣材料的商品。所以馬克思說:貨幣,即金和銀,“一從地底下出來,就是一切人類勞動的直接化身。貨幣的魔術就是由此而來的。人們在自己的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單純原子般的關系,從而,人們自己的生產關系的不受他們控制和不以他們有意識的個人活動為轉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過他們的勞動產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這一點而表現出來。因此,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只不過變得明顯了,耀眼了?!保?]112-113

      第三,關于資本的拜物教性質。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發(fā)展為資本拜物教。資本拜物教以更高級、更隱蔽的形式用物與物的關系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人與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關系。馬克思指出:“在論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甚至商品生產的最簡單的范疇時,在論述商品和貨幣時,我們已經指出了一種神秘性質,它把在生產中由財富的各種物質要素充當承擔者的社會關系,變?yōu)檫@些物本身的屬性(商品),并且更直截了當地把生產關系本身變成物(貨幣)。一切已經有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的社會形式,都有這種顛倒。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和在構成其占統治地位的范疇,構成其起決定作用的生產關系的資本那里,這種著了魔的顛倒的世界就會更加厲害得多地發(fā)展起來?!保?]936這就是說,資本已經變成一種非常神秘的東西,社會勞動的一切社會生產力,好像都不為勞動本身所有,而為資本所有,都好像是從資本自身生長起來的力量。

      第四,關于社會總資本的拜物教性質。資本是增殖價值的價值,它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資本家通過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剝削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獲得剩余價值。工人生產的剩余價值是各種資本家的利潤的唯一源泉。它不是在流通中產生的,但卻又必須通過流通過程才能實現。在資本運動的過程中,它采取商品、貨幣、勞動工具、勞動材料、以及勞動場所等物質形態(tài),于是人們就在觀念上形成一種錯覺,似乎這些物本身天然就是資本,它們本身就具有自行增殖的魔力。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總資本的運動過程加強了這種錯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每個單個資本都是獨立的實體,它們似乎是互不相干的。但在實際上,所有的個別資本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運行,而是彼此互相依存、互相聯系的。由互相依存、互相聯系的個別資本所組成的總和就是社會總資本。個別資本在不斷循環(huán)和周轉運動中所形成的互為條件、互相交錯的資本運動的總體,就是社會資本運動,亦即社會總資本的運動。社會總資本的運動強化了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的錯覺,進一步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社會總資本的運動過程中,利潤分割為產業(yè)利潤、商業(yè)利潤、利息和地租,由產業(yè)利潤和商業(yè)利潤形成的產業(yè)資本家和商業(yè)資本家的收入,似乎不是來自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而是來自資本家自身的資本及其經營活動;而生息資本家的利息不僅和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無關,而且也和資本主義的流通過程無關,似乎是資本自身就具有這種增殖能力,所以它好像更不是來源于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

      馬克思指出:“在生息資本上,這個自動的物神,自行增殖的價值,會生出貨幣的貨幣,純粹地表現出來了,并且在這個形式上再也看不到它的起源的任何痕跡了。社會關系最終表現為一種物即貨幣同它自身的關系?!保?]441這樣,“在生息資本的形式上,資本拜物教的觀念完成了”[4]936。此外,由于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在分割利潤時能獲得地租,又進一步神秘化了資本關系,作為地租占有的那部分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更好像不是和社會關系聯系在一起,而是直接和一個自然要素(土地)聯系在一起的,是由于占有土地獲得的。從利潤和剩余價值的分割和分配這種現象來看,利潤確實是來源于資本,地租確實是來源于土地和土地所有權,工資確實是來源于雇傭工人的勞動。但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來看,利潤、利息、地租、工資都來源于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剩余價值,都是雇傭工人的對象化的社會勞動?!暗谏a當事人面前,在生產過程的不同職能的承擔者面前,事情卻不是以這種形式表現出來的,而是相反地以一種顛倒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對那些生產當事人來說,資本、土地所有權和勞動,表現為三個不同的、獨立的源泉?!保?]931在資本—利潤(或者,更恰當地說是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在這個表示價值和財富一般的各個組成部分同其各種源泉的聯系的庸俗經濟學家所提出的“三位一體的公式”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神秘化,社會關系的物化,物質的生產關系和它們的歷史社會規(guī)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經完成:這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資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為社會的人物,同時又直接作為單純的物,在興妖作怪?!保?]940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政治經濟學,把產業(yè)利潤、商業(yè)利潤、利息和地租的唯一的直接來源歸結為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這樣,它就把上面那些虛偽的假象和錯覺,把財富的不同社會要素互相間的這種獨立化和硬化,把這種物的人格化和生產關系的物化,把日常生活中的這個宗教揭穿了?!保?]940

      第五,關于社會關系的異化和物對人的統治。這種情況表現在很多方面。首先,在物的依賴性社會,勞動的客觀條件同勞動者相異化,亦即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物化勞動同自己的活勞動相異化。這是因為工人創(chuàng)造的產品(物化勞動)不歸工人所有,而歸資本家所有,并且成為資本家剝削和統治工人的手段。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物的依賴性社會,“勞動的客觀條件對活勞動具有越來越巨大的獨立性”,工人創(chuàng)造的社會財富“越來越巨大的部分作為異己的和統治的權力同勞動相對立。關鍵不在于對象化,而在于異化,外化,外在化,在于不歸工人所有,而歸人格化的生產條件即資本所有,歸巨大的對象[化]的權力所有,這種對象[化]的權力把社會勞動本身當作自己的一個要素而置于同自己相對立的地位”[7]243、243-244。其次,在物的依賴性社會,由于分工和交換的發(fā)展所造成的社會關系的物化,商

      品、貨幣等等社會關系成為在生產者之外、與生產者相對立、并不依賴于生產者反而控制生產者的權力。馬克思指出:“隨著生產的社會性的增長,貨幣的權力也按同一程度增長,也就是說,交換關系固定為一種對生產者來說是外在的、不依賴于生產者的權力。最初作為促進生產的手段出現的東西,成了一種對生產者來說是異己的關系。生產者在什么程度上依賴于交換,看來,交換也在什么程度上不依賴于生產者,作為產品的產品和作為交換價值的產品之間的鴻溝也在什么程度上加深。貨幣沒有造成這些對立和矛盾;而是這些矛盾和對立的發(fā)展造成了貨幣的似乎先驗的權力?!保?]95-96再次,在物的依賴性社會,由于上述兩種對立,因而雖然各個個人的生產和交換都是自覺地、有目的地進行的,但對于社會總體來說,生產和交換卻呈現為無政府狀態(tài)。馬克思以流通為例指出:“流通是這樣一種運動,在這種運動中,普遍轉讓表現為普遍占有,普遍占有表現為普遍轉讓。這一運動的整體雖然表現為社會過程,這一運動的各個因素雖然產生于個人的自覺意志和特殊目的,然而過程的總體表現為一種自發(fā)形成的客觀聯系;這種聯系盡管來自自覺的個人的相互作用,但既不存在于他們的意識之中,作為總體也不受他們支配。他們本身的相互沖突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凌駕于他們之上的異己的社會權力;他們的相互作用表現為不以他們?yōu)檗D移的過程和強制力?!保?]147-148最后,在物的依賴性社會,由于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物化,使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生產關系成為統治人的異己力量,所以在這種物質的生產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基礎上所形成的觀念,也成了統治人的異己的精神力量。而觀念總是一種抽象。所以觀念的統治就表現為“抽象的統治”。正如馬克思所說:與人的依賴關系相對立的物的依賴關系表現為這樣的情形,“個人現在受抽象統治,而他們以前是互相依賴的。但是,抽象或觀念,無非是那些統治個人的物質關系的理論表現?!币驗檫@種抽象或觀念的統治,有利于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權力,所以“關于這種觀念的永恒性及上述物的依賴關系的永恒性的信念,統治階級自然會千方百計地來加強、扶植和灌輸”[1]114。

      三、資本邏輯與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劃分

      在資本主義社會,如何區(qū)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這是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也是分歧極大的問題。古典經濟學家雖然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一些合理思想,但同時又存在許多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的看法。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雇傭勞動才是生產勞動,不能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則屬于非生產勞動。這就是說,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qū)分必須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依據,即必須服從資本邏輯。在資本主義社會,是否是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雇傭勞動這個資本邏輯,就成為區(qū)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普照的光”。馬克思的這個思想,是在《1861—1863 年經濟學手稿》中考察和分析亞當·斯密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區(qū)分的思想的是非得失的過程中論述的。

      馬克思首先考察了亞當·斯密的觀點與重農學派和重商學派的觀點之間的聯系。馬克思認為,盡管重農學派錯誤地認為只有農業(yè)勞動才是生產的,但是他們堅持了正確的見解,即認為從資本主義的觀點來看,只有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勞動,并且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土地所有者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勞動,才是生產的。雖然他們對剩余價值本身的理解是錯誤的,因為他們對價值有不正確的看法,他們把價值歸結為勞動的使用價值,而不是歸結為勞動時間,不是歸結為沒有質的差別的社會勞動。但“他們還有一個正確的定義:雇傭勞動只有當它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大于它本身所花費的價值的時候才是生產的”[8]138。馬克思又從重農學派回溯到重商學派。在重商學派那里對生產勞動也有與重農學派同樣見解的一面,盡管他們沒有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重商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勞動只有在產品出口帶回的貨幣多余這些產品所值的貨幣(或多于為換得這些產品而必須出口的貨幣)的那些生產部門,因而只有在使國家有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分沾當時新開采的金礦的產品的那些生產部門,才是生產的?!保?]138亞當·斯密對一切問題的見解也像重農學派和重商學派一樣,都具有二重性,即正確性和非正確性。在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qū)分問題上也是這樣。馬克思指出:“他在區(qū)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時給生產勞動下的定義也是如此。我們發(fā)現在他的著作中,他稱為生產勞動的東西總有兩種定義混雜在一起?!保?]136

      馬克思把亞當·斯密給生產勞動下的第一個定義即正確的定義歸結為:“從資本主義生產的意義上說,生產勞動是雇傭勞動,它同資本的可變部分(花在工資上的那部分資本)相交換,不僅把這部分資本(也就是自己勞動能力的價值)再生產出來,而且,除此之外,還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僅僅由于這一點,商品和貨幣才轉化為資本,才作為資本生產出來。只有生產資本的雇傭勞動才是生產勞動。(這就是說,雇傭勞動把花在它身上的價值額以增大了的數額再生產出來,換句話說,它歸還的勞動大于它以工資形式取得的勞動。因而,只有創(chuàng)造的價值大于本身價值的勞動能力才是生產的。)”[8]136馬克思當時所說的“勞動能力”指的就是勞動力。從馬克思歸納的亞當·斯密給生產勞動下的第一個定義可以看出,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意義上,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才能稱為生產勞動:其一,生產勞動是雇用勞動;其二,生產勞動是與可變資本相交換的勞動;其三,生產勞動是生產資本的勞動;其四,生產勞動是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簡單地說就是“只有生產資本的雇傭勞動才是生產勞動”。

      馬克思高度評價了亞當·斯密給生產勞動下的這個定義。他說:“亞當·斯密在這里觸及了問題的本質,抓住了要領。它的巨大功績之一……就在于,他下了生產勞動是直接同資本交換的勞動這樣一個定義,也就是說,他根據這樣一種交換來給生產勞動下定義,只有通過這種交換,勞動的生產條件和一般價值即貨幣或商品,才轉化為資本(而勞動則轉化為科學意義上的雇傭勞動)?!保?]141同時,馬克思肯定了馬爾薩斯對亞當·斯密的評價。馬爾薩斯在1836 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中說:“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qū)分是亞當·斯密著作的基石,是他的論述的主要思路的基礎?!保?]445

      與生產勞動這個定義相適應,什么是非生產勞動,因此也絕對地確定下來了。馬克思把亞當·斯密給非生產勞動下的定義歸結為:“那就是不同資本交換,而直接同收入即工資和利潤交換的勞動(當然也包括同參與分享資本家利潤者的各個項目,如利息和地租相交換的勞動)。凡是在勞動一部分還是自己支付自己(例如徭役農民的農業(yè)勞動),一部分直接同收入交換(例如亞洲城市中的制造業(yè)勞動)的地方,不存在資產階級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本和雇傭勞動。”[8]141-142

      馬克思認為,亞當·斯密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所下的這些定義之所以是正確的,是因為這些定義不是從勞動的物質規(guī)定性、不是從勞動產品的性質、不是從勞動作為具體勞動得出來的,而是從一定的社會形式,從這個勞動借以實現的社會關系得出來的。這就是說,勞動的物質規(guī)定性,從而勞動產品的物質規(guī)定性本身,同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之間的區(qū)分毫無關系。馬克思舉了很多生動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例如,一個演員,哪怕是丑角,只要他被資本家即劇院老板雇用,他償還給資本家的勞動多于他以工資形式從資本家那里取得的勞動,那么,他就是生產勞動者;而一個縫紉工,他來到資本家那里,給資本家縫補褲子,只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他就是非生產勞動者。前者的勞動同資本相交換,后者的勞動同收入相交換;前一種勞動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在后一種勞動中收入被消費了。又如,一個作家,他所以是生產勞動者,不是因為他生產了觀念,而是因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書商發(fā)財,或者說因為他是一個資本家的雇傭勞動者。這就是說,被資本家雇用的演員和作家等,雖然是精神生產者,從事的是精神生產活動,生產的是精神產品,但他們和從事其他生產的雇傭工人一樣,受資本家的支配,他們的勞動是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所以他們也是生產勞動者。再如,鋼琴制造廠主的工人是生產勞動者。他的勞動不僅補償他所消費的工資,而且在他的產品鋼琴中,在廠主出售的商品中,除了工資的價值之外,還包含剩余價值。相反,假定我買到制造鋼琴所必需的全部材料或者甚至假定工人自己就有這種材料,我不是到商店去買鋼琴,而是請工人到我家里來制造鋼琴。在這種情況下,鋼琴匠就是非生產勞動者,因為他的勞動直接同我的收入相交換。馬克思還舉了一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例子,飯店里的廚師和侍者是生產勞動者,因為他們的勞動轉化為飯店老板的資本。這些人作為家仆,就是非生產勞動者,因為主人沒有從他們的服務中創(chuàng)造出資本,而是把自己的收入花在這些服務上。

      亞當·斯密給生產勞動下的第二個定義是與第一個定義混雜在一起的,馬克思從中把第二個定義的含義抽取出來。亞當·斯密的著作中多處談到生產勞動的第二個定義,這里主要談馬克思對亞當·斯密的第二個定義的含義所歸納的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生產勞動是“生產價值”的勞動,非生產勞動是“不生產任何價值”的勞動。馬克思把他的這個觀點歸納如下:“‘〈非生產勞動者的勞動〉不生產任何價值’,‘不能使價值有任何增加’,‘〈非生產勞動者〉的生活費永遠得不到償還’,‘它不固定或不實現在一個特定的對象或可以出賣的商品中’。相反,‘他的服務通常一經提供隨即消失,很少留下某種痕跡或某種以后能夠用來取得同量服務的價值’。最后,‘它不固定或不實現在任何耐久的對象或可以出賣的商品中’”[8]147。

      馬克思認為,亞當·斯密這個關于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看法是錯誤的。首先,因為在這種看法中,“生產價值”和“不生產價值”這些術語是在與第一個定義不同的意義上說的。這里說的已經不是本身就已包含著為已消費的價值再生產出一個等價的剩余價值。而談的是一個勞動者,只要他用自己的勞動把他的工資所包含的那樣多的價值量加到某種材料上,提供一個等價來代替已消費的價值,他的勞動就是生產勞動。我們知道,資本主義生產不僅生產價值,而且生產剩余價值;只生產價值,而不生產剩余價值的生產,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當然也就不能算是資本主義生產意義上的生產勞動。亞當·斯密關于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個定義離開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特點,離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離開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形式。所以馬克思說:“這里就越出了形式規(guī)定的范圍,越出了用勞動者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關系來給生產勞動者和非生產勞動者下定義的范圍。”[8]147馬克思認為,只生產價值,不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和占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為自己生產價值的勞動沒有區(qū)別。他指出:“如果工人在一年內只補償自己工資的等價,那么,他對資本家來說就不是生產勞動者。固然,他會給資本家補償自己的工資即自己勞動的購買價格。但是這筆交易就好比資本家購買這個勞動所生產的商品一樣。資本家支付了商品的不變資本和工資所包含的勞動。他現在以商品形式占有的勞動和以前以貨幣形式占有的勞動是同一個量。他的貨幣沒有因此而轉化為資本。這種情況,就好比工人本人是自己的生產條件的占有者一樣。他每年必須從自己年產品的價值中留出生產條件的價值,以便補償它們?!薄耙虼?,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不會有資本主義生產了?!保?]147-148其次,認為生產勞動在生產中留下某種痕跡,非生產勞動很少留下痕跡,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我們說商品在它的交換價值意義上是勞動的化身,那僅僅是指商品的一個想象的即純粹貨幣的存在形式,這種存在形式和商品的物體實在性毫無關系;商品代表一定量的社會勞動或貨幣。使商品產生出來的那種具體勞動,在商品上可能留下某種痕跡,也可能不留任何痕跡。從制造業(yè)商品來說,這個痕跡保留在原料所取得的外形上。而在農業(yè)等等部門,例如小麥、公牛等等商品所取得的形式,雖然也是人類勞動的產品,而且是一代一代傳下來、一代一代補充的勞動的產品,但這一點在產品上是看不出來的。還有些產業(yè)勞動部門,在那里,勞動的目的決不是改變物的形式,而僅僅是改變物的位置。例如,把商品從中國運到英國等等,這時在物本身上誰也看不出運輸時花費的勞動所留下的痕跡。

      另一種情況是,亞當·斯密認為,“生產勞動就是生產商品的勞動,非生產勞動就是不生產‘任何商品’的勞動”[8]157。這個定義也是不正確的。首先,這個定義對商品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商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勞動能力(勞動力),另一類是商品本身。勞動是勞動能力(勞動力)的使用,它不是商品,只有勞動能力(勞動力)才是商品。馬克思指出:“商品的概念意味著勞動體現、物化和實現在自己的商品中。勞動本身,在它的直接存在上,在它的活生生的存在上,不能直接看做商品,只有勞動能力才能被看做商品,勞動本身是勞動能力的暫時表現。只有用這種方式才能闡明真正的雇傭勞動以及‘非生產勞動’,而亞當·斯密到處都是用生產‘非生產勞動者’所必需的生產費用來給非生產勞動下定義。于是,商品必須被看做一種和勞動本身不同的存在?!保?]157亞當·斯密的這個定義,實際上不是把勞動能力(勞動力)看做商品,而是把“勞動本身”“直接看做商品”了。其次,以是否生產商品來區(qū)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也是片面的。即使在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掌握了物質生產,因而家庭工業(yè)基本上消失了,直接到消費者家里為他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的小手工業(yè)者的勞動也消失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叫到家里來縫制襯衣的女裁逢,或修理家具的工人,或清掃、收拾房子等等的仆人,或烹調肉食等等的女廚師,他們也完全和在工廠做工的女裁縫、修理機器的機械師、洗刷機器的工人以及作為資本家的雇傭工人在飯店干活的女廚師一樣,把自己的勞動固定在某物上,并且確實使這些物的價值提高了。這些使用價值,從可能性來講,也是商品:襯衣可能拿到當鋪去當掉,房子可能賣掉,家具可能拍賣等等。因此,上述人員從可能性來講,也生產了商品,把價值加到了自己的勞動對象上去。但他們只是非生產勞動者中極少的一部分人,對絕大多數非生產勞動者是不適用的。針對上述情況,馬克思指出:“使勞動成為‘生產的’或‘非生產的’勞動的,既不一定是勞動的特殊形式,也不一定是勞動產品的表現形式。同一勞動可以是生產的,只要我作為資本家、作為生產者來購買它,為的是使它增殖;它也可以是非生產的,只要我作為消費者,作為收入的花費者來購買它,為的是消費它的使用價值,而不管這個使用價值是隨著勞動能力本身活動的停止而消失,還是物化、固定在某物中?!保?]150-151

      猜你喜歡
      資本家資本主義勞動者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勞動者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勞動者的尊嚴不應被“扔”在地上
      Bernard Shaw’s Wisdom 蕭伯納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在云端
      人力資源(2015年7期)2015-08-06 10:45:13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勞動者之歌
      工程師變成“資本家”
      丽江市| 内丘县| 明光市| 巴楚县| 台东市| 丁青县| 久治县| 宁河县| 新竹市| 高唐县| 绥棱县| 集安市| 白沙| 宁波市| 黄石市| 福清市| 汉阴县| 双流县| 富裕县| 河西区| 凤台县| 交城县| 沂源县| 雅江县| 达日县| 张家港市| 镇赉县| 平湖市| 枝江市| 宜君县| 西林县| 吉隆县| 潜山县| 都江堰市| 常州市| 平度市| 阳西县| 武强县| 泌阳县| 塔河县| 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