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莊子《齊物論》“寓諸庸”思想

      2019-01-28 07:46:15楊福秀貴州大學(xué)哲學(xué)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550000
      大眾文藝 2019年13期
      關(guān)鍵詞:齊物論道觀齊物

      楊福秀 (貴州大學(xué)哲學(xué)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 550000)

      一、庸之釋義

      “寓諸庸”在《齊物論》中出現(xiàn)兩次:

      (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1(二)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2

      郭象可謂較早對“寓諸庸”作出解釋之人。對于(一)其解為“夫達者,無滯于一方,故忽然自忘而寄當于自用。自用者,莫不條暢而自得也?!睂τ冢ǘ┢浣鉃椤胺蚴ト?,無我者也。故滑疑之耀,則圖而域之,恢詭譎怪,則通為一之。使群異各安其所安,眾人不失其所是,則己不用于物,而萬物自用用矣……寄之自用,則用雖萬殊,歷然自明?!?

      成玄英對此進一步解釋為“唯當達道之夫,凝神玄鑒,故能去彼二偏,通而為一。為是義故,成功不處,用而忘用,寄用群才也。”又“忘懷大順于萬物,為是寄(于)﹝用﹞于群才。而此運心,可謂圣明真知也?!?由此看來,二人都將“寓諸庸”解釋為“自用”、“用而忘用”。結(jié)合道家的思想,這個解釋比較貼近莊子原意。

      至清代,郭慶藩沿襲郭象和成玄英二人之見解,認為“寓諸庸”即“自用”。清末學(xué)者王先謙對于(一)處的解釋為:“唯達道者能一視之,為是不用己見而寓諸尋常之理?!?所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彼忉尀椋骸盁o用而有用者,以能觀其通。觀其通則自得,適然自得,則幾于道矣,任天之謂也。”6對于(二)的解釋為“圣人必謀去之,為其有害大道也。為是不用己智,而寓諸尋常之理,此之謂以本然之明照之。”7在這兒,他把“寓諸庸”解釋為“無用之用”。

      然而,“寓諸庸”除了作“無用之用”詮釋外,一些學(xué)者也做“功用”而言。徐復(fù)觀先生說:“莊子不從物的分、成、毀的分別變化中來看物,而只從物之‘用’這一方面來看物,則物各有其用,亦即各得其性,而各物一律歸于平等,這便謂之‘寓諸庸’?!?《莊子·秋水篇》有言:“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9從事物的功用來看,順著萬物有用的一面來體現(xiàn)其有用,反之亦然。事物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其功用以此而確定。可見,《秋水篇》之所謂“功”,乃《齊物論》之所謂“庸”,則“以功用觀之”,即“寓諸庸”?!盀槭遣挥枚⒅T庸”就是在不用中寄寓了用。那么,怎樣在不用中寄寓了用呢?“自用”、“無用而用”的結(jié)果及境界又是什么?

      二、因是:“庸”之用

      “為是不用而寓諸庸”,關(guān)鍵要理解“是”和“庸”。從本體論角度來看,“是”乃萬事萬物一致性的根源,是抽象的存在,即老子所說的“道”。而“庸”是千變?nèi)f化的具體事物、具體觀點和具體立場。沒有了“是”就不存在形形色色千變?nèi)f化的“庸”,沒有了“庸”,“是”也就是被架空了的空殼。如何于形形色色的具體事物體現(xiàn)“是”,就要“知通為一”。

      達者知通為一

      莊子用“狙公賦芧”的故事來闡述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之區(qū)別,旨在消除這種各執(zhí)一端的執(zhí)著態(tài)度,而達于神明為一。引文曰:

      “此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娋呀耘?。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娋呀詯??!?0

      可以看出,“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在總和上并無差別,但眾狙卻因迷惑于顛倒的現(xiàn)象而妄用喜怒。狙公的高明就在于順應(yīng)了猴子的心思,這便是“已而不知其然”,即“因是”?!笆ト恕币浴暗馈庇^之,“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皆“通為一”,二者本質(zhì)無差別,只是在用法上不一樣。但對“眾狙”而言,把原來的“朝三暮四”改為“朝四暮三”,其結(jié)果截然相反。眾狙雖執(zhí)意加以區(qū)分,但實際結(jié)果卻并無差別;而圣人不執(zhí)著于名實,在不用中自用??梢?,“道”體現(xiàn)在各種行為過程中,即是“寓諸庸”之用。

      從形而上的“道”的層面來看,“凡物無成與毀,復(fù)通為一”?!暗劳橐弧?,故而“為是不用”,因為一旦“用”,即是“有為”,這樣就產(chǎn)生了分別心和偏執(zhí),達不到“勞神明為一”的態(tài)度。誠然,“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凡事順其自然,是非對錯不再重要,找到身在事中卻置身事外的感覺,就不會容易受喜怒哀樂的困擾了。而莊子不從物的分、成、毀的分別變化中來看物,而是從物之“庸”來看物,則物各有其用,亦即各得其性,而各物一律歸于平等,這便謂之“寓諸庸”。從存在形態(tài)看,“道行之而成”,即是“道”是通過實踐活動而逐漸顯現(xiàn)。就此而言,“唯達者”,只有真正得了道,通道的人,才“知通為一”。所以得了道的人,“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在不用中寄寓了用,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盛者知成與虧

      在追求道體最初來源時,各家思想的偏見越來越多。莊子于此而言:“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為什么會虧?莊子認為諸子百家的爭鳴都是有成有虧的。各家把大道割裂,抓住一小部份,認為自己才是真理,卻使得“道術(shù)有裂”。道本身原是全面的、整體的,但個人的一偏之見會使道被片面化,這樣就會離形上之道越來越遠。莊子以鼓琴為例,對以上觀點作了進一步的說明:

      “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 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jù)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1

      誠然,琴之音調(diào)錯落有致,鼓琴就是有所為,有所為就有成虧。只有“無為”,才能把握成與虧的關(guān)系,讓其彼此相通。莊子再次提到“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其目的就是要超越是非彼此,以致達于齊物。而“以明”既是達于“齊物”的方法,也是“寓諸庸”的結(jié)果。莊子認為,“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12,這是達不到逍遙的境界的。只有“莫若以明”,呈現(xiàn)本然天理,萬物才能齊一。從本體論角度來看,“以明”就是要求人們做到“以道觀物”,看到事物本源。從認識論而言,不執(zhí)著對錯,無所謂是非,達到逍遙無為的境界。那么何為“以明”?莊子曰“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13又曰:“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此之謂以明?!?4對“以明”之解釋,陳鼓應(yīng)綜合前人觀點, 認為“莫若以明”就是用清靜之心去觀照??偫ǘ跃褪菑男睦锵鹿し颍赃_到去障去蔽的作用。

      綜上,“達者知通為一”、“盛者知成與虧”,可見“達者”和“盛者”是真正自在而智慧之人,正所謂“大道無言,圣人無功”。見解也好,高明也罷,要以“不用為用”,即無為。所以“寓諸庸”就是我們就該以平常心、平常事做平常人。

      三、 齊物:“庸”之道

      面對是非爭辯,莊子提出了“以明”的認識方法,即用清靜之心去面對是非,從而達到道之境地。萬物的根本在哪里,莊子認為“以道觀物”就是其根本所在。莊子云:“道無所不在。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5王弼曰:“行道于江海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于江海也?!?6道本來就存在于萬物之中,是萬物之根本,比天地的生成更久遠。道雖是玄妙的,但妙而能通;是虛寂的,但寂而能化,在這種意義上,“道”是具有本體性質(zhì)的,是“寓諸庸”顯現(xiàn)的境地。

      莊子認為一切事物,如生死、是非、物我等等,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差別。具體展開為四個次第:(一)齊彼是?!氨顺鲇谑牵且嘁虮?。”17莊子認為,以我觀物,則萬物都是“彼”;以物自觀,則萬物皆為“此”。彼、此二者都因?qū)Ψ蕉a(chǎn)生。(二)齊是非?!耙蚴且蚍牵蚍且蚴?。”18與“彼是”一樣,“是非”也是各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當出現(xiàn)“是”的時候,“非”也就開始了。二者互相依存,對立而統(tǒng)一。(三)齊物我?!胺潜藷o我,非我無所取?!?9在莊子看來,道是一切關(guān)系的主宰,從道的高度來看,天地萬物都是一樣的。(四)齊生死?!胺缴剿?,方死方生?!?,從道的角度觀之,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生與死在本質(zhì)上沒有實質(zhì)區(qū)別。

      莊子提出齊物之說,就是要打破“道術(shù)為天下裂”的人間世,而回到統(tǒng)一的世界。從形而上道體上講,沒有成敗是非善惡。就人的存在而言,“我”如果轉(zhuǎn)換視域去觀“物”,與“物”泯然一體,才能走向“道”??梢?,面對是非彼此的區(qū)分,需消解其界限,就要以心體道。事實上,從形而下的視域來看,世界是分化和有差異的,但如果從形而上“道”的角度考察,“道通為一”,看到的是統(tǒng)一的世界形態(tài)。莊子并非否定差異,而是不能只看到經(jīng)驗界的差異,而應(yīng)從“道”的視域來看,“以道觀物”,消除和解構(gòu)事物之間的差異性。顯然,在莊子看來,存在的真實形態(tài)需要通過“以道觀之”加以把握。 這也正是“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的結(jié)果及境界。達到智慧之境的人,將“以物觀之”“以人觀之”提升到“以道觀之”的層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道通為一”的境界。

      總括而言, 莊子主張消除萬物之差別,進而達到對事物全面的把握。但成見往往來自于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感覺,對眾狙而言,執(zhí)著于三與四之外在區(qū)別;而對于人類而言,會迷失在彼此爭斗,是非成見的矛盾之中。人之真正解放乃在于以開放的胸懷包容萬物,消除一切成見;以明凈之心看待成虧,達到“以明”之境地;以形上之道觀形下之器,與物并生,與道同存。而“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正是要超越物我是非之分,打破人們沉重的心理枷鎖,進而逍遙自游。

      注釋:

      1.方勇譯注.《莊子·齊物論》.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6頁.

      2.方勇譯注.《莊子·齊物論》.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9頁.

      3.[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chǔ)基等點校:《莊子注疏》,中華書局, 2011年版,第39~42 頁.

      4.[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chǔ)基等點校:《莊子注疏》,中華書局, 2011 年第1版,第39~43頁.

      5.[清]王先謙,劉武撰等點校:《<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中華書局,2012年第2版,第27頁.

      6.[清]王先謙,劉武撰等點校:《<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中華書局,2012年第2版,第27頁.

      7.[清]王先謙,劉武撰等點校:《<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中華書局,2012年第2版,第 30頁.

      8.徐復(fù)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

      9.方勇譯注,《莊子·秋水》.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61頁.

      10.方勇譯注,《莊子·齊物論》.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6-27頁.

      11.方勇譯注,《莊子·齊物論》.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9頁.

      12.方勇譯注,《莊子·齊物論》.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1頁.

      13.方勇譯注,《莊子·齊物論》.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4頁.

      14.方勇譯注,《莊子·齊物論》.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9頁.

      15.方勇譯注,《莊子·齊物論》.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69頁.

      16.高明撰,《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第1版,第401~402頁.

      17.方勇譯注.《莊子·齊物論》.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4頁.

      18.方勇譯注,《莊子·齊物論》.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4頁.

      19.方勇譯注,《莊子·齊物論》.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3頁.

      猜你喜歡
      齊物論道觀齊物
      LIFE, ENTANGLED
      漢語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3:26
      Life, Entangled
      臣道與人道:先秦儒家?guī)煹烙^的二重性
      秦楚一柱,絕頂?shù)烙^
      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齊物觀念
      性別權(quán)力視角下的越劇《道觀情緣》研究
      莊子的《齊物論》思想探究
      道觀行
      寶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52
      莊子自由平等觀的回眸與新審視
      東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2:46:02
      莊子《齊物論》論辯背后的超脫
      巴马| 舞钢市| 大名县| 体育| 印江| 龙泉市| 鄢陵县| 凉城县| 老河口市| 漯河市| 永康市| 莆田市| 江北区| 泌阳县| 尼玛县| 汉中市| 尼木县| 沐川县| 郧西县| 大英县| 驻马店市| 定安县| 革吉县| 阿坝县| 西华县| 许昌县| 益阳市| 泸水县| 定南县| 南城县| 琼中| 百色市| 罗定市| 乐亭县| 江陵县| 英山县| 那曲县| 阿克陶县| 镇雄县| 南召县| 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