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易云音樂APP自2013年4月23日上線以來,深受年青一代的喜愛。網易云音樂APP的外文歌的歌詞,除了音樂本身的語言,大部分會有網友“貢獻”歌詞。另一方面,生態(tài)翻譯學在風行十年有余之后的今天,如今已較為成熟,本文試以《Counting stars》的中文翻譯為例,以生態(tài)翻譯學視閾分析一二。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歌詞翻譯;網易云音樂APP
筆者在網易云音樂APP聽這首《Counting stars》時翻看評論,發(fā)現(xiàn)高贊評論都是清一色的贊美中文翻譯的言論。
中文翻譯是否擔得起如此高的評價呢,下面就以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閾,來逐句分析歌詞。
1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概述
生態(tài)翻譯學是運用生態(tài)視角對翻譯進行綜觀的跨學科研究,是以翻譯適應選擇論的理論體系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翻譯理論。這一理論是在2001年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自提出以來,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生態(tài)翻譯學的相關研究也逐漸增多。關于生態(tài)翻譯學所著眼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性,宋志平教授指出:“翻譯是一個整合一體、和諧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由于系統(tǒng)內各個組成成分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使系統(tǒng)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并且這個整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功能不等于各個組成成分功能的簡單相加,而是大于各個組成成分功能之和”(宋志平,2012:86)。而基于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的翻譯研究十分重視整體性研究,宋志平(2012:85)又指出,其整體觀著眼于翻譯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內部結構的整體性研究。這種“整體綜合”的生態(tài)譯學整體觀,既有利于在整體的翻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相關元素形成互利共進的關系,形成整體和諧的生態(tài)美;又必然會影響到翻譯理論研究,即不同譯論理念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的相互借鑒、嫁接、適應、滲透、交鋒、替代、演變,經過古今中外的比較與綜合,最終走向“多元統(tǒng)一”和“整體合一”。
2 生態(tài)翻譯學視閾下的《Counting Stars》中文翻譯
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能夠把外語歌詞準確地翻譯成中文非常重要。生態(tài)翻譯學作為一種比較新的翻譯理論,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視角,也為歌詞翻譯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擬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出發(fā),在熟悉和了解翻譯歌詞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條件下,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維”轉換立場對《Counting Stars》的中文翻譯進行探討,有助于跨文化的交流。
2.1 歌詞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
“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指的是原文、和譯語所呈現(xiàn)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lián)互動的整體。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yōu)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胡庚申,2011:7)。因此,在歌詞翻譯時,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原語所處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還要考慮譯語所呈現(xiàn)的世界以及譯語讀者對翻譯的反應和接受程度。
例如,從第一句到第六句「losing sleep」、「counting dollars」等譯成了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某烧Z,對于中國人來說易于理解。其后大量使用成語,想來是聽歌者大肆夸贊的一個理由了。
第七句、「life Like a swinging vine」、字面意思是“生活猶如搖動的藤蔓”,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譯成了“亂麻”。很好地把握了中文的語言特征,使用的是在中文文化背景下易于理解的譯文,可以說是很巧妙了。
2.2 歌詞日譯過程中的“三維”轉換
2.2.1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所謂“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胡庚申,2008:2)。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相應的文化內涵。而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由于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分屬于不同的語系,兩者之問具有很大的小同,并且中美兩國在思維方式和文化觀念方面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重視文本的言語表達及形式,以譯語為中心,對語言形式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力求譯文的可接受性。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能只片面地追求語言表達的對等,不僅要思考整體的譯語生態(tài)環(huán)境,還要適應譯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做出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
《Counting Stars》的中文翻譯大部分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較好地適應了原語所呈現(xiàn)的世界,即原語所體現(xiàn)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充分地體現(xiàn)出了原語的特色和文化內涵,簡單明了,便于理解。
2.2.2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胡庚申教授指出,所謂的“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強調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充分認識和了解原語和譯語兩者之間的差異,注重適應原語的整個文化系統(tǒng),較好地將原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準確恰當?shù)貍鬟_給譯語接受者。
《Counting Stars》的原文「Everything that kills me makes me feel alive」,中文被譯成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句譯文深受好評,但筆者不敢茍同。原文的意思是“所有殺死我的事物,使我更加充滿活力”,那么派生意思自然是“置我于死地而后生”。而中文古詩的引申意思是“損失是常有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新生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憋@而易見的是譯者將其過度解讀了;在翻譯當中,譯者并沒能將原語與譯語的意義充分理解,就強加翻譯,反而將整體翻譯的質量拉低了。
「Hope is a four letter word」一句的翻譯也有異議,“希望本是個低俗的字眼(含褻玩之意)”,如此翻譯,實在是令人摸不著頭腦,實際上,只需要直譯為“希望只是平淡二字罷了”即可。為了使譯文看上去高級而使用過激的字眼,不考慮目標語言的系統(tǒng)性,沒能將原語的背景文化傳達到位,實在遺憾。
2.2.3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轉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xiàn)”(胡庚申,2008:3)。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傳遞原語的文化內涵,還要將原語中的交際意圖在譯語中展現(xiàn)出來,實現(xiàn)原語中包含的交際意圖,達到順利交流的目的。
「Take that money And watch it burn」中的「that money」沒有簡單翻作“金錢”,而是翻作“身外之物、無用之物”,清晰地反映了原文的交際意圖,完成了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3 結語
譯者在歌詞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歌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交際意圖,還應考慮到讀者的需求,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這三個維度思考?!禖ounting Stars》的中文翻譯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閾來看,實有嘩眾取寵之嫌,難當盛贊。作為網易云音樂APP萬千歌曲的一例,管中窺豹能看到當代青年人浮躁的身影,和有欠斟酌思考的邏輯思維,當然,歌詞翻譯也有相當大的上升空間。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
[2]宋志平.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翻譯教學反思[J].民族翻譯,2012(3):84-90.
[3]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
[4]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2008(2):1-5.
[5]鄒存峰.基于生態(tài)翻譯學視閾下的網絡流行語日譯研究[J].日語教育與日本學研究,2018(00):41-45.
[6]宋志平,胡庚申.翻譯研究若干關鍵問題的生態(tài)翻譯學解釋[J].外語教學,2016(1):107-110.
[7]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黃雅瓊,目前就讀于江西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2016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