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寧
(北京電影學院 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
國家對中小學影視教育的重視由來已久,歷經二十幾年的政策推行、教育實踐,如運用優(yōu)秀影片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成立“全國中小學生影視教育協調工作委員會”,加強和改進開展中小學影視教育。
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就已非常重視青少年電影教育的功能與實踐,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廣電部于1993年聯合發(fā)布《關于運用優(yōu)秀影片在全國中小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通知》,推進學校素質教育,在新時期培養(yǎng)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圍繞教育內容,根據不同的時期和形勢,選擇影片片目,并以映后的活動深化影片的教育功能。
3年后,教育部、文化部、廣電部聯合成立“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協調工作委員會”,協調與指導“優(yōu)秀影片在全國中小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工作,并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開展試點工作,總結經驗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2008年6月19日,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財務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印發(fā)《關于進一步開展中小學影視教育的通知》,[1]為適應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要求,進一步發(fā)揮優(yōu)秀影視作品的育人功能,推進中小學影視教育工作健康發(fā)展,制定了具體要求,提出要“將影視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計劃,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影片的育人功能;采取多種方式,促進影視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為影視教育提供保障”。
2016年11月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fā)布了自2017年3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yè)促進法》,這是為促進電影產業(yè)健康繁榮發(fā)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guī)范電影市場秩序,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制定的。該法第二十八條明確規(guī)定:“國務院教育、電影主管部門可以共同推薦有利于未成年健康成長的電影,并采取措施支持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費觀看,由所在學校組織安排。”由此,中小學影視教育工作進入了法制化階段。
2018年12月25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聯合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2]更加重視優(yōu)秀影片在促進中小學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較為深入地對推行中小學影視教育提出了具體舉措?!吨笇б庖姟访鞔_指出,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推行要利用優(yōu)秀影片去開展;力爭用3~5年時間基本普及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建立基本的工作機制體系;充分利用學校及校外活動場所和社會有效的觀影資源,形成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濃厚氛圍等,較之之前的政策文件更全面更具體,也更具操作性和指向性。
25年來的政策推進,國內確實出現了一些示范性較強的地區(qū)性教育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比如,山東淄博教委中小學影視文化課題組組長魏耕祥所負責的“中小學影視文化課程研究與實驗”在1996年便被列為山東省教育科學“九五”規(guī)劃國家教委重點研究課題。多年來魏耕祥帶領課題組成員致力于中小學影視文化課程的理論研究與實驗調研,嘗試將其規(guī)劃成一門獨立的教育學科,形成了完整的中小學影視教育教程、教材及理論,發(fā)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并出版了學術專著,為中小學影視教育的理論及實踐開拓了思路,積累了實踐經驗。
另外,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陸續(xù)開展的學生觀影活動,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上海市中小學就采取對學生每學期收取50元觀影費的方式,將組織學生觀看優(yōu)秀電影和思想道德教育與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緊密結合起來,受到學生和家長的熱烈歡迎。[3]356
但不可否認的是,各地的中小學采取的極其有限的措施并未從根本上改變青少年對影視作品的自發(fā)放任式接受、校本課程質量參差的情況,有些地方甚至存在敷衍與應付的尷尬局面,而最易實現的校園影視活動則更是被動式缺席,中小學影視教育仍處于“地基”建構階段。
時至今日,國內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最大問題仍舊是,青少年對于影視作品的盲目跟風、渴望認知又缺乏判斷,而中小學影視教育又存在滯后敷衍等情形。
影視是對青少年產生影響較大的一種媒介。愛因斯坦在寫給紐約羅里奇博物館的信中曾說:“電影,作為一種對人類精神幼年時期的教育方法,是無與倫比的。因為電影可以使思想劇情化,這比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為兒童所接受和理解?!盵4]隨著國內電影電視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影視已成為重要社會文化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電影屏、電視屏、手機屏等建構的多屏環(huán)境,已經不斷地籠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影像已成為司空見慣并且不可逃避的信息符號。[5]當我們被無數的屏幕圍繞,其影響自然亦愈加廣泛深刻。
青少年處于形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成長時期,日常行為、認知方式、觀念意識無一不受到影視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會不自覺地“在生活中對電影故事的游戲化再現,影片中任務的角色扮演,對明星言談舉止和生活趣味的崇拜與模仿,等等”。[6]
更易被忽略然而卻更嚴重的是,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如此密集地接觸影視,但學校和社會提供的有限的認知儲備實際上無法滿足他們應對影視作品所必需的辨識能力,他們只能憑借自己有限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累積自發(fā)地對其所接觸到的影視作品進行認知、理解和吸收,因此其往往處于“直觀而被動接收”的境況。很大程度上,他們對于信息的獲取,是來源于大眾媒介的信息推廣。而能夠形成社會想象和社會議題、引起學生廣泛關注的,除了每一時段的“大片”和娛樂明星的新聞,似乎沒有什么可以吸引他們的眼球。對于學習,他們的態(tài)度是解構的,對于電影,他們是全盤接受的,且各種題材和“口味”都來者不拒。[3]362這種看起來自由多元,實則“自發(fā)放任式”接收電影方式存在較為明顯的風險:他們更易被表象的絢麗浮華所捕獲,更多的關注電影的娛樂性和刺激性,在缺少正確引導的情況下,電影更豐富的價值被忽略。自然狀態(tài)下中小學接受影視文化的鮮明傾向及存在的問題表現為:對異類影視片的過渡偏愛;影視青春偶像的嚴重錯位;異類片對中小學生的成長產生破壞性影響;自然觀賞動畫片的“快餐效應”制約了優(yōu)秀動畫片的觀賞效果。[7]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于2017年10月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電影教育情況進行了調研。數據顯示,當下這個問題并未得到解決。
北京地區(qū)的中學生①對電影興趣濃厚,在有效樣本中,有超過25%的人去影院看過最新上映的電影。但其選擇影片的依據較為多元,媒體報道、欣賞娛樂休閑、影片獲獎知名度高、熱點話題、朋友推薦等原因占比較為平均,尚未形成對影片的有效判斷與認知;北京地區(qū)的小學生②最近看過的影片大多為院線近期熱映影片,接受調查的學生主要依據欣賞、娛樂、消閑和興趣來選擇觀看影片,較少學生因為課程要求去觀看電影。學生的觀影方式中,去影院觀看占到75%,超過了網絡渠道,可見其電影消費投入相對較高。
天津地區(qū)的中學生③對電影較有興趣,所看多為熱映或者曾經熱映的經典影片,選擇觀影的主要原因是興趣和欣賞、娛樂、消閑,占比70%,50%的學生只有在喜歡的電影上映時才會去觀看,每個月都會觀影的僅占14%,40%的學生選擇寒暑假觀看;天津地區(qū)的小學生④對電影興趣濃厚,有近一半的被調查者看過最新影片,他們選擇影院、電視來欣賞電影,其選擇觀影的主要原因是興趣。
河北地區(qū)的中學生⑤最近看過的電影,排在前兩位的是《戰(zhàn)狼2》和《天才槍手》,其列舉的影片基本為近期熱映電影,包括《羞羞的鐵拳》《敦刻爾克》《空天獵》《相親相愛》等。學生選擇電影的主要原因是個人興趣、朋友推薦及欣賞娛樂,基本不會因為課程要求和獲取知識而選擇某一部電影;河北的小學生⑥最近看過的電影基本為正在或者原先熱映的電影,大致為《戰(zhàn)狼2》《羞羞的鐵拳》《美人魚》《閃光少女》等,選擇電影的主要原因為個人興趣、朋友推薦、欣賞娛樂,還有一部分學生選擇看電影是因為媒體報道和熱點話題,大多數人只在喜歡的電影上映時才會選擇觀看,少數人會保持只有寒暑假才看電影或者兩個月看一次電影。
可見,媒體報道和興趣、娛樂、消閑仍是當下青少年選擇觀看影片的首要原因,他們所喜歡的也是熱映的、流行的,具有動作性、故事性的影片。如何選取有益的影片,對青少年選片進行干預和指導,是當下中小學電影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國家二十幾年推行中小學電影教育的進程中,很多中小學教育機構陸續(xù)響應號召,開始設置影視方面的校本課程。只是,這樣的課程大多流于形式,作為一種“正統(tǒng)教學”之外的“娛樂輔助”,更或者說是我們在“寓教于樂”上所選擇的最佳方式。然而,對于電影本身,常識的普及和電影內容的文化閱讀及剖析,并沒有深入,更加沒有作為一種深層觀察的考量。[3]357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推行困難,主要受到兩個重要方面的制約,一是校本課程的教師素質;二是教育實施學校目前所能提供的課程安排。
影視課程教師素質是校本課程能否高效推進的決定性因素,其自身的影視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中小學影視教育的落地和效果。以京津冀三地中小學校本影視課程任課教師為例,基本都沒接受過專門的教學培訓,參加過電影制作、攝制的教師比例也較少,參加過影視相關的電影節(jié)活動的教師則更少。
據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對京津冀地區(qū)電影教育現狀調研的數據顯示,北京地區(qū)中學影視校本課程的任課教師,基本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教學培訓,只是將影視作為授課手段,且多采用作品鑒賞的方式,以片段放映或者映后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師選擇觀看的影片70%取決于媒體報道。35%的教師參加過影片攝制,25%的教師參加過相關電影節(jié)活動。北京地區(qū)小學94.12%教師并未參加或者攝制過影片,88.24%的教師沒有參加過相關電影節(jié)活動。
天津地區(qū)的中學教師基本沒有參加過相關的教學培訓,80%沒有參加過或者攝制過相關影片,80%沒有參加過電影節(jié)相關活動;天津的小學教師中,86.44%沒有參加過或者攝制過相關影片,94.92%沒有參加過與電影相關的活動。
河北地區(qū)92.31%的中學教師從未參加過或者攝制過相關影片(故事片、宣傳片含微電影、廣告等等)的拍攝,受訪教師中,96.15%的教師未參加過相關電影節(jié)活動。河北地區(qū)小學所有被調研的教師均未參加過或者攝制過相關影片,同樣也沒有參加過影視的相關活動。
完善教育過程鏈條各個部分的有效實施是中小學電影教育實施的保障。而影視課程作為游離于中小學教學系統(tǒng)外的存在,目前仍無法從根本上對中小學影視教育推進產生實質上的改變。校本課程設置的欠缺是當下中小學影視教育推進過程中最嚴重的缺失,直接影響到中小學影視教育推行的成效。
中小學電影教育課程體系指的是,以處在中小學教育階段的兒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在相關電影教育思想、少兒心理學、德育美育等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區(qū)分主次、深淺加以排列組合,使課程各要素在動態(tài)教育學過程中統(tǒng)一指向課程體系目標實現的系統(tǒng)。[8]
當下的中小學影視教育的課程體系仍在建設中,尚未形成從教學大綱、教材、教法到教學隊伍的完整架構。一部分中小學尚未開設影視校本課程,影視只作為一種輔助其他科目教學的手段存在,一部分已經開設影視校本課程的學校,教學手段單一、教材及授課大綱欠缺,多由本校其他科目的教師兼職代課,無法真正實現影視教育的教學目標。
北京地區(qū)中學⑦的影視相關課程有45%是以校本課程的形式開設的,且有一半的影視校本課程沒有教材。參與調查的教師有80%在授課時會采用影視手段,這些影視課程超過半數都是進行作品鑒賞,其他的主要是進行影視文化和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這些課程的教授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片段播放或觀看后討論。電影實踐方面,72%的學生沒有參加過電影拍攝活動,81%的學生沒有參加過電影節(jié)相關活動。北京地區(qū)小學61.76%的學校⑧沒有開設影視校本課程,有35.29%的學校的影視相關課程是用來輔助語文教學,其次是輔助美育課程(音樂、美術等)。67.7%的老師講授課程時會采用影視手段。開設影視類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為片段播放,完全沒有參加影視拍攝基地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北京地區(qū)小學的美育較為完善,但影視類課程推進較為滯后。在那些開設影視校本課程的學校中,超過六成的教學內容是作品賞析,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觀看影片,只有9%的學校在教學中融入了擴展游戲如模仿表演等??傮w而言,北京地區(qū)小學影視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的問題,學校也面臨設備缺乏、影視相關活動開展較少的問題。
天津地區(qū)中學⑨開設影視類課程的大部分是為了輔助音樂美術和其他的課程,70%的老師會選擇運用影視手段來進行授課,實現影視教學。影視大部分作為教學手段輔助語文、英語、音樂、美術等課程,只有15.25%的中學開設了影視校本課程,課程以作品鑒賞和影視文化為主,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以片段播放或者整部影片播放為主。開設的年級以高一年級和初一年級為主。學校對于開設影視類課程的影片60%為片段播放和整部影片播放,六成的學校已擁有了自己的課程書籍??傊旖虻貐^(qū)的中學電影教育有待加強,但同時值得關注的是,相關的社團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電影的濃厚興趣,且需求量較大,目前中學電影教育仍無法滿足學生所需。
天津地區(qū)小學⑩對于電影教育方面,影視類校本課程的開設還是以輔助美育課程為主,但所占的比例也很少。54.24%的學校已經開設兩年以上的美育課程,但61.02%的學校還沒有開設影視校本課程,已開設兩年以上的僅占10.17%。影視類的課程主要是片段播放或者整部影片播放,以作品鑒賞為主。美育課程的教師多為本校主講老師,且72.88%沒有教材。天津地區(qū)小學生93.02%未參加過影片攝制過程,93.02%的學生未接觸過電影相關活動。天津地區(qū)小學生對于影視興趣相對濃厚,需求量較大。
河北地區(qū)中學電影教育開展的情況較為滯后,受訪教師所在的學校中,影視教學主要是用以輔助其他學科教學,只有19.23%的學校開設了影視校本課程,影視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作品鑒賞,而且教學環(huán)節(jié)較為單一,主要方式為播放整部影片或者片段播放,觀看后討論等。開設輔助美育課程(音樂、美術等)兩年以上的僅占13.46%??傮w而言,河北地區(qū)電影教育比較滯后,開設影視課程的學校較少,學校影視設備較為缺乏,影視主要只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存在。
河北地區(qū)小學在其工作的學校影視相關課程主要用以輔助教學課程(語文、數學、英語等),45%的學校并沒有開設影視類校本課程,開設課程的90%都依靠播放整部影片或者片段播放來教授課程,形式較為單一。河北地區(qū)小學影視教育程度較低,影視僅僅是作為輔助其他科目教學的工具,學校所組織的影視相關活動和社團數量較少,課程設置和師資背景也尚不能滿足影視教育的相關條件。
通過影視活動來提升認知能力、實現影視教育功能的優(yōu)越性顯而易見,但受到教學任務和升學指標控制的中小學往往在組織影視活動方面較為松散,不成規(guī)模,有的甚至干脆不組織此類活動。影視校園活動在京津冀地區(qū)呈現出被動式“缺席”的局面。
北京地區(qū)的中學基本都會組織觀影活動,但65%的教師表示學校組織觀影沒有規(guī)律,15%的教師表示學校并沒有組織過觀影。對于學生拍攝,65%的教師表示學校會提供影視拍攝設備,10%的教師表示學校不會提供相關設備。僅有一半的學校設有影視相關社團。一半以上的學生表示學校有“電影社”和“電視劇中的化學”之類的電影社團。38%的學生反映學校沒有組織過觀影活動。關于所在學校是否提供影視拍攝設備(照相機、攝影機等),未提供的有40%,不知道的有24.21%,提供但需要付費的占2.11%。
北京地區(qū)的小學生中參加過影片相關攝制活動(故事片、宣傳片含微電影、廣告等)的只占12%,參加過電影節(jié)相關活動的也僅占12%??傮w來看,北京地區(qū)小學生電影消費投入相對較高,但現實中參與影視實踐與相關活動的機會較少。另外,有44.1%的學校組織過集體觀影但沒有規(guī)律。受訪學校中近八成沒有影視相關學生社團,可以提供影視拍攝設備(照相機、攝影機等)的學校占到27%,有相關學生社團的占17.76%。
天津地區(qū)的中學生83.33%未參加過影片相關的攝制活動,僅有8.77%的學生參加過電影節(jié)等相關活動。僅有15%的學校能給學生提供拍攝設備,擁有影視相關學生社團的比例僅占20%。天津地區(qū)的中學69.3%的學校沒有組織過看電影,定期組織的僅占5.26%,剩下的有組織過但沒有規(guī)律。85%的學生不知道或認為學校未提供影視拍攝設備(照相機、攝影機等),59.65%的學校開設了影視相關社團,包括DV社團、成長劇社、生涯劇社、戲劇社、電影社、看電影社團等。
天津地區(qū)的小學70.76%組織過觀影,但并不規(guī)律;從未組織過觀影活動的占13.29%。提供影視拍攝設備(照相機、攝影機等)的僅占5.65%。只有12.96%的小學設有影視相關的學生社團,社團名字如小小故事社團、夢工廠、動漫配音、小影院、英語劇社等。
河北地區(qū)的中學48.08%的學校從未組織過看電影,34.62%的學校組織過,但沒有規(guī)律,只有17.31%的學校定期(每年一到兩次)組織觀影活動。能夠提供影視拍攝設備(照相機、攝影機等)給學生使用的學校只占25%,88.46%的學校沒有影視相關社團。
河北地區(qū)的小學70%沒有校本課教材,65%的學校組織過看電影,但沒有規(guī)律,35%從未組織過觀影活動。95%的學校不會提供影視拍攝設備(照相機、攝影機等)給學生使用,5%的學校不知道學校是否提供。河北的小學沒有影視相關的學生社團。
美國發(fā)明家愛迪生很早就說過“電影是教育的工具”,這也是關于電影教育工具論的最早且被引用最廣的說法。2012年荷蘭便有專家展開了對于“教室電影的研究”,不僅將電影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同時還將其作為一種特殊的影片類型,論述其理論、特征、應用方法及技術變革等。[9]相較而言,我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國家已經意識到在中小學推行電影教育的重要性,但影視文化的教育仍任重而道遠。唯有在根本上解決了師資配備、課程設置、教材指定等問題,才有可能真正全面地推進青少年影視教育。從社會的總體架構來看,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對于影視文化知識的普及,同樣是全民影視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更是影視這樣一個時代媒體在社會最基礎層面上的自我救贖。
注釋:
①北京地區(qū)調研的中學有21所,包括人大附中、清華附中、101中學、中關村中學、西城外國語、密云新農村中學等,共收到有效問卷95份。
②北京地區(qū)涉及到的小學共20多所,跨越朝陽、西城、海淀、豐臺、大興等各區(qū),包括北京市海淀區(qū)第二實驗小學、陳經綸中學嘉銘分校、雙馨實驗小學、清華附小、黑芝麻胡同小學、大興二小等,共收到有效問卷428份。
③天津地區(qū)涉及到的中學包括:南開中學、靜海一中、瀛海學校、天津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漢沽五中、民族中學、實驗學校、新華中學、付村中學等,共收到有效問卷114份。
④天津地區(qū)涉及到的小學包括:河畔小學、雙港小學、大港油田小學、塘沽浙江路小學、實驗小學、西青村大任莊小學,共收到有效問卷301份。
⑤河北地區(qū)涉及到的中學共有11所,包括三利中學、新樂一中、滄州一中、保定師范附屬中學等普通市級中學,也包括邯鄲市成安縣第二中學等縣級中學,本次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64份。
⑥河北地區(qū)涉及到的小學有23所,包括保師附小、保定市永華南路小學、石家莊東風西路小學、石家莊草場街小學、解放街小學、北新街小學、外國語小學、石家莊新石小學、承德市雙橋區(qū)石洞子溝小學、裕華西路小學、石家莊柏林南路小學、西關北街小學、石家莊友誼大街小學、孝德小學、石家莊第四小學、石家莊建明小學等學校,共收到有效問卷240份。
⑦北京地區(qū)涉及到的中學共有13所,包括北京市文匯中學、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北京市第六十五中、中關村中學等,共收到問卷20份,授課教師涉及語文、政治、英語、物理、美術、歷史、數學。
⑧北京地區(qū)涉及到的小學有6所,包括北京雙馨實驗學校、萬泉小學、黑芝麻胡同小學、北京市海淀區(qū)第二實驗小學、清華附小和大興區(qū)少年宮。收到有效問卷34份。調研對象在學校主講課程為語文,其次是數學和美術,且存在有教師兼任兩門及兩門以上課程的情況。
⑨天津中學調查了天津育華中學、西青中學、四十三中、付村中學、新華中學、七十八中、大港九中、八十二中等多個學校的情況,覆蓋面較廣,共收到20份有效問卷。
⑩天津地區(qū)共收到59份調查問卷,涵蓋的學校范圍比較廣泛,包括大任莊小學、津南區(qū)雙港小學、西青區(qū)小南河中心小學、大寺小學、鞍山道小學和平區(qū)耀華小學、逸陽梅江灣國際學校、南區(qū)小學、河畔小學、和平區(qū)新華南路小學以及岳陽道小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