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格 戴宏
摘要:在對現階段我國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分析的基礎上指出,現階段我國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其中,學校重視不足、政策指導缺失、缺少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及合理的操作、評估和反饋機制是造成目前現狀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學視域下對人文素質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水平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呈正相關,兩者之間可以存在良性互動提高的可能性。最后,從心理學的視角嘗試性分析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并給出一定的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心理健康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高速發(fā)展,在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的同時,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我國公民在人文素質與心理健康意識方面的缺失。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建設一支專業(yè)素養(yǎng)高、人文素質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對大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水平重視不夠。因此,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視域探討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水平與心理健康水平現狀
由于體制、政策、經濟條件、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等多方面因素,相比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在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水平普查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有一些學者通過實證調查的方式發(fā)現,民辦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大學生人文素質及心理健康水平狀況并不樂觀。
如黃蘋(2014)通過對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發(fā)現,民辦高校大學生對人文知識的掌握較差,人文精神表現不足[1]。焦立濤等(2016)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的方法調查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情況,研究結果顯示,教師人文素質不高、社會對人文素質教育意識的淡漠以及學生本人對人文素質精神的缺失是造成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較差的幾種原因[2]。
同樣,盡管近年來的許多實證研究顯示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雖然整體良好且穩(wěn)定,但也從側面說明這些年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并沒有明顯提高,折射出教育上的問題。
如劉翠英(2015)對2007-2014近十年來的民辦高校大學生SCL-90數據分析顯示,新生總體心理健康水平總體良好,新生主要存在以強迫癥狀、人際敏感、偏執(zhí)、焦慮為主要表現的問題[3]。不過也有一些研究指出,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普通高校大學生在一些維度上存在一定弱勢,如林紅(2004)的研究就指出民辦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與普通高校大學生無明顯差異,但SCL-90測試結果顯示:與普通高校大學生相比,民辦高校大學生在強迫、人際敏感等因子上存在一定的弱勢;就其自身而言,心理問題檢出率比較高的因子為人際敏感、強迫、敵對、抑郁、偏執(zhí)[4]。劉蘭蘭(2016)連續(xù)三年利用SCL-90量表對大連某民辦高校4958人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近三年民辦高校入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各個維度上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5]。
綜上所述,我國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現狀普遍偏低,這樣的結果更多的折射出的是教育上的問題。雖然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在我國高等教育教學中推進多年,但由于缺少相關理論指導和政策引導,以及缺少相應的監(jiān)督評估機制,導致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執(zhí)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一些民辦高校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流于表面,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認知也不夠重視。
二、心理學視域下人文素質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面對現狀所折射出的教育現實問題,擺脫缺少理論指導下的低水平重復,讓人文素質教育取得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一舉兩得的效果,我們有必要先理清人文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從學科上講,人文素質教育屬于教育學范疇,心理健康屬于心理學研究的范疇,而從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角度上切入,兩者必然存在學科上的交叉和理論方法上相互借鑒的可行性,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等。從研究對象上講,兩者研究的對象都關于“人”,即都是對人的相關科學。具體來講,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而人文素質教育類屬于教育學中的一種教學理念,但在實踐中具體的作用對象還是人,因此,人即為二者在研究對象上的結合點。從心理學角度看,人類的心理活動作為教育對象的心理基礎,必然會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全過程實施影響,這是人文素質教育可能取得什么樣效果的一個前提,而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也會反作用于人的心理,這是人文素質教育想要取得什么樣的效果的一個前提。這兩個前提是在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實踐之前必須要弄清楚的理論問題。在相應的理論指導下,才能使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有的放矢,在實踐過程中不至于造成混亂或在低水平上重復。
目前學界關于人文素質的內涵有著不同維度的闡釋,但經過概括提煉,人文素質主要包含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兩方面[6]。同樣,關于人文素質教育,學術界也沒有給出統(tǒng)一的界定,但幾乎所有的界定都有一個共識,即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對學生人格進行塑造的教育。目前,我國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也是基于上述理念和概念,實踐上主要通過兩個維度展開:一是開展一系列人文學科課程,增加學生人文知識儲備;二是加強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潛移默化的增強學生人文精神。而這兩方的工作的最終目的均是讓學生們將獲得的人文知識在優(yōu)良人文環(huán)境的熏陶下逐步內化形成一種特有的、穩(wěn)定的、可辨的心理特征,即一種或幾種人格特質的組合,進而完善學生的人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從概念上筆者理解的人文素質教育即為一種特殊的心理教育,實施好的人文素質教育必然會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綜上,筆者認為,在理論上,大學生人文素質水平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應該存在正相關關系,二者之間存在可以通過良性互動以相互提高促進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三、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對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學研究所陳會昌教授(2008)曾指出:進一步認識到通過人文素質的提升,也能夠起到調適自我心理的積極引導作用[7]。
首先,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大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目前,我國高校大多數學生將自己的時間用于本專業(yè)課程學習,極少學習專業(yè)外領域的知識,尤其是人文知識,有學生認為人文學科的學習不能有效的、直接的在未來的工作中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因此學習人文社科的課程是在浪費時間。筆者認為,專業(yè)知識與人文知識應該是相互積極影響的,而不是互斥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儲備代表了一個人的專業(yè)能力,而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渲染代表了一個人的人格,而完善的人格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的事業(yè)發(fā)展道路能夠走多遠的關鍵因素。因此,在面臨當今時代日趨激烈的競爭,過硬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初入社會尋求工作機會時的第一要素,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從某種程度上有利用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其次,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大學生調節(jié)自己的身心健康。由于在我國現階段基礎教育過程中,往往重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與心理健康的成長,從而導致學生在面臨新的環(huán)境刺激下產生心理上適應不良。因此,各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相關課程十分必要,如心理學導論、積極心理學、女性心理學、性心理學等。此類課程的實施不僅可引導學生們被動學習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繼而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也可以幫助其解決自身問題,促進其心理成長,用“助人自助”的咨詢心理學理念幫助學生渡過入學初、學習中以及畢業(yè)季等各時期的適應不良期,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完善自身人格。從發(fā)展心理學的學科角度出發(fā),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從青春期后期走向成年早期的重要階段,生理上逐漸發(fā)育成熟,但心理上卻還沒完全地獨立,此階段也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不僅可以增加學生人文知識、提升學生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再此過程中逐漸內化了的、穩(wěn)定的價值觀,這里體現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性。同時,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們優(yōu)良的道德修養(yǎng)和高尚情操,而這些對于大學生現階段的學習和走向未來的工作崗位都是非??少F的心理品質,更是逐步完善人格的必要經歷。完善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體現,健康的心理更是完善人格的基礎,擁有健全的人格才會擁有健康的心理。
此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的矛盾的普遍與特殊的關系上來看,如果說在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普遍”,那在民辦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就屬于“特殊”。因此,我們在“普遍”的規(guī)律基礎上還要考慮民辦高校開展相關教育活動的“特殊”性。首先,民辦高校在教育觀念上要加強對人文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問題上的認識,理解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現有體制和自身經濟條件的框架下加強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引導;要明確人文素質教育的地位,確立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培養(yǎng)模式,并建立起一套可操作的評估體系。其次,民辦高校要發(fā)揮其政策靈活和自由度高的優(yōu)勢,在人文課程設置和校園人文文化環(huán)境建設的問題上要因勢利導;要加強硬件建設和師資力量建設,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最后,民辦高校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要緊扣學情,抓住民辦高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在理論高度的指引下,真正把人文素質教育的推開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當成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黃蘋.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狀況調查——以吉林省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30 (03):26-28.
[2]焦立濤,徐興林.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滿意度調查研究[J].知識經濟,2016 (05):154.
[3]劉翠英.民辦高校近十年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2015 (35):77-80.
[4]林紅.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實驗研究[D].清華大學,2004.
[5]劉蘭蘭.近三年民辦高校新生心理健康變化趨勢及對策分析——以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6,2 (10):8-9.
[6]董小磊.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3.
[7]蔡敏,王婉丁.從心理學角度論人文素質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6 (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