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虹
【摘要】“習慣成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命運影響一生”,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不僅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貫徹終身學習理念的需求,更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本文重點從培養(yǎng)興趣收入、強化既有經驗、滲透學法和數學思路等方面出發(fā),探索了小學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這對提升數學教學效果是值得借鑒的.
【關鍵詞】學習習慣;興趣;經驗;學法
俗語有“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而“性格”又往往決定人的命運,“稟性”來自“習慣”,可見,習慣養(yǎng)成有多重要.學習亦如此,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科學的學習習慣,那么,數學學習的功效將事半功倍.因此,要重視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數學,成就終身學習之人.
一、培養(yǎng)興趣入手
數學研究的重點是數與量、數與形之間的關系,內容本來就十分抽象,教學中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抓手,那么,學生的學習熱情就無法激發(fā),學習效果就會降低.而興趣則是高效學習數學的主要抓手,是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的導火線,是培養(yǎng)學習習慣的基礎.培養(yǎng)興趣,首先要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fā),善于遵循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其次,要從教學內容出發(fā),將學生的好奇心與教學內容加以整合,將學生的好奇心有機運用到教學之中,切實為教學服務.
例如,關于“位置與方向”的教學,筆者先讓5名學生參與“猜一猜”的小游戲,其中4名學生分別站在東西南北4個點上,1名學生站在中間蒙住眼睛.筆者發(fā)出“開始”命令后,蒙眼的學生開始原地轉圈,等到筆者發(fā)出“停”的命令后,讓這名學生猜一猜4名學生分別站在什么方向.游戲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抓手,學生對游戲十分感興趣,紛紛舉手表示參與.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筆者還布置一道課下作業(yè),“假如我校要建新校區(qū),請你在A4紙上設計出自己理想的校園,要求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圖書樓、廣播站、花園、操場、籃球場等相互輝映,錯落有致,并命名校園內的道路”.這里,建筑物等放到什么位置合理、給道路命什么名,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僅位置與方向的數學知識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和鞏固,而且學生的空間方位感知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學習興趣也得以進一步激發(fā)與和培養(yǎng).
二、強化既有經驗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必然應用于生活,讓學生對數學從有趣到主動把數學運用生活中,則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既有的經驗學習新知識,從而逐漸增強學習的信心,學會運用既有經驗感悟生活中的數學,從而將數學新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實現數學知識技能與生活實踐的統(tǒng)一.況且,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也指明,要善于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既有經驗感知、體驗數學的趣味,使學生發(fā)現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之中.因此,強化運用既有經驗學習新認識,也是培養(yǎng)數學學習習慣的好方法,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信心,更能培養(yǎng)興趣,主動構建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學習橋梁,也有助于實現數學的生活化、生活的數學化,使數學學習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例如,“面積”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會運用所學面積知識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為此,學完面積的計算公式之后,筆者讓2人一個小組,合作測測數學教材封面、課桌桌面、腳下地板磚的長與寬的長度,分別計算它們的面積,并比較面積的大小.這里,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他們需要準確測量出每個面長與寬的長度,還要計算、相互比較大小,他們發(fā)現原來數學就在身邊,只要細心觀察與思考,數學的奧秘完全可以得到科學的解釋,因為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更來源于生活.接著,筆者又問“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需要考慮到面積呢?”,“買房”“買餐桌”“買茶幾”“買電視”“買衣柜”“買床”“鋪路”“蓋房”“設計大樓”,學生的回答聲此起彼伏.其實,數學學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找到數學與生活的連接點,沒有讓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技能及時運用到生活中.
三、滲透學法和數學思路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有效數學學習的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關鍵,并且高效的學法使數學學習事半功倍.第一步,“審題”,務必審清題意,知道已知的條件有哪些,未知的是什么;第二步,“畫一畫”,即畫圖,讓學生根據審題,畫一畫圖,通過圖來理解題意,化抽象為形象,化煩難為簡單;第三步,“列關系”,即尋找數與量的關系、數與形的關系,在兩者之間鋪路搭橋.這是學習數學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高效的方法,更容易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從而使學生的思維由感性思維階段向理性思維階段上升.
例如,“分數的初步認識”,筆者讓學生先嘗試“分蘋果”,“9個蘋果,讓3名學生來分,如何分?”,學生“均分”的思想要起作用,“每人3個蘋果”;接著,筆者讓學生“分蛋糕”,“1個蛋糕,讓2個人來分,如何分?”,還是“均分”,“一人一半”,那么問題來了“‘一半如何用數字表示呢?”,學生要畫圖,1個蛋糕畫成了2份,這2份如何用數字表示成為學生心中不解之謎,這就為學習方法的傳授和數學思想的確立埋下了重重的伏筆,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他們要紛紛主動探索數與量、數與形之間的關系.
有人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新課標更要求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負責,使學生真正能夠踐行“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為其全面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薄其紅.小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培養(yǎng)之我見[J].學校管理,2013(1):37.
[2]彭連云.淺談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J].小學教學研究,2014(7):41-42.
[3]雷秀天.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策略和方法[J].甘肅教育,2018(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