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金水區(qū)總醫(yī)院(450000)李發(fā)印 王瑰麗
鄭州市瑞龍紡織有限公司職工醫(yī)院(450000)武麗霞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寬蒂息肉患者74例,依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實驗組(n=37)與對照組(n=37)。其中實驗組女16例,男21例,年齡35~71歲,平均年齡(56.21±7.84)歲;對照組女17例,男30例,年齡34~72歲,平均年齡(56.56±7.92)歲。兩組年齡、性別等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協(xié)會批準。
1.2 方法 實驗組行結腸鏡高頻電圈套器聯(lián)合尼龍繩套扎術,操作如下:內鏡直視下探查息肉位置、大小及其與周圍組織解剖關系,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抬舉息肉,行尼龍繩套扎術;經鉗道插入尼龍圈推送器,使得原本位置上尼龍圈伸出,套住息肉根部,確保圈套位置合適后,逐漸收緊,直至尼龍圈結扎上部息肉發(fā)紺,輕輕推動尼龍圈推送器操作部,游離尼龍圈后,推送器拔出;電圈套器經鉗道插入,于尼龍圈上方0.5cm左右處套住息肉,行電凝電切,摘除息肉;息肉切除后,觀察30~60s,確定創(chuàng)面無出血后,退出內鏡,回收息肉,送至病理檢查。對照組行高頻電切術,操作如下:內鏡確定息肉位置、大小及其與周圍組織解剖關系,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抬舉息肉,調節(jié)高頻發(fā)生器參數(shù),電圈套器經鉗道送入,連接電源行息肉切除;切除后操作同實驗組。兩組術后均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對比息肉切除一次成功率、息肉再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7.0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表)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卡方檢驗,檢驗標準α=0.05。
實驗組息肉切除一次成功率89.19%(33/37),術后隨訪6個月,無原部位息肉再生,其他部位息肉再生2例,占5.41%(2/37);對照組息肉切除一次成功率64.86%(24/37),術后隨訪6個月,無原部位息肉再生,其他部位息肉再生3例,占8.11%(3/37)。實驗組息肉切除一次成功率較對照組高(X2=6.186,P=0.013),但隨訪6個月,兩組息肉再生率相比,無明顯差異(X2=0.000,P=1.000)。
寬蒂息肉為結直腸息肉特殊類型,其息肉蒂直徑>1.0cm,黏膜下滋養(yǎng)血管豐富,切除過程中操作不當易造成創(chuàng)面出血,以往臨床上多采用高頻電切術治療,但其術后出血風險較高,且易造成腸穿孔。因此,找尋一種更為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療方案對寬蒂息肉患者尤為關鍵。
目前,臨床采取手術方式切除寬蒂息肉時,多予以輔助性手術措施,保證息肉完全切除同時,提高手術安全性。尼龍繩套扎術利用尼龍繩對息肉根部行結扎處理,阻斷息肉血液供應,同時還可于電凝時發(fā)揮阻隔作用,避免手術切除過深,降低腸穿孔發(fā)生風險[1][2]。
本研究對寬蒂息肉予以結腸鏡高頻電圈套器、尼龍繩套扎術聯(lián)合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息肉切除一次成功率較對照組高,且兩組息肉再生率均較低,且無明顯差異,充分說明對寬蒂息肉予以結腸鏡高頻電圈套器、尼龍繩套扎術聯(lián)合治療,可進一步提高息肉切除一次成功率,效果更為顯著。原因在于該術式未對息肉基底面、黏膜下滋養(yǎng)血管造成過度破壞,且尼龍繩套扎寬蒂息肉,可有效阻斷息肉血供,致使局部炎癥性壞死,促進息肉脫落,有效治愈息肉[3][4]。
綜上所述,對寬蒂息肉予以結腸鏡高頻電圈套器、尼龍繩套扎術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提高息肉切除一次性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