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創(chuàng)作和拍攝高質量的、被兒童喜聞樂見的、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兒童電影是電影工作者的責任,同時其巨大的市場潛力也為業(yè)界內同行所看好。腳踏實地、行之有效的創(chuàng)作和推廣兒童電影是本文討論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兒童電影 劇本創(chuàng)作 方法論
創(chuàng)作兒童電影,第一要抓住孩子自身具有的天然特點。兒童的天性是好動、好奇、充滿行動性、簡單而直接,追求好玩。因此我們所創(chuàng)作的形象必須是始終行動著的、思考著的、改變著的。
第二,要抓孩子的缺點。兒童的缺點可能有膽小、愛逃避責任、自我、孤獨、懶惰。因此我們所創(chuàng)作的形象中必須具有其中之一的特點,才能在最后的教育意義中得以彰顯和突破。
第三,要抓孩子沒有的點?,F(xiàn)實中的兒童不可能有一個會說話的玩具,不可能坐著飛屋環(huán)游世界,不可能跑到地下世界去,不可能和牛頭馬面的怪獸打交道,但這不表示他們不想。越是不可能,就越想。因此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滿足他們。賦予我們的人物形象以冒險的機會和奇幻的經歷,以這樣的模仿和再現(xiàn)來實現(xiàn)他們的想象和幻想,最終給予他們滿足感和成就感。
第四,要抓教育性。兒童電影的教育性是其最根本的一個性質,我們需要摒棄的不是說教,而是說教的形式和內容。一旦說教淪為陳腔濫調的耳提面命和假大空的宣傳,兒童看不懂了,也就失去了興趣。在歐美的兒童影片中,總是以看似荒唐滑稽的故事來演繹一個深刻的、老少皆宜的、有社會廣泛認可的道理。比如對雋永愛情的認知,對友誼的認知,對勇氣和夢想的認知,對愛的認知,在嬉笑和驚嘆中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可以說,教育性即主題,如果我們弘揚的是那些細膩的、柔軟的、感性的、人性的主題,這必會是一部優(yōu)秀的兒童電影。
抓住這四個點,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便可躍然紙上了。首先,任何的劇本創(chuàng)作都需要模式,那么現(xiàn)在的工作就是將分散的人物和情節(jié)模式化。宏觀故事線把握就是作者之前提到的“模仿”“直接”“想象”“冒險”“實現(xiàn)”“滿足”“以小見大”。所有的故事均應按照這樣的過程來進行。有了這樣的統(tǒng)籌,剩下的矛盾沖突、懸念和動作也就非常好添加了。
其次,人物形象的確定。一個可愛的、討人喜歡的形象。這里的人物形象不僅在于編劇所設定的形象,還在于演員的形象。對于動畫電影來講,很容易創(chuàng)造出令人滿意的人物,比如《穿靴子的貓》里的小貓咪;《喜羊羊與灰太狼》里的狼和羊;《紅領巾》還原真正的兒童,而不是去重新打造一個我們認為的兒童形象。
再次,對于事件的確立。孩子們本身不會去關注他們自己對別人的作用力,他們考慮的是自身和別人對自己的作用力。因此故事需要講述的是孩子自己所受到的影響和獲得的滿足感。舉例來說,扶老奶奶過馬路,給媽媽做頓飯,送老師一個蘋果,背著爸爸上學,所有的事件中,動作的發(fā)出者都是孩子,他們便不會對這個感興趣。這一點很容易解釋,比如當你去親吻你的愛人的時候,你不會去研究你親吻他/她的這個過程,你更關注的是會不會得到回應和得到回應后你自身的感受。孩子也是如此。兒童都喜歡引起別人注意,希望別人主動和他發(fā)生反應,作出回應。因此“一個孩子翻山越嶺送一只企鵝回南極,因為這只企鵝總是纏著他,但企鵝對他依依不舍,于是他又把企鵝接了回去”會比“火星上的孩子落入地球幫爸爸對抗壞人”更好看,原因就在于前一個故事是孩子自身的感受和企鵝對他的一個影響,而后一個孩子是沒有感受的,只是一個動作的發(fā)出者。這就說明在故事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必須將所有的事件都直指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去對應各種事件。
最后,解決一個“我們想說什么”的問題。要拍好兒童電影,必須做到“三心一統(tǒng)”,即愛心、童心、平等心,并要有鮮明的兒童立場。那么從這“三心”出發(fā),我們可以表達什么呢。愛心,也就是說兒童電影的第一個主題是真善美,我們要傳達真實的、積極的、光明的、充滿愛和理想的概念。童心,簡單而直接的、不浮夸的、沒有成人世界里黑暗成分干擾的,并能夠還原成人對于童年向往的主題。平等心,小孩可以教育大人,拯救大人,幾乎所有的成功兒童電影都是講孩子教給了大人什么,因此這個主題同時可以應用到成人世界中去。有了這三個概念的限制,就很容易解決主題的問題。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主題不需要具化,而需要宏觀。宏觀亦可震懾,可留余味,可引起思考。而具化主題,比如具體到助人為樂,敬老愛幼等這樣的主題,就乏味,單薄。這些不可以作為主題,只可以作為事件去反映一個道理,所有的主題只有宏大到“愛”“勇氣”“理想”的程度,才可以滿足孩子的幻想和希望。
在這里需要補充的一點是,對于題材的選擇,兒童文學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優(yōu)秀的兒童電影劇本來自于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如《納尼亞傳奇》等,很多孩子最先接觸到的其實是兒童文學、童話、神話、寓言等,當他們看到這些故事被立體化,并以電影的形式表達的時候,會感到非常興奮,因此取材于兒童文學,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作者簡介:王一可,女,南京市第十二中學在讀,研究方向:戲劇影視文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