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敏
【摘要】 文學和歷史這兩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借助文學作品輔助教學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诖吮尘?,對利用文學作品,還原歷史背景;利用文學作品,揭示歷史本質(zhì);借助文學作品,推進歷史探究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guān)鍵詞】初中歷史;文學作品
文學來源于生活,文學作品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濃縮,是歷史事件的記錄,是歷史環(huán)境的反映,在漫漫長河里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烙印。文史不分家,歷史研究離不開對特定時期的文學研究,歷史教學亦是如此?!稓v史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目標是:學生了解、掌握人類社會歷史變遷發(fā)展的基本趨勢,關(guān)注各階段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時代特點,并發(fā)現(xiàn)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歷史與文學本為一體的學問,文史交融,因此文學作品也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jù)。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采用文史結(jié)合的方式,用文學作品來支撐歷史,發(fā)揮文學作品的穿插作用,讓歷史學習更有趣、更豐富、更生動。
一、運用文學作品,強化歷史感知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基于相應的歷史事件組織教學,是一種有效舉措。歷史事件的概況在歷史這一表象中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針對其中一部分歷史事件的教學,可以在起始環(huán)節(jié)引入相應的文學作品,或者穿插于其中,使學生可以透過文學作品了解這一事件的概況,并就此形成初步感知,架構(gòu)豐富的表象。
例如,在教學《紅軍長征與遵義會議》時,為了幫助學生就這一事件形成初步感知,了解其大致概況,我選擇在引入環(huán)節(jié)出示毛澤東的著名詩詞《七律·長征》。在這段詩詞中,針對紅軍的長征這一歷史事件,做出了簡單扼要的概括,金沙江、大渡橋以及雪山、草地等,都能夠突顯長征環(huán)境的惡劣以及過程的艱難,而且這首詩學生們都早已經(jīng)學習過,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親切感和熟悉度。通過這首詩的閱讀,既能夠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規(guī)模以及長征時的艱難形勢,也能夠從中體會到紅軍戰(zhàn)士頑強、不畏艱苦的精神,必然能夠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打下扎實的根基。
基于上述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以文學作品穿插的方式引導學生感知歷史事件,是一種有利于教學的舉措,正因為穿插了毛澤東的詩詞,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這一事件的具體概況,還能夠形成直觀化感知。
二、運用文學作品,把握歷史背景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歷史事件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才能引導他們進行高效化的歷史學習,才能為他們的自主化歷史探究奠定基礎。
1.運用文學作品,剖析歷史背景
文學作品的誕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guān),只是增加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以及相應的加工處理。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善于利用文學作品,特別是其中所蘊含的歷史背景,用于強化歷史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時序性特點,同時也能就此展開對歷史事件的深入解析,不僅了解事件的起源以及經(jīng)過,也能夠把握其中的人物、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和影響等,使學生可以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賞析,立足于不同的視角體悟歷史事件,促進比較思維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地發(fā)展和提升。
例如,在教學《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時,涉及了和“玄奘西游”相關(guān)的內(nèi)容。針對此內(nèi)容的教學,可以引入學生非常熟悉的《西游記》,其創(chuàng)作原型和背景就是“玄奘西游”,只是小說中除唐僧之外的其他神仙妖魔都是由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非真實的歷史。真實的玄奘,幼年確實非常不幸,玄奘自幼喪失父母,陳氏家族信仰佛教,這些因素都對他形成了非常顯著的影響。玄奘于13歲在洛陽出家,唐貞觀二年時,也就是公元629年,因為饑荒很多京城居民遠離長安,玄奘借此機會開始西行,經(jīng)過蘭州、姑臧以及敦煌等地。在游歷途中,得到了很多國家以及人民的幫助,成功出境到達伊音以及高昌等國,之后進入北印度。他一邊游歷一邊學習,經(jīng)歷了萬般苦難,終于在公元633年到達中印度的那爛陀寺。公元645年玄奘成功回到長安,希望將自己所學習的佛教知識發(fā)揚光大。玄奘西行得到了太宗的重視,也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的就是玄奘所游歷的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以及宗教發(fā)展等,這部著作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辯機完成記錄和整理。
上述案例中,借助教材以及背景知識來引導學生自主對比,使他們能夠就此發(fā)現(xiàn)《西游記》所描述的背景時代確實在貞觀年間,玄奘西游也確有此事。這種文史相結(jié)合的分析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對這一事件所發(fā)生的背景以及原型形成更深層面的把握和認知。
2.利用文學作品,還原歷史背景
初中歷史教材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起源背景并沒有交代很細致,大多是一筆帶過,但歷史背景是學習歷史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是研究學習的起點。而一些特定歷史時期的古詩卻生動地描寫了歷史背景或歷史事件,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借助古詩,幫助學生填充、豐富歷史背景缺口,使后期的學習和理解更容易。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唐的盛衰》一課時,提供了杜甫的古詩《區(qū)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币云趲椭鷮W生了解盛唐時期的社會情況。教師先組織學生自行閱讀,體會古詩中描繪的“開元盛世”的繁榮經(jīng)濟,感受盛唐時期一片欣欣向榮的社會情況。學生借助古詩,能直觀地了解到盛唐“開元盛世”的社會背景,對學習和研究歷史有很大的幫助。
杜甫素有“詩圣”之稱,其詩被譽為“史詩”,因為他的詩作常常描述了當時歷史時期下的社會背景。因此,在以上教學案例中借助杜甫的作品幫助學生大概地把握“開元盛世”的社會生活情況。
二、運用文學作品,推進歷史學習
很多文學作品與歷史事件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性,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文學作品推進他們歷史學習的進程。學生在文學作品的輔助下,能夠?qū)v史本質(zhì)進行深入化認識,能夠在自己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開展深度化的歷史探究。
1.利用文學作品,揭示歷史本質(zhì)
文學作品是當代社會的反映,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所見、所感、所想的記錄和升華,是后人正確理解當時歷史和社會的重要橋梁。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時,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計相應的文學作品的穿插,引導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分析來清晰深刻地認識歷史,從而揭示歷史社會的本質(zhì),找到具體事件的歷史原因。
例如,在教學《中國的時局與辛亥革命》一課時,可以穿插魯迅的作品《藥》,輔助學生分析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藥》這篇小說有一明一暗的兩條線索,通過革命烈士夏瑜的血被制成人血饅頭、然后作為華小栓治病的“藥”的情節(jié),以及通過花白胡子等茶客的談論對話,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于革命的不理解、不支持,側(cè)面深刻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的局限性:沒有深入群眾進行宣傳革命,沒有給革命創(chuàng)造牢固的群眾基礎。最后得出,這也是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觀原因及關(guān)鍵原因所在。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借助學生學過的文學作品《藥》,穿插入歷史教學,引導學生去探究和印證辛亥革命失敗的背景和原因,幫助學生找出真正的緣由,理解當時歷史社會的本質(zhì),讓歷史學習更具體和豐富。
2.借助文學作品,推進歷史探究
新課程提倡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歷史,通過歸納、分析、概括、對比、質(zhì)疑等過程,形成自己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群像,清晰地認識到歷史社會背景和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將類似歷史事件對比,將真實情況與文學作品描述對比,將不同文學作品對同一事件的描述對比等,通過對比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正確地審視歷史,敢于質(zhì)疑,敢于提問。這種思維模式也同樣適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tǒng)一》一課時,提供給學生《三國演義》中描寫曹操和孫權(quán)外貌的文段,讓學生根據(jù)文字分析二人誰更年長。就描寫來看,曹操胡須冉冉,孫權(quán)意氣風發(fā),學生的判斷認為孫權(quán)更年輕一些,但事實卻相反,這便在學生心中留下了疑問,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師進行點撥講解:文學作品中,為了符合曹操老謀深算的特點,所以裝扮老成;而孫權(quán)是武將,為了體現(xiàn)他的颯爽英姿,所以裝扮上比較年輕。這樣分后完學生就能理解了,對曹操和孫權(quán)的個性特點和人物形象也有了大概的把握。
由此可見,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文學作品中對歷史人物原型的描述,對比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更高效地理解人物特征和形象特點,激起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讓歷史研究學習更加生動有趣。
文史相融不分家,穿插引入文學作品來輔助歷史教學是一種很高效的方式,尤其是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了注重歷史的人文性和藝術(shù)性,讓學生借助文學作品來走進歷史,看到真實又形象的歷史社會現(xiàn)象。同時,歷史教學對于學生的成長和人格培養(yǎng)十分重要,在了解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提高人文素養(yǎng),學習和傳承人類文明,尊重時代的文明成果,也拓寬學生的視野,看到自己國家以外的整個世界。在歷史中學習文明的發(fā)展,體會生命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高正松.文史結(jié)合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教書育人,2018(09).
[2]林素華.初中歷史“學習型試卷”的命制——以綜合題“司馬光砸缸”的命制為例[J].中國教師,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