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重讀《傷逝》

      2019-02-15 18:05:43管興平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啟蒙者涓生傷逝

      管興平

      (長江大學 文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傷逝》創(chuàng)作于1925年10月21日,收入1926年8月北新書局初版小說集《彷徨》,得以最初發(fā)表。小說中,涓生住在會館和子君交往頻繁,其后兩人遷居于吉兆胡同同居,經(jīng)歷了涓生失業(yè),兩人感情冷卻,以及子君的最終離去這一系列變故。涓生不得已再遷回會館,打聽子君下落,得知她已去世,遂后悔莫及。

      《傷逝》重述了一個啟蒙者與新青年的故事,并將之悲劇化,其結(jié)果使人感傷。作品在魯迅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層面上具有詩意的筆調(diào),凸顯出小說的理想化特征。小說的獨特性主要表現(xiàn)在自我選擇的“孤獨”,是一種主動選擇的命運,不同于被動的選擇。這是對日常生活的背離和抗爭,使得魯迅不俗不凡。

      一、啟蒙中的形象轉(zhuǎn)換與終極啟蒙

      涓生最初是一個思想啟蒙者,子君作為一名新青年,經(jīng)受啟蒙后轉(zhuǎn)化為一個先行者,即啟蒙行動者,再反過來對涓生產(chǎn)生影響。子君之死顯示出終極啟蒙的征象。

      在涓生眼里,因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子君大膽但不夠現(xiàn)代,有女子天生的羞澀感。這是那個時代的女子不可避免的?!爱斘抑附o她看時(雪萊半身像),她卻只草草一看,便低下了頭,似乎不好意思了。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還未脫盡舊思想的束縛。”[1](P111)同時,女子的主動(投懷送抱)給書生帶來了狂喜。就像傳統(tǒng)文人遭逢狐媚獲得慰藉一樣,涓生也獲得了傳統(tǒng)文人的心理滿足?!斑@幾句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很震動了我的靈魂,此后許多天還在耳中發(fā)響,而且說不出的狂喜,知道現(xiàn)代女性,并不如厭世家所說那樣的無法可施,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見輝煌的曙色的。”[1](P112)

      兩人婚姻的儀式化也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一面。一方面,子君接受了現(xiàn)代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雖然涓生已經(jīng)明顯西化,“后來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記憶上卻偏只有這一點永遠留遺,至今還如暗室的孤燈一般,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1](P113)。但是子君對西式是非常向往的,涓生對這一西式的羞愧,確實還不“現(xiàn)代”,心理上也有傳統(tǒng)觀念在作祟。

      子君的行為表現(xiàn)出男性化的特征,是啟蒙行動者的突出表現(xiàn)。她就像一個俠客,“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縮,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驕傲和反抗來支持。她卻是大無畏的,對于這些全不關(guān)心,只是鎮(zhèn)靜的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1](P114)。我們是否可以說涓生期待的伴侶是有男子氣的(主動的,無所畏懼的)?顯示出作者本人或小說中的“我”是畏縮的文人?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男子首先表現(xiàn)出對女性要求的多面,隨后又發(fā)生了某些轉(zhuǎn)換,“我”固然是多疑慮的、女人氣的,雖然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做出分手的決定。

      但是子君女性化的一面重新出現(xiàn),傳達出啟蒙行動者的改變,同時強化了啟蒙思想者的猶疑。子君有幾次“凄然”“凄苦”“凄慘”,是啟蒙行動者的退縮。第一,在最初的家庭生活中,“我”忠告子君:不要過度操勞,但“她只看了我一眼,不開口,神色卻似乎有點凄然”。第二,涓生被辭退,打算以文為生,但事情對子君卻打擊很大:“我很費躊躇,不知道怎樣措辭好,當停筆凝思的時候,轉(zhuǎn)眼去一瞥她的臉,在昏暗的燈光下,又很見得凄然?!盵1](P117)第三,家中生活成問題,油雞們成了肴饌,“我”看見自己和子君的樣子,還發(fā)議論,“只有子君很頹唐,似乎常覺得凄苦和無聊,至于不大愿意開口。我想,人是多么容易改變?。 盵1](P119)第四,“我”和子君感情日淡,終日在外游蕩,一旦回到寓所,“但子君的凄慘的神色,卻很使我吃驚”[1](P120)。第五,兩人之間隔閡愈深,“到夜間,在她凄慘的神色中,加上冰冷的分子了”[1](P120)。除了女性心思細密,會將小事情放大之外,她們不能應對微細的小事情,也是新青年的弱點。青年的近于怯弱給予思緒復雜的“我”產(chǎn)生了無法排除的影響,“我”的猶疑感在加深。

      與子君的改變相適應,涓生又變成了一個有自己事業(yè)追求的人,成了一個啟蒙思想者和行動者的結(jié)合體。文中幾次提到《自由之友》,能證實這一點。首先涓生被辭退后,覺得“也還可以譯點書,況且《自由之友》的總編輯便是見過幾次的熟人,兩月前還通過信”[1](P117)。同時抱有希望,“《自由之友》的總編輯曾經(jīng)說過,他的刊物是決不會埋沒好稿子的”[1](P118)。所以開始努力工作,“不久就共譯了五萬言,只要潤色一回,便可以和做好的兩篇小品,一同寄給《自由之友》去”[1](P119)。涓生忘我的工作,也忘記了子君,兩人之間的隔閡更深,但涓生“在那里看見《自由之友》,我的小品文都登出來了。這使我一驚,仿佛得了一點生氣。我想,生活的路還很多,——但是,現(xiàn)在這樣也還是不行的”[1](P124)。涓生有意識的將兩人關(guān)系掐滅,放棄了對希望的追求。在這一點上,“我”徹底放棄了與新青年的合作,雖有機會,但在“我”看來,已不可能繼續(xù)。

      涓生的思想啟蒙者和啟蒙行動者合體后的反思分為幾個層面:首先,他是考慮自己,開始反思:“其實,我一個人,是容易生活的,……然而只要能遠走高飛,生路還寬得很”,“但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于連這一點也想不到了”。[1](P120)涓生所認為的新青年是識見淺薄的,另一方面,“我”又表現(xiàn)出通達與自以為是。對愛情也有反思,“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1](P121)。說明“我”愛到盲目,因此質(zhì)疑自己的人生。所以自己就想告別:“近來也間或遇到溫暖的神情,但這卻反而增加我的苦痛”,“然而我的笑貌一上臉,我的話一出口,卻即刻變?yōu)榭仗?,這空虛又即刻發(fā)生反響,回向我的耳目里,給我一個難堪的惡毒的冷嘲”。[1](P122)“我”內(nèi)心已經(jīng)決定告別“新青年”。

      其次,思想啟蒙者對啟蒙也充滿了懷疑?!拔以诳鄲乐谐3O?,說真實自然須有極大的勇氣的;假如沒有這勇氣,而茍安于虛偽,那也便是不能開辟新的生路的人。不獨不是這個,連這人也未嘗有?!盵1](P122)這是啟蒙者的假想的西方式的思想?!拔夷菚r冷冷地氣憤和暗笑了;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也還是一個空虛,而對于這空虛也并未自覺?!盵1](P122~123)涓生似乎以為,新青年不看書就弄不清道理,沒有了啟蒙指導或拒絕指導就沒有出路。而且在涓生看來,為了所謂的“愛”,“我”當時對子君所進行的是可疑的啟蒙,經(jīng)歷了家庭和細小事物的新青年還能那樣無畏嗎?所以“我”開始反思:“我不應該將真實說給子君,我們相愛過,我應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說謊”,“我以為將真實說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時那樣。但這恐怕是我錯誤了。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1](P127)這說明“我”對新青年期望過高,特別是子君這樣的啟蒙行動者。

      再次,子君之死意味著肩負啟蒙行動重擔的新青年會死去,但是可能換來了其他人的新生?!拔乙蛑碌纳房邕M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盵1](P130)即用“愛”做前導,通過文字表明對子君的“愛”,也因此不負啟蒙之名。男女性別和思想出現(xiàn)轉(zhuǎn)換,表現(xiàn)出男性更虛無,女性更決絕。這正是預設(shè)的啟蒙者境遇。小說的隱喻是:“我”對子君后來的心理投射改變了男性化了的子君形象,子君之死是預設(shè)的啟蒙者的悲劇結(jié)局,也預示了啟蒙的失敗,其實是啟蒙者心理失敗感的反映?!拔摇钡目缛胄侣芳词菆猿謫⒚?,盡管暫時看不到前路,但是在當時環(huán)境下必須走的惟一的路途。

      可以看出,子君之死是啟蒙行動者(男性化的女性)的終極啟蒙,在死亡的昭示下,啟蒙的路途被照亮或部分照亮,看清前路還必須有行者自身的努力。猶疑的書生(文人,也多為男性)與堅決的行動者(女俠,秋瑾的影子),一個是思想上的啟蒙者,一個是行動上的啟蒙者,誰更可???

      她漸漸有了知覺,也感受到了痛楚,痛楚隨著不停歇的打擊累積,她覺得身體就像被撕裂似的難過。不知過了多久,那窒息的,她認為快要把她的身體撕得粉碎的痛楚突然離她而去。接著就像苦盡甘來有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舒適隨著打擊一點、一點地鉆進她的身體。她莫明其妙地感覺身體失去重量飄起翻卷。舒適在身體里沉淀,又在沉淀中升華。沒有停歇的打擊就像暖陽,也像溫柔的波浪撫摸她,擠壓她,她的身心在從來沒有過的暢快中升華。

      二、現(xiàn)實與虛幻

      對于《傷逝》的寫作,有學者認為它有傳記的成分,魯迅寫的是自己,特別是魯迅和許廣平萌生的愛情。澳大利亞學者張釗貽認為,“把《傷逝》解讀為一個‘頹廢’‘超人’追求愛情和個性獨立的痛苦掙扎,不僅作品體現(xiàn)尼采氣息,也反映出作者魯迅自己具有尼采精神?!盵2](P405)這也反映出了魯迅“魏晉風度,托尼文章”的方面。他進一步補充,認為涓生身上“這不是一個大男子主義者的‘利己主義’,而是一個‘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利己主義’,他的‘利己’是為了與社會抗爭”[2](P401)。重點強調(diào)了涓生精神層面的“個人主義”。但是,我們通過對文本細讀,認為《傷逝》寫個人愛情與現(xiàn)實境遇,既是寫實的,也是寫詩的。對于子君這樣的先行者的失敗寄予了同情,通過愛情婚姻關(guān)系來揭示人的抗爭的無奈,更多地表達出啟蒙主義的意義,即對現(xiàn)實和自我的理性審視。一是現(xiàn)實的愛情和思維的分裂,二是知識分子(啟蒙者)的困境和自我的痛苦。

      第一個層面是現(xiàn)實的愛情和思維的分裂。首先是對涓生的愛情熱度:“在久待的焦躁中,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于是就看見帶著笑渦的蒼白的圓臉,蒼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條紋的衫子,玄色的裙?!盵1](P110)這種“一見你就笑”是相愛的人的共同表現(xiàn)?!澳撬塑嚸矗磕撬浑娷囎矀嗣??”表明涓生心中所牽掛的正是焦灼于心的愛的羈絆?!八坎恍币暤仳湴恋刈吡?,沒有看見;我驕傲地回來?!盵1](P112)說明相愛的人可以對抗任何世俗的人事。

      然后是敘述者(涓生)的自私,是愛的占有的自私,然后回到個人選擇的自私。“我已經(jīng)記不清那時怎樣地將我的純真熱烈的愛表示給她?!盵1](P112)說明相愛的人是糊涂的;“即使我自己以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她也毫不以為可笑。這事我知道得很清楚,因為她愛我,是這樣地熱烈,這樣地純真?!盵1](P113)在涓生看來,子君的愛更熱烈,似乎是應該的,本該如此的。“我的心因此更繚亂,忽然有安寧的生活影象——會館里的破屋的寂靜,在眼前一閃,剛剛想定睛凝視,卻又看見了昏暗的燈光?!盵1](P117~118)涓生的猶疑,一閃念的真實比混亂長久的思考更重要,說明涓生其實更想過會館孤身一人那樣的生活,涓生對子君的愛已有厭倦?!捌鋵崳乙粋€人,是容易生活的,……然而只要能遠走高飛,生路還寬廣得很?,F(xiàn)在忍受著這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倒是為她,便是放掉阿隨,也何嘗不如此。但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于連這一點也想不到了。”[1](P120)對子君的指責是因為自己缺少了遷就和隨意,沒有溝通和商量的習慣,自己的想法憋在心里而不說出來,只是一味指責對方不理解。這是雙方處在矛盾沖突之下的常態(tài)。這段話加劇了涓生對自我認知的個人化表達,他只為自己考慮?!拔矣X得新的希望就只在,分離;她應該決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1](P123)涓生的思維意識中已混有了殘忍或者說惡念,其初衷也是從自我出發(fā)的。“冰的針刺著我的靈魂,使我永遠苦于麻木的疼痛。生活的路還很多,我也還沒有忘卻翅子的扇動,我想?!彝蝗幌氲剿乃溃欢⒖套载?,懺悔了?!盵1](P124)這后一句話第二次出現(xiàn),涓生的惡意進一步加強,只考慮自我,而將子君排除在生活之外。在《自由之友》上涓生發(fā)現(xiàn)文章登出,意識到他和子君有改變的時機,但是敘事者認為不可行,是寫作層面的不可行,而不是現(xiàn)實層面的不可行,蘊含作者觀念先行的一面,和不愿意面對現(xiàn)實的一面。魯迅設(shè)置的是讓先行者死去,后設(shè)的是讓涓生往前邁步,是一種分裂性的思維,其中肯定猶疑中的前進和行動。

      現(xiàn)實愛情中透露的敘述者(涓生)的真實與虛偽是:“我想,只要離開這里,子君便如還在我的身邊;至少,也如還在城中,有一天,將要出乎意表地訪我,像住在會館時候似的?!逼渲杏刑摶玫木瘢骸敖?jīng)過許多回的思量與比較,也還只有會館是還能相容的地方。依然是這樣的破屋,這樣的板床,這樣的半枯的槐樹和紫藤,但那時使我希望,歡欣,愛,生活的,卻全都逝去了,只有一個空虛,我用真實去換來的虛空存在。”[1](P129)兩人在相互猜疑中生活,子君明顯是弱者。人生不能面對真實,可涓生偏偏這么想,還要這么做,而且是對著愛自己的人?!拔以诳鄲乐谐3O?,說真實自然是須有極大的勇氣的;假如沒有這勇氣,而茍安于虛偽,那也便是不能開辟新的生路的人。不獨不是這個,連這人也未嘗有!”[1](P122)兩人之間只有各自的冥想和自我傾訴,缺乏相互的溝通。涓生的真實是虛假的,精神虛幻的,建立在虛偽與自私之上。更深一層,“真”的人生難以還原真實的“人”“個人”,這是知識者面臨的困境。相較而言,子君為“愛”而生存,雖生命已逝,但意義更大,卻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出路。

      第二個層面是知識分子(啟蒙者)的困境和自我的痛苦。小說中“我”的潛在的敘事人形象,敘述者的自我分析、評價,是否準確?小說中“我”有幾種聲音:戀愛中的個人、啟蒙者(知識者)和回憶者(懺悔但并不完全真誠,帶有詩意的、精神虛幻的一面),加強了現(xiàn)實困境?!拔摇迸c涓生、子君的對話出現(xiàn)反諷:“我”與敘述者的聲音不一致,造成讀者理解的差異。敘述者和涓生(“我”)的聲音不一致,是魯迅寫作時的設(shè)置,表現(xiàn)出在現(xiàn)實層面是一回事,在精神層面是另一回事,進一步凸顯啟蒙者的困境。知識分子在應對現(xiàn)實時有挫敗感,“我”與自我是分離的;在進入虛幻想象時實現(xiàn)了個人理想的完成,“我”與自我獲得同一,同時獲得精神自由。但在實際生活中個體身上的“我”與自我這兩者是無法結(jié)合的,因而帶來知識分子(啟蒙者)的痛苦。

      這種知識分子(啟蒙者)之痛的表現(xiàn),一面是“真實”的,相反的另一面是“虛偽”,前者是“真”的人或活的人的言說,結(jié)果是虛空;后者有理想的或違背現(xiàn)實的一面,會引起人的孤獨,結(jié)果也是虛空?!斑@就是說,無論‘說’與‘不說’,選擇‘真實’還是‘說謊’,同樣逃避不了‘虛空’,并且都要付出道德和良心的沉重代價。”[3](P79)由此出現(xiàn)雙重的“虛空”和更深的孤獨感。就像涓生體會到的,子君死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而涓生是失卻了愛,有了毀滅個體的罪惡感。這其中,有男性一時之歡到愛的冷卻,加上子君的怯懦(原因還不太明確,不僅僅是涓生不再愛她,進一步印證魯迅對啟蒙境遇的預設(shè)),也有經(jīng)濟原因,但這在涓生被辭退之前就有了,加上囿于家庭生活不能自拔。這也是被作者安排的,這種安排體現(xiàn)了魯迅的犀利,也證明了知識分子的困境,傳達出作為知識分子的現(xiàn)實無力感,同時也表現(xiàn)出魯迅對啟蒙的理性觀察和小說創(chuàng)作理念,使得小說人物的兩面走向(其實也是殊途同歸),有了具體可感的現(xiàn)實支撐。

      《傷逝》寫作的現(xiàn)實背景是:《傷逝》寫作之前三個月,1925年7月8日,魯迅談到青年學生時說,“開首太自以為有非常的神力,有如意的成功。幻想飛得太高,墮在現(xiàn)實上的時候,傷就格外沉重了;力氣用得太驟,歇下來的時候,身體就難于動彈了。為一般計,或者不如知道自己所有的不過是‘人力’,倒較為切實可靠罷?!盵4](P106)以此對照《傷逝》,子君就是這里所說的學生,這段話對現(xiàn)實中人進行了提醒。在1925年,魯迅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事件:五卅事件,被章士釗免職,女師大事件,和陳西瀅對罵,夏季有槍階級的打架(軍閥發(fā)生戰(zhàn)爭)等。在這一年的文章中,比如《忽然想到》(6月18日),《補白》(7月8日),《答KS君》(8月20日),《碰壁之余》(9月15日),《并非閑話(二)》(9月19日),《十四年的讀經(jīng)》(11月18日),《并非閑話(三)》(11月22日),《“公理”的把戲》(12月18日),《這回是“多數(shù)”的把戲》(12月28日),都涉及到以上發(fā)生的事件,寫《傷逝》時大半年時間都在議論這些事情,這不能不影響到魯迅的創(chuàng)作。到了1925年底(1925年12月31日夜),魯迅說得更明白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經(jīng)耗費在寫這些無聊的東西中,而我所獲得的,乃是我自己的靈魂的荒涼與粗糙。但是我并不懼憚這些,也不想遮蓋這些,而是實在有些愛他們了,因為這是我轉(zhuǎn)輾而生活于風沙中的瘢痕。凡是自己也覺得在風沙中轉(zhuǎn)輾而生活著的,會知道這意思?!盵4](P4~5)魯迅寫這樣的短評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相對的,為現(xiàn)實所牽扯,也“希望中國的青年站出來,對于中國的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4](P4)所以《傷逝》更多是詩的成分,有現(xiàn)實生活的投影,但這種投影也是為了傳達魯迅的某種藝術(shù)創(chuàng)作理念和思想觀念。寫詩超越于現(xiàn)實,是一種精神的獲得,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是對自由的肯定;寫實是擊碎幻想,探尋黑暗,發(fā)揚理性,肯定世界的不完整,在魯迅那里,負面的世界呈現(xiàn)得更多。

      三、《傷逝》與魯迅的創(chuàng)作理念

      魯迅創(chuàng)作《傷逝》時的生存現(xiàn)狀是:在事業(yè)方面,面對女師大學潮,他被劃入“某籍某系”的派系之爭,與章士釗等的筆戰(zhàn)和討要工資,與其他多人的筆戰(zhàn);在家庭方面,與周作人斷絕關(guān)系已兩年多時間,自己也已搬出大家庭獨居,受傷害的心理已逐漸獲得恢復。家里開始出現(xiàn)一些年輕的女子和女學生,在母親的慫恿下,魯迅也開始自己物色對象。許廣平的主動來信帶給了魯迅新的感受和傾吐的欲望,魯迅對社會干擾的擔憂和自身缺乏自信,導致他與許廣平關(guān)系的不確定??梢哉f,魯迅處在一個相當復雜的思考環(huán)境和時間段之中。

      魯迅實際上是自我選擇的“孤獨”,是一種選擇的命運,有著自身主動而為的意義,不同于被動的選擇那么消極。魯迅一方面要與流俗而戰(zhàn),另一方面退守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用強大的意志支撐自己的精神,他的“孤獨”蘊含了個人情感、家庭、事業(yè)以及理想表達的多樣性,因為內(nèi)心復雜深廣,一些細枝末節(jié)無法與人訴說,內(nèi)心呈現(xiàn)出了“豐富的痛苦”,從而在《傷逝》的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對日常生活的一種背離和抗爭,這種雙重意味使得魯迅不俗、不凡。

      《傷逝》屬于魯迅創(chuàng)作中期的作品。魯迅創(chuàng)作一般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1918年《狂人日記》發(fā)表到1927年《野草》最后完成,是為中期。在中期初期,魯迅提出了改造國民性和國民魂靈的觀點,中期后期又提出了文藝的瞞和騙、生存與發(fā)展、中間物和無物之陣等觀點,傳達出恒定的文藝主張。可以通過魯迅同時期的日記、書信以及創(chuàng)作等來確定《傷逝》的創(chuàng)作動機,進行解說。

      魯迅的文藝主張是:“中國的文人也一樣,萬事閉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就是:瞞和騙?!盵5](P238)他還認為:“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fā)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盵5](P240)“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入地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于已經(jīng)自己不覺得?!盵5](P240~241)對于這“瞞和騙”,魯迅奉行的是文學啟蒙的主張,他不僅深惡痛絕中國的現(xiàn)實,對于反映這現(xiàn)實的文藝也給予激烈的抨擊,中國人的“不覺得”就更顯可悲。

      魯迅對現(xiàn)實是清醒的,對自己也有清醒的認識。1925年10月30日,在《傷逝》創(chuàng)作十天之后,針對女師大學生風潮,魯迅這樣說:“我之所以不到場者,并非遵了胡適教授的指示在研究室里用功,也不是從了江紹原教授的忠告在推敲作品,更不是依著易卜生博士的遺訓正在‘救出自己’;”[5](P247)既否定了對事件的漠不關(guān)心,也表露了魯迅并沒有陷入自我糾結(jié)的矛盾中,與魯迅寫《傷逝》時的心情兩相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天魯迅正在用功寫小說,而寫小說自有其深刻用意。之所以未將心中話照實說出,是因為他在深刻解剖自己,發(fā)現(xiàn)了不能直面現(xiàn)實的人生殘酷,“我自然不想太欺騙人,但也未嘗將心里的話照樣說盡,大約只要看得可以交卷就算完。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發(fā)表一點,酷愛溫暖的人物已經(jīng)覺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來,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樣?!盵5](P283~284)而“中間物”的思想,更進一步說明魯迅對自己的清醒認識,“動植之間,無脊椎和脊椎動物之間,都有中間物;或者簡直可以說,在進化的鏈子上,一切都是中間物。”[5](P286)這些文藝化的表述和他的文藝作品一起,構(gòu)成了魯迅與現(xiàn)實的緊張、他對文藝的期望和理想的態(tài)度。

      魯迅對現(xiàn)實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第一,對于生存和發(fā)展的看法。在寫《傷逝》之前幾個月(1925年5月8日),他說:“我們目下的當務(wù)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4](P45)他還忍不住再次詳解溫飽與發(fā)展:“可是還得附加幾句話以免誤解,就是:我之所謂生存,并不是茍活;所謂溫飽,并不是奢侈;所謂發(fā)展,也不是放縱?!盵4](P51~52)第二,對于自己處境的認識。1925年5月5日,寫《傷逝》之前5個月時,他說:“死于敵手的鋒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來的暗器,卻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愛人誤進的毒藥,戰(zhàn)友亂發(fā)的流彈,病菌的并無惡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定的死刑。”[4](P48)可見他對自己的命運具有清醒的認識。第三,給予他人指路,他也充滿了疑惑,但是同樣有清楚明白的交代:“但不幸我竟力不從心,因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站在十字路口,是可走的道路很多。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峽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然而向青年說話可就難了,如果盲人瞎馬,引入危途,我就該得謀殺許多人命的罪孽?!?1925年5月8日)[4](P51)

      為了應對這些,魯迅的姿態(tài)是,對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至于現(xiàn)在似的發(fā)明了許多火器的時代,交兵就都用壕塹戰(zhàn)。”(1926年4月2日)[4](P281)魯迅并不提倡赤膊戰(zhàn),交戰(zhàn)必得注意自我保存,自我保護。《傷逝》自然像魯迅其他作品中一樣,有許多文本背后的東西,往往是藏起來的,并不以真面目示人。魯迅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看法也是“藏起來”:“如果馬上寫出,恐怕倒也是雜感一類的東西。于是乎我就決計:一想到,就馬上寫下來,馬上寄出去,算作我的畫到薄。因為這是開首就準備給第三者看的,所以恐怕也未必很有真面目,至少,不利于己的事,現(xiàn)在總還要藏起來,愿讀者先明白這一點。”(1926年6月25日)[4](P309)這種“藏起來”固然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但是給人的印象卻是有些“利己”的?!秱拧芬灿幸恍撛谛睦頉]有表露出來,也不愿表露出來,比如涓生的自私,《傷逝》的敘述者就沒有直接交代。

      魯迅的創(chuàng)作想法,在《傷逝》前后是一致的。在1929年7月28日于上海說:“中國如果還會有文藝,當然先要以這樣直說自己所本有的內(nèi)容的著作,來打退騙局以后的空虛。因為文藝家至少是須有直抒己見的誠心和勇氣的,倘不肯吐露本心,就更談不到什么意識?!盵6](P147)這里的“意識”應是指創(chuàng)作意圖和想法,在他經(jīng)歷了廣州的革命時代和革命文學的熱鬧之后,依然抱有創(chuàng)作《傷逝》時的想法。他還接著說:“倘我們賞識美的事物,而以倫理學的眼光來論動機,必求其‘無所為’,則第一先得與生物離絕?!盵7](P238)正是傳達出與現(xiàn)實隔離,又無法脫離的境況。

      在與《傷逝》創(chuàng)作同期的魯迅書信中,我們可以找到涓生和子君心理變化的佐證。1925年4月8日,魯迅在給一位青年朋友趙其文的信中說:“我敢贈你一句真實的話,你的善于感激,是于自己有害的,使自己不能高飛遠走。我的百無所成,就是受了這癖氣的害,《語絲》上《過客》中說:‘這于你沒有什么好處’,那‘這’字就是指‘感激’。我希望你向前進取,不要記著這些小事情?!盵8](P440)過了幾天,1925年4月11日,魯迅給趙其文信中又說:“無非說凡有富于感激的人,即容易受別人的牽連,不能超然獨往?!薄案屑ぃ遣淮?,無論從哪一方面說起來,大概總算是美德吧。但我總覺得這是束縛人的?!薄耙驗楦屑e人,就不能不慰安別人,也往往犧牲了自己,——至少是一部分?!盵8](P442)涓生對于子君的愛最初正是有著“感激”之意的,當然子君同樣對涓生給予他的熱烈的回應也有“感激”,對于這“感激”的理解使得涓生和子君的心理行為發(fā)生了改變。

      1925年9月30日,在給許欽文的一封信中,魯迅談起安特萊夫作品《往星中》時說:“我以為人們大抵住于這兩個相反的世界中,各以自己為是,但從我聽來,覺得天文學家的聲音雖然遠大,卻有些空虛的。這大約因為作者以‘理想為虛妄’之故吧。然而人間之黑暗,則自然更不待言?!盵8](P458)人們“自以為是”,魯迅和安特萊夫一樣也將“理想”認作“虛妄”,何況還有人間生活的黑暗,可以說加重了是涓生和子君彼此之間的心理隔膜。

      魯迅創(chuàng)作《傷逝》同期還寫了另外三篇小說?!豆陋氄摺穼懹?925年10月17日,是在《傷逝》創(chuàng)作前四天,收入《彷徨》前并未發(fā)表。寫的是啟蒙者魏連殳之死,他從拒生到迎生和鬧生,顯示出他在理想受挫后的頹廢;而小說中的“我”為生計避讓一切,倒也還能輕松前行?!兜苄帧穼懹?925年11月3日,最初發(fā)表于1926年2月10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3期。寫的是弟弟靖甫生病,哥哥張沛君著急,中醫(yī)說是猩紅熱,找了西醫(yī)確診為是出疹子,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下。在此之前的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給魯迅絕交信。小說中對共同生活在小城的弟弟的擔心,以及由此引起的混亂夢境,都可看出哥哥心緒的雜亂?!峨x婚》寫于1925年11月6日,發(fā)表于1925年11月23日北京《語絲》周刊第54期。寫一個鄉(xiāng)下女子愛姑的離婚經(jīng)歷,丈夫偷情,愛姑家人砸了夫家,偏不離婚,卻在七大人的威嚴下屈服了。當時魯迅正在和許廣平通信,與朱安也沒有家庭生活。

      《弟兄》題目中弟在先,兄在后;弟的讀書和沉潛,兄的做官、辦事與焦躁;兄是照顧者,弟是被照顧者;寫的是手足之情。《孤獨者》中“我”和魏連殳是朋友關(guān)系,由同情理解到相知,以及魏連殳后來的頹廢、墮落,這篇小說和《弟兄》一樣,與《傷逝》比較時,沒有明顯一致的創(chuàng)作設(shè)計和寫作理路,說明《傷逝》是特別的,具有惟一性,是獨特的存在。但是如果如周作人所說,魯迅寫《傷逝》“猜想是在傷悼弟兄的喪失”,是否顯得牽強?魯迅一寫愛人,一寫手足,一寫朋友,《離婚》則寫鄉(xiāng)間婚姻鬧劇,其間是否有聯(lián)系,值得進一步探討。

      猜你喜歡
      啟蒙者涓生傷逝
      從啟蒙者“論戲曲”到“甄別舊戲”——20世紀中國戲曲命運的生態(tài)觀照
      戲曲研究(2020年2期)2020-11-16 01:21:36
      簡析歌劇《傷逝》秋之詠嘆——《風蕭瑟》
      涓生思想啟蒙中的不徹底性
      小說《傷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基于歌劇《傷逝》闡述中國歌劇的發(fā)展研究
      論《傷逝》的悲劇內(nèi)涵
      一寸相思一寸灰
      青年文學家(2015年8期)2016-05-09 12:30:50
      與“啟蒙者”同行
      《雜文選刊》創(chuàng)刊25周年致啟蒙者
      雜文選刊(2013年5期)2013-05-14 08:17:42
      吉安县| 砀山县| 水富县| 宁陵县| 堆龙德庆县| 尉犁县| 鄂州市| 彩票| 新疆| 绥阳县| 文成县| 六盘水市| 杭州市| 山阴县| 周宁县| 沾化县| 栾川县| 保山市| 二连浩特市| 梁山县| 分宜县| 英山县| 石棉县| 苗栗市| 东乡县| 桓台县| 衢州市| 额尔古纳市| 黑河市| 洪洞县| 新郑市| 青田县| 涿鹿县| 同江市| 高要市| 长顺县| 屏山县| 礼泉县| 普兰店市| 高唐县|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