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摘 要:微德育是以提高學生修養(yǎng)水平為目標的德育,將學生的身心修養(yǎng)、人格生成、品德培養(yǎng)等多個方面落到實處,注意立足于學生個體的心智結構、性格差異、興趣愛好、特長發(fā)展,培養(yǎng)藝體美術創(chuàng)新傳媒多方面人才,經歷自覺修身的學生自然就有了修養(yǎng),就能健康成長?!按蠼逃?,小切口”“小陣地,大作為”,微德育作為一種新穎的德育形式,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切入點小,針對性強,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實效。
關鍵詞:微德育;修身;新時代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11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6-0009-02
長期以來,高中傳統(tǒng)德育模式存在內容單調、形式生硬、目標抽象等諸多弊端,德育工作收效甚微?!疤煜麓笫卤刈饔诩殹保谯`行德育過程中,要將立德樹人的目標細化,積極開展“微德育”的規(guī)劃與研究,從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各種“細節(jié)”入手,通過滲透化、生活化、實踐化、綜合化、學術化的育人方式,為立德樹人搭建“微平臺”、創(chuàng)設“微機會”,實現“微德育”資源育人成效的最大化。筆者經過研究探索,結合德育實踐和育人經驗,從人本、校本和發(fā)展三個角度進行探索,認為德育需要“為了每個學生種植修養(yǎng)種子,方能實現育人初心”,也就是說,要從全員育人、全程育人中確定全方位、多角度的目標,以讓學生提升修養(yǎng)。
一、新時代高中生微德育目標
微德育就是以提高學生修養(yǎng)水平為目標的德育,包括修身(做一個德行高尚的人)、修心(做一個胸懷寬廣的人)、修學(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修業(yè)(做一個有理想抱負的人)等。在踐行微德育的過程中要達到最高的德育層次,讓學生留下融入骨子里的終生受用的優(yōu)良品質,表現在“潤”“化”“修”上,即怎樣讓學生種下修養(yǎng)的種子,怎樣使其生根、發(fā)芽,并扎根于每個學生心靈,促使學生自覺修身。堅持推進微德育,是當前社會價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育人的初心所在。
二、微德育模式踐行過程
微德育的豐富實踐體現在“儀式、行為規(guī)范、日常生活的有機結合”。教育育人的初心就是將修養(yǎng)德育落到實處,包括學生的身心修養(yǎng)、人格生成、品德培養(yǎng)等多個方面,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有修養(yǎng)的學生。實現這個目的需要一個常規(guī)管理系統(tǒng)過程,需要健全并完善微德育建設體系,從每天、每周,到每月、每期、每年,做什么事,怎么做,制定具體計劃、方法和步驟,打造立足實踐的秩序化校園。
(一)立足微活動,播撒自覺修身的種子
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指全體學生各方面素養(yǎng)的提高,個性特長愛好的全力培養(yǎng)。開展社團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的最好陣地,設置學生社團時,要讓每個學生基本上都有機會選修1個以上的項目。一次科技節(jié),一次藝術節(jié),一次體育節(jié)是新時代學生的酷愛,能讓大部分學生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次演講賽,一次讀書活動,尤其多次社會實踐活動等,是學生張揚個性的有效陣地;每年舉行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和成人宣誓儀式等,培養(yǎng)學生價值認同和人文情懷,強化其擔當意識和成人意識;每年舉行一次文藝會演,活躍校園生活,豐富校園文化;每年開展一次“××校園之星”評選表彰活動,以身邊典型教育和激勵全校學生。活動開始后要及時將其內容編輯整理,形成理論經驗,指導學生播種修養(yǎng)種子,久而久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微成長。
微德育活動的設置,還要注意立足于學生個體的心智結構、性格差異、興趣愛好、特長發(fā)展,培養(yǎng)藝體美術創(chuàng)新傳媒多方面人才,這在新高考下綜合素質考查中有厚重的依據。讓學生修身的種子發(fā)芽、生根,不僅是提升其修養(yǎng)水平的前提,更是要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結合起來,讓每個學生在涵養(yǎng)人格、錘煉品性的同時得到多方面的和諧發(fā)展,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中思想得以升華、人格得以培養(yǎng)。
(二)創(chuàng)建微課程,澆灌自覺修身的新芽
校本課程資源不僅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證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微德育校本教材的出發(fā)點是讓學生由受教育者轉變?yōu)椤扒髮W者”,關鍵并不在于教師怎么教,而是學生怎么學、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學。微德育校本課程則是學生為了自身的成長而急切從中獲得啟示、獲得幫助的學習場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與學生一起面對成長中的問題,一起尋求解決的辦法。微德育校本課程以德育滲透為中心,以生活案例為情境,以活動體驗為形式,是開放的建構空間。走進教材情境場中的師生不是看客,不是觀眾,而是生活者、參與者和建構者。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中,要設計明確的德育課程,包括正式的課程、非正式的課程和隱性課程,要有明確清晰的目標、內容和教育組織形式,促成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教育合力,提升學生良好品性養(yǎng)成的有效性,促進學生修身的自覺發(fā)展。
(三)運用微文化,普照自覺修身的花朵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之所在,是學校底蘊的反映,是辦學理念的載體,是辦學品位的標志。校園文化不僅具有美化功能,更具有育人功能,時刻發(fā)揮著隱性教育的作用。對引導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開發(fā)學生智力,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校無閑處,處處能育人?!睂W校的辦學歷史、文化底蘊,名家、名人、名生都是修養(yǎng)種子的養(yǎng)分。學校校訓的文化精神、學校名人的科學精神、學校校友的文化故事等形成的學校精神斗志值得傳承創(chuàng)新,是區(qū)域內資源的最好的養(yǎng)分。聚力微德育,應充分挖掘學校寶貴的歷史人文資源,給每個學生提供修養(yǎng)養(yǎng)分,讓學生修養(yǎng)的種子茁壯成長。
(四)堅持微創(chuàng)新,鑄就自覺修身特色的德育
有修養(yǎng),其實就是有特色,牢固樹立德育特色意識,進一步將優(yōu)良的德育傳統(tǒng)進行傳承和創(chuàng)新,這就是修養(yǎng)德育品牌。學校的特色就是一班一特色,一年級一品位。班級是落實德育目標的最基本組織,所以,應鼓勵各個班級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和能動性,創(chuàng)新自主化德育特色,形成獨有做法。每一個特色都是一個微課題,要讓修養(yǎng)種子綻放,就要重實效、出實招、創(chuàng)特色。問題就是課題,在培育學生修養(yǎng)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都會遇到不一樣的問題,如果能把每個問題都當作課題來研究,那么自覺修身的學生自然就有了修養(yǎng),就能健康成長。
(五)堅持微行動,做有質量的德育
德育質量是隱藏在這些表象背后的更重要的基于內心的自覺自醒,良好的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心理的健康水平等。做有質量的德育,就是要更加重視和關注這些內在的東西。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轉變德育思維方式,實行微引導、微賞識、微自主,弘揚正面典型,傳遞正面能量,形成正面效應,提高自覺修養(yǎng)的德育質量。質量的體現在于常規(guī)管理,從微習慣、微養(yǎng)成入手,大力推進習慣和文明素養(yǎng)教育,堅持不懈,防止反復,一以貫之,持續(xù)發(fā)力,踏踏實實地落實對學生的道德、文明規(guī)范要求,使學生真正地具有內在的德性和品行,達到促使學生修身的目的。
教育工作者育人的初心就是將修養(yǎng)落到實處,包括學生的身心修養(yǎng)、人格生成、品德培養(yǎng)等多個方面,從實際出發(fā),達到預期的目標——做有修養(yǎng)的中國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個修養(yǎng)的系統(tǒng)過程,逐步健全和完善修養(yǎng)德育體系,如編撰《學生修養(yǎng)指南》。從每天、每周,到每月、每期、每年,做什么事,怎么做,明確具體計劃、方法和步驟的序列微德育。
“天”——每天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學習紀律等表現情況進行檢查和通報,糾正學生在行為養(yǎng)成方面的不足,督促學生遵紀守法,規(guī)范自身行為,提高自我修養(yǎng)。
“周”——每周開展一次班級綜合評比,包括文明禮儀、紀律、衛(wèi)生、宿舍管理、“愛心工程”五項,注重激勵,表彰優(yōu)秀,弘揚正氣;每周組織一次升旗儀式(雨天在室內進行),利用國旗下講話,深入開展以愛國主義、特色社會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教育、家國情懷教育;每周舉行一次主題班團活動。長期堅持,讓活動成為學校的一個亮點。
“月”——每月進行一次主題教育,各年度的每月思想主題全部序列化,做到有安排、有落實,整體規(guī)劃,全面推進,充實了修養(yǎng)德育內涵;每月開展一次文明禮儀檢查,督促學生規(guī)范言行。
“期”——每學期開展教室、寢室文化布置大賽,每學期開展一次法制教育,提高法制意識;每學期開展一次心理輔導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微德育手段使教育工作者以一點點改變、改變一點點、日積月累變的方式提升學生素養(yǎng)。這種微型德育,投入成本低,選擇合適的地點因事制宜、因人制宜,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課,收到的效果卻非常好。當前,德育工作需要轉型換代,以學生為本,從微小的言行舉止、思想變化,在短時間、小思考、小發(fā)現、小教育中對學生進行修身教育。這種微德育方式可以針對當前新問題提升德育實效性,構筑特色德育網絡,形成合力,并調動學生自覺提升素養(yǎng)。在修身教育中將學生素養(yǎng)入心、入腦、入行、入規(guī)、入距,正是微德育在新時代高中德育課程的新特點,也正是新時代的德育課題需要扣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家國情懷,達成育人初心目的的新途徑。
“大教育,小切口”“小陣地,大作為”,微德育作為一種新穎的德育形式,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切入點小,針對性強,收到了很好的教育實效。德育是一門科學,作為一個有著專業(yè)追求的德育工作者,在管理和教育學生時,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幸福,以平等、寬容、坦誠的心態(tài)與學生進行交流,在他們有進步時給予鼓勵,有成績時及時表揚,有煩惱時進行化解和疏導,也要給予學生信任并讓他們做真實的自我,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做到最好的可能。同時,還要寬容學生的過錯,引導學生避免錯誤,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上進。
德育為首,立德樹人是全面加強學校德育工作,著力提高學生修養(yǎng)水平,使高中生自覺修身的一條新時代德育的有效途徑。讓每個學生都有修養(yǎng),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初心。
參考文獻:
[1]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新渡戶稻造.修養(yǎng)[M].王 成,陳 瑜,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3]蔡元培.中國人的修養(yǎng)[M].北京:工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