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琛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 陜西 楊凌 712100)
在2017年至2018年教育部印發(fā)的文件中,連續(xù)兩年提到學生獲得感問題:2017年是作為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核心指標提出的(《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2018年是作為思政課教學工作的基本原則提出來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指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必須堅持“八個相統(tǒng)一”,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由此可見,學生獲得感已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根本導向,落實“立德樹人”“鑄魂育人”,解決思政課教學中的突出問題,提升教學效果,必須要增強學生獲得感。
本次調查針對某高職院校學生共發(fā)放網(wǎng)絡問卷1425份,有效問卷1385份,有效率95%。問卷設計堅持問題導向,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測量學生的總體獲得程度和學生對思政課的認知、認同程度;第二部分,將學生獲得感具體化為可測量的標準:從學生的“知、情、意、行”幾個方面的獲得(指標)來測量獲得感的程度;第三部分設計為削弱學生獲得感的因素,其中包含教師素養(yǎng)、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法等;第四部分設計為學生對改進策略的選擇。
該部分調查主要有兩個指標:獲得的程度和對學習思政課意義的認知、價值認同程度。在獲得的程度方面,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有13.82%的學生在學習思政課之后能夠感受到“收獲的快樂”,45.27%的學生“受益很深”,39.94%的學生“有一定收獲”,只有0.79%和0.37%的學生表示學過思政課之后基本沒有收獲或者根本沒有收獲。對高職思政課表示“一般”和“不太感興趣”的學生占44.8%。這一結果表明,高職學生的思政課獲得感尚可,但距離學生“真心喜愛”的目標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在對思政課學習意義認知與價值認同方面,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同思政課對自身修養(yǎng)提高的重要性和有用性:66.07%的學生認為上思政課是為了“提高思政理論素養(yǎng)”,24.23%的學生是為了“拓展視野、增長學識”,有6.44%的學生是為“拿學分”而學習,能夠把思政課學習與自己未來工作聯(lián)系起來的學生只有3.26%。這一結果表明,雖然大多數(shù)學生認同思政課的重要性與有用性,對思政課學習之于自身素養(yǎng)提升有所期待,但是,他們卻認為思政課學習對未來工作的意義不大。原因在于高職思政課教學對學生的成長需要關注度不夠,思政課教學與專業(yè)類課程結合的相關研究還有待加強。
該部分調查主要有四個指標,分別是“知”即理論知識、方法、能力的獲得程度;“情”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獲得(認同)程度;“意”“行”即意志、行為習慣和行為能力的獲得程度。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收獲的內容方面,65.83%和60.05%的學生選擇了“理論知識,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和“思辨能力、辯證方法”的獲得,比例最高;44.20%的學生表示“堅定了價值觀自信”;43.04%的學生選擇“養(yǎng)成了更好的行為習慣”。這一結果表明,高職學生“知”的獲得最多,“情”的獲得次之,“意”“行”的獲得相對不足。出現(xiàn)此問題,除了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缺乏分析、判斷和選擇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在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分離,忽視學生的日常行為考核和行為養(yǎng)成、自律意識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知行分離。
在“情”的獲得方面,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67.29%的學生表示“堅定了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信心”,占比最高;57.39%的學生“體會到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人民的幸福感”;54.77%的學生“對中國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充滿信心”;只有37.36%的學生表示“增強了對農(nóng)耕文化的認同”。這一結果表明,高職學生的道路認同、制度認同程度較高,文化認同程度相對較低。出現(xiàn)此問題,一方面說明了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挖掘與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學生對社會負面事件、矛盾問題缺少正確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意”“行”的獲得方面,調查顯示,38.4%的學生表示通過上思政課“改變很大”,48.61%的學生“有一點改變,但不明顯”,有12.99%的學生表示“沒什么改變”。學生上思政課的頻率普遍較高:91.43%的學生表示“每次都去”,8.06%的學生表示“幾乎都去”。在思政課上通常做的事情上,39.09%的學生選擇“認真聽講”,45.29%的學生“邊聽邊做自己的事”,15.49%的學生在課上“睡覺、聊天或玩手機”。這一結果表明,思政課的吸引力不足,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未能自覺運用正確認知指引自己的行為。
從教師素養(yǎng)上看,33.16%的學生認為“親和力不夠”, 15.04%的學生認為“教師上課僅為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漠不關心”。從教學內容上看,14.90%的學生認為“不能解釋現(xiàn)實”,25.73%的學生認為“實踐環(huán)節(jié)形同虛設”。從教學方法上看,57.16%的學生認為“交流互動不夠”,46.72%的學生認為“教師照本宣科,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創(chuàng)造性”,28.44%的學生認為“說教灌輸,被動學習”。從教學效果上看,27.34%的學生認為“枯燥乏味”。從教學組織上看,47.55%的學生認為“大班教學,課堂組織難度較大”。這一結果表明,學生在思政課上獲得感不足,最大的問題是在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面,尤其是缺少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或者互動的覆蓋面不夠,學生的參與度低。其次,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與照本宣科也是削弱學生獲得感的重要因素。出現(xiàn)此問題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師理論功底不扎實、欠缺回應現(xiàn)實挑戰(zhàn)和解答學生思想困惑的能力;教學理念陳舊,在教學的方式、手段上缺少思考與創(chuàng)新;同時,部分教師欠缺人格魅力。
在改進策略的調查中,42.32%的學生贊同改革“教學方法”,31.29%的學生贊同改革“考核方法”,24.32%的學生贊同改革“教學內容”。這一結果表明,學生普遍認為改革教學方法能改善教學效果,而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革考核方式則次之。在教學方法方面,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83.75%的學生喜歡“通過案例分析,影像資料加深對理論的理解”,63%的學生喜歡“組織戶外實踐,加深對理論的理解”,57.02%的學生喜歡“以課堂討論、辯論、故事會等方式教學”,36.98%的學生喜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教學內容和過程方面,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77.54%的學生贊同“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答學生關心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68.19%的學生認為應當“破除學生對思政課的固化思想,重新認識思政課”,48.61%的學生贊同“教學過程參與度高、能自由發(fā)表意見”。這一結果表明,高職學生認為提升他們對思政課的認知、認同很重要,同時,他們更期待參與和教學互動,期待用思政課所學的理論、方法解決生活問題與思想困惑。在考核方式方面,大多數(shù)學生贊同期末成績應注重“課堂表現(xiàn)”和“日常思想行為表現(xiàn)”,“社會實踐”和“平時作業(yè)”次之,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還支持“試卷考試”。這一結果表明,高職學生普遍贊同思政課更適合平時考核、過程性考核。
今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辦好思政課”要發(fā)揮好教師這個“關鍵作用”,教師必須做到“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奔淳邆洹傲鶄€要”素質要求。要增強學生獲得感,高職教師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要”的要求,在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上發(fā)力,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以深厚的家國情懷、高度的政治站位、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待教育教學工作。同時,要具備專而博的知識結構,善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錘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正確闡釋社會現(xiàn)象和現(xiàn)實問題、回應各種來自國內、國際非馬克思主義挑戰(zhàn)的能力。要增強學生的獲得感,高職思政課教師還需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依據(jù)學生的心理需要和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知識性、思想性、價值性與藝術性的統(tǒng)一。同時,高職思政課教師必須提升其人格魅力,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學生的榜樣、關心學生,在語言體系上做到規(guī)范性與生活化的統(tǒng)一,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
增強學生獲得感,必須要優(yōu)化教學供給,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深化其對思政課學習目的認知和對思政課價值的認同,才能破除之前對思政課的固化思想,改變其學習思政課的態(tài)度。優(yōu)化教學內容供給,需要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與社會、時代的發(fā)展同步,賦予其新的精神內涵。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把握好理論研究動態(tài),用最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更新教學內容。要讓學生感受到,通過學習理論可以有力地回擊當前社會上流行的錯誤觀點,可以正確認識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要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理論是能“為我所用”的,能夠真正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與思想困惑,幫助他們完成正確的價值選擇,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由此,讓學生認識到思政課的學習與社會發(fā)展、未來工作、個人前途緊密相連,尤其是認識到通過思政課學習所完成的正確價值選擇對于推動社會發(fā)展、實現(xiàn)人生價值,提升個人幸福指數(shù)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理論的熱情,提升其獲得感。
增強高職學生的獲得感,在創(chuàng)新教法方面,必須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tǒng)一,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學習思政課的主動性,必須改變思政課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由過去的“教中心”轉向“學中心”,以學生需要、興趣點、疑惑點與教學目標為依據(jù),確定講授的重難點,讓學生參與到從教學的設計、到教學組織、實施,再到考核評價的全過程,真正做到以“學”來定“教”。學生獲得感的提升,有賴于學生的參與度,以及有效的教學互動。要實現(xiàn)“有效互動”,需要拓展互動的類型,除了師生互動外,思政課教學還要加強生生互動,尤其是讓學生去教學生?!坝行Щ印毙枰伞罢J知互動”轉向“情感互動”,思政課的感染力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以情動人”,師生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家鄉(xiāng)故事、學生自己的故事,以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的方式傳道解惑?!坝行Щ印边€需要提升互動的深度,即思政教師的提問需要具有實質性內容和思考的價值,富有啟發(fā)性和一定深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某一問題。教學互動是為提升學生參與度服務的,抓手就是設計“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拓展互動的途徑。另外,考核方式的創(chuàng)新,應當引入學生互評機制,注重過程性考核評價,讓考核評價側重思政課平時的課堂學習效果和日常行為表現(xiàn)這些能體現(xiàn)學生獲得的指標。
增強高職學生的獲得感,必須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探索多種形式的課堂、校內與校外實踐形式,實現(xiàn)學生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主流價值觀念從認知到認同再到堅定的信仰的轉化。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懂得自覺運用其觀點、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正確引導自己的行為并自愿為社會、他人服務,實現(xiàn)“知行合一”。實踐證明,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融合,將學生的實踐成果作為理論教學的案例,能更好地增強學生獲得感。學生以不同形式參與實踐活動,將其實踐成果以小組匯報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其他小組針對這個成果圍繞一個主題質疑討論,展開生生互動,教師處理匯報小組與其他小組之間的質疑討論都未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并作評價考核。在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的融合過程中,學生知識、理論學習的需要,解決成長發(fā)展困惑的需要,主動參與、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都得以滿足,獲得感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