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第三十三中學
周 婧
在中學音樂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實現(xiàn)音樂教育、德育一體化建設,是新時代音樂學科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此,本文以國家教育法理、中學音樂課堂、音樂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如何在其中進行德育滲透及實現(xiàn)路徑做分析和探討。
古今中外,人們都知曉音樂既具有美育功能,也具有德育功能。人們將音樂作為美學范疇加以研究和推廣,更抓住音樂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以情動人、以德化人的特征進行教化、修身養(yǎng)性乃至革命斗爭的教育。
1.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古已有之
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一直都受到人們的重視。中國古代的周公將音樂作為禮制重要手段之一,以音樂教化人心??鬃訉ⅰ皹贰弊鳛槠渲饕虒W內容,審教于樂。這些音樂教育,為統(tǒng)治階級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2.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引導學生熱愛社會主義
無論是《歌聲與微笑》《讓我們蕩起雙槳》,還是《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江山》,無不在引導學生熱愛社會主義,引導青年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3.中學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是新時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學校德育工作,多次發(fā)表關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講話,要求“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愛國,忠于祖國,忠于人民”“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要求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這些重要論述為中學音樂教育進行德育滲透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在中學音樂教育過程中,音樂教師是進行德育滲透的主體,中學生是接受德育滲透主體。音樂作品、音樂活動是德育滲透工作的載體。音樂教師要善于利用載體,為中學生呈現(xiàn)一個真善美的音樂世界,不斷提高中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1.立足國家教育規(guī)程,牢抓德育滲透法理遵循
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guī)程》和《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是在音樂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法理遵循?!秾W校藝術教育工作規(guī)程》提出,“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tǒng)和外國的優(yōu)秀藝術成果,提高文化藝術素養(yǎng),增強愛國主義精神”;《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提出,“中小學德育工作要注意同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緊密結合”。這就為德育工作提出了法理遵循。包括音樂教育在內各學科教育都應該自覺同德育相結合,自覺進行德育滲透。
2.立足音樂課堂,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學教材中的音樂作品,都是充滿正能量的,內容包括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倡導社會公道、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比如《黨啊,親愛的媽媽》(龔愛書、余致迪作詞,馬殿銀、周右譜作曲)歌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我愛你,中國》(瞿琮作詞,鄭秋楓作曲)歌頌偉大祖國,《春天的故事》(蔣開儒、葉旭全作詞,王佑貴作曲)歌頌中國改革開放,《媽媽,請原諒我》(劉鑒作詞,戚建波作曲)歌頌志愿服務。在教唱這些音樂作品時,音樂教師應充分介紹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主題思想,讓學生深刻領悟,飽含對歌曲的深刻認知及理解進行學唱,以此傳播正能量,審教于樂,在音樂教育中實現(xiàn)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
3.立足音樂活動,有效進行思想品德洗禮
素質教育為新時代中學音樂活動提供了很多機會,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舞臺。在各類節(jié)日和特定日子比如“五四”青年節(jié)、“三五”學雷鋒日,以及端午、清明等節(jié)日前,各學校都會舉辦各類活動,音樂活動特別是歌詠活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這既能提高中學生對中國節(jié)日及特定日子的認知,也是進行思想品德洗禮的良機。每一次活動都能帶來中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yǎng)的提升。
中學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既是中學的職責,也是中學音樂教師的職責;既是國家法理的要求,也是新時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對于廣大中學音樂教師而言,這是一件必須高度重視,刻不容緩的必須身體力行的工作。立足音樂課堂和音樂活動,有效提升中學生的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