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康太和墓志與唐蕃道路等相關問題考

      2019-02-22 05:18:52李宗俊沈傳衡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4期
      關鍵詞:隴右唐蕃太和

      李宗俊 沈傳衡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陜西西安 710119)

      敦煌文書P.3885 號所含的幾件文書中,《前大斗軍使將軍康太和書與吐蕃贊普》與另一份文書《前河西隴右兩節(jié)度使蓋嘉運判廿九年燕支賊下事》[1]被抄寫在一起,部分文字有殘缺,為時任河西大斗軍使的將軍康太和寫給吐蕃贊普的一封挑戰(zhàn)書。根據(jù)第二份文書的時間信息及蓋嘉運任職河西、隴右兩道節(jié)度使的時間可知,兩份文書反映的史事皆為開元二十九年唐蕃之間發(fā)生于河西、隴右的一場戰(zhàn)事。該年吐蕃贊普統(tǒng)軍親征,在攻入河西大斗拔谷以后,因唐朝大斗軍的抵抗,前進受阻,見無機可乘,便回軍南下,作為大斗軍使的康太和隨即派人向吐蕃贊普送去了一封極具挑戰(zhàn)和嘲諷意味的戰(zhàn)書。書信中作者在給對方發(fā)動戰(zhàn)爭的行徑予以譴責的同時,還極盡挑釁嘲諷之能事。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作者還適時對自己的身份作了炫耀。所謂“太和拱(恭)奉階,侍衛(wèi)天子。但緣邊隙,勒此鎮(zhèn)守?!边@里康太和自稱天子近臣,因為邊鄙有戰(zhàn)事方受天子委派前來鎮(zhèn)守此鎮(zhèn),但對此人其他信息無從得知。

      過去遺憾的是,康太和兩唐書無傳,其事跡傳世文獻鮮有記載,可喜的是今由康太和本人墓志的出土,不僅提供了其生平事跡的詳細資料,而且提供了有關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唐蕃戰(zhàn)爭的軍事地理、人員調(diào)整等方面的可靠信息,尤其對于準確理解開元二十九年唐蕃石堡城之戰(zhàn)的有關信息大有裨益,對于補充和印證赤嶺石堡城的準確位置十分關鍵。茲將墓志錄文移錄如下①錄文根據(jù)《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新入藏墓志》圖版照片,并參考其錄文略有增補。圖版參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新入藏墓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74.:

      大唐故左羽林軍大將軍康府君墓志銘并序

      公諱琮,敕改太和,字金磚,汲郡人也。其先承顓頊之苗胄,周文王之胤緒,康叔之后,象賢崇德,蘭芬桂芳。原乎炎漢大魏,洎乎北齊西晉,疇庸率職,國史家諜詳焉。屬隨(隋)季亂離,官僚紊敘,高祖懷,祖鋒,武威郡磻和府果毅,以才調(diào)班,以文從政,蒞蜀郡城都縣尉,躡南昌之令譽,佇東閤之嘉征,景福不昌,遽從物化??紤c,負淮陰侯之智策,蓄傅介子之奇謀。威武馳聲,佩豭申勇,擢授武威郡磻和府折沖。公以弈代鷹揚,將門驍果,解褐補洮州赤嶺戍主,轉(zhuǎn)扶州重博鎮(zhèn)將,員外置同正員,從班例也。戎幕無點,防御有功,超升右威衛(wèi)鄯州柔遠府左果毅、上柱國,賜緋魚袋,內(nèi)供奉射生。力用可甄,階級方進。拜游擊將軍、右領軍衛(wèi)扶風郡通濟府左果毅,轉(zhuǎn)安定郡蒲川府折沖,授定遠將軍、純德府折沖,賜紫金魚袋。又轉(zhuǎn)明威將軍、左衛(wèi)扶風岐山折沖。又授忠武將軍、右衛(wèi)京兆仲山府折②脫“沖”字。。又進大明府折沖,并準前供奉。警衛(wèi)忠謹,爪牙勤恪。又授左武衛(wèi)中郎將。又轉(zhuǎn)左司御率府副率,充大斗軍使。勛效過人,部伍超眾,拔授忠武將軍、大斗軍使、河西節(jié)度副使、右清道率府率。又云麾將軍,充河源軍使。天寶二載,授右驍衛(wèi)大將軍、關西都知兵馬使、都虞候、河源軍使、節(jié)度副使。五載,授左羽林軍大將軍,留宿衛(wèi)。竭誠奉國,殊賞見優(yōu)。特封姑臧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噬弦粤~開元,五圣垂裕,相兼伊、呂,將列韓、彭,輪桷不遺,夷夏同用。公宿衛(wèi)卅載,歷職十五遷,鐵石居心,松竹標性,頒賜稠疊,朱紫繁榮,蒞職清平,福祚圣貞,家室以之昌寧,宗族以之元亨,得不謂從微至著,善始令終乎?噫!否泰無恒,倚伏奚準。以天寶十二載十二月四日遘疾終于昭應縣行從私第,享載六十。敕別贈絹一百匹,粟一百石。即以十四載乙未二月十二日壬寅葬于京兆咸寧縣崇道鄉(xiāng)之原,禮也。白馬馳送,朱旒曉引。九原之路,堙景增悲;三春之衢,雨淚多感。夫人太原閻氏,輔佐君子,郁有聲芳。嗣子承奎,歷任有功,授咸寧郡長松府折沖,賜紫金魚袋、上柱國;次子承宥,武部常選;少子承業(yè),武部常選。并絕子思之漿,同泣高柴之血。相與策苴杖,飾桐棺。訪儒術(shù)以昭志,卜宅兆以辛酸。車馬餞別以云郁,縞素悲泣以林欑,鐫翠琰以表德,纘鴻烈以紀官,俾賢門之英胄,紹元勛兮不刊。其銘曰:海變山移兮四序催,地久天長兮萬象回。惟達人兮符命合,奉明君兮封祿開?;觎`歸兮掩東岱,胤息銜恨兮泣南陔。子孫子孫兮襲寵祿,枝枝葉葉兮氛埃。

      一、康太和生平與其職任遷轉(zhuǎn)

      志文起首句稱:“公諱琮,敕改太和,字金磚,汲郡人也。”康太和原名康琮,字金磚,稱“敕改太和”,結(jié)合下文其生活年代的考述,說明其“太和”之名還是唐玄宗御賜。至于志主家世源出,志文稱康太和“汲郡人也……周文王之胤續(xù),康叔之后”,其實這應該是一種攀附。汲郡屬于衛(wèi)地,可以正好配合“康叔之后”的說辭。根據(jù)隨后追述的康太和家族數(shù)代人都任職河西武威的情況來看,志主出身應該是典型的漢化粟特人,所謂“高祖懷,祖鋒,武威郡磻和府果毅”“考慶……擢授武威郡磻和府折沖”,“果毅”與“折沖”都是府兵制下的基層武官。而“磻和”,又稱“番和”,從字面意思理解,應該也是商胡聚居之地。據(jù)《新唐書·地理志》涼州天寶縣,原名番和縣(約今永昌市),應該是唐前期境內(nèi)設府兵,但晚唐沙州歸義軍控制涼州之際設鎮(zhèn),敦煌文書P.4660《康通信邈真贊》有“番和鎮(zhèn)將”。結(jié)合康太和后封“姑臧縣開國伯”,可見其家族世居河西武威之地。而河西武威自北朝以來就是包括粟特人在內(nèi)的西域胡人聚會之地,康姓又為粟特大姓。另外,盡管志文前面標榜志主為衛(wèi)康叔之后,但志文后面所謂“皇上以六葉開元,五圣垂?!嗚霾贿z,夷夏同用”的有關描述,也在無意中透露出其確為漢化粟特人的事實。

      康太和的父祖皆為折沖、果毅都尉,按照唐制,他本人也應該走府兵制下的武官遷轉(zhuǎn)之路,康太和以洮州赤嶺戍主入仕,“宿衛(wèi)卅載,歷職十五遷”,官終正三品的左羽林軍大將軍。父祖并非高級將領,但康太和卻能從基層武官做到禁軍大將,足見其本人頗有才智,且屢立邊功而步步升遷,深得朝廷信任。康太和從基層做起,志文云:“解褐補洮州赤嶺戍主,轉(zhuǎn)扶州重博鎮(zhèn)將,員外置同正員,從班例也。戎幕無點,防御有功”。此“洮州赤嶺戍”之記載,具有補正史書之訛的重要作用,下文詳論。而扶州位于劍南道北部,北接隴右道的疊州、洮州,西連今若爾蓋地區(qū),為唐軍抵御吐蕃的前沿陣地。而扶州重博鎮(zhèn),不見于傳世文獻,但另見于《唐張全禮墓志》①《唐宋州虞城縣上柱國張全禮志》收錄于《光緒虞城縣志》卷10《雜記》,見《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32》,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734.,其中記其“應募從戎,勛當柱國。去調(diào)露中應詔明敡,制授扶州重博鎮(zhèn)副,境荒徼,地邇吐蕃,迥絕孤城,每被侵擾。君竭忠義苦戰(zhàn)賊黨而滅亡,事乃一朝,名流萬代。以開元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葬于縣之西郭門二百步”??梢姺鲋葜夭╂?zhèn)位于扶州唐蕃邊境,常為吐蕃進犯,康太和在此任鎮(zhèn)將,肩負防御吐蕃的重要職責。

      康太和從赤嶺戍主轉(zhuǎn)任扶州重博鎮(zhèn)將,皆為唐軍防御吐蕃進犯的邊疆前哨。正是在扶州任上“防御有功”,康太和才得以“超升右威衛(wèi)鄯州柔遠府左果毅、上柱國,賜緋魚袋,內(nèi)供奉射生”。

      對于鄯州柔遠府,張說《神兵道為申平冀州賊契丹等露布》中記有參與戰(zhàn)斗的“右豹韜衛(wèi)柔遠府長上果毅吐火羅決斯”[2]一人,右豹韜衛(wèi)即為右威衛(wèi)②左、右威衛(wèi)……光宅元年改為左、右豹韜衛(wèi),神龍元年復為左、右威衛(wèi)。參見:唐六典(卷24)[M].北京:中華書局,2014:621.,可惜此露布未言柔遠府在何處。今有《康太和墓志》,另參考《張奉璋墓志》可知,柔遠府實際設于鄯州,可補史闕?!稄埛铊澳怪尽酚浽唬骸俺?,國家西蕃有事,大索戎車,公仗一劍之任,出千夫之特,驅(qū)除果決,應變?nèi)缟?。詔授鄯州柔遠府左果毅。”[3]“柔遠”即“懷柔遠境”的意思,其設置與抵御吐蕃密切有關??堤驮缙诘亩啻芜w轉(zhuǎn),都在隴右一帶,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開元年間,唐軍與吐蕃在河西、隴右一帶戰(zhàn)事頻繁。

      此后,志主因功一度遷轉(zhuǎn)至內(nèi)地,志文云:“力用可甄,階級方進。拜游擊將軍、右領軍衛(wèi)扶風郡通濟府左果毅”。扶風郡通濟府史籍無載,清人勞經(jīng)原的《唐折沖府考》和今人張沛的《唐折沖府匯考》皆無收錄,此亦補史闕。無獨有偶,筆者在《權(quán)順墓志》中發(fā)現(xiàn)有“公……授鳳翔通濟府果毅,攝成州長道縣令”③引自《唐故將作監(jiān)丞權(quán)府君(順)墓志銘》。參見:中國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南貳上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86.的記載,權(quán)順是安史之亂時收復京師,后又隨唐代宗逃往陜州的軍士,其生活年代較康太和稍晚。扶風郡本為隋代舊郡,唐武德元年改為岐州,天寶元年復名扶風郡,至德元載更名為鳳翔郡。[4]可見兩處通濟府所指為一,屬右領軍衛(wèi)遙領,位于今陜西省寶雞市境內(nèi)。

      此后,志主又“轉(zhuǎn)安定郡蒲川府折沖,授定遠將軍、純德府折沖,賜紫金魚袋”。安定郡也是隋代舊郡,唐武德元年改名為涇州,[5]天寶元年又稱安定郡??芍_元年間,蒲川府隸屬于涇州。但另據(jù)勞氏《唐折沖府考》所引《唐李汪墓志》云“貞觀十七年改任寧州蒲川府果毅都尉,隨班例也”,④勞經(jīng)原:《唐折沖府考》卷二,清道光二十一年勞氏丹鉛精舍刻本,第21頁。蒲川府又隸屬寧州。涇州與寧州地理位置毗鄰,我們推測,蒲川府的隸屬關系在貞觀至開元年間發(fā)生過轉(zhuǎn)移。純德府位置史籍無載,由其他出土墓志可知,純德府應由右領軍衛(wèi)遙領,位于涇州境內(nèi)。[6]

      之后,志文又曰:“又轉(zhuǎn)……左衛(wèi)扶風岐山折沖。又授……右衛(wèi)京兆仲山府折沖”。兩處軍府位置明確,扶風郡下有岐山縣,縣有岐山,在縣東北十里,[7]岐山府當位于此處。據(jù)宋敏求《長安志》記載,“云陽縣……折沖府……仲山府。在縣西北四十里”,[8]京兆云陽縣境內(nèi)有仲山,仲山府應該位于該地。

      前文提及,康太和兩唐書無傳,其名僅見于《文苑英華》收錄的樊衡所撰《為幽州長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該文詳細介紹了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四月,薛楚玉率軍與契丹大戰(zhàn)的經(jīng)過,也記錄了參加這次戰(zhàn)役的將領名稱,其中就有康太和。據(jù)記載時任“供奉長上折沖康太和”[9]與其他將領作為右翼掩進,前后夾擊,最后取得了大勝。不過,據(jù)《資治通鑒》記載,這次薛楚玉遣郭英杰與契丹的戰(zhàn)斗,“唐軍不利,(郭)英杰戰(zhàn)死……余眾六千人……盡為虜所殺”[10],面對契丹連年的侵擾,“趙含章、薛楚玉皆不能討”,[11]直到繼任張守珪到官才屢敗契丹,斬契丹王屈烈及可突汗。不過,此露布有可能反映的僅為整個戰(zhàn)役之一次戰(zhàn)斗,還是為我們了解康太和生平事跡提供了一重要線索。

      那么,康太和是以何種身份參與對契丹的戰(zhàn)爭呢?我們推測,應為《為幽州長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里的“供奉長上折沖”。前面康太和因功超升柔遠府左果毅后,已經(jīng)被選“內(nèi)供奉射生”?!皟?nèi)供奉射生”屬于天子禁軍,《新唐書·兵志》云“(至德二載)肅宗……又擇便騎射者置衙前射生手千人,亦曰供奉射生官,又曰殿前射生,分左、右?guī)?,[12]其后稱左右英武軍,代宗時射生軍又改稱“寶應軍”,德宗時改稱“左右神威軍”,皆屬北衙禁軍之列。由此可見,早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就已經(jīng)著手組建射生軍了?!伴L上折沖”所指應為負責宿衛(wèi)京師的折沖都尉,對此《唐六典》有載:“凡應宿衛(wèi)官各從番第。諸衛(wèi)將軍……并長上折沖·果毅應宿衛(wèi)者?!盵13]康太和與契丹作戰(zhàn),時在開元二十一年,結(jié)合墓志記載可知,康太和成為“內(nèi)供奉射生”定在此之前。康太和自從因為善于騎射被選為“內(nèi)供奉射生”后,其遷轉(zhuǎn)之地便從隴右轉(zhuǎn)移到了京兆附近,以便于赴京師宿衛(wèi)。在充任大斗軍使前,他任大明府折沖都尉、左武衛(wèi)中郎將,大明府是位于京兆萬年縣的一個軍府①大明府位于京兆萬年縣,有墓志可證。參見:雍州萬年縣故大明府校尉墓銘[G]//吳鋼.全唐文補遺(第三輯),1996:380;雍州萬年縣大明府校尉劉氏妻之墓志銘[G]//吳鋼.全唐文補遺(第六輯),1999:243.,左武衛(wèi)是唐十二衛(wèi)之一,都位于京師之內(nèi)?!安是肮┓睢?,即表明,他的身份還是屬于禁軍,正所謂“警衛(wèi)忠謹,爪牙勤恪”。可見,敦煌文書《前大斗軍使將軍康太和書與吐蕃贊普》中“太和拱(恭)奉階,侍衛(wèi)天子,但緣邊隙,勒此鎮(zhèn)守”,并非虛言夸大。

      志文又云:“又授左武衛(wèi)中郎將。又轉(zhuǎn)左司御率府副率,充大斗軍使”。大斗拔谷地當祁連山脈東段,自古為今青海、河湟地區(qū)通往河西走廊的便捷通道。大斗軍屬河西節(jié)度使統(tǒng)轄之大軍,駐防于涼州西境的祁連山大斗拔谷,《元和郡縣圖志》記:“大斗軍,涼州西二百里。本是赤水軍守捉,開元十六年改為大斗軍,因大斗拔谷為名也。管兵七千五百人,馬二千四百匹?!盵14]在大斗軍建成前兩年,吐蕃大將悉諾邏曾率軍攻占大斗拔谷,進犯甘州“焚燒市里”,[15]后被唐軍擊敗于青海湖之西。

      而正是志主這次任職大斗軍使期間,發(fā)生了吐蕃贊普統(tǒng)軍親征大斗拔谷事。根據(jù)前引兩份敦煌文書可知,吐蕃大軍在攻入河西大斗拔谷以后,遭到了康太和率領的唐朝大斗軍將士的堅決抵抗,見無機可乘,只好回軍南下,途中又接到了大斗軍使康太和派人送的那份極具挑戰(zhàn)和嘲諷意味的戰(zhàn)書——《前大斗軍使將軍康太和書與吐蕃贊普》。因結(jié)合正史有關記載與此文書來看,吐蕃大軍進攻大斗軍的時間大約在開元二十九年六月前后,則康太和出任大斗軍使的時間應該就在此前不久。這樣,志文與文書互印互證,對于搞清楚康太和職任履歷的具體時間大有裨益。

      應該說正是在這次吐大軍進攻大斗拔谷的過程中,康太和組織得力,抵抗吐蕃有功,所謂“勛效過人,部伍超眾,拔授忠武將軍、大斗軍使、河西節(jié)度副使、右清道率府率。又云麾將軍,充河源軍使”。志主因防守大斗拔谷有功,所以一再加銜,散官銜從左司御率府副率(太子屬官)升至忠武將軍(唐為武官的第十級),再升至云麾將軍(武官第七級),而職位由大斗軍使調(diào)任河源軍使,調(diào)任至抵御吐蕃的最前線,委以重任。

      大斗軍屬于河西節(jié)度使,河西節(jié)度使治所在涼州;河源軍在鄯州城西一百二十里,與鄯城縣同治,約位于今西寧市,屬于隴右節(jié)度使。該時期,為了有效抵抗吐蕃,唐朝廷將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幾度整合。蓋嘉運正是在這期間兼任河西、隴右兩道節(jié)度使。開元二十八年六月,蓋嘉運因西域平定突騎施之功調(diào)任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使之經(jīng)略吐蕃”[16]。而志主也在開元二十九年五六月至十二月之間榮升“云麾將軍,充河源軍使”。但隨之石堡城失陷,史書記載,該年十二月,“吐蕃又襲石堡城,節(jié)度使蓋嘉運不能守,玄宗憤之”。[17]石堡城失陷以后,蓋嘉運被罷黜,朝廷改任皇甫惟明為隴右節(jié)度使,而據(jù)志文志主亦于“天寶二載,授右驍衛(wèi)大將軍、關西都知兵馬使、都虞候、河源軍使、節(jié)度副使”,可見石堡城失陷以后,唐朝廷于天寶元年與二年分別任命二人為隴右節(jié)度正、副使,顯然是為了重新任命和部署將領,以重新奪取石堡城。

      此后,史書記載,至天寶四載“九月……隴右節(jié)度使皇甫惟明與吐蕃戰(zhàn)于石堡城,為虜所敗,副將褚誗戰(zhàn)死”;[18]天寶五載,“正月,乙丑,以隴右節(jié)度使皇甫惟明兼河西節(jié)度使”。[19]從皇甫惟明的職銜來看,開元二十九年石堡城失陷以后,蓋嘉運的兩道節(jié)度使被罷黜,繼任的皇甫惟明僅為隴右節(jié)度使,直至天寶五載正月,再度將兩道合并,令隴右節(jié)度使兼任河西節(jié)度使,顯然唐朝廷還是為了奪取石堡城而繼續(xù)在為將士加官進爵和增援力量。但是,從隨后的史事來看,唐玄宗對于皇甫惟明等原隴右將帥的表現(xiàn)還是極為不滿,因繼合并隴右、河西二節(jié)度之后,對其將帥再度做了大的撤換調(diào)整,《舊唐書》記載:“(天寶五載)正月,河、隴以皇甫惟明敗衄之后,因忠嗣以持節(jié)充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充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盵20]史書將皇甫惟明的這次遭貶歸咎于李林甫,稱皇甫惟明隨后遭李林甫等人讒言所傷,被貶播川太守。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其隴右敗績,不能及時實現(xiàn)唐玄宗奪取石堡城的愿望。

      巧合的是,同年志主亦被調(diào)離,志文謂“五載,授左羽林軍大將軍,留宿衛(wèi)”。此前志主為右驍衛(wèi)大將軍,乃十二衛(wèi)大將軍之一,為正三品,而左羽林軍大將軍為唐朝北衙禁軍左羽林軍統(tǒng)兵長官,也是正三品。而且左羽林大將軍雖為禁軍大將,但對于邊將而言卻并非榮耀。如后來繼任的王忠嗣,唐玄宗命令王忠嗣攻下石堡城,王以石堡城堅固,貿(mào)然進攻會使將士傷亡慘重為由搪塞。李光弼也勸王忠嗣遵從圣意,王則認為石堡城沒有必要用數(shù)萬將士生命去強攻,自己不愿意這么做,并說“今受責天子,不過以金吾、羽林一將軍歸宿衛(wèi),其次不過黔中上佐”[21]??梢娺厡⑹茇?,做禁軍將軍宿衛(wèi)京師,只是比遠貶邊州好一點而已。至于后來“特封姑臧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也僅僅是其軍旅生涯至晚年享受的一定待遇。顯然當時作為皇甫惟明副手的康太和也是同樣受到牽連,受到懲處。而且從此以后,直至天寶十二載去世,志主職位再無升遷,說明昔日的懲處對他的影響是深遠的。

      康太和天寶二載至五載間,擔任右驍衛(wèi)大將軍、關西都知兵馬使、都虞候、河源軍使、隴右節(jié)度副使,隨后在王忠嗣主政河西、隴右期間,接替他職位的便是名將哥舒翰,史載,“天寶六載,(哥舒翰)擢授右武衛(wèi)員外將軍,充隴右節(jié)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22]??梢?,康太和調(diào)任京師之后,哥舒翰完全接替了他的位置,而在此之前,哥舒翰為王忠嗣手下衙將、亦曾任大斗軍副使,也可見志主康太和確實曾為唐朝河西、隴右將帥中的一中堅力量,幾乎與王忠嗣、哥舒翰等一代名將比肩。而此志文的確可補史闕,對我們更好地理解當時的隴右戰(zhàn)局和唐蕃關系大有裨益。

      二、洮州赤嶺戍與石堡城、唐蕃道的關系

      對于志主初仕,志文謂“公以弈代鷹揚,將門驍果,解褐補洮州赤嶺戍主,轉(zhuǎn)扶州重博鎮(zhèn)將,員外置同正員,從班例也?!碧魄捌阡輰儆陔]右節(jié)度使轄州,戍與鎮(zhèn)為唐代設在邊防的基層軍事防守機構(gòu),分別分上、中、下三個級別,戍主為正八品下至正九品下的武官,鎮(zhèn)將為正六品下至正七品下的武官。戍主上去是鎮(zhèn)將,“鎮(zhèn)將、鎮(zhèn)副掌鎮(zhèn)捍防守,總判鎮(zhèn)事”,而“戍主、戍副掌與諸鎮(zhèn)略同”[23]。

      這里引人注意的是“洮州赤嶺戍”,因為赤嶺為開元二十二年唐朝與吐蕃劃界立碑之地,而且在唐蕃戰(zhàn)爭期間,因其位近唐蕃激烈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石堡城而聞名。但對于赤嶺與石堡城的位置,史書錯記于鄯州之下,以至于貽誤后世,千載之后,方有我們多次撰文辨正。[24]但目前學界尚有人堅持舊說。

      對于石堡城與赤嶺的相對位置,《新唐書·地理志》卷40 鄯州西平郡條記:“鄯城。中。儀鳳三年置。有土樓山。有河源軍,西六十里有臨蕃城,又西六十里有白水軍、綏戎城,又西南六十里有定戎城。又南隔澗七里為天威軍,軍故石堡城,開元十七年置,初曰振武軍,二十九年沒吐蕃,天寶八載克之,更名。又西二十里至赤嶺,其西吐蕃,有開元中分界碑。自振武經(jīng)尉遲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柵,九十里至莫離驛。又經(jīng)公主佛堂、大非川二百八十里至那錄驛,吐渾界也。”[25]按此所記,以上地名似乎都在鄯州西平郡境內(nèi),而且稱天威軍即石堡城。但我們根據(jù)唐前期的民族關系、軍事地理、唐蕃戰(zhàn)爭的行軍路線及戰(zhàn)爭進程等信息,尤其結(jié)合出土文物與實地調(diào)查,考證得出:《新唐書·地理志》所記唐蕃道隴右段石堡城以下者多在唐洮州境,史書《新唐書·地理志》所記是將二道混淆為一乃誤記。其所記石堡城以上的地名與路段的確在唐鄯州境內(nèi),但石堡城及其以后的尉遲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柵、莫離驛等地名,均可確定在洮州至河源道上,這一段應為一南道,為唐蕃往來的驛道。正說明《新唐書·地理志》把本在洮州境內(nèi)的石堡城及以下的多個地名一并記在鄯州西平郡下確為誤記。

      今由康太和墓志明確記載的洮州赤嶺戍,不僅為以上觀點提供了可信的證據(jù),還為石堡城以下的各地名的確定提供了新坐標。而且已經(jīng)證明,位處鄯州西境的天威軍就并非石堡城,根據(jù)史書文獻的記載,唐石堡城開元十七年被玄宗命名為振武軍,天寶八載改為神威軍,始終無見曾名天威軍的記載。

      唐軍最初占有石堡城的時間,史書記載為開元十七年,該年“(三月)甲寅,朔方節(jié)度使信安王祎攻吐蕃石堡城,拔之。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據(jù)之,侵擾河右,上命祎與河西、隴右同議攻取。諸將咸以為石堡據(jù)險而道遠,攻之不克,將無以自還,且宜按兵觀釁。祎不聽,引兵深入,急攻拔之,乃分兵據(jù)守要害,令虜不得前?!盵26]又有記載曰:“十七年,朔方大總管信安王祎又率兵赴隴右,拔其石堡城,斬首四百余級,生擒二百余口,遂于石堡城置振武軍”[27]。石堡城為唐軍攻克以后,史載:“自是河隴諸軍游弈,拓境千余里。上聞,大悅,更命石堡城曰振武軍”[28]。

      唐軍占領石堡城以后,為了爭奪河西九曲之地與該戰(zhàn)略要地,唐蕃戰(zhàn)爭不斷升級,一度在金城公主的斡旋之下,于開元二十二年唐蕃雙方為劃界樹碑于赤嶺,但至開元二十九年十二月石堡城再次陷落吐蕃,直至天寶八載,在唐玄宗的威逼之下,哥舒翰率軍再次奪得石堡城。

      今按照康太和的生平計算,他從軍宿衛(wèi)近三十年,初任即任赤嶺戍主,則唐軍設置赤嶺戍的時間至遲在開元十七年。開元二十二年唐朝又與吐蕃劃界于此,應該是赤嶺一線至遲自開元十七年以來,為唐軍控制該地區(qū)的最西線。中經(jīng)開元二十九年至天寶七載,石堡城為吐蕃占領,唐軍赤嶺戍自然不守。但自天寶七載以后,史載:“七載,以哥舒翰為隴右節(jié)度使,攻而拔之,改石堡城為神武軍。”[29]又稱:哥舒翰“遂以赤嶺為西塞,開屯田,備軍實”。[30]收復石堡城,唐軍進而又以赤嶺為邊疆前哨,繼續(xù)在這里與吐蕃對抗,可見赤嶺乃繼石堡城之后,唐軍阻止吐蕃大軍東進、北犯的又一戰(zhàn)略據(jù)點,也是確保河西九曲之地大部分為唐軍控制的保障,所以唐朝方面很長時間在此設戍防守。

      《新唐書·地理志》所記石堡城與赤嶺的相對位置,也是與《新唐書·吐蕃傳》的有關記載一致的,后者保留有中晚唐劉元鼎出使吐蕃的行記,其中記:“元鼎踰成紀(今甘肅秦安縣西北)、武川,抵河廣武梁,故時城郭未隳,蘭州地皆秔稻,桃李榆柳岑蔚,戶皆唐人,見使者麾蓋,夾道觀。至龍支城(今青海民和縣南),耋老千人……密問之,豐州人也。過石堡城,崖壁峭豎,道回屈,虜曰鐵刃城。右行數(shù)十里,土石皆赤,虜曰赤嶺……距長安三千里而贏,蓋隴右故地也?!盵31]這里也是清清楚楚,劉元鼎一行經(jīng)過蘭州西出以后,在今永靖縣炳靈寺一帶向南渡過黃河,到達龍支城(今青海民和縣南),繼續(xù)南下便到達石堡城,過了石堡城“右行數(shù)十里”,也就是向西數(shù)十里,便到達赤嶺,與前引《新唐書·地理志》“又西二十里至赤嶺,其西吐蕃”[32]的表述方向基本一致,而且僅至赤嶺的東西距離大致也就是二三十里。而且其整個行程所取道路的走向與今天這一帶的道路的南北走向基本一致,大約經(jīng)今積石山縣、臨夏縣,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迭部縣、瑪曲縣等。

      石堡城遺址的具體位置為今甘南卓尼縣的羊巴古城,具體在今甘肅省卓尼縣喀爾欽鄉(xiāng),洮河南岸有一古城遺址,當?shù)厝朔Q“陽巴城”“羊巴城”或“羊壩城”。過去由該城遺址出土的《石堡城戰(zhàn)樓頌》,以及據(jù)我們考證發(fā)現(xiàn)于碌曲縣拉仁關西鄉(xiāng)的道格爾古碑乃唐蕃赤嶺劃界碑等文物,已經(jīng)從文物的角度證明該遺址就是唐代赤嶺石堡城遺址。

      至于赤嶺,漢語中“山嶺”一般指具有一定走向的高山,并為集結(jié)在一起的連綿山系。經(jīng)考察,今位于甘南臨潭縣、卓尼縣以西,碌曲縣以東,縱貫洮河兩岸,包括洮河南岸的額爾瓊山、道格爾桑尺郭山、杰姆則雅雜山、道格爾瑪格山,乃至北岸的漿紅山、西鳳山、麻日山等,方圓幾十里土石皆赤,應該正是唐代赤嶺所在。

      位處赤嶺的洮州赤嶺戍,應該不僅為戍守邊界的軍事?lián)c,應該也是唐蕃道路上的交通驛站,具體位置不見文獻記載。今自卓尼縣陽巴城西行,向西南翻越額爾瓊山,可抵達發(fā)現(xiàn)道格爾古碑的碌曲縣拉仁關鄉(xiāng)瑪日村的夏季牧場,而同在道路一線的拉仁關鄉(xiāng)唐科村有一古城遺址,出土有磚瓦等建筑材料,應該是古代的驛站,古代遺留下來的兩條車轍經(jīng)過這里,自東北伸向西南至今清晰可見,許多路段為石砌路基,“唐科村”是否即“唐客站村”的音傳,因唐代位于邊界的道路驛站也往往是軍戍,赤嶺戍是否在這里,待考。

      唐代的赤嶺戍前后存在的時間應該很長,直至晚唐吐蕃占領河西、隴右以后,途經(jīng)該地的使臣仍然幾次提到。敦煌文書P.2555《唐人詩集殘卷》收錄有佚名詩59首,根據(jù)這些作品的內(nèi)容可知,作者在敦煌陷蕃后,被押送往吐蕃設在大夏川的東道節(jié)度使本部,途經(jīng)吐谷渾與吐蕃境。其中《夜度赤嶺懷諸知己》中有“驛使□靡歇,人疲馬亦勞”[33]一句,說明直至中晚唐赤嶺還設置有吐蕃官方驛站。

      猜你喜歡
      隴右唐蕃太和
      新時代背景下隴右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秦人在隴右的崛起
      絲綢之路(2024年4期)2024-01-01 00:00:00
      淺談“太和壺”的藝術(shù)風格
      山東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 02:36:00
      天一閣舊藏《太和正音譜》考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8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釋——兼論敦煌文書P.3885中的唐蕃之戰(zhàn)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30
      工程概要篇
      河南電力(2020年6期)2020-01-12 11:52:22
      鹽谷溫《太和正音譜》排印本研究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08
      2010年以來唐蕃關系研究綜述
      魏晉南北朝時期隴右的文教事業(yè)及其影響
      喜迎五十華誕 譜寫發(fā)展新篇 蓬勃發(fā)展中的十堰市太和醫(yī)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崇明县| 资阳市| 林甸县| 永宁县| 韩城市| 台山市| 堆龙德庆县| 阿城市| 龙泉市| 大理市| 平舆县| 绥滨县| 山丹县| 辽源市| 会昌县| 图片| 松溪县| 建阳市| 嘉鱼县| 双柏县| 米脂县| 墨竹工卡县| 虹口区| 库车县| 富源县| 巴中市| 永新县| 揭西县| 霍林郭勒市| 呼图壁县| 永和县| 民县| 晋中市| 固原市| 武夷山市| 商洛市| 武乡县| 巨野县| 平遥县| 临海市| 澄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