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欣
“琵琶”古稱“批把”,這兩個詞其實從本質(zhì)上并無分別,都是在指這種彈撥樂器的演奏手法:
“琵”或“批”,是指右手向前彈;
“琶”或“把”,是指右手向后彈。
正如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中記載的:
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
“推手前”就是右手向前彈,“引手卻”就是右手向后彈,“鼓”就是演奏的意思。
正因為“琵琶”這個詞所指的是演奏手法,所以,在秦漢至唐早期,一稱“琵琶”,就不僅僅單指我們今天所專稱的這種豎抱、木制、四弦、半梨形音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的樂器,——而是如本系列介紹阮的文章所說,阮咸這種樂器,在那時就叫“秦琵琶”,當(dāng)時,無論圓形音箱還是梨形音箱的、無論橫彈還是豎彈的,只要是符合“批把”演奏手法的彈弦類樂器,就統(tǒng)稱“琵琶”。
直到大約魏晉至唐宋這一時期,“琵琶”這件樂器才得到了自己專稱的定型。
“批把本出于胡中”,琵琶是外來樂器,在公元前后經(jīng)印度傳人了西域。而一旦它入土中原,就高調(diào)地技壓全場:
成為樂隊中的主奏樂器,成為歌舞中的必備妙音,成為遍布大江南北、出入宮廷民間的當(dāng)紅明星,成為眾多樂師苦練傍身、憑此聞名的看家本領(lǐng)。
琵琶這種深入人心的受歡迎程度和令其他很多樂器都望塵莫及的音樂成就,僅僅它憑借唐詩宋詞里的頻頻現(xiàn)身,就可見一斑。而這,得益于琵琶自身樂器屬性的優(yōu)秀:
琵琶的聲音明亮、音色甜美,這就使它具備了出眾的感染力;同時琵琶的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既能劍拔弩張、金戈鐵馬,又能柔情似水、蜜如私語;它在演奏時,既能領(lǐng)奏樂隊、凌云當(dāng)空,又能信手弦歌、評彈伴唱,它還更善于長袖踏歌、翩然伴舞,甚至迎風(fēng)出塞、驚雷馬上。
當(dāng)今的琵琶,已經(jīng)由最初的橫彈改為豎彈、由撥彈(用一個撥片彈奏)改為指彈(五指戴義甲彈奏),這就大大提升了琵琶的演奏張力。琵琶,早先雖是從異域傳人中國的外來樂器,然而在后來漫長的歷史云煙中,它早已成為了中華民族古樂里的重要代表。
琵琶因為是從西域傳人中原的,所以它總與邊疆氣質(zhì)、與異域文化相聯(lián)系,——在琵琶身上,具備著一種塞外風(fēng)情。正如王翰著名的唐詩《涼州詞》所寫: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西域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使那里出產(chǎn)的葡萄甘甜異常,所以將士們豪飲的“葡萄酒”,這就點明了詩歌所唱的疆域所在?!坝嬇民R上催”,這一句如同前文講《釋名·釋樂器》中所說“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西域胡人是懷抱琵琶在馬上彈奏的。至于這個“催”字,是說催征人上陣迎戰(zhàn)、還是喻指琵琶彈奏急促,歷來有著不同的釋義。
而在琵琶聲里,戍客們痛飲豪歌、暫忘生死,確實是詩人親臨營地才能寫出的紀實心情。今朝有酒今朝醉、美酒干杯將生死置之度外,這是將士表面加倍的疏狂,也是詩人筆下加倍的心酸。
一臨戰(zhàn)場,血火交加,每晚的酒也許都是最后一次舉杯,在琵琶聲揚邊塞的硝煙中,沖殺是那么平常,生死是那么無常。
來自邊疆的琵琶聲催,曲盡歡歌,是戰(zhàn)歌,亦是別歌。
邊塞的琵琶聲,還有王昌齡《從軍行》中寫的: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guān)山離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如果說,“欲飲琵琶馬上催”,是埋骨沙場、戰(zhàn)火威脅前的任性釋放;那么,“琵琶起舞換新聲”,就是戍守關(guān)山、長長寂寞里的思緒輾壓。
無論有沒有死亡的陰影迫近,關(guān)山冷月下多年不歸的滄??嗪彩橇钊穗y熬的痛;無論琵琶起舞更換多少新作曲調(diào),寒光照鐵衣的征人望鄉(xiāng)也是永恒不改的鄉(xiāng)愁主題。
秋月又照了長城,春風(fēng)又忘了邊關(guān),生命又逝了一歲,家鄉(xiāng)又遠了一年。
邊愁聽不盡繚亂,大漠吹不盡風(fēng)寒,琵琶彈不完滄桑,關(guān)山寫不完離愁別緒。
來自關(guān)塞的琵琶起舞、關(guān)山離情,是新曲,亦是舊聲。
琵琶這件樂器因為慣識了軍中狼煙,所以它也具有金戈鐵馬的殺伐之音。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錄湯應(yīng)曾彈奏琵琶曲《楚漢》時的情景說:
當(dāng)其兩軍決戰(zhàn)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wù)呤级鴬^,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
這樣的敘述,正如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琵琶曲中著名的《十面埋伏》所奏情景一樣,樂曲是在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時最后的垓下決戰(zhàn),漢軍以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潰楚軍,劉邦取勝,項羽自刎。慷慨悲歌,仿若史詩。
如唐代李嶠詩里說“本是胡中樂,希君馬上彈”,琵琶從來不似琴簫是文人化的樂器,琵琶是生命力頑強的花草:
可開在塞外疾風(fēng)知勁草、也可落人江南玉樹后庭花,可走上朝堂弦索調(diào)初張、可散落民間潯陽江上月,可沖鋒、可低回,可嫵媚、可俚俗,這是屬于琵琶的無限張力。
西域的琵琶韻致,還與歌舞密切相關(guān)。敦煌壁畫上,有很多反彈琵琶的舞女形象,那就是琵琶的異域魅惑與天國仙姿。
來自西域的琵琶聲動、穿云裂空,是樂歌,亦是史歌。
琵琶的馬上弦索,不僅止于男兒的一脈遒勁,也有屬于女子的一抹嫣紅。那就是昭君出塞時的琵琶相陪。幾乎所有的昭君出塞圖,都是身披紅色大氅的昭君懷抱一只琵琶,眼望前方,天蒼地黃。
史稱王昭君善彈琵琶,所以那么多以描寫她來抒發(fā)家國之情的詩詞,總是離不開出塞路上的琵琶形象。
比如唐代李商隱的《相和歌辭·王昭君》寫:
毛延壽畫欲通神,
忍為黃金不為人。
馬上琵琶行萬里,
漢宮長有隔生春。
這首詩介紹了漢宮女子王昭君的傳說:據(jù)說她因不肯重金賄賂畫師毛延壽,所以未能進入漢元帝的后宮,后被千里迢迢送到匈奴和親。昭君一去,終身未能重歸中土,漢宮春于她已是隔生隔世的遙遠。所以詩詞總在借此而悲嘆著昭君命運的不得自主,由此而悲嘆著詩人個人遭際的不得明主。
王昭君的名字,到了晉代,為避諱司馬昭之名,世人改稱其為明君,亦稱明妃。
所以孟浩然的唐詩《涼州詞》里說:
渾成紫檀今屑文,
作得琵琶聲人云。
胡地迢迢三萬里,
那堪馬上送明君。
琵琶,令塞外男兒弦驚馬嘶,令出塞女兒聲斷淚殘。
和親匈奴的十八年里,與昭君終身為伴在異域荒煙的,只有來自故鄉(xiāng)的琵琶私語。
而唐代李頎的《古從軍行》也說: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fēng)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郭,
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
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
應(yīng)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
空見蒲桃人漢家。
“公主琵琶幽怨多”,公主,就是指和親公主王昭君。其實她并未受封公主,這只是詩人對她的尊稱與遙想罷了。
烽火遠望,黃昏飲馬,野云沉沉,雨雪紛紛,塞外無春,此生無春,漢家已遠,荒骨已多。
來自馬上的琵琶聲幽、吹塵落雁,是胡曲,亦是漢曲。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