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崯
不知從何時起,“喪”這一網(wǎng)絡流行語成為了當代青少年群體司空見慣的表達,常借以形容“失落、沮喪、困苦、無奈、頹廢”等日常生活中不如意時的存在狀態(tài)。時下對于“喪”最生動形象的闡釋,莫過于批量制造的表情包,諸如悲傷到變形的悲傷蛙Pepe、一躺成名的“北京癱”“葛優(yōu)躺”和“社會人”系列表情包,輔之以“貧窮使我面目全非”,“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等闡釋性文字,“喪”所攜帶的戲謔、自嘲與無力撲面而來。作為新興的形容詞語匯,“喪”一經(jīng)出現(xiàn)便被迅速接受、廣泛傳播并熟練運用,當“今天,你喪了嗎?”取代“安好”成為了青年致以問候的新型方式,“小確喪”置換了“小確幸”躋身熱門詞匯,“喪”已然成為了一種裹挾更多內(nèi)容與情緒的語言符號,它依憑網(wǎng)絡媒介被大量生產(chǎn),為青年所歡迎,掀起亞文化的小高潮。
“喪文化”于無聲中悄然而至,直到《今晚80后脫口秀》《吐槽大會》等綜藝節(jié)目競相登場,慢悠悠的慵懶民謠流唱于大街小巷,《悲傷逆流成河》《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等青春疼痛劇反響甚微,我們才驀然驚覺一種異質(zhì)的情緒狀態(tài),已滲透進日常生活的血液之中。以《吐槽大會》為例,這檔綜藝節(jié)目全程吐槽,挖掘明星緋聞往事,包裹新聞熱點,營造窘困氛圍,玩弄不堪之事,以達到反諷、自嘲的娛樂效果。在傳統(tǒng)主流價值體系之中,吐槽,作為宣泄不滿的方式,通常具有匿名性和隱在性,而《吐槽大會》恰恰反其道而行,不僅嘉賓親臨現(xiàn)場,當面接受極端指責,而且表現(xiàn)積極,直面過往種種,主動剝開傷口自我調(diào)侃。不可否認的是,《吐槽大會》收獲的高收視率和高討論度,顯在地表明了大眾群體對娛樂之幽默詼諧內(nèi)涵的追逐,也揭露出個體遭遇挫折的態(tài)度已大相徑庭。從以往隱匿傷痛、體面生活的行為準則,到《吐槽大會》公開的品頭論足、戲謔自嘲,公眾對于人性之弱多了不少堅強的坦然,少了些許羞澀的遮蔽??梢哉f,《吐槽大會》為世人提供了新的面對傷痛的模式——在人為制造的歡樂里,讓從前的困頓、憂傷,伴隨語言的俏皮和詭辯煙消云散。凡塵往事種種,皆可以一笑了然。這種營銷模式,和“喪文化”大張旗鼓地叫囂著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我(尸從),你先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預先自曝軟肋,將弱勢毫無保留地公之于眾,以自我攻訐、自輕自賤的形式搶先取得話語主導權(quán),以立于不敗之地?!皢饰幕痹趭蕵肪C藝中嶄露頭角。
而在音樂行業(yè),民謠的流行與爆紅似乎也在喻示音樂界的新趨向。許多年前的搖滾歌手們,像群特立獨行的殉道士。他們玩弄朋克和嘻哈,用沙啞孤獨的嗓音,聲嘶力竭地高唱著“一無所有”,在不安的鼓點和快節(jié)奏的韻律里,我們聽見生命與希望的吶喊。而如今的街角,處處飄蕩著類似《成都》《理想三旬》《二十歲的某一天》那些悠揚的曲調(diào),仿佛暖陽午后的催眠曲。簡易的琴弦,喃喃自語的吟唱,曲調(diào)幾近一成不變,沒有起伏高潮,配合慵懶的嗓音,填之以溫和的詞章,民謠彰顯出個體意欲挽留時間的訴求。民謠歌手拒絕過度用力的嘶吼,放棄與現(xiàn)實世界勢不兩立的對決,選擇與生存中自我消化、緩步輕嘆。不同于搖滾的堅硬決絕,青年一代在民謠中頌出對世界的溫柔以待。也許,正是民謠所具有的閑散恣肆,讓倍感疲倦的青年們在呢喃低語里重聞了兒時的催眠曲,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在離家萬里的異鄉(xiāng)重獲得精神的自由,歌聲讓時間就此停滯,美好如初。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里,民謠與喪文化相得益彰,道盡世人對生活的思考、對理想的講述和對夢想的追索。
至于文學創(chuàng)作場域,當《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夏至未至》《悲傷逆流成河》等多部當年炙手可熱的青春小說影視化后,遭遇前所未有的慘淡收視,形成巨大的收效反差,我們不得不去反思,憂傷惆悵的賣點是否在青年一代一去不復返了?青年們不再愿意為那“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春雨季買單,也不再輕易為刻意制造的車禍、失憶、墮胎等偶然情節(jié)落淚,度過了那段稚嫩、矯飾年華的他們,已無暇去修飾自己的情緒。與其千回百轉(zhuǎn)地拼湊一份憂傷,不如信手拈取一個生動的表情包那般來得實在:直言不諱地抒發(fā)此時切切實實的難過與沮喪。這種深重的轉(zhuǎn)變也許得益于切實的生活,經(jīng)驗種種,困難種種,讓那些青春輕浮的情緒,承載了些許成長與生存的重量。相較于此前青年群體千方百計地凸顯個體生命中的孤獨意緒、飄零心境,在文本中大量增添華麗而憂傷的字句,凄美而繁復的意象,當下青年表達“喪”情緒的方法,則顯得更為直接、質(zhì)樸和單調(diào)。正如表情包的配字那樣言簡意賅,李陀近作《無名指》運用了幾乎大半部分筆力建構(gòu)人物的對話,張悅?cè)坏摹斗Α吠瑯臃峙淞俗銐虻墓P墨至實物的臨摹和行為的敘述,作家不約而同地擠占情緒的自白空間,正是意圖不動聲色地呈現(xiàn)“喪”的情緒狀態(tài)。主人公不再喋喋不休地表達,反而充當“心理醫(yī)生”扮演聆聽的角色,這一主體的角色變化,恰好道出了“喪”的另一層內(nèi)涵:一種低欲望的、低主動性的行為模式已然在青年群體中生成。青年們樂于在移動端不費吹灰之力地發(fā)送一兩個垂頭“喪”氣的字眼或表情包,卻喪失了交談的欲望;愿意享受一種“葛優(yōu)癱”的放空狀態(tài),仍難以鼓起振作的勇氣;面對社會日益不斷的分歧,紛紛自詡“佛系青年”,懶得究其前因后果,辨析是非對錯,置若罔聞成為了當今社會一種新的規(guī)避爭端和風險的辦法。
那么,縱觀這些嵌入生活各個面向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定義與理解“喪”的含義?誠然,“喪文化”能夠迅速席卷影視、音樂、文學等藝術(shù)領域,不僅僅源于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無處不在的網(wǎng)絡作為其傳播的媒介,更是因為它傳達著一種普遍的、共鳴的“喪”的情緒。首先,“喪”作為一種混雜了失落、沮喪、惆悵、無奈、困惑、迷茫等多種意緒的情緒,具有了簡潔而全面的概括性,而被感同身受的大眾所接受。它毫不費力地統(tǒng)攝了青年們正在遭遇的種種挫折、各種窘境。無論是考試失利,還是就業(yè)無果;不管是戀情告終,還是家庭紛爭,來自于學業(yè)、工作、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在“喪”的語境下,都是一種不言自明的存在。
其次,不能忽視的是,朋友圈里滿屏的“喪”語錄,昭告了一個“喪”的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個體在虛擬的空間里,尋找到了心靈的盟友;在閱讀他人窘境的同時,也慰藉了一顆早已“涼涼”的心。一如《吐槽大會》示范的自我解剖和調(diào)侃,大眾借助網(wǎng)絡平臺,競相展示個人不同面向的“喪”生活,形成了一種“曬喪”的奇特現(xiàn)象。在這里,“喪”成為了一種常態(tài),任何人都不必去刻意偽裝,也無需因為個人的“小確喪”而難過,因為此時的青年們化約為擁有“喪”這個共同名稱的群體,他者不過是另一個鏡像中的自己,“喪”從而為廣大的青年群體提供了一種自我認同的方式,青年們再也不會是背負“l(fā)oser”標簽的零余人,孤獨地游走在社會的邊緣。
正是基于這種抱團取暖的心理,青年們開始紛紛“示弱”,簇擁在“喪文化”的大旗下。不僅降格既有所得,而且從意識層面削弱對未知探尋的可能。前者表現(xiàn)為自輕自賤、妄自菲薄式的評價方式,常見青年自認“屌絲”、“慫貨”等;而后者則是佛系應對的心靈語錄,譬如:“別灰心,人生就是這樣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比一個人吃火鍋更寂寞的是,一個人沒有錢吃火鍋”,“有時候你不努力一下,不知道什么叫絕望”。這種顛覆性的話語體系,不僅沒有受到失落者們的譴責,反而引發(fā)了更多的游戲者參與其中,共同制造更多的“喪”語匯?!皢省庇忠淮握宫F(xiàn)了它獨特的魅力,而這一現(xiàn)象,恰恰折射出了游戲者們被長期壓抑的真實心境?,F(xiàn)實中的挫折遭遇讓青年們掌握到更接地氣、更真切的人生道理,放棄對所謂成功的追逐,開始尋找自我幸福的權(quán)利。
“喪”語錄并非積極,網(wǎng)絡平臺上因此彌漫著空洞軟弱的氛圍,制造出內(nèi)動力嚴重不足的虛假世界。但是,“喪”也絕非消極,至少它反映出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動,令個體和社會產(chǎn)生的一種緊張而切實的關系。這種絕對不可以被忽視的人類精神現(xiàn)狀,長期在物質(zhì)勝利的催促中被壓抑,卻通過青年的自我嘲弄、戲謔、丑化的形式,得到重新釋放。喪文化以一種近乎反諷的手法,反向觀照著青年們的生活。他們看似落入了希望的谷底,喪失了所有奮斗的動力,但這種自我貶抑、自降希望、不存幻想的方式,恰恰具有一絲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多了一股慘淡直面堅硬現(xiàn)實的勇氣,好像在說:生活不過如此,蕓蕓眾生渺小如我,即便最終沒有如愿以償,我亦無憾!從這一層面而言,“喪”隱喻著一種自我保護的生存姿態(tài)。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王朔筆下的頑主們,以一種精神后撤的方式,緬懷一代末世英雄,從而消解社會轉(zhuǎn)型帶來的焦慮與危機,那么當代青年們則同樣沿襲了那份玩世不恭,只不過他們不再輕易地失望,而是在“喪”的黑色幽默里學會了如何哭著笑。在過分夸張地矮化、丑化自我形象的話語中,潛藏了青年們一顆未死的向上的心,以及一片有待開墾的上升空地。他們營造的虛假弱勢空間,為他們開辟了一條想象自我與真實自我的對比通道,從而確認了一個相對良好的自我認同。
至此,我們不妨在思考的間隙,捫心自問“喪”從何處來,那響徹世間、回蕩在幽寂長夜中的“喪鐘”到底為誰而鳴?如上所言,“喪”表征了一種柔和的反抗姿態(tài),一種消極情緒的宣泄方式和一種低欲望的行為模式。與上世紀90年代突然遭遇的社會文化轉(zhuǎn)型衍生出的令人措手不及的焦慮與危機相比,“喪”多了一份早熟的老成和一種無望的質(zhì)素。這多半源于當前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動并未如上世紀90年代那般急劇和突然,青年們已然適應了這場持久進行的社會變革,經(jīng)歷了消費經(jīng)濟浪潮持續(xù)不斷的沖擊,感受了物質(zhì)文化對精神文明的強勢擠壓,在相對開放、民主的社會環(huán)境下,見證了價值觀念的微妙變動,重新認識了美貌、智慧、道德、資本在現(xiàn)實世界的重組關系,以及世人對其進行的新一輪賦值與排序。就像青年們調(diào)侃的,在這個顏值當?shù)赖臅r代,直播網(wǎng)紅們比艱辛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們獲得了更為豐厚的經(jīng)濟利益,這種直接、暴力而毫無技術(shù)含量的對資本攫取的方式,無疑顛覆了青年們秉承的傳統(tǒng)價值觀,他們逐漸感受并預知:由于社會階層的趨于凝固,個人上升空間逐漸阻塞,成功更類似于偶然性的事件,依憑個人努力改變社會地位與階層屬性的可能性愈來愈小……青年們網(wǎng)羅生活萬象,在此基礎上重新樹立了一套認識與感知邏輯,而為“喪文化”的生成提供了繁殖的土壤。失范的價值體系,虛假的生存圖景,幻滅的成功理想,無望的未來期待,構(gòu)成了“喪”的情緒來源。消費主義時代下,物質(zhì)利益被無限放大,精神信條被相對忽視,“喪”便應運而生。在一個消費與娛樂共舞的后現(xiàn)代語境里,青年們絲毫不介意將自我的苦悶,作為酒后的笑談,于是我們看到了鋪天蓋地的表情包和令人一半心酸一半大笑的網(wǎng)絡語錄,聽到了喃喃自語般慢悠悠的小調(diào),恍若時間就此停滯,再無生活瑣事煩擾……
“喪”現(xiàn)象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消費與娛樂至上的副產(chǎn)品,它不小心透露出青年們在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徘徊的猶疑心境。然而,我們大可不必太過擔心“喪”情緒的發(fā)生。實際上,“喪”作為一種席卷了整個青年代際,甚至向中年蔓延的新型話語,絕非純粹負面情緒累積而成的結(jié)果,而是一種年輕化的商業(yè)運作模式和思維模式。新的語詞和新的輿論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散布出來,這背后不無流量的支撐與資本的力量,形成了文化和資本的合謀。另一方面,“喪”的本體性讓現(xiàn)代人極力地拒絕同質(zhì)化,懷疑主流追求的成功,拒絕宏大的理想,剩下的就只有割裂的自我體驗。因此在這一代人身上,無論是文化工業(yè)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還是全球化時期商業(yè)拜物的影響,都沒有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蛟S,這是在變革時期里青年人無形創(chuàng)造出的溫床。
因此,你看,青年們總是習慣在網(wǎng)絡上不痛不癢地叫嚷幾句“又雙叒喪了”,繼而若無其事地投入新一輪的生活中。當代“喪”青年是一群不那么徹底的“叛逆者”,他們絕不允許自己陷入頭破血流的抗爭中,自帶著佛系專有的中庸之道,明白了適可而止的生活準則。這樣一個快速變動、轉(zhuǎn)瞬即逝的時代,造就了一批圓融的實用主義者,他們堅信沒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如果“喪”對于改變現(xiàn)存境況無能為力,那么不如把握尚且擁有的一切。在當代青年的價值體系里,“繼續(xù)”比“放棄”更有價值,盡管未來顯得模糊而不可期。世俗其實并不可怕,只要還有一顆清醒的、葆有精神信仰的心。當代社會下,幾乎沒有人是可以完全躲避庸常的,偶爾叫喚一句“今天喪極了”,只能說明不幸陷入了“眼前的茍且”。只要尚未丟失“詩與遠方”,一切都不必苛責。
責任編輯 何子英 丁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