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如果這一時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科知識的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初中語文是一門知識覆蓋面很廣的學科,只有不斷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教師要以學生學習特點為基礎,明確教學目標,運用多種策略,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從而幫助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4-0085-02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現(xiàn)階段的基礎教育開始強調教學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初中語文教學緊跟教育改革步伐。初中時期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會養(yǎng)成獨有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教師應該充分把握這一時期,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對學生來說,思維能力的增強,可以幫助他們盡快掌握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學習上獲得更好的成就。
一、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教學目標
為了更好地適應教育改革,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學習特點,明確教學目標,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教學任務之一。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有機結合,使課堂教學可以順利開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掌握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初中語文教學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要以這些任務為教學基礎,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相結合。教師在落實教學目標與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時,要考慮到教材內容,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環(huán)境中使用不同的思維方式。
例如,教學《濟南的冬天》時,文章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樹尖上頂著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通過這些景色描寫,教師要帶領學生學習作者描寫景物時使用的各種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等,讓學生通過景色描寫感受作者內心對濟南冬天的雪的喜愛之情。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在進行同類型的寫景文章分析時,就會知道先從句子的描寫手法進行分析,然后思考作者的景色描寫到底是為了傳遞一種怎樣的情感。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師的語文教學。比如,學習《天凈沙·秋思》時,學生就能通過對文章中描寫的枯藤、昏鴉、老樹等景物,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悲傷與寂寞之情,感受到作者渲染的凄涼氛圍。
二、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習積極性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常常采取填鴨式教學,總是讓學生通過背誦、默寫等方式學習課文。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覺得語文學習十分枯燥,這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的質量。教育改革后,教師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性,認識到要為學生營造能夠進行思維拓展的教學氛圍。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差異,根據(jù)教學中的重難點,創(chuàng)設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展情境教學時,教師要鼓勵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讓每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能充分進行自我展示。教學期間,一旦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解答,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或是結合他人力量進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教學《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將課文內容歸納成一個比較小的劇本,在劇本中明確角色與事情發(fā)展情況,并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扮演。分好角色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上臺表演,讓學生扮演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人,以情景劇的形式展現(xiàn)課本內容。這樣的教學活動,能夠使教學氛圍更加活躍,使學生對文章脈絡有更清楚的了解。后期教師進行人物性格特點分析時,學生也能產生自己的想法。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教師也可向臺下的學生提問“用一句話概括本文內容”“諸葛亮為什么最后答應出山”……通過這些問題,學生能夠充分思考,與組內成員積極交流,尋找問題答案,使課堂教學充滿樂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激發(fā)。
三、將想象與培養(yǎng)思維能力相結合
初中生與小學生不同,他們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習思考方式。在學習過程中,有時在教師沒有要求的情況下,學生也能主動進行文章內容的想象,加深自己對文章的印象。對于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聯(lián)想是學習常態(tài)。通過聯(lián)想,學生能將語文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方便記憶。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有機會想象,讓學生通過想象增強自己的思維能力[1]。
例如,《背影》這篇文章有一段對父親買橘子的詳細描寫:“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边@段話詳細地描寫了父親為“我”買橘子的場景。面對單純的文字,學生可能無法理解文章描述的場景。此時,教師可以適當結合書中插圖,讓學生想象當時父親的姿態(tài)與表現(xiàn),并對當時場景做拓展描寫。通過這樣的聯(lián)想,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父親對作者深厚的愛,也能夠在今后進行人物動作、神態(tài)描寫時掌握一定的方法。
四、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與知識遷移
初中是學生轉變思維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把握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努力增強學生的推理能力與文章理解能力。教師結束一個單元的教學后,可以設置有特色的回顧與復習訓練,讓學生學會知識遷移與反思,培養(yǎng)學生深刻性的思維,讓學生學會合理聯(lián)系事物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加系統(tǒng)、全面地學習語文知識[2]。
例如,課文《社戲》講述了作者與兒時玩伴的很多趣事,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兒時的無憂無慮與樂趣。但在九年級的《故鄉(xiāng)》中,作者也提到了一位自己兒時的玩伴——閏土?!豆枢l(xiāng)》這篇文章描述的兒時玩伴早已褪去兒時的歡樂,變得滄桑、沉默。教師教學《故鄉(xiāng)》時,可以與《社戲》這篇文章進行對比,讓學生對作者前后文中人物描寫存在的差異進行思考:為什么人物性格特征會發(fā)生如此巨大的變化。這樣的教學,既能讓學生將過去學過的知識與新知識進行結合,對文章的認識更加深刻,又能對作者的想法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將前后的課文內容進行合理聯(lián)系,思考人物性格特征變化時更加具體,也可以讓學生將過去的語文知識與現(xiàn)在的語文知識融會貫通。
結語
教育理念的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也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作為教學任務[3]。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進行想象,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與知識遷移……豐富的教學手段,能夠讓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增強自己的思維能力,能夠大大調動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可以減少學生的學習阻力,大大提升教師教學質量。在未來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努力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學生獲得綜合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吳九錄.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分析[J].學周刊,2018(07):119-120.
單玉良.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名師在線,2018(29):37-38.
劉競梅.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yǎng)研究[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4(07):152-153.
作者簡介:沈潔(1985.3—),女,江蘇建湖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