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杰
同學們寫議論文,通常都是分析不到位甚至缺少分析,大多停留在論點加論據(jù)上,致使文章議論淺顯空洞,缺乏說服力。
其實,分析說理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分析說理方法有假設分析說理、因果分析說理、條件分析說理、演繹歸納推理等。這里主要給大家說說假設分析說理。
假設分析說理,就是運用假設推理對所列舉的論據(jù)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首先必須較完整地引述論據(jù),然后提出形成條件并不存在的假設,并據(jù)此推導出一個與事實完全相反的結果。在不同的條件與結果的比較中,其形成條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論證。標志性詞語是:“如果……那么……”“假如……怎能……”,其他還有“如果……就……”“假使……那么……”等。例如大家熟悉的蘇洵的《六國論》中有一段分析: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這是典型的假設分析說理,它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常用的假設分析說理的具體方法有:
1.面例式
寫記敘文,我們常說點面結合,其實它也適用于議論文。若把詳舉一例稱為“點”,那么,把略舉一組事例或一句一例法,就可稱之為“面”。就“面”例式而言,又可分為:
(1)正反對比式
例:其實,歷史警鐘一直長鳴。假如當初蔡桓公聽信了扁鵲之言,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嗚呼呢?假如當初馬謖不固執(zhí)己見而采納了王平的建議,他又怎能遺恨街亭而伏誅于武侯麾下?話又說回來了,如果當初秦孝公不聽取商鞅之諫而變法,何以能一舉統(tǒng)一六國?如果我們共產(chǎn)黨人不聽取李鼎銘先生的意見而精兵簡政,又何以能變成貴州的“小老虎”?而吃掉龐然大物的“東洋驢”呢?由此可知:善納人言者,昌;不納人言者,亡!
上述片段將舉例與說理有機地融為了一體。四個事例正反相對,排比、反問的運用,不僅內(nèi)容緊湊,層次清晰,而且氣勢充沛,雄辯有力。
(2)例證式
例: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凡立功名者,無不從小處做起,點點滴滴的積累、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斷自我完善。若無每日聞雞起舞堅持不懈的毅力,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無長年筆走龍蛇墨染池水的工夫,王羲之又怎能揮毫蓋世被尊稱為書圣?若無半生鉆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陳景潤又怎能把哥德巴赫猜想推進一大步?
此片段一句一例,在形式上限制了對事例內(nèi)容的陳述,避免了以敘代議。三個假設句構成排比,內(nèi)容上,嚴謹緊湊:在氣勢上,反詰句如江河一瀉千里,不僅讀之有力上口,而且聽之雄壯悅耳。
2.點例式
點例式指詳舉一例后接一層假設分析的表達形式。如事例是正面的,假設就從反面分析;如事例是反面的,假設句則從正面分析。
(1)正例反設
例:歐立希為發(fā)明一種新藥,堅持進行試驗,一直試驗了606次才獲得成功,制出的新藥就以試驗次數(shù)命名為“606”,因為這是堅持的結果。試想,如果歐立希僅僅試驗一兩次,失敗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藥又怎能會問世呢?如果他一二百次失試驗敗后,就認為成功的希望已經(jīng)渺茫甚至懷疑原來的設想而偃旗息鼓,卻不另辟蹊徑,那么“606”自然不會誕生。假如他605次試驗失敗后,喪失了信心,那么,他也會功虧一簣,同樣不會有“606”的誕生。正因為堅持下來了,他才獲得了最后的勝利。所以,堅持就是勝利。
(2)反例正設
例:出現(xiàn)這類問題,諸葛亮并非一次。赤壁大戰(zhàn)后,他明知關曹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經(jīng)華容道,關羽必然放他過去,但在關羽一番慷慨陳詞、立下軍令狀后,就“留這人情”,讓他移兵攔守。結果曹操逃之夭夭。假如當初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將領去守華容道,那么,曹操就可能被擒拿;又假如他吸取教訓,不管馬謖怎樣拍胸脯下保證,不合適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劇。而事實恰恰相反,他還是留下了揮淚斬馬謖的悲劇??墒?,這除了贏得“明乎法”的虛名,還有什么用呢?與其執(zhí)法如山在后,還不如任人唯賢在前啊。
以上兩例,都是先舉例后假設,在對比中,有據(jù)有理地闡明中心論點的正確。這種方法不僅更容易把握,而且理盛辭壯,更能增強說理的力度。
[典型示范]
中國人為什么喪失了羞恥感?
王曉華
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起,部分國人迅速喪失了體驗和言說羞恥的能力。他們心中只有博弈的勝負而無義與不義之別。倘若開車闖紅燈被攝像頭拍到、行賄受賄露出了馬腳、論文抄襲受到譴責,那么,很多當事人和旁觀者都會將之歸結為運氣不好。于是,恥感文化不斷地喪失自己的精神領地,日益走向衰微。
中國古代的恥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維。儒家之所以要求人要有羞恥意識,是因為它預設了天道的規(guī)范性,認為人的羞恥感源于人的內(nèi)省,源于對天和天道的信仰。這種信仰在漢代董仲舒那里獲得了強化,更加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內(nèi)心生活和行為舉止:人和國家倘若行為不端,必受天地之警告、譴責、懲戒。
正因為虔信天可懲惡揚善,國人才會祈禱和懺悔。關漢卿筆下的竇娥,相信自己的冤情會感動青天,故而祈求天降異象,以證明自己的冤屈。顯然,竇娥心中的天無時無刻不在對世人的言行進行審判。而時下流行的“人在做,天在看”,亦是同一心理。正由于以天道為尺度,國人的內(nèi)省才有了依據(jù),恥感文化方能生成和延續(xù)。
信仰之所以會造就恥感文化,是因為它為人設定了終極目標和絕對法則。有了終極目標和絕對法則,人才可能判斷自己當下行為的意義,從而生成自豪感和羞恥感。否則,人當下的行動就會缺乏方向和尺度,就無法區(qū)別正義和不義,自然會淪落為無恥者。
中國當代恥感文化的衰落,是因為90年代的中國開始進入信仰全面式微的階段。傳統(tǒng)的一些信仰,均被沖擊、解構乃至遺忘。隨之而來的是精神上“無法無天”的時代,勝者為王的叢林法則開始支配大多數(shù)國人。大凡腐敗(從行政腐敗到醫(yī)療腐敗、學術腐敗、教育腐敗)而被揭露,人們的本能反應是:此乃斗爭之結果,被揭露者和懲罰者肯定得罪了重要的權力主體。在這種語境中,要求他人懺悔和言說羞恥成為展示權力的手段,拒絕懺悔和言說羞恥則成為自我保護戰(zhàn)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于是,幾乎所有關于懺悔和恥感的話題都指向他人而非內(nèi)心,源于內(nèi)省的羞恥感成為稀缺的體驗,恥感文化日益孱弱。
公正地說,并非所有中國人都喪失了羞恥感。那些依然有所信仰和敬畏的人,依舊在從高處和遠處審視自己,為自己的不義和缺失感到羞恥。遺憾的是,與龐大的無信仰和無恥感的人群相比,他們不但數(shù)量少得不成比例,而且處于被遺忘、忽略、抑制的邊緣狀態(tài),其所造就的恥感文化難以影響更多的人。
(有刪節(jié))
賞析
本文深入剖析了國人缺少羞恥感的多種原因,見解獨到而深刻,分析說理入木三分。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用假設推理,闡述觀點。在舉例論證中,作者則用歸納推理說明羞恥感古已有之,只是后來被部分人遺忘;而在分析羞恥感缺少原因時,又用了演繹推理??b密的推理,大大加強了本文的說理力度。
[學生show]
征服自然是一個悲劇
章瑜 南京市溧水區(qū)第二高級中學
“人定勝天”是戰(zhàn)國末期荀子提出的,從此,這句話一直被視為氣壯山河的至理名言。
在它的激勵下,人們開始了大規(guī)模征服自然的斗爭。但是,就在人類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向自然界發(fā)起進攻,并日益取得成就的同時,生態(tài)失衡和環(huán)境污染的悲劇就開始了。
在人類的干預下,兩千年前曾與荀子同時生活在地球上的110種哺乳動物、139種鳥類現(xiàn)已蕩然無存,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滅絕的??梢?,人口的急劇膨脹,是以大批生物物種滅絕為代價的??茖W家估計,目前全世界瀕臨滅絕的哺乳動物有406種,鳥類593種,爬行動物209種,魚類242種,其他低等動物不計其數(shù)。估計不久的將來,全球現(xiàn)有生物的15可能永遠告別我們的世界!
我們當然不能歸咎于荀子。兩千多年前,荀子的腦海里縈繞著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的動人故事,于是頗有氣魄地喊出“人定勝天”。當他極目四望,見到人類尚未進入封建社會的原始耕作時,又怎能想象人類真“制天命而用之”極度發(fā)揮后,大自然所遭遇的破壞程度呢?他始料未及的事太多了: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土壤流失和沙化,綠色植被減少,溫室效應以及臭氧層問題……我們不應歸咎于荀子,我們又歸咎于誰呢?
還是將懺悔的十字架戴在“人類”的胸前吧!
上述現(xiàn)象,只是人類無限制攫取大自然能量所造成的一部分后果罷了?,F(xiàn)代工業(yè)社會每個成員所耗費的能量比300年前的人要高出上百倍;而國家經(jīng)濟部門發(fā)展生產(chǎn),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nèi)找嬖鲩L的物質(zhì)與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勞動生產(chǎn)率的提高,人類耗費自然資源速度必然加快。如果繼續(xù)固守“人定勝天”的法則,速度快到了不給自然資源更新的喘息之機,那么地球?qū)㈦y以承載負荷了。例如一畝土地今年產(chǎn)糧1000斤,如果不輸入新的能量,而年復一年地種下去,產(chǎn)量必然遞減,25厘米厚的表土層,只需幾十年的耕作,就會被侵蝕得不能繼續(xù)耕作。美國農(nóng)業(yè)開始實行“休耕”,正是為了避免這一后果。
所以,征服自然是一個悲劇。在我們尚未開辟出新的生存空間、掌握新能源技術之前,請先來保護我們共同擁有的這個唯一的地球吧!
點評
文章以大量的數(shù)據(jù)和事例,運用歸納演繹推理和假設推理,論證了“勝天”所造成的悲劇,并深刻分析了產(chǎn)生這些悲劇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全文思路流暢,結構緊湊,是一篇成功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