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駿
據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然而,這樣一個名噪一時的詞人,宋史卻無其傳記,可見時人對其自有褒貶,葉夢得的記載即可略窺一二,褒的是柳詞傳誦之廣,而貶的是柳詞之俗。那么我們今天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柳詞?試以《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為例,略作探究。
一、一番洗,是清秋
柳永《樂章集》210多首詞中,主要是歌妓戀情詞、都市風光詞、羈旅行役詞等。他的都市風光詞,越來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視,一首《望海潮(東南形勝)》,以其廣闊胸襟和高遠境界被譽為詩詞界的“清明上河圖”。他的羈旅行役詞有六十多首,代表了其詞風“雅”的一面,歷來受到稱賞。柳永是詞史上第一位大量寫作羈旅行役詞的詞人,屢次科舉失利,四處宦游求仕,讓他有了五代以及宋初詞人所沒有的生活經歷,于是他的羈旅詞一洗浮華,開拓了闊大、蒼涼的境界。這首《八聲甘州》即是其中之代表。
唐圭璋先生說:“在羈旅行役中,柳永寫了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四季之中,又以秋景最多而又最凄涼?!鄙祥犉鹁浼词恰皩t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瀟瀟”,一說下雨聲,一說雨勢急驟的樣子。不必單說下雨聲,也不必因為后面的“灑”而強調其急驟,兩個字的疊用,強化了雨聲雨勢,重在烘托悲涼、孤寂、蕭索的情境,正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蕭蕭”,如說“落葉聲”則太單薄。同是表現(xiàn)愁苦中的雨聲雨勢,李后主有“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則頗顯幽閉纏綿,不如柳詞之寥廓蕭颯。一個“洗”字既呼應“灑江天”,又有渴望擺脫功名束縛、放浪形骸之意。人在百般求而不得后總有恨不得擺脫的情緒,渴望這“瀟瀟暮雨”一洗這紛亂愁緒。但正如“舉杯消愁愁更愁”一樣,雨停之后雖是“清秋”卻并不暢爽,因為“漸霜風凄緊”,“凄”為寒涼,“緊”則難以抵御,繼以“關河冷落”襯之,頗有摧敗零落之勢。而此時的“殘照”毫無暖意,只給人以慘白而暗淡之感。霜風、關河、殘照與暮雨、江天全為大處著筆,如只其一二則不足以成勢,唯極盡鋪陳渲染,方有雄渾蒼涼、空落無著之感。接著,目光自然由遠眺而俯瞰,于是“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在凄緊的霜風中,“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到處已是花殘葉凋,“紅”與“翠”的借代,不知李清照的“綠肥紅瘦”是否也脫胎于此?“苒苒”一詞有說同“荏苒”,形容時光消逝。我更愿意理解成“草木茂盛的樣子”,原本繁盛的物華,在這場秋風秋雨中頓時“休”矣,這種由盛而衰的短促和巨大反差,更給人以難以言說的悲哀之感。正因為難以言說,所以什么都不必說了,“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這里既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滿懷愁緒,又有“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的韶華易逝、仕途迷茫而又無人理會之嘆,也有“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人生短暫、自然無窮的曠古憂傷。
整個上闋,頗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境界,難怪有不少學者都強調“漸霜風”三句“不減唐人高處”。葉嘉瑩先生認為,所謂唐人高處,是氣象、興象的博大高遠,且將大自然景物與自己內心感發(fā)結合得恰到好處。貧苦失意、羈旅奔波的柳永,一旦在寒風秋雨中登山臨水,自然慷慨生哀。而柳永的可貴之處是將這種情境表現(xiàn)得壯闊而雄渾。柳詞與五代以來的小詞不同,從春女傷懷轉變成了秋士的悲慨,把詞由閨閣引向了江山,開闊博大的境界打破了五代以來閨閣詞的內容??梢哉f,經他一“洗”,宋詞面貌一新。
二、誤幾回,怎知他凝愁
理解一個詞人、理解一首詞,還是要回到他所處的實際境況中。雖然沒有官方的記載,我們從一些別集、筆記、方志中,仍然能梳理出柳永的一些生平軌跡。
首先是對功名的態(tài)度,我們對柳永的印象更多的是他鄙棄功名,流連沉醉于青樓歌館之中,《鶴沖天(黃金榜上)》中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一句可謂功不可沒。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栋寺暩手荨废玛I云“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年來”是說一年又一年,“淹留”有長久滯留、身陷其中而無法自拔之意。到底是何事讓他一年又一年地苦苦煎熬呢?是功名仕宦未遂。然而詞人并未說,也不需要說,長久的羈旅漂泊讓他只有一聲長嘆,酸苦只自知。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兄弟都通過科舉人仕,他20多歲開始參加科考,然而累考不中,直至年近50,宋仁宗親政,放寬錄取尺度,柳永才登進士第。個中因素不一而足,但初考不中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一句的牢騷和不滿,再加上“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的狂傲不羈,應該是發(fā)揮了一些作用。而且經常出入歌館酒樓,自號“奉旨填詞柳三變”,這種放浪自負應該也是為當權者所鄙夷的。但牢騷歸牢騷,對仕途的熱衷并未就此淡漠。中舉后他做過幾任地方小官,一直渴望有進階的機會,在現(xiàn)存110多首柳永詞中,干謁和頌諛的作品就有20首,直到退休前,他還在仕途上奔走。因此,這種“淹留之苦”大概就源于對功名的渴求和放蕩不羈的生活追求的矛盾中。
當一個人失落時、痛苦時,就該思鄉(xiāng)了,懷人了,因為受傷的心靈總是需要撫慰的。正如《屈原列傳》中:“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彼哉f,詞人真的想歸鄉(xiāng)嗎?其實歸鄉(xiāng)并非其真心,只是真心無以實現(xiàn)罷了?!巴枢l(xiāng)渺邈”,“渺邈”與其說是故鄉(xiāng)渺茫而遙遠,不如說是功名前途不知在何處。在這種萍飄無著的境況下,“歸思”確實“難收”,一旦“登高臨遠”,這種渴望歸家、渴望親情撫慰的情緒就一發(fā)不可收了。詞人以“不忍”領起,而又必須“忍”,可謂愁腸百結,在反復咀嚼中痛苦更甚。與其同時代的范仲淹也有詞云“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但不如柳詞空闊蒼涼。
中進士后,據記載,柳永的仕途有兩次受阻,一是及第后第二年得人舉薦,但因“未有善狀”受阻。另一次是1042年以《醉蓬萊》為仁宗賀壽,反而觸怒皇帝,“自此不復進用”。所以其后期羈旅詞往往是薄宦漂泊、無所依歸的嘆息。這首《八聲甘州》如果是其后期之作,那么所想的“佳人”自然是紅顏知己。柳永在科舉受挫后流連青樓歌館,在這里,他的詞人才華得以充分施展。柳永對世俗生活的體察和把握,對女性心理和情感的細膩揣摩和表現(xiàn),對歌妓精神世界的平等觀照,不僅使他的詞經由歌妓們的演唱廣為傳誦,也受到她們的青睞、追慕,引為知己,在仕途受挫而在這里卻獲得了人生價值的滿足。這種癡情凝望表現(xiàn)在“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細節(jié)上,讓人不由唏噓感慨,一個“誤”字,多少命運的捉弄與無奈。這與溫庭筠的“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相比,沒有把思念的愁苦非說到“腸斷”不可,但妙處卻正在這透與不透之間。但是,這種虛構的溫柔終究解脫不了他的“凝愁”,因為這愁似團絮糾結,似冰霜凝結,解不開,化不了,而且無人知。至此,“佳人”究竟是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多情的柳永,在仕途難進、羈旅茫然之際的那份溫情渴望、真情流露,不是一味地憂國憂民高不可攀,也不是歸隱避世甘于沉淪。殊不知,詞為情物,真隋流露方是詞之本性。
人生“誤幾回”的何止柳永?苦苦“淹留”的“凝愁”也是眾多文人悲劇命運的縮影。后世讀者也應以心讀詞。
三、“甘州”第一聲
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柳永的藝術天賦在詞的創(chuàng)作領域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我們來看這首詞的詞牌——“八聲甘州”。
《八聲甘州》別名《甘州》,《西域記》云:“龜茲國土制曲,《伊州》《甘州》《梁州》等曲翻入中國?!彼稳瞬粷M足于結構簡單的短曲小令,轉而開拓出長篇慢詞,《八聲甘州》就是在《甘州》的基礎上改制而成,共八韻,所以叫“八聲”。此詞牌是否柳永首創(chuàng)已不得而知,但現(xiàn)存最早的《八聲甘州》詞,就是柳永所作。
我們常說詞牌與詞的內容不相干,而且在賞析詞的時候往往把詞牌放到一邊,這是有失偏頗的,如果從詞牌的角度理解可能更貼近詞的情韻?!陡手荨分T曲,音節(jié)慷慨悲壯,雄渾蒼涼,這一特點與柳永的詞句相得益彰,更好地表達了其秋士悲慨的情緒。
寫下《八聲甘州》的人一定是經歷過磨難的人,蘇軾和辛棄疾也都有此作。葉嘉瑩先生認為蘇軾最好的詞不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而對《八聲甘州·寄參寥子》評價很高,認為這首詞是“天風海濤之曲與幽咽怨斷之音的結合”。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長調自以周柳蘇辛為最工,若屯田之《八聲甘州》格調千古,不能以常詞論之。
我們常常將柳永與蘇軾以婉約和豪放分隔開來,其實柳詞也有豪放的一面,蘇詞也不乏婉約,有人甚至認為柳永是豪放詞的奠基人,我覺得不無道理。且不說他的羈旅行役詞所呈現(xiàn)的慷慨悲歌的情調,單從他在詞體上的創(chuàng)新而言,他是第一個積極實踐慢詞長調的詞人,他創(chuàng)制的詞調達一百多種,甚至以賦為詞,縱情鋪寫,如李清照所言“變舊聲作新聲”。“豪放”是需要載體的,慢詞調長字多,詞的容量也就大大豐富了,更能表現(xiàn)復雜幽微的心理活動、跌宕起伏的心路歷程。這無疑為后來蘇、辛豪放詞的縱橫馳騁奠定了基礎。
然而很多評論者在鄙視柳詞俗艷的同時,往往忽略了他對詞的發(fā)展的開拓之功,高中語文教材中除必修課本選了《雨霖鈴》外,《唐詩宋詞選讀》中只選人一篇《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與蘇、辛相比,厚薄分明。
今天的我們讀古人,切忌以簡單的概念化的結論去讀,每一個作家都是獨特的,對文學的發(fā)展都是功不可沒的。盡可能地走近他,細細讀,設身處地地讀,才可能有真正的收獲。
學法指導
一、裸讀中吟詠
讀文學作品最忌諱的是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盡管有些觀念揮之不去,我們也要盡量先沉下心來走進文本本身,品味字里行間,絕不能以貼標簽的方式去讀每一首詩詞。同時還要盡可能地通讀,眼到口到心到地讀過去,即使有不認識、不理解的地方也暫時跳過去。不少同學會邊讀邊看注釋,把一首完整的作品弄得支離破碎。讀的過程中吟詠是不可少的,詩詞的韻律和基調在這吟詠中方能有切身的體會。
二、想象中品析
詩詞是濃縮的精華,借助意象和細節(jié)來傳達情感。作為讀者,需要由詩詞中的意象、細節(jié)等描寫展開想象,設身處地方能身臨其境。就像這首詞中的“瀟瀟暮雨”“江天”“霜風”“關河”“殘照”等,就需要我們通過想象,將這些意象連綴成意象場,從而形成一幅圖畫。下闋的“佳人”句,我們也可以由細節(jié)通過想象去品析其中的情韻。
三、博采中深思
古詩詞與我們有很大的時空距離,想要理解得更深入,唯有走進它。首先是走進作者的生平,了解其寫作的動因和情感基礎;其次是走進文學發(fā)展史,看看這樣的作品在文學發(fā)展脈絡中的價值和意義;另外還要走進名家的研究成果,因為我們自己的視野畢竟有限,在不同研究者的成果中我們或許會有新的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