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藥教育協(xié)會眩暈專業(yè)委員會
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眩暈與康復專業(yè)委員會
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眩暈專業(yè)委員會
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學會聽覺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
前庭功能檢查是借助一定技術方法,通過特定的自發(fā)或誘發(fā)試驗,對前庭系統(tǒng)生理功能進行的定性或定量評估,旨在明確病變側別和部位,了解前庭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受損程度,是臨床上眩暈、平衡障礙等疾病診治和特殊職業(yè)人群選拔的必要手段。國內各種前庭功能檢查方法和技術正在普及,規(guī)范前庭功能檢查方法和技術,對于其臨床應用至關重要。中國醫(yī)藥教育協(xié)會眩暈專業(yè)委員會聯(lián)合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眩暈與康復專業(yè)委員會、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眩暈專業(yè)委員會、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學會聽覺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組織國內有關專家,在綜合國內外有關研究結果和資料基礎上,結合國內應用實際,起草了本版前庭功能檢查專家共識。
本文為第一部分------基本前庭功能檢查。
本共識規(guī)定了前庭功能系列檢查的刺激條件,信號的記錄采集,以及數(shù)據(jù)結果的分析與報告等,由于檢查結果受檢查設備、環(huán)境條件、受檢者性別與年齡、檢查者操作等諸多因素影響,本共識提供的正常參考值范圍僅供參考,各實驗室可根據(jù)情況建立自己正常參考值。
眩暈、平衡障礙、振動幻視等前庭系統(tǒng)相關疾患,飛行員、航天員等特殊職業(yè)選拔等。下列情況可能會影響檢查或無法進行檢查:①年齡較小兒童或因其它各種原因不能有效配合者;
②雙目失明及其它觀察視標受限者;
③影響角膜視網(wǎng)膜電位差和眼部(瞳孔)清晰圖像攝取的一些患者分別不能進行眼震電圖(elec?tronystagmography,ENG)和眼震電圖(video nystag?mography,VNG)檢查;
④一些中樞興奮或抑制性藥物及酒精性飲料,睡眠不足等會影響前庭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狀況,可能會影響檢查結果,情況允許可待其影響消失再進行檢查。
有下列情況者不宜進行可對前庭神經(jīng)系統(tǒng)構成刺激的前庭功能檢查(溫度試驗、旋轉試驗等),但可通過靜態(tài)條件下有關眼動等的觀察來評估前庭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狀態(tài)。
①癲癇;
②顱內壓升高;
③外耳道炎、外耳道畸形、中耳炎急性期等(不宜進行溫度試驗);
④眩暈急性發(fā)作期;
⑤嚴重精神病患者;
⑥嚴重心腦血管疾??;
⑦嚴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p>
⑧頸部活動嚴重受限患者。
檢查一般要求在相對安靜的暗室環(huán)境下進行,照度不大于0.25 candela/m2。(不具備條件者可采用半暗室,但要確保受檢者佩戴眼罩勿產(chǎn)生漏光,以免視覺因素影響檢查結果)。
3.2.1 視標
靜止視標點用于定標和掃視檢查,位于被檢查者前方不小于1米距離處,推薦黃、綠色,其次紅色。視標呈圓形,視角(大?。┎淮笥?度,位置誤差不大于0.5度。
運動視標點用以平穩(wěn)跟蹤眼動檢查,位于被檢查者不小于1米距離,推薦黃、綠色,其次紅色。視標呈圓形,視角(大?。┎淮笥?度。
光柵用于視動性眼震檢查,要求光柵投照的背景均勻一致,無可以引起凝視的各種參照點,選取黑白或其它顏色對比明顯的雙色顯示,全視野。
3.2.2 ENG記錄設備
電極要求:一般為氯化銀電極,直徑不超過12mm,于0.1~40 Hz范圍內皮膚電阻不大于10 kΩ。接地電極置于額部正中,記錄水平眼動的電極置于雙眼外眥,記錄垂直眼動的電極置于對正瞳孔的上下正中位置(眼球平視正前方時)。
記錄通道:一般需要兩個通道以分別記錄水平和垂直眼動,如果雙眼水平運動不共軛,則需要兩個通道的放大器分別記錄兩眼水平運動,兩眼內眥分別放置一個電極,內眥與外眥電極構成一個通道。
放大器:一般采用直流放大器,共模抑制比大于100 dB。放大器增益不小于60 dB,增益可調。
數(shù)據(jù)采集、記錄和顯示系統(tǒng)整體應當滿足眼動分辨率和精度±1°要求。若分析掃視峰速度眼動采樣率建議不低于100Hz。
3.2.3 VNG記錄設備
攝像機“視軸”不應超出眼軸±10o范圍。推薦盡可能使用CCD相機,也可使用CMOS相機。攝像機分辨率不低于0.2o,采樣率不低于30幀/秒。如做掃視檢查分析掃視峰速度等參數(shù),建議采樣率不低于100幀/秒。
水平方向眼動測量范圍不小于±30o,垂直方向不小于±20o眼動,在此范圍內眼動圖像不應有遮擋。水平方向眼動分辨率不小于0.2度,垂直方向不小于0.4度。如采用瞳孔圖像識別方法跟蹤監(jiān)測眼動,則瞳孔閾值調節(jié)應具備手動和自動兩種調節(jié)模式。
視頻眼罩設計應當涵蓋95百分位成年人尺寸(2.5%到97.5%),不應漏光以避免對眼震的抑制。眼罩內置的紅外照明光源不應產(chǎn)生可見光,強度單眼不超過2 mW/cm2。
檢查前應對受檢者一般情況,包括外耳道等與檢查相關的情況進行檢查,確保適合進行該項檢查。同時向受檢者交待檢查方法、注意事項等,使其消除緊張、積極配合。
給受檢者貼好電極或戴好VNG眼罩,連接好眼動與記錄設備連線。受檢者在暗室環(huán)境下適應3~5 min后開始檢查。為了讓受檢者保持一定覺醒水平,在檢查中要求其做連續(xù)減法運算或連續(xù)數(shù)數(shù)等。進行定標、平穩(wěn)跟蹤和掃視眼動等檢查的指導語是:“眼睛盯著你前方的光點看,光點走到哪視線跟到哪"。進行視動眼震和視前庭相互作用眼震檢查時的指導語是:“您前方的光條順/逆時針方向轉動,請集中精力逐個數(shù)通過你眼前方的光條,盡量不要漏數(shù)”。
定標的目的在于測量一定視角的眼球位移與所對應的記錄信號(眼動曲線位移)之間關系,用于眼動幅度、速度等參數(shù)的計算。
定標時受檢者頭直端坐位并保持頭位不動,分別交替注視前方與中央位置左右旁開20°視角和上下旁開10°視角的視標(定標燈)。一般做至少8次交替,最后視線(眼位)回到中心點。每個位置視標停留時間不小于1s。
定標值通過計算一定角度眼動時顯示曲線的平均位移得到,一般分別計算水平和垂直方向每度眼動對應位移作為水平和垂直眼動的定標值。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不共軛的眼動都需要在后續(xù)的掃視、平穩(wěn)跟蹤、位置試驗和溫度等試驗時單眼分別記錄。如果被檢者有復視,需要單眼分別單獨定標(另一只眼蒙蓋)。
檢查在無前庭刺激、頭體位固定情況下不同方向凝視時有無眼震及眼震情況,受檢者頭直端坐位。
自發(fā)眼震試驗:無視覺目標刺激,受檢者保持視覺平視前方,三種情況下眼動分別記錄至少20-30秒:正常明室睜眼平視;閉眼;暗室睜眼平視。(注意,用VNG時閉眼檢查省略)。
凝視試驗:受檢者視線依次注視四個偏心位置的視標,左30度,右30度,上25度,下25度,每個位置記錄至少20秒,有眼震出現(xiàn)時觀察記錄60 s。(注意,用VNG時閉眼檢查可省略)。
觀察和記錄有無眼震,若有眼震應當描述眼震的持續(xù)時間和慢相速度。此外,在某個偏心位置不能保持凝視和凝視方向的變化也須注明。
慢相速度:需要至少5個眼震才能計算平均慢相速度,如果眼震波太少(少于5個),需要注明眼震波的個數(shù)。
一般認為連續(xù)出現(xiàn)3-5個慢相速度大于5度/秒的連續(xù)眼震波為異常(陽性),前庭外周與中樞的損傷均可引起。
用于檢查和評價視眼動系統(tǒng)的快速眼動功能及視眼動系統(tǒng)對一定視覺目標的定位能力。
受檢者取頭直端坐位,雙眼平視,注視并跟蹤水平方向跳動的視標點,視標點跳動的頻率為0.2~1.0Hz,在每個位置保持時間不小于1秒,幅度在左右各20度范圍內,記錄眼動波曲線。為避免預測等因素干擾,建議盡量采用偽隨機信號(即位置20度范圍內、停留時間和跳動頻率以偽隨機形式呈現(xiàn))。
正常掃視波形為與目標曲線基本一致的方形波,偶有個別波形在初始段存在掃視不足或超過視標現(xiàn)象(分別稱為欠沖或過沖)。如存在多個比較一致的欠沖或過沖掃視波,則為病理現(xiàn)象。
目前常用下列定量參數(shù)評價檢查結果[6]:
①延遲時間:視標出現(xiàn)至受檢者產(chǎn)生眼動之間的時間,在偽隨機模式下一般不大于250ms。
②峰(最大)速度:是掃視即注視點由一個位置轉向另外一個位置時的最大眼動速度。峰速度與掃視幅度相關,掃視幅度越大,峰速度越大。一般10度、20度、30度掃視時分別不低于200度/秒、350度/秒、430度/秒。
③精確度:為掃視眼動初始段幅度與視標幅度之比。正常不低于70%,不大于120%。
一般掃視峰速度減小可見于掃視核團到眼外肌任何位置的損傷,掃視精確度降低(欠沖或過沖)、反應時間延遲可見于掃視核團以上部位的受損[4,5]。
檢查受檢者自主慢速平穩(wěn)眼動功能(跟蹤連續(xù)慢速運動視覺目標的能力)。
受檢者取頭直端坐位,雙眼向前平視,注視并跟隨水平方向呈正弦波擺動的視標點,頻率0.1~0.5Hz,峰速度40°/s,可采用固定正弦波模式或偽隨機(頻率和幅度)正弦波模式。受檢者跟蹤視覺目標時記錄眼動。
一般分析主要觀察跟蹤眼動曲線,正常跟蹤曲線為與視標曲線基本一致的平滑正弦曲線,可有個別疊加在蹤曲線上的掃視波,若出現(xiàn)較多連續(xù)掃視波一般為病理情況(掃視樣跟蹤)??煞譃橐韵滤男停?/p>
I型:正常型,光滑正弦曲線;
II型:正常型,光滑正弦曲線上附加個別階梯狀掃視波;
III型:異常型,曲線不光滑,成階梯狀,多個掃視波疊加于跟蹤曲線之上;
IV型:異常型,曲線波形紊亂。
目前常用下列定量參數(shù)評價檢查結果(當存在掃視波時需要予以剔除后再進行參數(shù)計算)[4-8]:
①增益:眼動速度與目標速度之比(眼動速度曲線與目標速度曲線之斜率),正常成年人在0.1~0.5Hz,峰速度40°/s跟蹤時一般不小于0.6,隨年齡增大,增益可降低。
②相位:眼位曲線與視標位置曲線之間時間差(相位關系)(以眼速曲線峰值與視標速度曲線峰值之間時間差計算),目前尚缺乏標準參考值;
③不對稱性(左右相眼動增益之差與之和的百分比):目前尚缺乏標準參考值。
由于以上參數(shù)由于受年齡、覺醒狀態(tài)等影響較大,結果分析一般需要結合跟蹤曲線與定量參數(shù)綜合判斷:掃視樣跟蹤曲線定量分析去除掉掃視波后一般表現(xiàn)為增益降低,可以發(fā)生在中樞及與視眼動系統(tǒng)相關的各個部位受損時,如視網(wǎng)膜病變、皮層疾病、基底節(jié)疾病和小腦疾病都會損傷雙側的平穩(wěn)跟蹤,一側頂葉、小腦、腦干和小腦橋腦角損傷常產(chǎn)生同側平穩(wěn)跟蹤異常,鎮(zhèn)靜劑、酒精、疲勞可以影響平穩(wěn)跟蹤眼動,外周前庭損傷,會一過性影響損傷對側的平穩(wěn)跟蹤,可在數(shù)周內恢復[8]。
檢查受檢者頭體位相對于重力發(fā)生變化時或處于特定位置時是否發(fā)生眼震。
動態(tài)(變位)試驗:受檢者暗室睜眼,避免視覺固視。觀察受檢者在完成變位動作后的眼震。在坐位時受檢者的初始頭位處于表1所示狀態(tài),要求受檢者保持頭直目視前方??焖賹⑹軝z者頭位從初始頭位置于表1所示最終頭位。盡可能在1秒內完成,變位后眼動記錄不小于40秒,恢復到初始位置,開始下一個動作。
靜態(tài)(位置)試驗:受檢者仰臥位,保持表1所示位置并目視前方,每個位置記錄不小于40秒,檢查中受檢者進行心算等以保持警覺。如出現(xiàn)眼震,需給與視標觀察固視抑制情況。
觀察和記錄下列情況:有無眼震及眼震(強度、方向等)變化情況;眼動軸向:水平,垂直,斜向或旋轉;潛伏期和持續(xù)時間;疲勞性;慢相速度;與眼震有關的眩暈等。
如變位不標準,須注明變位的速度。
一般認為連續(xù)出現(xiàn)3-5個慢相速度大于5-6度/秒的連續(xù)眼震波為異常(陽性),可發(fā)生于位置性眩暈等。
觀察雙側前庭(水平半規(guī)管)對溫度刺激反應,評估比較雙側水平半規(guī)管功能。
檢查前須仔細檢查受檢者外耳道情況,觀察有無耵聹、炎癥、損傷及鼓膜穿孔等,確保溫度試驗能有效進行。檢查在暗室環(huán)境下進行,受檢者取仰臥位,頭抬高(前傾)30°,使外半規(guī)管呈垂直位。令受試者做心算以保持警覺直至眼動記錄檢查結束。按照右熱水(氣)、左熱水(氣)、右冷水(氣)、左冷水(氣)順序依次進行。灌水前20s開始記錄眼動,在眼震出現(xiàn)后的第60-70s(眼震極盛期)打開固視燈令受試者注視光點10s,進行固視抑制檢查;記錄眼動直至眼震消失或至少從刺激開始記錄2到3min。
溫度刺激根據(jù)檢查條件推薦下列模式:
④優(yōu)先推薦使用冷熱水(開環(huán)模式),流量200±20 ml/min,持續(xù)時間40±1.0s,冷熱溫度分別為44±0.5℃,30±0.5℃(注水管頭出水口溫度);無自動注水設備時,也可自主配備30℃±0.5℃和44℃±0.5℃的冷、熱水各50±1ml,每次在20 s±1.0s內均勻注射完備。一般在鼓膜穿孔等不宜進行冷熱水注水情況下,推薦使用冷熱水(閉環(huán)模式)或冷熱氣法。其中冷熱水(閉環(huán)模式)參數(shù)為:流量350±35 ml/min,持續(xù)時間40±1.0s,冷熱溫度分別為44±0.5℃,27±0.5℃(注水管頭溫度);冷熱氣法參數(shù)為:流量8 L/min,溫度分別為24℃±0.5℃和50℃±0.5℃(注氣管頭溫度),每次持續(xù)60 s±1.0s。
結果分析一般需要在分析慢相速度散點圖(蝶形圖)基礎上結合下列參數(shù)綜合判斷:
①半規(guī)管輕癱canal paresis(CP)或 unilateralweakness(UW)單側減弱指數(shù):分別刺激兩側迷路引起的兩側眼震慢相速度之差與之和的百分比。正常不大于25%。
表1 位置與變位性眼震檢查Table 1 Test maneuvers of positional and positioning nystagmus
((RW+RC)-(LW+LC))/((RW+RC)+(LW+LC))×100%,其中RW、RC、LW、LC分別為右耳44℃、右耳30℃、左耳44℃和左耳30℃溫度刺激時最強反應期的眼震慢相速度均值(下同),一般取灌水后60-90秒期間10秒的平均慢相速度或最大5個眼震波的平均慢相速度。CP或UW增大常見于雙側前庭功能不對稱,可見于一側外周受損或雙側外周不對稱性受損。
②優(yōu)勢偏向directional preponderance(DP):左、右方向眼震慢相速度之差與之和的百分比。正常不大于30%,增大常提示前庭雙向反應不對稱,一般多伴有自發(fā)眼震存在,可見于外周或中樞病變。
③固視抑制指數(shù):以眼震最強期固視時的慢相速度(一般取10秒)與無固視時眼震慢相速度之比計算,正常不大于70%。抑制失?。ú蛔悖┏R娪谥袠惺軗p。
④最大慢相速度之和:雙耳冷熱溫度刺激最強反應期的眼震慢相速度均值之和,一般不小于20-24度/秒,不大于280度/秒,減弱常見于前庭功能減退,增強可見于小腦等中樞功能異常。由于溫度試驗慢相速度個體之間差異較大且代表的頻率較低,通過溫度試驗慢相速度判斷前庭功能減退僅作參考,建議進一步通過旋轉試驗來明確。
溫度試驗時需注意:
①眩暈發(fā)作急性期,病人一般對溫度試驗檢查耐受性差,可出現(xiàn)嚴重自主神經(jīng)反應,不主張此時進行該檢查,可根據(jù)病人情況選擇合適時間進行。
②受檢者頭位方向一般以眼外眥與外耳道孔中心點的連線為準,頭抬高30度時其基本與床面垂直。
③受檢者在檢查時保持睜眼平時正前方(正上方),為保持警覺,可讓受檢者做連續(xù)數(shù)數(shù)或減法運算(如300連續(xù)減7)(視病人情況確定計算難度)。
④灌水(氣)時灌水(氣)的管頭置于外耳道內,斜口對著外耳道后上壁,禁止直接對鼓膜注水。雙耳每次注水(氣)的方向、速度等操作盡量保持一致,注水(氣)應均勻、輕柔。
⑤每次注水前應當?shù)壬弦淮巫⑺猓┱T發(fā)的眼震消失后5分鐘再進行。
⑥注水前應觀察記錄20秒,觀察有無自發(fā)眼震,當有自發(fā)眼震時應在計算DPCP時注明是否取掉自發(fā)眼震影響。
⑦一般溫度反應慢相速度散點圖呈連續(xù)逐漸變化趨勢,對于突然明顯偏離散點圖分布的點需要特別注意,多為程序計算識別偏差,需要予以手工剔除。
⑧溫度試驗反向眼震可見于:存在較強的自發(fā)眼震對沖掉溫度所誘發(fā)眼震,此時需要去除自發(fā)眼震計算CP和DP;在有些鼓膜穿孔者進行氣體溫度試驗熱刺激時,熱氣體在耳內冷凝也可導致反向眼震,此時建議以冷刺激計算CP。
⑨一般溫度試驗很少出現(xiàn)垂直眼震,當出現(xiàn)垂直眼震時,需要核查眼罩或電極是否佩戴正確(當佩戴偏斜時容易出現(xiàn)垂直成分)。
⑩若上述溫度檢查無眼震反應,可采用冰水(0-4℃)進行進一步檢查。
通過檢查前庭系統(tǒng)對一定(加)速度刺激反應情況,定量評價前庭系統(tǒng)功能。一般采用正弦諧波模式和/或階躍(梯)模式。
4.8.1 正弦諧波模式
在暗室睜眼條件下進行,受檢者端坐于轉椅上,頭前傾30°,轉椅分別以0.01,0.02,0.04,0.08,0.16,0.32和0.64Hz頻率,40-60°/s峰速度的正弦擺動模式運行各2~5個周期,觀察并連續(xù)記錄眼震。
結果分析需在觀察對比分析眼震慢相散點圖與轉椅速度曲線關系基礎上,計算增益、相位和不對成性等參數(shù)。
增益為眼動慢相速度與轉椅速度之比,(可用眼動慢相速度曲線與轉椅運動速度曲線之斜率表示,或眼動最大慢相速度與轉椅最大速度之比表示),增益隨旋轉頻率增大而增大,一般0.01,0.02Hz頻率時分別不小于0.3,0.4,0.04Hz以上頻率不小于0.5。連續(xù)兩個鄰近頻率的增益低于常值有臨床意義,常提示一側或雙側前庭功能下降,增益異常增大(大于1)可見于中樞病變。
相位為眼動慢相速度與對應的轉椅速度之(時間)相位差,常用眼動最大慢相速度與轉椅最大速度之(時間)相位差表示,一般眼動速度常提前于轉椅速度,即所謂相位提前0.01Hz,0.02Hz,0.04Hz,0.08 Hz時相位提前分別不大于60度,40度,20度和10度,0.16Hz以上時相位提前不大于0-5度,相位提前的增加常見于一側或雙側前庭功能下降,相位提前的減小可見于中樞病變。
不對稱性為左右向眼動最大慢相速度之差與之和的比值,一般不大于15%,不對稱性增大常見于雙側不對稱受損情況下。
4.8.2 階躍(梯)模式
在暗室睜眼條件下進行,受檢者端坐于轉椅上,頭前傾30°,轉椅速度呈階梯(梯形)模式,加速(1s內)到恒速(100 deg/s~),持續(xù)一段時間(120秒以上)后,減速(1s內)至停止(急停),記錄加速和急停后眼震。
結果分析一般在觀察對比分析眼震慢相散點圖與轉椅速度曲線關系基礎上,計算增益、時間常數(shù)和不對成性等參數(shù)。
增益為最大慢相速度與轉椅最大速度之比,一般不小于0.6,增益降低常提示一側或雙側前庭功能下降。
時間常數(shù)為最大慢相速度衰減至37%所經(jīng)時間,一般不小于10-12s,降低常提示一側或雙側前庭功能下降。
不對稱性為左右向旋轉時眼動最大慢相速度(或增益)之差與之和的比值,一般不大于15%,增大提示雙側反應的不對稱。
評價視眼動系統(tǒng)對一定運動視標的反應,可認為是平穩(wěn)跟蹤與掃視眼動系統(tǒng)的綜合反應。
誘發(fā)設備一般采用暗室視動籠光條投影,全視野。誘發(fā)方法選取下列模式之一。
①正弦擺動模式:光條以0.05 Hz頻率和60°/s的峰速度按正弦模式運轉5個周期,觀察并連續(xù)記錄眼震。
②恒角速度方向交替模式:光條運動方向左右交替進行,采用光條左向20°/s→右向20°/s→右向40°/s→左向 40°/s→左向 60°/s→右向 60°/s→右向80°/s→左向80°/s進行,每種速度持續(xù)20 s,觀察并連續(xù)記錄眼震。
結果分析需在觀察對比分析眼震慢相速度散點圖與視標速度曲線關系基礎上,計算增益、相位和不對成性等參數(shù),異常常見于中樞性病變。
增益為眼動慢相速度與光標速度之比(可用眼動慢相速度曲線對應光標運動速度曲線之斜率計算,或最大眼動慢相速度與最大光標運動速度之比計算得到),一般不小于0.6。
相位為眼動慢相速度與對應的光標速度之(時間)相位差,常用眼動最大慢相速度與光標最大速度之(時間)相位差表示。
不對稱性為左右向眼動最大慢相速度之差與之和的比值,一般不大于15%。
評價視覺系統(tǒng)對前庭眼動反應的調節(jié)和影響。
4.10.1 視覺對前庭眼動反應的強化
受檢者取自然頭直端坐位坐于轉椅上,頭前傾30°,轉椅以頻率0.05 Hz和60°/s的峰速度正弦擺動模式運行5個周期,受檢者同時睜眼看其前方相對于地面靜止不動的光條,觀察并連續(xù)記錄眼震。
結果分析需在觀察對比分析眼震慢相速度散點圖與轉椅旋轉速度曲線關系基礎上,計算增益、相位和不對成性等參數(shù),一般反應要強于單純旋轉時的反應,異常常見于中樞性病變。
4.10.2 視覺對前庭眼動反應的抑制(固視抑制)
從正弦擺動的第三個周期起,令受檢者注視固定在轉椅正前方、相對于受檢者固定不動的光點一個擺動周期,觀察固視抑制作用。(溫度試驗時固視抑制與此意義相似)。
結果分析主要計算固視抑制指數(shù),即以有固視周期的眼震慢相速度與無固視周期的眼震慢相速度之比,一般不大于0.1,異常常提示中樞性病變。
一般4.3-4.7為最基本的檢查,有條件時在其基礎上進行 4.8-4.10[1-3,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