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頡,張 玲
(1.大同市博物館,山西 大同037009;2.山西大同大學云岡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037009)
在古代,天象變化與社稷命運息息相關,天文圖具有占卜王朝興替、兵禍寇亂的政治功能。由于天文知識可作為星占之用進而影響現(xiàn)實政治的運作,因此墓葬天文圖在表現(xiàn)上有著種種限制。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也收錄了部分的天文圖像。唐代內(nèi)府的圖籍在安史之亂后流散于民間,朝廷已經(jīng)無法完全掌控天文知識。原來應該由皇室所收藏的天文圖籍卻大量流出內(nèi)府,也意味著中晚唐時期秘畫珍圖所具有的神秘性已經(jīng)逐漸開始消退。所以,遼代墓葬中的天文圖將較于漢唐時期,更為簡化。
遼代模仿唐制設立“司天監(jiān)”掌管天文歷法,并以中原歷法為基礎,與宋歷法相互參照,形成了自己的天文歷法。其中遼代開創(chuàng)的“契丹算法”更是影響深遠,還曾傳入歐洲。此外,遼代的天文歷法還吸收受古巴比倫文化影響的印度佛教文化,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二十八星宿和黃道十二宮交融發(fā)展的趨勢。遼代人仍以中國傳統(tǒng)的二十八星宿為中心,作為主流宇宙意識。對于西方傳入的黃道十二宮他們也接納并加以利用,其將其逐漸中國化,和二十八星宿、十二辰共同組成更具“中華意識”的完整宇宙認知體系。
林圣智先生曾提到:“根據(jù)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中國中古時期墓葬中的天界圖像具有三種表現(xiàn)模式:天界母題、天界紋飾、天文圖。”[1](P132)本文所提到的天象圖即天文圖,則是由日月、星宿等所共同組成的天象,即為天文考古學中所謂的星圖。
(一)二十八星宿 在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兩個帶狀區(qū)域內(nèi)分布著中國傳統(tǒng)的二十八星座,古人稱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二十八次或二十八星。《史記·律書》:“《書》曰二十八舍?!嵴?,日月所舍。”[2](P1243)
新城新藏在《東洋天文學史研究》中曾經(jīng)指出:“中國的二十八星宿體系應該形成于西周初年,理由不僅是當時的人們已經(jīng)懂得從新月的出現(xiàn)逆推朔日,而且在《尚書》和《夏小正》等典籍之中,也出現(xiàn)了二十八宿的個別星名。二十八宿的建立時代久訟紛紜,至今懸而未決?!薄癧3]施古德(Gustav Schlegel)根據(jù)《尚書·堯典》的記載,認為中國的二十八宿體系形成于大火星在春分時晨見、角宿一在立春時晨見的時期,并且推論,中國的二十八宿從公元前1400年起就必定已經(jīng)存在了?!盵4](P35)
(二)太陽、太陰《禮記·祭義》稱:“祭日于東,祭月于西,以別外內(nèi),以端其位。日出于東,月生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盵5](P813)
在我國古代神話體系中,三足烏又稱金烏、陽烏、踆烏,是太陽中的神鳥。如《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云:“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睆埡狻墩摵狻ふf日篇》載:“儒者言:日中有三足烏。日,火也。烏入火中焦爛,安得立?然烏,日氣也?!薄逗鬂h書·天文志》注引張衡《靈憲》載:“日,陽精之宗,積而成烏。象烏而由三趾,陽之類數(shù)奇。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shù)偶。”所以說,三足烏也被稱為太陽鳥,其形象被視為太陽的化身。在記載古代神話的種種古籍中,三足烏被視為太陽的象征,月亮通常則以蟾蜍、玉兔的形象代之。如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云:“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蝕無光?!睗M月或月芽上有蟾蜍和玉兔。玉兔多作奔跑狀,玉兔與蟾蜍并存是為了陰陽平衡。國內(nèi)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月中蟾、兔是初民對于月亮中陰影的觀察想象和神話模寫,又是氏族社會蛙圖騰、兔圖騰崇的產(chǎn)物?!比銥鹾腕蛤芡ǔ:魬霈F(xiàn),分別代表了太陽和月亮。故從上述古籍文獻中對太陽和月亮圖像代表記載來看,我國古代墓葬神煞中的太陽的形象就應指太陽,即日中有三足烏代表。太陰形象就應指月亮,即明月中有一只蟾蜍,或為月輪中一只玉兔代表。
李影在《遼代壁畫墓中的天象圖》中講:“僅有星辰,無蓮花和十二辰等要素。此類墓葬發(fā)現(xiàn)較多,共十座,多集中在大同地區(qū)”。[6]
遼代大同墓葬壁畫墓發(fā)掘報告中描述墓葬穹頂天象情況:
1.1958年新添堡村東北29號墓
“室頂藍色帷幔,星球,下繪云氣一圈,云氣內(nèi)原有人物畫”。[7]
2.1961-1962年臥虎灣墓
3、4號墓:“室頂繪天空、點綴有粉紅色星球,東側用墨筆畫雞、犬各一,兩側繪有花與兔,表示日月”。[8]5、6號墓:“墓室頂部繪有東日西月及星球、云氣,其余畫法內(nèi)容與4號墓相同”。[8]
3.1957年十里鋪27、28號墓
27號墓:“室頂繪天空,并點綴有粉紅色的星球,東側用墨筆畫一只金雞,西側繪有桂樹與玉兔,表示日與月”。[7]
4.南關遼墓
“墓室壁畫由上而下分為三層。第一層即頂部的星宿圖,在白灰層表面用橘紅色圈點畫出星宿,星與星之間用短線相連,但大多已脫落?!盵9]
5.許從赟墓
“壁畫依內(nèi)容可分為三層:上層:位于穹窿頂?shù)乃闹?,原繪有星宿圖案,可惜大部分已經(jīng)脫落,只殘存北側的北斗七星和西側的殘月與云朵圖案?!盵10]
6.機車廠遼墓
“壁畫自下而上分為三層,頂部繪天象圖,多已脫落?!盵11]
7.東風里遼墓
“頂部壁畫彩繪星宿圖,殘存的星宿圖位于穹窿頂東北部,以朱色涂成圓點表示星辰,直徑約2.5厘米,又按各星宿形式和顆數(shù)以直線連接成完整星宿。”[12]
東風里遼墓墓頂星象圖
8.周家店遼代壁畫墓
“頂部,在墓內(nèi)頂部下端,影作撩檐枋,上方設磚砌半圓形平臺十二個,等距離分布一周。臺上繪有十二個人物,人的服裝、面孔大致相同,頭戴冠,身著寬袖黑白兩色朝服,拱手持笏,面向前方而立。在人的高冠前段分別繪制出十二生肖,北壁正中為鼠,其余生肖形象依順時針方向排序。這種題材的繪畫在晉北地區(qū)遼墓中尚屬首次發(fā)現(xiàn)?!盵9]
李清泉先生指出,在墓葬形制和壁畫的裝飾題材方面,契丹人墓葬與遼代漢人墓葬表現(xiàn)出來大體一致的特征。若從天象圖來考量的話,遼代漢族壁畫墓中的天象圖要遠多于契丹族壁畫墓。遼代漢族墓中墓頂,早期裝飾蓮花圖像,晚期則裝飾天象圖。從上述發(fā)掘報告記錄天象圖的描述可看出,大同遼代地區(qū)墓葬穹頂壁畫中最突出的特點集中表現(xiàn)是太陽、太陰,其中太陽畫有金雞、太陰中繪有玉兔及桂樹?!抖Y記·祭義》中提到“日出于東,月生于西”。表達了人們祈求輪回求生的愿望和謂死若生的生命觀。
畫像內(nèi)容雖有些可能與地上建筑中的壁畫相類(如歷史人物故事),但有專門為死者所設計的,如神仙神話之主題,祥瑞圖像等。神話、祥瑞圖案的意義,主要可能希望借圖像中神仙靈怪的保護與幫助,使墓主人能生活在極樂世界之中。那么,壁畫中的日常生活景象,充滿歡樂、豐衣足食,是對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懷念描繪,或是對墓主死后世界的憧憬。所以,死者的“物質(zhì)生活”有墓室與明器予以滿足,“精神生活”則由壁畫或浮雕予以充實。墓葬中繪制天文圖的目的在于與天地相對應,作為安頓墓主的地下空間。在當時人的眼中看來,示意性的表現(xiàn)能夠發(fā)揮其在墓葬中的效力。由墓室天文圖的表現(xiàn),可以見到墓葬圖像制作在政治禁令的規(guī)范下的折中和調(diào)整。在古代中國描繪、觀看、復制精密的天文圖涉及政治禁忌,墓葬中僅描繪簡略的天文圖,即使是皇室成員的墓葬也不例外。星圖的安排應該反映著死者身份的重要象征及靈魂升天的宗教追求。如《淮南子·原道訓》中記載對墓頂?shù)脑O計“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四時為馬,陰陽為御;乘云陵霄,與造化者俱?!奔从袑⒕裆线_于天的訴求。
夏鼐講,“遼代壁畫墓中的這些星象圖并不是天文學家所用的星象圖,而是用來表達遼人宇宙意識和宗教感情”。[13]遼朝采取的尊儒崇佛重道的文化政策,確實也促進了儒釋道三家宗教思想在普通民眾間的傳播,這不僅影響了人民的日常起居生活,還根深蒂固地影響到了當時民眾的喪葬觀念。尤其是遼代晚期,隨著漢化的加快,儒教已經(jīng)開始逐漸占上風。儒教思想也與佛教思想一樣,滲透到遼代人的喪葬觀念之中。在壁畫墓中的天象圖主要表現(xiàn)為反映儒家禮教及道德觀念的黃道十二宮、十二辰的人物形象和服飾。由佛教經(jīng)典和印度占星術的黃道十二宮、道門重視的北斗和二十八宿以及反映儒家的禮教人物形象形成了有機的整體。按固定方位出現(xiàn)的十二辰像或十二辰木俑,是道教的十二時神,是道教構建天界的主要要素,其代表著時間周而復始,寄托墓主人希望“生死輪回,靈魂不滅”的美好愿望。如山西太原王郭村北齊婁睿墓四壁上欄彩繪的十二生肖形象是現(xiàn)存所見最早的十二生肖壁畫。[14]之后從盛唐到晚唐,十二生肖使用更為流行,并出現(xiàn)了寬袍大袖的人物畫的十二生辰俑,手持笏板、頭頂生肖動物的文官俑形象趨于形式化,受當時線刻藝術影響較深。大同地區(qū)遼代墓室頂部僅繪有十二生辰,僅見周家店遼墓一例。與其相似的有:在宣化遼墓中就有2號墓的頂心懸有一面銅鏡,鏡周用朱、紅兩色繪一朵重瓣蓮花。蓮花外繪有黃道十二宮圖。十二宮外用紅色彩繪二十八星宿圖。在星象圖的最外輪繪一周十二生肖像,身穿寬衣長袍,雙手執(zhí)笏于胸前,每人頭頂一生肖。遼代墓葬中出現(xiàn)的十二生肖形象多繼承唐代藝術風格,寄托了逝者寄希天地神靈保佑其生死輪回的生死觀,也說明了大同地區(qū)葬俗是對唐代墓葬風格的延續(xù)。墓室壁畫中的主題有相當多的分量是與超自然的神仙世界相關的。墓主人死后希望能享受有如生前那樣的安樂的生活,但亦不放棄另一種可能性,就是與神仙為伍。在墓室壁畫中最常出現(xiàn)的神仙故事包括:與嫦娥奔月故事有關的圖像,如月亮、蟾蜍、玉兔、西王母等,表現(xiàn)出對于生命的無限延長的羨慕。如大同地區(qū)新添堡、臥虎灣、十里鋪出現(xiàn)“太陽”、“太陰”的形象。星象圖的文化元素到表現(xiàn)方式深受中原漢文化和草原契丹文化的雙重影響,聚合了儒釋道三教的生死觀和喪葬觀,而大同地處中原與契丹文化交界處,更深層的體現(xiàn)了中原文化同草原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燕云十六州作為北方草原和中原地區(qū)緩沖帶在遼宋之間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大同地區(qū)星象圖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風格特征,構成因素與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了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共同治理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喪葬藝術,同時也說明是科學與宗教借助藝術形式表現(xiàn)當時人們喪葬觀念。從發(fā)掘報告中可歸納出大同地區(qū)遼代對于墓頂?shù)脑O計更為簡潔化,早期遼墓由于受少數(shù)民族影響沒有過多的表現(xiàn)出與宇宙星空的觀察且對天文歷法上的知識并沒有過多的重視,而到了晚期,遼朝人確立了天文歷法且儒釋道三家宗教思想在普遍傳播后,對人們的生活有了很大影響,最終滲透到了對死后的葬俗。